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小学语文界的同仁们,大家下午好! 赵老师是我们非常尊敬的,德尊望重的小学语文老师的前辈,作为我们小辈们应该多向前辈专家学习,希望前辈的专家身体健康,继续为我们讲座,为我们领航。 下午,我的发言想谈这样一个教学当中的一点感受!题目叫树立过程意识,提高教学效率。材料里面有我的一个提纲,材料里面的东西,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念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例谈我的认识。前些天讲了一课书《陶罐和铁罐》教学过程的{zh1}一个环节,后来我问学生一个问题,我说如果这个铁罐永远是这样坚固,它是不是就可以看不起陶罐,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寓意,说的很多,学生说不行,为什么?学生说因为这个陶罐身上也有优点,我说假设陶罐身上没有优点,铁罐是不是就可以看不起陶罐?学生说还不行,这个铁罐本身也有缺点,有缺点就不能看不起人,好,假如铁罐身上一点缺点都没有,陶罐身上一点优点也没有,你能不能看不起人?学生说不行,为什么?学生不知道。 一会儿学生又想出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个教学过程经历了三分钟,后来我让学生读课文,我说你看,陶罐说了这样一个话,我们生来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学生再读有新的意思来,作为罐子,你是罐子,我也是罐子,盛东西,你能盛,我也能盛,这点上我们没有缺点,学生讨论说为什么不能看不起,因为我们都是罐子。后面的潜台词是这样的,我们都是一样,都是罐子。这句话后面的潜台词,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看不起?为什么要尊重别人?不是因为人家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是人,只要是人,这是{wy}的一点。 这个过程经历的比较艰难,因为什么?学生他原有的思维方式,认识的这些个层面,解决不了我提的这个问题。到一定程度上解决不了,有的学生一下子能说出来,这就是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后来下了课了,几个朋友一起聊天,然后说,说你这个环节,其实没必要让学生一个一个去说,你干脆就告诉孩子,罐子之间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原因就是都是人,都是罐,没有必要展开的这么艰难,还有说这个课文的寓意,学生已经知道,这个时候,这个课文的教学已经完成了,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这是两种意见,反映的是一种思想,什么思想?课堂教学尽量地节省时间,如果需要一个结果,那个结果尽快让学生达到就完成了。 老师们问我为什么展开这个问题?我说了。 其一,这个过程的价值本身就是让学生经历,经历这个过程,让学生经历这种思维过程,让自己的思维框架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才有突破,认识才能提升。 其二,从新的角度考量文本的思想,文本本身交给学生,你就不能看不起学生,为什么?文本的逻辑就是给学生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个假相,铁罐后来被氧化了,你也有缺点,陶罐将来过几百年之后,人们挖出来特别坚固美观,所以你不能看不起人,前后这两个事实造成学生一个认识的假相。如果老师置之不顾,这种假相,这种错误的认识,可能在学生当中长久的留存下去。让学生意识到从新的角度去考量文本的主旨,思想是否正确,这也是告诉大家,阅读文章,不仅是在文本内,也要站在文本之外去看他。文本本身也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告诉学生这种阅读方法,提升他阅读能力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其三,人与人之间不能看不起人。这个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展开。展开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认识。 比如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分段,是不是每篇文章都进行分段,有的老师为了不让学生分段的时候特别艰难,不让学生在分段的时候出错,这就是刚才赵老师提出来的躲错,为了躲错,为了快速的分段,怎么办?出示段义,然后让学生根据段意把段分出来,有的老师出填空,有的是出示几个问题。段很快分出来了,没有不正确的。我们看这里面,我们给文章分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理解过程,我自己的理解,不见得正确,起码应该。 {dy},大致了解文本的内容。 第二,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个分析是分,析,析也是剖开的意思,先给他分成块。然后去判断,这几块之间它的基本的逻辑结构。是总分总的关系?还是写事的?先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有的写事的文章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这个逻辑结构把握了之后,是按照这个逻辑结构去划分段落。这里面对学生的思维,认识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分解,有了判断之后再去分,觉得这样合适判断起来就好,判断之后感觉不合适,就要重新去分析,分段是很复杂的,不断地试误的过程。是学生了解文章结构的过程,也是进行分析判断,学会思考的过程。老师出示那个段义是什么效果?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行判断它的几个部分的逻辑结构,这个最重要的结构,不让学生去经历,而是老师经历,之后段意出来,但是他并没有经历分析判断的这个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过程。 这里面我仅举此一例。我们教学里面,为了节省时间,为了快速地达成教学的目标,有这样一种倾向,叫做功利性,只重视眼前的功利,为了尽快达成课程目标,简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这样一种教学的倾向。表现有三: {dy},减少。有的给你减掉,有的省掉。 第二,简化。本来非常丰富的过程给它简化,本来层次很多就经历一次,简化。 第三,以告诉取代过程。 其原因,这种功利性的原因: {dy},对语文教学过程理解浮浅。 第二,对高效教学理解很浮浅。 我在02年提出,引导的是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内容比较丰富,这里面谈几点。 1.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对语言的认识。语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字词,更重要的是人的言语生活,李司长谈到让学生经历,当时我感到有一种共鸣,我觉得跟我这个多少年思考的结果是碰到一块的。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经历,语文教育就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三个层面: 1)引导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读这篇课文,写一篇其作。 2)发展言语。提升阅读习作思考能力技能方法等等。 3)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它的思维因之得到启迪,情感因之得到丰富。精神世界因为这个过程得到丰富完善。 这一切,最终依赖于什么?依赖于每一个学习过程的充分展开。其实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一个现性的练习过程,这个写完了然后去造句,不是这么回事,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实践,言语实践,感悟在实践中让自己感受,不断地去试,错了怎么办?对了怎么办?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把言语的知识、技能等,逐步地内化。 内化是什么?,知识与技能xx化合在内在,每一个内容一说出来,出于自然。语文注重实践、感悟、内化。 以实践为经,以感悟为纬,经纬编织,引导实践,指导练习,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语文教学过程三个层面: 其一,引导实践的过程。 其二,发展言语的过程。 其三,滋养心灵感受文化的过程。 任何一个阶段的三个层面,这一切最终依赖于每一个学习的过程充分展开,由此看来。上午赵志祥老师的题目,我跟他恰恰相反,语文教学很不简单,从不同层面去看,我们语文教学,我们意识上是很丰富的,这是其一,对语文教学的过程的认识,语文教学当中,评价一堂课的教学,针对学生对本身课文的阅读程度来评价,学生的言语水平的发展,情感的丰富,精神世界的逐步丰富,只能在一个阶段之后才能有变化,所以语文的教学不能仅对一堂课去上,这堂课下结论仅仅是针对这个课文。这是对的,语文教学高效,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是这样的。 目前的现状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老师越来越倾向于本篇课文,为什么修剪?为什么?因为我们评价这个课堂,就像这堂课达成目标没有?引导老师把这堂课应该达到的目标特别的突出,简化、减省,从而{zd0}的部分,心灵的落实,没有了着落。语文教学中,高效是相对的,是辩证的,有的时候,这个过程看似缓慢,看似效率低,长远来看效率很高,有的时候这堂课我们看似效率高,达成得快,总是这样,学习过程被减少,时间长了,语文能力并不能快速的发展。充分经历每一个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举一反三的前提,是经历好每一个“三”。 感悟式教学的策略,这里就不强调了。以《慈母情深》教学为例,这篇课写的是母亲,中间20个小故事,慈母情深是其中的一个,大家都知道这个课,作者向母亲要钱,一块五毛钱买一本书,母亲含辛茹苦,一个月挣27元钱,养一家人,这个孩子当时心理特别的难受,母亲这样我还找母亲要钱,拿了一块五毛钱之后,给母亲买了一个水果罐头,母亲说这样的话“你这孩子,谁让你买罐头,你不说你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那么多钱呢”。有学生说母亲很生气,学生说:“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这样说,特别生气,因为这钱来之不易,给我买水果罐头,不是浪费了嘛,加重语气,还有没有别的,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不是生气,作者觉得生气,可是母亲心里面感到高兴,为什么?因为是自己的孩子给自己买的罐头,{dy}次自己孩子给自己买罐头,所以读起来应该是高兴,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不是你说买书,我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还有的学生站起来说,比高兴还要严重,是欣慰,心理感到特别的幸福,这个孩子说,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心理激动一点点。学生再说,一个学生说,不是,是特别的失落,为什么呢?因为你给我买了水果罐头,但是孩子买书的愿望,还是没有得到满足,为孩子没有买到书,感到失落。 这个到底是什么语气?学生蒙了,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都有,这个母亲这个时候,百感交集。课文的言语是一块干膜,陕西山西那边管馒头叫膜,因为是干膜,很硬很硬,干了之后,咀嚼的话,能把嘴里面拉破,干膜放在嘴里,用唾液滋润,慢慢就会软,软了之后再去咀嚼,用牙齿研磨它,麦子的香味会一点一点出来,这就是品。读课文让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教给孩子品读言语的过程。 一句话的意思非常丰富,读一遍往往不能表达出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去读,读出丰富的内容。这就是阅读策划。孩子对文本的认识提升了,对阅读的能力就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一点一点地提升了,对人的认识,对母亲的认识,一点一点在心里积淀下来。 学生经历了怎样的语文学习过程才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意识。回到开始的课例,实际上是引导言语实践,让学生读懂课文,本身的意思,我们理解的时候是避免出现错误,这个过程中发展言语,提升学习的言语能力,再有是滋养心灵,是感受。不能看不起人,不能骄傲,也有西方的认识,人与人互相尊重。你看中西方的文化在这篇课文里面,可以让学生水火交融的融合在一起去认识。这一切都依赖于充分地展现阅读条件。 学习过程里面还有背诵,背诵仅仅是记住,永远不忘?不一定,我听张先生说,想学唐诗,背过唐诗三百首,而不是说记住,是背过,300首,一首背下来了,背完之后,可能150首全都忘了,可以,但是一定要经历背诵的这个过程,为什么这样?这样的过程经历之后,这个诗到底是什么味道?你就品出来了,而这种感觉,对诗的感觉,对诗味的感觉讲给你听是没有用的,非得自己去经历一次。背诵实际上是言语经历,经历过程当中对言语的技能等等,人文的因素是一点一点在心理刻划奠基的,发展学生言语,教师重在教书,教师有足够的成份,滋养学生的心灵,教师就是在育人,具备情感博大的情怀和很大的情操,与中国人,与现代中国人,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神,具备怎样的文化。 特别重视感悟,不是发明创造,不是创新,是传统语文教学当中,很多精华营养,吸收进来了,现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积聚传统力量,教语文劳而无功,主要对传统的抛弃,对汉语文化特点的不懈。我的结束语是“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