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源钨业必将做大做强!

 

    江西赣州是中国钨业的发祥地,早在1907年,德籍传教士邬利亨首次在我国江西赣州西华山发现钨矿,由此揭开了中国钨矿的开采历史。一百年后,在这举世闻名的世界钨都,快速崛起了一家钨业新秀——崇义(00237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章源钨业)。
  历经十年发展的章源钨业,从一个小小的冶炼化工厂发展成为集钨的采选、冶炼、制粉、硬质合金与钨材生产和深加工、贸易为一体的,拥有完整产业链的集团型民营企业,走出了一条快速稳健的纵向一体化发展之路。
  根据《中国钨工业年鉴统计》(2008年)数据,2007年,公司已保持国内市场钨粉及碳化钨粉销售量前二名,公司硬质合金销售量行业排名第四。目前,公司总资产已经由最初的470万元增长到14多亿元。近3年,年平均利润达到1.1亿元。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以董事长黄泽兰带领的章源人,正齐心协力打造世界钨都{dy}股,于3月3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开启了公司崭新的发展历程。
  1984年,29岁的黄泽兰对矿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尝试做钨砂的贸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黄泽兰慢慢掌握了一整套矿山开采、管理经验,并且掘出了一桶桶钨金。初步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于1994年和1995年先后买下了崇义县的淘锡坑钨矿和新安子钨矿。并于2000年2月组建了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随后,公司进入了发展轨道的快速上升期。
  2000年3月,公司获得APT(仲钨酸铵)冶炼相关的资产和业务,具备了独立的APT生产经营能力;
  2001年,公司向钨行业产业链下游延伸,投资建设了钨粉、碳化钨粉及硬质合金生产线;
  2002年2月,公司年产1500吨钨粉、碳化钨粉生产线投产;
  2003年3月,公司{dy}条硬质合金生产线投产。4月,公司将淘锡坑钨矿、新安子钨锡矿净资产投入章源钨制品,章源钨制品获得了稳定的钨资源保障。至此,公司初步建成了从钨上游采矿、选矿,中游冶炼至下游精深加工的完整一体化产业链;
  2005年,公司获得5个探矿权,整合了天井窝钨矿,同时淘锡坑钨矿获得3万吨探矿成果,公司钨资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7年,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改组为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8月,公司产业链各环节多个技改项目完成,探矿权矿区探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钨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一体化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公司所辖矿区在开采范围内保有钨储量9.6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33%。公司钨储量能确保在现有条件下约30年的开采能力;另外,拥有位于赣州的东峰、石圳、白溪、碧坑和长流坑五个探矿权矿区,合计可勘探面积143.54平方公里。
  “2000年到2007年成为公司发展最快的时期,成立初期公司仅有75人,而现在全公司已经达到2000多人。”副总经理肖学有说。
  发展道路上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随着2008年下半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钨品出口大幅下降,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紧急关头,黄泽兰面对危机从容应对,提出“定员、定岗、定消耗、定产品合格率、定设备完好率”的“五定”管理理念,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积极迎接挑战。
  “相比较其他企业,我们完整的钨行业产业链、雄厚的钨资源保障能力以及技术研发实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显示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黄泽兰介绍说。面对重大外部冲击,由于公司拥有四个高品位矿山,加之公司灵活调整了自产钨精矿比例,优化原材料成本,提高毛利率水平;大幅增加APT产销量,充分利用自有产能,提高市场份额和地位;快速调整产业链各环节在产品、产成品数量,应对频繁波动的下游需求。
  “另外,由于下游精深加工产品的价格波动小于钨精矿价格波动,同行业内,我们受钨精矿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加大了国内市场销售的力度,所以整体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
  同时,公司对内设机构进行了优化重组,成立了机电设备采购部,专门负责原煤、五金类设备配件、物理化学辅助材料以及劳保用品等物资的采购;将粉末销售从国内销售部独立出来,成立了专门的粉末销售部,使国内粉末产品的销售实现逆市增长;重新启动工具车间,专门从事矿山钎头的生产;在对内部机构重组整合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了营销策略,成立了价格委员会,组织部门对国际国内钨市场信息情报进行分析讨论,及时调整价格。
  “我们顺应国家投资方向,抓住国家推动钨行业向着大型、高效、低污染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有利机遇,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在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下,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2亿元,净利润11804万元,上交税金8252万元,自营出口创汇2256万,总资产达到14.25亿元,超额完成了全年销售计划,转危为机,整体实现了逆市增长。“要以长征的心态来应对你发展路上的拦路虎,打好地基,花点精力在内功修炼上,我们就有能力来应对各种不利局面。”黄泽兰说。

 

   一座白色的红瓦四层小楼矗立在崇义的绿林山谷之中,“院士楼”三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裴荣富等知名科研人员受邀请为章源钨业矿产开发提供着理论和技术指引。从创立之日起,公司就把技术研发作为其战略重心,设立专门的研发中心,并积极与国内xx科研机构和院所合作,吸引了大批优秀钨行业人才和资源在这里汇聚。
  章源钨业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合作,完成了淘锡坑钨矿研究项目。通过3年的工作,在该矿区的深部及外围取得了重要找矿突破:新增加资源储量近5万吨。2009年在淘锡坑矿区内又发现了数条隐伏的工业矿脉,在公司所属的其他探矿权内也揭露到了工业矿脉。
  通过汇聚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研资源,章源钨业已建立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中南大学章源博士后科研基地、赣南科学院钨业研究所等重要科研基地。通过科技与企业的结盟,又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演绎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的全过程。
  科研院校与章源钨业的紧密合作,不仅为企业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又在延伸产业链中形成了具有“章源特色”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模式。在延长钨的产业链的同时,公司建立了与产业链相配套的高水平分析检测系统和高精度的模具生产线,生产能力位居国内{lx1},产业规模和产品附加值得到了质的提升。
  2009年,公司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对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涂层刀片项目进行了更深入的研发,新增多种型号的涂层刀片,并进行了试产,使涂层工艺逐渐适于产业化的需要。“目前不锈钢加工的涂层硬质合金、无钴合金的研发工作正积极开展,合金厂还研制出数控刀片模具17套,新开发4个型号的数控刀片,并给美国客户送样。”同时,章源钨业超细碳化钨已实现规模生产,月产量达到3吨以上,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公司分析测试中心,记者看到了由“多国xx”构成的精密检测仪器,承担着从原料、生产过程到成品的质量控制和研发的需求。该中心技术人员介绍说:“我们的检测设备基本上全是进口的,从制粉到生产硬质合金,要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使用高精度的仪器。”高品质的产品自然也为公司的营销带来了强力支撑,“卖的好不如做的好,产品不好,你送给人家都不要。在粉末销售这块,公司的产品质量上了一大台阶,目前供不应求,能取得这种成绩,这不仅仅是我们销售人员的功劳。”一位职工感慨地说。
  作为技术创新的战略支点,章源钨业投资近1亿元建起的三发中心和分析检测中心,其技术开发水平和产品检测能力,在行业内处于{lx1}水平。“只有大胆创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会对你有所奖励。”黄泽兰认为。公司把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之路使其在行业占领了一席之地,目前公司正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主持《纳米钨粉》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
  章源钨业不仅通过发展科技创新带动企业持续发展,还以技术进步为依托,探求绿色环保之道。2009年,公司在环保方面投入总计达到1500万元,同时多项科技成果为治污提供了解决方法。其中,自行研制改造的氨尾气分解炉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并得以授权,氨尾气分解技术的应用使氨尾气排放趋近于零,解决了兰钨氨尾气排放难以控制达标的环境问题;投资50多万元实施氨废气回收至锅炉燃烧工程,收集结晶锅及转化锅氨废气,变废为宝,每年可节约原煤1000吨,减少氨氮排放1500吨。
  由于生产需要使用大量的氨气,但在冶炼厂区却闻不到一丝氨气味道,对此章源钨业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解决。“在一些企业,氨排放量大概有十多吨,但是我们的氨是全部利用回收起来了,剩下一些氨我们也进行了分解处理,”常务副总经理赵立夫介绍说。目前公司废水达到达标排放,废气已经达到零排放,“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废水也达到零排放,你看我们周围的山上就知道,到处都是绿树红花,如果没有得力的环保措施,也不可能有这种情景。”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环境保护,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此,黄泽兰向我们阐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我们有资源,但是资源只能利用,不能依靠,要依靠的只有科学技术,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就需要有科技人才,而要有科技人才,就要有诚信,只有诚信才能吸引真正的人才为企业贡献。”同时,他提出了培养和吸引人才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自己培训,为了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我们请专家来公司进行培训,同时把一些素质比较高的大中专毕业生重新送到大学去学习、去深造;另一方面,我们也去国内外去请人才,请一些专家和科研团队来公司服务。”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至2009年,我国IPO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行业内许多资产实力雄厚,收益可观的公司受此影响而放缓了发展步伐。“不过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曙光,中国正是全球经济市场复苏的xx者,尽管如此,IPO市场复苏的挑战依然严峻,只有准备最充分的企业才可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黄泽兰认为,历经十年发展,章源钨业如今正破茧而出。从10年前470万成长为今天14亿固定资产的企业,其良好的业绩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去成长。
  2007年4月,章源钨业正式启动上市工作;2008年4月,公司正式向中国证监会申报上市材料;2010年3月,证监会同意公司公开发行不超过4300万股新股;3月18日,进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网上路演;3月31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创造了我国有色行业自金融危机以来的上市{dy}股。
  首次公开xxxx并成功上市后,公司将全面启动三个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高性能、高精度涂层刀片技术改造工程(一期)、淘锡坑钨矿区精选厂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以及研发中心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其中,淘锡坑精选厂技改项目将提高矿山钨矿的综合利用效率;研发中心技术改造项目将为公司研发新技术、改良产品、节约成本消耗提供技术支持;而高性能、高精度涂层刀片技术改造工程将大幅提升公司产品的档次,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涂层刀片100吨的生产能力。“我们上市后的一部分资金将投入到数控刀片上,目前我们国家80%以上是靠进口,世界{dy}大刀具品牌瑞典山特维克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美元,而我们国家整个钨品出口才为300多亿元人民币,如果我们再不努力的话,这个差距会越拉越远。”黄泽兰表示,此次上市募投资金的项目是国家鼓励的项目,用于替代进口产品,也是市场所需求的,因此他对上市充满了信心。
  而募投项目完成后将成为公司下一个主要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降低资产负债比率,对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公司的客户结构和销售稳定性也将相应提升。
  对于上市,黄泽兰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不是为了上市而上市,企业要往前走,要进入资本市场才能做得大,才有更大的空间。从2007年4月启动上市工作之前,我们的团队就统一了思想,就是为了做强做大而上市。”
  钨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钨的应用领域和需求量不断扩大。而由于精深加工技术水平不高,我国钨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整个行业仍然是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钨行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今年我们主要是产品结构升级,去年我们在超细粉末这块做了大量工作,结构升级主要是因为这一块产能不足,细颗粒钨粉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未来企业将把细颗粒和超细颗粒做到粉末这块一半以上,由于很多高科技{jd0}产品需要超细颗粒钨粉,所以市场前景很看好。”肖学有介绍说,“从今年国外那些{dj1}公司包括国内一些大企业的订货情况来看,我们超细颗粒钨粉这块是很有优势的,现在订单基本上都是细颗粒的,而且已经排到了6月份。”
  对于未来发展,黄泽兰充满信心。他认为,国家通过多方面的产业政策引导钨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发展钨行业精深加工,这是一个有利的机遇。同时,国家加大了一些促进行业整合的政策,治理了那些乱挖乱采的现象,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健全。
  黄泽兰表示,随着行业整合加快,将有利于行业内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行业规范程度,从而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去年五矿整合湖南有色后,对中国钨市场的无序竞争变成有序竞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对中国钨价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公司将凭借{lx1}的钨采选、冶炼、精深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在行业整合中抢占先机。
  谈及十多年的企业经营,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首要任务是先把自身内功练好,底子打好。我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做下去。干什么事拧紧去干就可以了,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不要什么东西都想做。”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章源钨业必将做大做强!】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