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3 10:43:11 阅读1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法国王后玛丽亚·德·梅迪奇肖像》(乔瓦尼·利奥纳尔多·亨纳 作于1628年)/ 冷剪摄
我从小爱好画画,虽然水平属业余之余,但仍对艺术死不瞑目。卖冰棒的大妈是夏天的代言人,我也非要与艺术沾亲带故。
上海博物馆借展意大利Uffizi博物馆的名画,我兴冲冲而来,有一半是为了看--波提利切笔下《维纳斯的诞生》。它是意大利Uffizi博物馆镇馆之宝,可惜这次没有被借到上海,嘟囔着Uffizi也太抠门了……。同去的伙计问:“你会把老婆借给别人摸吗?”我当下被噎着了。
Uffizi原是梅迪奇家族的私人博物馆。这个声名赫赫的贵族家庭,出过三个教皇。梅迪奇家族世代赞助和收藏艺术精品,后来尽数捐献给了佛罗伦萨市的公众。收集世间珍贵,再轻轻地散尽,是令人叹息的境界。
提香名作《维纳斯与丘比特,狗与鹌鹑》(作于15世纪)/ 冷剪摄
媒体把这次展览称为“提香笔下的意大利”。提香活跃于文艺复兴盛期,是xxx画派的代表。如果你记不住什么是“xxx画派”,你可以把它记为“享乐主义”。这一画派的宗教题材美术作品,褪去了宗教的训诫,有浓郁的世俗化色彩。画面追求欢快、激情和狂热的调子,连圣母和天使,也往往化作衣着华丽、肌肤圆润的上层妇女形象。
这搁在现代,就好比让修女穿xxx、和尚穿阿玛尼。叫你不但跌破眼镜,连镜片也嚼碎了吞下去。这种追求享乐的绘画风格,称之为xxx画派。可经过五个多世纪再看,这些古典名画退尽铅华,只留下对于人间生活的赞美和抒情意味,成为了不朽经典.
肖像画《Flora》(提香作于15世纪) / Kiki摄
我不免向往意大利、向往xxx起来。那里的人们天生具有欢乐明朗的气质,他们喜欢饮酒、狂欢、享乐,以xx浪费而名闻遐迩。xxx女性追求美丽,又奔放自由。这里的一切,为绘画提供了阳光灿烂的、充分欢乐自信的、色彩艳丽的环境。xxx的画家们认为,只有用欢乐和激情,才能更好地描绘出他们所置身的xxx世界。
而这一艺术产生的背景,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和谐社会”~~。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意大利的罗马和佛罗伦萨已陷于磨难,而xxx却仍保持着宗教自由和社会祥和。看来,艺术虽然一直想撇清跟经济的关系,二者还是很暧昧的。
《浮华的寓意》(Antonio de Pereda 作于1640年) / KiKi摄
《浮华的寓意》,是展出中我很喜欢的一幅。布道者摊开的两掌,右边是珠宝、金币、鲜花,左边是盔甲、火枪和骷髅。空气中有尸体的味道。哲学气息流出画布之外。
我感到,生之浮华都是短暂的,唯有死亡才是永恒。
站在这幅《浮华的寓意》面前,我想起了波提利切。波提利切曾如日中天,贵为梅迪奇公爵的座上宾,在丰厚资助下创作了很多作品。可是梅迪奇公爵突然因胃病辞世,修道士萨伏纳罗拉夺取了佛罗伦萨的政权。他认为美术作品是宣扬虚荣与xx,极端主义地烧毁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成为艺术史上的灾难。波提利切失去了供养人,老年贫困潦倒,在时乖运蹇下,只能把自己多幅晚期作品扔进火里。1510年,他在孤独和贫困中死去。也许在他{zh1}的苦难里,他会回想起,三十岁的风光岁月。
命运弄人。这位极端的修道士,后来在他烧毁画作的广场被处以火刑,梅迪奇家族随后再次掌权。而波提切利没能重拾旧日荣光,他的声名在死了几个世纪以后才被广为流传,遗作变得价值连城。如《维纳斯的诞生》和《春》,都在后世成为世界最{dj0}的名画。
……浮华都是虚妄,这就是面前这幅《Allegory of the Vanities》的寓意吧。
画展手册 / []摄
画展手册里,就是文首那幅法国皇后的肖像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玛丽亚·德·梅迪奇,也来自意大利梅迪奇家族,与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联姻,是路易十三的母亲。
亨利四世国王在42岁时被刺杀。中年丧夫的玛利亚,携王子在在圣丹尼尔大教堂加冕。在她的摄政之下,法国开始了称霸欧洲的步伐。但路易十三成年后,依靠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辅佐,希望摆脱玛利亚太后的控制,法国宫廷上演了激烈的派系斗争。路易十三和主教组成的王党,与玛利亚太后和公爵的后党激烈交锋。在路易十三登基的第38年,终于搞垮了玛利亚太后的势利,玛利亚只能逃往西班牙,晚年在孤单中度过。
静物画亦多是{jp}。我沉溺在宾次《花瓶》那每一片花瓣的娇柔,而它们其实已经300多岁高龄了。我真为这些xx的杰作感到骄傲。
{zh1},我想引用《外滩画报》报道中的一句话来给今天的文章作结:
“当我们人人都能轻易说出'文艺复兴'一词之时,或许更应认真思索何为'文艺复兴',使天才之花蓬勃怒放、为人类文明谱写骄傲、叫人真正生而为人的,是怎样一个天地,而我们每一个人,在此刻的位置上,又当如何尽力而为。”
(谢谢观赏)
佛罗伦萨 / Jolie摄
冷剪的水粉习作
冷剪写于上海家中
2010年4月3日
博客:
--日志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