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 表现----3 教学重点难点(转载)_心语百合_新浪博客
     

(一)应怎样贯彻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原则

1.案例呈现与点评

失去音乐属性的两个音乐课例

其一:《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师精心准备了音乐课件,给孩子们展现了异彩纷呈的彝族风情(服饰、房屋、习俗等),而后组织学生学唱歌曲,简单唱了两遍后歌曲教学就结束了。接着,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了制作彝族姑娘佩带的银项链所需的珠子、铅丝和彝族小伙的帽子所需的羽毛、塑料薄膜、胶水、剪刀等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起来。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孩子喋喋不休地讨论如何制作,有的孩子高兴地在教室里穿梭。教师更是手忙脚乱,帮助那些不会动手操作的孩子。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孩子们终于完成了作品。可是,下课的铃声响了……

其二:《春天》。整堂课分三个环节:{dy}环节为唱“春天”,由学生说说有关春天的成语导入,然后学唱歌曲《春晓》,教师带领学生哼唱了两遍歌词,在学生有多处演唱错误的情况下匆匆结束了歌曲教学。第二环节为画“春天”,教师让学生拿出画笔,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春天”的美景,然后展示部分学生的画作。第三环节为演“春天”,学生用多种形式把“春天”表现出来:有的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有的用身体律动表演春风中盛开的鲜花,还有的拿着风筝在教室里绕着圈跑……一堂热闹非凡的课在学生的表演中结束。

这是两个失去了音乐学科属性的音乐课例,但这并不是个别的教学现象,新课程实施以来,类似的课例不同程度地存在,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音乐课脱离音乐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以及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美术、舞蹈、戏剧等领域的问题,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凌驾于音乐内容之上,音乐教学内容成了点缀和陪衬。一些音乐课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喧宾夺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没有注意音乐并使用音乐,学生的描述和表现没有围绕音乐的要素,课堂活动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比如“春天”一课,该课执教者试图用多样文化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春天”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却忽视了对音乐的xx和学习。虽然课堂气氛很好,但教学内容基本脱离了音乐。

面对上述现象,许多人难免会问:“这是音乐课吗?”在发出疑问之后人们对种种脱离学科属性的音乐教学不无担心———音乐课上无音乐,这不仅使音乐本体淹没在喧宾夺主、华而不实的拓展中,而且有可能局部地,甚至全局性地改变音乐课的学科性质,逐渐削弱音乐课程的基本价值,使音乐学科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反思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认识上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如果没有体现综合,就不符合当前教改的潮流;操作上的问题,认为学科综合就是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活动的运用;设计上的问题,是受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理念与新课程中综合艺术学科的客观影响。

2.理论与策略点拨

音乐教学要xx音乐。课标指出,音乐课程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课程改革设立了“综合艺术”的课程,同时提出了以综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这可能使音乐教师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对此,应该明确这样两点:{dy},艺术学科之间的差异比它们的相似之处要重要得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艺术领域才如此丰富多彩,才能如此地发展和变化;第 二,必须对每一种艺术所采用的鲜明的、独特的方式和结构更加敏 感,才能变得更具审美的感受力。每一种艺术都有达到共同目标的独特方式,掩饰这些独特性,强制地组合它们、淡化它们,强求一种同一性只能削弱我们的审美感受力。我们要注意,不要强调了相似性而淹没了音乐学科的艺术特色;不要xx表面的同一性而忽略   了各自的特点;不要忽视各种艺术的不同观点、反应与感悟而一味地简单欣赏;不要用非艺术的手段组织教学,给人统一的印象。

“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这是音乐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脱离音乐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内涵去探讨其他领域的问题,音乐教学内容却成了点缀和陪衬的做法有悖于音乐教育的属性。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中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学科特征作为其存在的支撑点,也就是说,音乐课必须以音乐为载体。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和音乐表现形式及相关的音乐文化作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音乐课程的综合理念,这是正确实施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的基础。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音乐的学习与理解,综合的内容必须与音乐密切相关、有机联系,音乐课的开放态势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因此必须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应做的事是选用{zj1}有音乐表现力的作品,为学生不断地提供感受、体验、表演、创作、理解、判断音乐艺术表现力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这是正确实施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的基础。

(二)以情感态度作为xx目标,知识技能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1.案例呈现与点评

放弃知识与技能教学的“保卫黄河”

一、导 入

1.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媒体展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曲是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吗?(学生回答:抗日战争时期)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呢?

2.学生展示与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日军侵华的文字资料、图2 片资料、音像资料。学生展示之后,教师给予鼓励并作总结性发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与缺乏人性的作为都会以各种方式奋起打击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以及文艺宣传队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为抗日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其中《黄河大合唱》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非常经典的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第七个乐章《保卫黄河》最为人们所熟悉。

二、展 开

1.展示和总结之后,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感性的认识,情绪也特别激动,这时马上欣赏《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是抗日军民中的一员(媒体播放)。

2.创作背景

师:1938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滩激流、怒涛旋涡,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一首长诗———《黄河吟》便应运而生。1939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除夕之夜光未然亲自朗诵了这首诗,冼星海听后很兴奋,决定把这首长诗改成歌词后谱曲。后来冼星海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与配器。1939年4月13日它在陕北工学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便传遍全国。 

3.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演奏片段,要求学生与刚才听到的合唱《保卫黄河》作一个对比,看有什么不同。

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导出钢琴协奏曲《黄河》这部作品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作而成的,1969年脱稿,1970年5月首演于北京。师:乐曲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时而由乐队奏出硝烟弥漫、战马奔腾、游击健儿勇敢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伟大气势,时而由钢琴和乐队奏出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4.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集体齐唱《保卫黄河》,再一次亲身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把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三、结 束

师:《保卫黄河》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唤起活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记忆,抗日战争这段难忘的岁月是一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中国人民和子孙后代是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是歌曲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但给人的印象倒更像一堂德育课。这个课例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音乐教师将教学重心xx倾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几乎放弃了音乐学科固有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就《保卫黄河》来说,其内在的知识和技能显而易见:音乐的体裁知识、表演形式的不同对比、音乐表现要素、速度力度变化以及变奏等。这些内容要求在“课标”中都规定得很详尽,教材中更是体现得比较具体。此外,唱一唱音乐主题,识读一下乐谱,都是应该做到的事。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音乐教学课例,主要在于一些教师对音乐新课程的片面理解,认为音乐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dy}位,知识与技能就不重要了,甚至可有可无,所以在课堂中刻意回避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回避乐谱的学习,回避演唱、演奏技能上的练习和指导。应该看到,这是一种误解音乐新课程、不利于音乐新课程正确实施的错误倾向。不难设想,如果音乐知识和技能走向缺失,音乐教育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一堂课下来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如果学生的音乐感在音乐课堂上永远也建立不起来,不能鉴赏音乐,不能演唱歌曲,那还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吗?

2.理论与策略点拨 

音乐新课程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dy}位?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就意味着知识与技能目标不重要或可有可无了?在音乐教学中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必须削弱知识与技能吗?这两个目标维度无法在教学中统一起来吗?课程标准中并无否定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表述,那么知识与技能的问题到底是要不要的问题,还是怎样教的问题呢?这些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认真思索。

首先,教师必须正确认识音乐知识与技能。作为科学,音乐知识与技能在音乐学习中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要准确、全面地理解《音乐课程标准》,吃透《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音乐课程标准》从来没有排斥过音乐知识技能,音乐知识技能不仅是课程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且超越了传统音乐课程的“双基”层次,扩展成为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四个方 面。也就是说,音乐新课程中,知识技能非但没有削弱,其容量和信息量反而大大拓宽了。如果我们对《音乐课程标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应该不难发现,不仅是课程目标中具体安排了知识与技能内容,在“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部分也都有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表述和要求。

教师要正确认识知识与技能在音乐学科中的本质意义。音乐学科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如果没有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就失去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支撑点。因此,无论是音乐教学还是音乐学习,知识与技能都是必要的,不但不应对其刻意回避,而且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加强对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研究,改变传统的理性学习方式,把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融入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着“教”,顺带着“学”,努力提高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质量。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情感(情绪、情感、表情等)和音乐形态(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在教学中统筹考虑和设计,避免偏废某一方面的现象发生。实际上,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态度与音乐习惯特别有利于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

(三)为什么要重视音乐教学的目的性

1.案例呈现与点评

音乐课例片段二则

其一:唱歌课“友谊地久天长”。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采用独唱、对唱、小组唱、全体齐唱等多种形式唱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情感和技能上的任何提示和要求(情绪、表情、速度、力度、节奏等)。结果重复演唱了许多遍后,学生不仅在歌声的演唱上不见起色,而且流露出厌倦之感。

其二:唱歌课“青春舞曲”。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可以运用几种演唱形式,等等。教师置身事外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既没有参与学生的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情况,教师只是随意地在各小组间巡视了一遍后结束讨论。前后没有几分钟,在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打断了讨论,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结果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以上这些教学现象集中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上述两个课例都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的问题。还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过杂、过乱,知识无序,教学过程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往往与教学内容脱节,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儿,一会儿忙那儿,缺乏目的性。有些音乐课追求“形似”,而不是“神似”,进行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如分组)却乐此不疲,对于一些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也要学生去创编。例如{dy}个案例,一首歌毫无目的地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其实,重复的美学意义在于“创造”,在于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上面第二个例子将分组学习xx形式化,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变成为了合作而合作。分组讨论时间不足,小组成员缺乏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而不到一两分钟就叫停,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思维相对迟钝的学生则失去了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

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了一个问题:教师很容易忽视教学目标的研究。设想一下:缺乏明确、清晰教学目标的音乐课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应吗?如果目标长期模糊又怎样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呢?方法、手段与目标、内容之间应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教师都热衷于形式,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主要考虑形式如何如何,而很少考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究其原因,部分教师缺乏 教学目标统领下的真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应该是重要 的因素之一。  

2.理论与策略点拨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设计,因为音乐课程价值体现在音乐课程目标上,而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在音乐教学目标上,音乐教学目标则具体地体现在学段、学年、学期和学时等目标上。因此,必须重视音乐教学目标的潜效应,认真研究与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紧密围绕目标设计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音乐新课程中,形式服从于目标,方法取决于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更在于丰富教学形式所隐含的鲜明意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以合作学习为例,它是音乐课堂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wy}方式。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合作学习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时机。教师应当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音乐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选择有价值的、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此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异质组成(每个成员的智能强项呈现明显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学习要有充分的时间,否则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不要担心合作过程会花去过多的时间,拖延教学,影响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要保证学生参与、探究、交流、辩论的时间,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音乐的方式,这样远比教师中断学生的讨论,由教师或个别优秀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要强得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xx每一名学生的表现,xx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与协调,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小组讨论。久而久之,组内学生对音乐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会互相影响,每个成员也会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价值,合作、探究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主题二 表现----3 教学重点难点(转载)_心语百合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