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三江厂”再建,搬迁之路(二)_青山依旧_新浪博客

      1984年4月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湔江机械厂迁并入德阳电机厂、机械厂的批复”正式下达到四川省机械厅和德阳市人民政府。批复共有四条:

      一、所需搬迁经费四百万元,由省补助一百万元。其余部分请机械厅报机械工业部安排解决。

      二、湔江机械厂搬迁之后,隶属关系改为德阳市属企业,厂名不变,原供销渠道不变。

     三、合并后的三个企业职工人数以1983年底在册正式人数为准。

     四、由省机械厅与德阳市人民政府共同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搬迁的具体工作,搬迁方案请领导小组组织专门人员编写设计任务书报省计经委审批。

    湔江厂的厂址迁建工作才算正式拉开序幕,因为原批搬迁规模明显偏小,所以在1985年10月28日,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给成都市、德阳市、乐山市人民政府和省计经委、建委、三线办、机械厂厅,财政厅,转发了四川省三线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关于机械行业湔江等三厂纳入三线调整计划的意见》的通知。这里所指三厂即为湔江机械厂、岷江齿轮厂和乐山东风电机厂。调整意见中对湔江机械厂搬迁资金追加四百五十万元,岷江齿轮厂追加二百万元并享受三线调整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主要优惠条款是:企业的上缴利税返还作为搬迁自筹资金,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提成可用于搬迁,另外湔江机械厂因为长期亏损,无利税返还能力,从1983年起享受每年政府下拨的50万元亏损补贴可用于搬迁费。根据省政府两次的批文,湔江厂的迁建工程由机械部重庆设计院分两次完成了初步设计和扩初设计,以及主要车间(机械化铸造车间)的施工图设计。

   1985年4月湔江厂生活区正式在德阳破土,生产区10月破土,很明显这样的投资规模要想搬厂是不可能的,而且资金的来源也很困难,部省两级一共给了拨款和拨改贷340万元,省机械厅给了20万,一共360万,到1986年资金就用得差不多了,可宿舍只建了三幢主体。铸造车间也是土建完成一半,企业自筹能力太有限,剩下就只有一条路,银行xx,可当时湔江厂还全部在彭州,德阳银行xx也无门,工程只好就这么拖着走,,就在这两年间,湔江厂的两位主要领导一个退休,一个调离回了家乡,德阳市调来一位新领导。因为对情况不熟习。迁建工作就更难了,湔江厂少了主心骨,职工们都很着急,到1987年德阳市对湔江的迁建工程提出了要求,要求1988年要完成全部的建设项目,实现搬迁德阳,三厂实体合并,并对领导班子下达了承包军令状,湔江也对市里提出了扩大投资规模和落实建设资金两大要求,1987年9月6日,我{dy}家搬到德阳生活区,随后负责基建的二十多家人都在国庆前搬到了德阳,为了加快进度,我们超常规的工作,超时间的工作,超强度的工作,用了不到二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面开工的一切准备工作,于1987年年末,所的未开工的宿舍,生产车间。公用设施,全面破土动工,同时在1987底也把湔江厂白水河的冷加工车间全部搬迁到合并的电机厂老厂房中,1988年一季度实现了湔江厂,电机厂、械机厂三厂实体合并,在德阳注册,挂牌。

   1988年全厂分为生产、建设、拆迁、留守四大部份,按各自的分工分别开展工作,湔江厂的新厂建设一片高潮,各方面工作虽然困难不少。但进行得有条不紊,就在各项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之时,下半年因国民经济调整,建设资金突然严峻起来,随之迁建工程进度也逐步缓慢下来,到10月份被迫全线停工,施工单位也都无奈的暂时撤离现场,12月国务院12号文件下达,对全国所有在建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清理上报,湔江厂也不能例外了,1988年底和1989年初部、省、市和国家轻纺投资公司有关部门领导均来现场检查,了解情况,一致意见是:“湔江厂的基本建设已具有了相当规模,并已完成总投资一半以上,宜上不宜下,德阳市也把湔江厂的基建工程列为必保项目”。可面对眼前的工程停顿,一厂二地,全厂生产、建设、职工生活等困难现状,省、市均把湔江厂列入特困企业,省特困企业办公室和三线办有关领导也亲临现场关心,但由于银根紧缩。资金来源没有了渠道,恢复建设成了老大难问题,面对如此严峻考的现实,工厂要生存,职工要生活,只有靠自已咬紧牙关,厂里决定把已搬迁来德阳的部分设备再搬回白水河坚持生产,另一方面不惜以高利息拆借少量资金集中使用在铸造车间的收尾工程上,对公用配套工程改用临时设施,同时和施工单位协商,取得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把机械化铸造车间建成投产,“可屋漏偏遇连阴雨”,这年的七、八月份德阳气候反常,连连大雨、瀑雨不停,八月初的一场大瀑雨,绵远河水漫过堤坝,把湔江厂全部淹了,特别是建设中的机械化铸造车间,安装在地面下的设备全泡在了水中,一片狼迹,又给工厂带来极大损失和麻烦,大家蹩着一口气,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这年的9月24日。按市里的要求。提前一周将机械化铸造车间,建成投产。

1990年元旦一过。市长在湔江厂召开了市里有关部门的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湔江厂的建设和生产问题,及时解决了建设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的短缺问题。并又一次下达军令状,要求湔江厂的新厂建设到1990底基本完成,1991年全部搬迁完毕。

    在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情况下,各施工单位先后恢复施工,终于在年底除厂区道路和少数辅助项目没完成外,全面的结束搬迁已具备了条件。1991年全厂工作重心已逐步转向恢复生产方面,基本建设虽然留下不多项目,但拖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款并因此引起不xxxx烦也十分棘手,连建委主任,机械局长,市长都出面协调(施工单位不肯交出已建好的二幢家属宿舍,另一幢停建),终于在1991年底妥善解决,{zh1}一幢没建好的住宅也在1992年完成,正好又碰上国家清理三角债,中央直接投放资金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湔江厂也因此受益。1992年3月3日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共39人,对湔江厂的厂址搬迁工程进行了正式验收。5月7日。省机械厅以川机规(1992)字第49号文,正式批复湔江机械厂搬迁合并工程竣工验收投产,历时八年的厂址搬迁在历经艰辛后终于结束。

     “三江厂”中的锦江厂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新工厂建设的,相比湔、岷两厂,更像一套“组合拳”,1980年农机部同意湔、岷两厂搬出大山,不能不对锦江有所触动,所以锦江一直在寻求搬迁工厂的办法,“三江厂”中锦江厂各方面条件都{zh0},但要像湔、岷两厂把工厂搬出去,得不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是很难想像的事,正好1984年四川新都县为发展地方经济和锦江接触,锦江提出和新都县联营,以开窗口的形式,在新都建厂,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有土地、环境、政策资源,锦江有产品、技术、人材、资金,利税资源,二者优势互补。但要建成一个现代化大工厂也并不是件容易有事,为此锦江厂多方汇报,跑部,跑省,跑市,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享受到一些优惠政策,并能用好用足,同时还在全厂职工中进行了集资,为工厂建设筹集了部份资金,并一次性在新都县以联营形式转让了200亩土地用于建厂和修建生活区。建设的速度进行得很快,到1988年新厂的建设已颇具形像和规模了,引起了各方面的注视,机械部,三线办,和省、市各级领导纷纷到新都新厂参观考察,那时我经常去成都路过新都,看到锦江的新厂房和十几幢新住宅拨地而起,令人敬佩。有时在省里开会,常常会听到许多领导对锦江厂新都分厂建设的夸赞,这里我要提及一下锦江厂的李伯华同志,我和李伯华在80年代初就认识了,因为新产品开发事宜他常来湔江,中等个头,花白的头发,脸上永远是带着微笑,我们总叫他“李老头”,说起话来不时会带点滑稽味的官腔,他的{zd0}本事,就是能营造一种和谐气氛,所以每次到湔江来,总能把别人办不成的事办成功,后来他又为锦江的新厂建设跑省、跑市,跑政策,接待上级来厂视察的各方面人物,有时在省里开会我们经常能碰到,当我们谈起建设事宜时,他总是两眼放着光彩,十分自信,他是个非常特殊又非常有趣的人,为了锦江厂生产和新厂建设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矣。可惜他在2005年病故,不能不让人怜惜。

   1991年我和湔江的几位同志一起去锦江的新都分厂参观学习,看到别致的厂大门、高大明亮的厂房、宽敞的厂区大道,以及一排排漂亮的住宅楼,还有带点标志性建筑的伞形水塔,令我们很是羡慕。但令人不安的是工厂并没有搬迁,基本是空着的。锦江的同志告诉我们这是为了接合新产品开发引进,进一步招商引资。不久他们也来德阳看了湔江的新厂,大家在一起交流了建厂心得。此后几年我因私事到新都锦江分厂看望朋友,可生产区一直没见到大规模的搬迁。只是宿舍区的住房搬来了不少员工和退休人员,而且听说他们的工厂情况已不像前些年那么红火,心中为他们耽心不已。

    八十年代的十年,“三江厂”的工厂搬迁贯穿了始终。湔、岷两厂能成功xx搬出大山,一者得益于国家的三线调整政策支持,二者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和理解,三者是湔、岷两厂的全体员工,从上到下,一心一意要搬出深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工作中有什么分歧,搬出去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锦江厂的新都分厂从建设的角度看也是很园满的完成了,只因建厂、搬迁、生产销售、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招商引资等全方位,多项目的系统工程,确实也是个难度很大,水平很高的事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锦江人为了一个全新的锦江厂正在努力作{zh1}的一博!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六、 “三江厂”再建,搬迁之路(二)_青山依旧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