潮州市入选为“中国十座宜居小城”有感。_林中一叶_新浪博客

 

上月底在网上得知,广东省潮州市被评为“中国十座宜居小城”这个消息,入选理由是:“汉族当中,有自己语言、全套独立风俗乃至全套文化符号的,如今只存在于潮汕地区。潮州文化是精细的,有着可以媲美日本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夫,而半甜半苦,则是潮州深入骨髓的特质”!很是高兴啵!因为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潮州人,写这个帖子就是为了浅析潮州入选的诸多因素,让朋友们对我的家乡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我的住所刚处于市中心地带,即新老城区的结合部,也很享受目前的休闲生活方式,钱不多,够花就行。闲来上网游荡于宽阔的互联网上,广交网友,忙得不亦乐乎。

我居住这小城,位于北回归线上,南海之滨,气候适宜,冬不太冷、夏不太热。从城东到城西、城南到城北,自行车二十分钟基本够了,出行成本大为降低,生活节奏不象大城市那样匆匆忙忙,街上行人的步伐总是休闲轻盈,难见行色匆匆的路人。我曾在广州、香港这些大都市短期呆过,行人的步伐几近小跑,朝五晚九,想来很是累人。

现在蓝天白云、星星月亮对于大都市的人来说,应该是一种奢望了,因为过多的工业大气污染,使这天象难以见到,但在我们这里还是可见。潮州遍布着数以千计的婚纱晚礼服等时装企业,居世界产量的半壁江山,对消化日益增多的求职者起了不少的作用。也没有重工业、污染大户,空气质量大都市肯定难望我们的项背。

而房价只是大都市的解困房价位,更是非他人可比。

记得前不久在与网友聊天时,得知对方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还叮嘱其考前不要吃海鲜,怕拉肚子影响高考,对方说是居于内陆城市,海鲜非寻常之物,少吃,肯定不会因此而影响高考,还说有机会的话,想来这边尝海鲜噢。我说没问题,尽管我只是一个普通打工者,这顿海鲜我还是请得起。平时不也有与三、五友人一起,驱车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樟林吃海鲜,只要不点龙虾和象鼻蚌这二种贵价海鲜,每人大概就是五十元的花费吧。

说到海鲜,不得不说鱼饭,鱼饭是泛指几种生于海洋的小鱼(巴浪鱼、吊景鱼、乌鱼等),由渔民在海边将刚捕捞的此类小鱼支起大锅煮熟而成,装于竹篓之中,每篓几斤,每斤几块钱,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味道鲜美。因潮州人习惯于把大米稀饭称为粥,干饭称为饭,故引申出鱼饭这个词汇。有些华侨回乡时很怀旧,面对酒店的丰盛菜色不感冒,就喜欢这鱼饭,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鱼饭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对于大都市常堵车这个问题,听过一个笑话:送友人去机场搭机,友人都落地了,他还在回家的路上堵着!现代的城际之间交通便利,但大都市堵车之严重,已经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质量了。在我们这里,偶尔也有此种现象,但不严重,一个电话给110,情况立马改观,这不是信口开河,我都打过几次,110的设立,不就是为了服务于纳税人么?有事!找xx!

在潮州,还有一种在别处日渐式微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满大街小巷都有,扬手即停,十元以内便可直达市区各处,方便至极,出租车反成了陪衬,以跑外围或市际之间为主了。不象大城市下班时间打的,得把脖子伸得老长!更方便外地游客的是,二、三十元便可带你去周游市区的主要景点,悠闲地坐于三轮车上观光,对游客是一大乐趣噢。当然,也有公共汽车,但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公共汽车进不了,人力三轮车还有很大的市场。

另一个有别于其他九座宜居小城的地方是——工夫茶!这可是潮汕地区独有的茶文化,随处都可以看到这精致的茶具,闲暇之时,必定三、二知己泡上一壶凤凰山所盛产的茶叶,那茶香纯可口,沁人肺腑,是潮人之所爱!即便短期外出旅游或商务,多带上茶具茶叶,空闲之时,不忘享受茶文化所带来的享受!潮州人的休闲在此可见一斑……

 

潮州人最引以为骄傲的一句广告语,是“地球上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所以在全球的华侨之中,潮藉的占了不少的比例,同时也把潮菜带到了世界各地,潮菜是粤菜中重要的一种,很讲究色、香、味等的互为搭配,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并不为过!

前些年,修建了韩江水利枢纽,提高了韩江的水位,使湘子桥更成为人间胜景,并在韩江两岸修建长廊,是市民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也彻底解决了市民的用水问题,

交通方面,除了高速公路外;也有铁路与外界相通,厦深铁路即将建成,以后上江、浙和中原一带,不再绕圈子了;更有出海的港口;潮汕机场将于一、二年内建成,不必再寄居于汕头外砂xx机场,空运业必将飞速发展。

{zh1}给大家介绍一下潮州的必看景点:湘子桥、滨江长廊、牌坊街、开元寺、xx古民居巷、中心广场夜间音乐喷泉。若时间充裕,还可游览韩文公祠、泰佛殿、葫芦山摩崖石刻、潮绣、祭鄂亭、凤凰洲公园、北阁佛灯(这二处是远眺湘子桥的好地方)、枫溪陶瓷城、彩塘不锈钢市场等。

罗嗦了点,说不定还有人不以为然的说,不就是一座小城么?说得天花乱坠!嘿!我告诉你,这都是事实,没骗你,是小城,但宜居!

 

 

附:中国十座宜居小城:

《南方人物周刊》盘点的国内这xx宜居中小城市,散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而我们所给出的概念和评选,与其说是对实然的描述,不如说是对应然的期望!

   

  

  

  

  

  

  

  

  

    安康:秦岭中小江南

 

中国十座宜居小城—潮州篇的原文出处:

 

 

附帖子原文:

广东潮州:一座很潮的古城

广东潮州:一座很潮的古城

  潮州  一座很潮的古城

  特约撰稿  雷铎

  入选理由:汉族当中,有自己语言、全套独立风俗乃至全套文化符号的,如今只存在于潮汕地区。潮州文化是精细的,有着可以媲美日本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夫,而半甜半苦,则是潮州深入骨髓的特质

  潮州,一座很潮的小城。

  我很佩服宜春,据说他们的广告语是“一座‘叫春’的城市”,潮州不春,勉强套用,就叫了这个题目。但也似乎不勉强,潮州,的确很“潮”。

  一、       潮州是潮州人的故国;

  二、       在北回归线上,三季如春,很宜人;

  三、       很潮流。

  只说一和三。

  中国有56个民族,有人说潮州人是“第57个民族”,因为汉族当中,有自己语言、全套独立风俗乃至全套文化符号的,只存在于潮州(潮汕地区)。作家王朔跟我说过,上世纪80年代他到潮汕,想做些买卖,不料那感觉“和到了异域没什么区别”;再早一点,1950年代,林彪统帅的四野从东北打到潮汕,南下军官被潮州美女迷住了,许多人复员、转业、离退休以后,不回北方老家,而在潮州“叶落归根”,但几十年下来,他们还是没有学会说这里的“少数民族”语言。

  潮州人最引以为骄傲的一句广告语,是“地球上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潮州人散落在这个星球上每个有华人的角落,和宁波人、温州人,乃至犹太人、吉普赛人一样xx,上善若水,到处流动。潮人在海外有钱得出名,最有钱的首推李嘉诚,而最有才的首推国学大师饶宗颐,这二位都是xx的潮州城里人。

  再说说潮州人的“潮流”:上世纪80年代,你在潮州街上走,清一色的带国徽的“凤凰”自行车(最贵的);90年代,则是清一色的“大白鲨”摩托;2000年以后,则几乎是清一色的凌志轿车。这是一种虚荣,当然,也是一种考究。

  还是上个世纪的事:1969年,黄永胜、吴法宪的太太为了拍林彪的马屁,为林彪的儿子林立果“选妃子”,他们跑遍中国,发现潮州女孩穿着最入时,气质最淑女,人也漂亮(广州xx歌舞团的女演员,十之六七来自潮汕地区),他们{zh1}在街上发现一个骑自行车的绝色美女,跟踪了半天,等那女孩下车,才发现她的腿有点瘸,只好叹一口气作罢。我曾经筹备过一本《中国美女地形图》,关于潮州,引用的依据俗语是:“到粤不到潮,白白走一遭。”

  一座龙凤媾合的小城

  “媾合”这个词似乎不太好听,植物学上叫“接粉”,动物学上叫“交配”,网络用语叫“合体”。“媾合”其实极雅,比如,天人合一就叫“媾合”:和谐地达到天衣无缝、一阴一阳互补结合,是之谓也。

  潮州古城简称凤城,城市有凤山,更大的风水山则是因出茶叶而名闻天下的凤凰山,潮州的市花是凤凰花(定市花的时候汕头管辖潮州,所以凤凰花现在是汕头的市花)。那么,“龙凤配”的龙是谁?

  龙是华夏。

  据考,龙最早的雏形是蛇:神蛇,主要来自黄帝部落,即北方汉族的发祥地;凤最早的雏形是野鸡:一种最漂亮而高贵的鸟,学名叫“雉”,雉凤的图腾主要来自炎帝部落,即南方汉族的发祥地。龙凤配谓之“炎黄”。

  人种学专家研究潮州人的DNA配方,发现潮州人七成属于北方汉族血统,三成属于与马来人关系密切的南方百越民族的血统。潮州人的祖先多数是唐宋时期因为北方战乱或饥荒,从黄河流域经河南、湖北,在福建停留后再沿海岸线南下,在潮汕大地定居的。

  潮州至今保留着许多北方汉族最xx的文化因子,例如汉族古语言古音韵之学——在古体诗和对联中最为关键的平仄和古韵,现代汉语已经很难体现,用潮州话来念则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潮州的风俗极好玩,南北兼容。比如已经被批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歌舞”、“布马舞”,都源自北方。

  而最热闹、{zh0}看的,是每年八乡六里的游神赛会。这是比春节更热闹更隆重的节目,游神的乡里,万人空巷,两三天内炮竹震耳,鼓乐喧天,人声鼎沸,香烟缭绕。化装游行的队伍里面,最有趣的是少女乐队:少女们全都浓妆繁佩、眼戴墨镜。为什么要戴墨镜?据说是来源于上世纪华侨从东南亚和赤道海邦带回来的风俗:那里天气太热,有身份的男女喜欢戴墨镜,久而久之,在潮汕就相演成俗。

  印度哲学教授奥修说,日本是一个“把一切变成庆祝的民族”,在中国,潮人也是“把一切变成庆祝的族群”。追根寻源,这许许多多的节日,一半源自中原古俗,一些源自百越古风,还有一小些则源自潮州侨民侨居带回的异邦风情。

  一座感伤怀旧的小城

  潮州可能是中国最怀旧的小城之一,有几分陶醉又有几分伤感。小城里有一条石牌坊古街,那些牌坊解放后全打碎了,现在环环相扣的一二十座石牌楼是新修的,但上面的“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匾额,夸张地诉说着“海滨邹鲁”的历史江湖地位。

  潮州人最怀念的古人叫韩愈。当年,韩刺史反对皇帝在京城大费国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八千里路迢遥过来,只当了8个月的地方首脑,却为潮州人留下了xx消失的怀念,潮州的江山,也为这个河南人改了姓氏,江叫“韩江”,山叫“韩山”,韩江上的千年古桥,则用韩愈的侄子韩湘子命名。

  潮州人还怀念另一个古人,叫“宋帝昺”。严格说来,昺不是宋朝真正的皇帝,因为他丢了江山才跑到潮州海边来,但也许因为他是潮州大地上xxxx以来来过的{zd0}的“官”,所以潮州人对宋帝昺感情也格外深厚:南澳岛上有皇宋官兵饮人饮马的“宋井”遗物,凤凰山上则有据说是宋帝昺丢弃的拐杖落地生根后长成的“宋茶”,那棵古茶树至今仍是凤凰单枞中的“茶王”。名驰天下的潮州菜中最有名的,则是宋帝昺落难时在山民家吃的番薯叶做的汤羹——因为救君有功,这道汤羹被命名为“护国菜”。

  被贬的韩愈,落难的宋帝,成了潮州人最宝贵的记忆。

  潮州古八景,也怀旧得伤感:凤凰时雨、北阁佛灯、西湖鱼筏、鳄渡(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秋风……无不透着濛濛的伤感。即便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也能看见淡淡忧伤的人们静静品茶,别处已难一见的人力三轮车,车夫敲着老式车铃,滑行般穿梭于坊间,充满怀旧感,像极了上世纪初的老电影。

  把风俗变成庆祝是欢愉的,把历史变成凭吊是伤感的。欢愉太甜,甜只上脸;伤感微苦,苦会人心。“一阴一阳之谓道”,半甜半苦,这就是潮州深入骨髓的特质。

  一座餐可色秀的小城

  秀色可餐,反着读,是“餐可色秀”:一切吃的东西,都可以美美地秀上一番。这个词形容的,便是以精细闻名的潮菜了。

  其实,潮州不独潮菜精细,潮州的一切都是精细的,有着可以媲美日本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夫:“潮州厝,皇宫起”(潮州房子,有皇家气息);潮州木雕,要贴金箔上金漆(据说清朝每次紫禁城修葺,都要从潮州调木匠);潮绣,要堆金线堆银线,讲究得不得了;潮州石雕,以细到比筷子更小比牙签略粗的圆雕透雕著称,代表了中国石雕最精细的工艺;潮州工夫茶,其繁复程序连日本茶道也要拱手称臣……这些都不细说,单说“餐可色秀”。

  潮菜讲究五个字:色、香、味、形、名;讲究五搭配:菜、饭(粥)、点、酱、茶;讲究五颜色:红、黄、黑、白、青;讲究五美味:咸、甜、苦、酸、涩;讲究五制法:煎、炒、氽、炸、蒸……潮菜的烹饪工艺和餐桌礼仪,可谓一言难尽。

  作家金敬迈对潮菜情有独钟,他说:我试过,一颗潮州牛肉丸,摔到地上弹跳28次才停下来。能把牛肉丸做成“乒乓球”的,不就是“优秀民族”么?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潮州市入选为“中国十座宜居小城”有感。_林中一叶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