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之难,空前而未必绝后。去年经济危机刚刚来袭,政府警惕性高,早做准备,提前运动式地动员,不仅政府机关超常塞人,而且村官,社区职务等等,装了一堆人。总算勉强将大学生就业危机度过。今年据说经济形势已经好转,上下放松警惕,政府即使有心,好像也没更多的办法,机关、社区和村官的位置,已经都满了。更糟的是,这几年大学扩招成果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来年毕业生比今年还多。就这样,形势空前紧张,学生个个唉声叹气,茶饭不宁。
大学生的就业是刚性的,不像农民工,实在不行,把他们赶回农村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仅就就业一点,大学教育也应该量入为出,也就是说,大学教育的规模,要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起飞,是以简单加工为特色的工业化。产业的升级,到今天为止,依然有限。加上由于以金融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严重滞后,而且今后由于国家体制的原因,还可能在较长时间内滞后下去。所以,白领的需求量增幅有限。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而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并没有中国经济发展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
反过来,中国的大学教育,本来就面临一个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的转换。市场对教育的要求,更多的是模式到内容的改革,从苏式专门教育中走出来,而非规模的扩张。然而,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不仅没有继续模式内容的改革,反而以全副的精力,从事规模的扩张,凭空在十年之内,让大学招生规模翻了几番,完成了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普通教育的转变。而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教育本身,不仅没有完成模式的转换,连原先苏式教育的优点,也丧失殆尽。教育领域,在数字上得到了飞速的进步,数字上的成就斐然。但产出的负担全都推给了社会,造成了年复一年的就业刚性压力。一个领域的成绩,就这样变成了另外领域的灾难。
同样,人们都知道,现在消化就业的主力,是民营企业。经济危机,就业当先。只有维持了就业率,才能稳住局势。可是,国家的挽救危机的投资,大把地投向国企,驱使国企大力度进军竞争领域,大张旗鼓,吞掉民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些部门,出于过时的意识形态动机,推波助澜。使得危机时刻,国进民退成为一时的潮流。既有亏损的山钢吃掉赢利的日钢,又有山西煤矿改造,民营煤矿大批地被强制收购。接下来又听说作为国企的摩托产业,看上了由草根企业做起来的电动自行车行业,说服国家有关部门,打算强行推出国家标准,一口吃下电动自行车,由国企的电动摩托车取而代之。在笔者比较熟悉的出版和传媒产业,其实真正活跃的是民营部分。真正能消化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也是这部分民营企业。除了教材之外的大部分市场化的书籍,都是民营操作的,很多市场化的报刊,包括一些电视台的节目,都是民营公司制作的。大部分的出版社,只是在卖书号,有的出版社甚至不让自己的编辑出来做事,在家呆着,照领工资奖金即可。因此,可以年复一年一个人都不招。但是,年复一年,这些真正做事的民营企业却长期处于妾身未明的境地,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取缔。即使勉强经营,也动辄受到打压。比如出版得交书号费,民企承办的报刊,不仅要交承包费,而且要承担不知什么时候被收回去的风险。制作电视节目,不仅承担全部成本,还要忍受电视台的卡压,稍有反抗,节目就全白做了。而且上面政策一变,即使这个片子是电视台交代拍摄的,也全部泡汤,所有损失都得民企来独自负担。
所以,怪圈出现了。一方面,政府在全力救经济,保就业;一方面,政府似乎又在打压经济,遏制就业。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wy}不矛盾的做法,就是往政府体系里塞人,或者提高大学生从军的比例。但是,任何一个国家,这个体系里的人,总归是有限的,一年塞,两年塞,总不能年年都塞。就业如此困难,每年都有未能就业的大学生漂在社会上,年复一年,积累到一定程度,政府的压力,xx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