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座】细讲《弟子规》(9)_崇德社_新浪博客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05/2/18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17  

诸位朋友,大家好!诸位朋友,我们刚刚提到明太祖送给郑濂两颗大水梨,假如你是郑濂你会怎么处理?一起煮了,是不是?给这位朋友掌声鼓励。您可能是知道水梨煮起来对喉咙不错!郑濂跟您的做法差不多。他拿了两个大水缸,一边放一个,把这个水梨给它打碎,让这个汁渗在水缸里面。处理完之后说:来,一个人喝一碗。平等,人心都很平,觉得真公平!虽然跟郑濂的血脉不是那么亲,他愈觉得这个长者值得尊敬。

后来明太祖又问他:你怎么管理这一千个人?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结果郑濂就回答四个字,他说「不听妇言」。诸位女同胞,不要看了这句话就说「我不想听,我要走了」,不要依文解义,任何一句话都有它时代上的意义。因为我们要了解,古代的女人比较没有机会读圣贤书籍,所以她没有去领受到圣贤人那种心胸,难免会比较自私一点。只要一自私,为自己的孩子多留一些,就会造成其它人的怨言。所以,怨之所生就在自私。当整个家族里面,很多的细胞都开始在那里争夺的时候,整个一千个人就散了。

但是我们现在的女性都有读书,言语就比较不会自私自利。也很有可能男生他比较自私,比较只为自己着想,假如是这样的男人,那他的性格也比较像妇言。所以,这句话你要广义去了解,就是在家庭当中{jd1}不能斤斤计较,一定会造成纷争;人家能维持千人,不是没有原因的。人为什么想争,为什么?他觉得好象争到了就是他的。所以下一句就给了我们很重要如何让兄弟、让家庭能够和乐相处的方法。下一句叫: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古代有个孩子叫孔融,他才五岁,当在分梨的时候,他就把那个比较大的让给谁?哥哥,让给哥哥吃。其实这样的态度是xx正确的,因为他可能干的家活比哥哥还少。现在我们都说平等平等,要跟孩子平等,这句话对不对?这句话看你怎么解!应该在人格当中平等,你很尊重他是一个个体,而不是附属在你身上。但是因为他还小,请问他的人生经验跟你平不平等?不平等,对!他的人生智慧跟你不平等,你要引导他,你要教导他,所以要有长幼尊卑,他对你才生得起恭敬心;假如都跟你平起平坐,那他怎么对你恭敬?所以这个平等我们要看清楚。

当孩子有长幼尊卑,他才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为什么以前,父亲没有回来不能吃饭?那也是对于父亲的辛劳的感念,因为整个家庭的重担压在谁身上?父亲!所以这都是在这样的礼仪当中,给予孩子要时时感念父亲的辛劳。假如父亲上班都还没有回来,儿子就大摇大摆,筷子也没拿就在那里吃了。长期下来他学到什么?我行我素,「苟不教,性乃迁」,所以现在孩子很难教。我们要细细去研究,为什么以前几百个人都可以这么循规蹈矩,他的方法到底在哪?在《弟子规》!但是要真做,你才会得到利益。

孔融让出了大的水梨给他的哥哥吃,所以『财物轻』;他哥哥拿到了他弟弟的大水梨,对他的弟弟会更加爱护。你看弟弟都时时想到我,他这个当大哥的就愈来愈抬头挺胸,就跑在前面保护他弟弟。这是在「物」当中懂得舍出去。

再来,在五代的时候,有个人叫张士选,也是个读书人。他的父亲比较早去世,他是他的叔叔带大的。当他十七岁的时候,叔叔就跟他说:你已经大了,我们现在把祖宗的财产分成两份,你一份,我一份。结果张士选马上就跟叔叔讲:叔叔,你有七个孩子,所以应该把遗产分成八份。他的叔叔说:不行,你是代表你父亲,应该分成两份。但是张士选那时候才十七岁,他很坚持,一定分成八份。这么一让,吃亏了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让出了他的德行,让出了家庭的和乐,让出了他的心量,量大福大。所以当他在进京赶考,突然看到一个算命的人,走过去一看,这个人脸上怎么这么多阴骘纹(就是积了很多阴德)!这个算命先生就跟他说:这一次你必然高中。果不其然,他这一次考试就高中。相信他这样的榜样会传给他的子孙,一定也会世世代代都有很好的发展。

所以你看,这么一让,跟自己的自性相应。当人了解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了解道理以后,理得心安,就不会患得患失,常常想要去跟人家争夺。要了解命运的真相,我们就要去读一本很好的书,叫做《了凡四训》,道理明白,心才会平,就不会去争。袁了凡先生小时候遇到一位很会算命的人,叫孔先生,这孔先生是我们中国邵子《皇极数正传》的传人,所以算得特别准。诸位朋友应该有过算命的经验,有没有?听说现在算命算得很贵,有没有?人,命假如被算出来,你真是白来了!没什么建树!因为就代表我们这一生没有好好利用。为什么命运会被算得这么准?因为一个人的善恶业,就会呈现在他这一生当中,才会被算出来。所以一般人会觉得算命的真的很准。

但是有些人的命却不会被算得准,哪些人?两种人算不准:一个是大善,一个是大恶。而一般的人他所行的都是小善、小恶多,然后心量又没有扩大,想的都是儿子、孙子、妻子、房子、钱子,都想这些,也没什么大善,也没什么大恶,所以命运就被算得很准。命运有加、减、乘、除,比方说你命中有一千万的财富,结果你行了一点小善,一千万加多少?五万,所以算得很准;你做了一点小恶,变成九百九十五万,也还满准。但是你假如都是行很多的善事,一千万乘以五变多少?五千万,那{jd1}不准。假如做了些伤天害理的事,一千万除于五,变两百万,那也是算不准。

所以我们了解到,纵使这个人用不法的手段去抢夺了财物,他抢到了两百万,那也是他命中本来就有的。他抢到两百万,还在那里洋洋得意,「你看我多厉害」,其实他已经亏损掉八百万了。所以「君子乐得作君子」,因为心安理得;而「小人冤枉作小人」,他拿到这两百万,不知道还有没有命花?因为他做了坏事触犯法令的话,很有可能过没有多久就要锒铛入狱了。这样的人多不多?多!因为现在功利主义,很多人在某些情境都铤而走险。

其实我们看到这样的人都替他很惋惜,毕竟他也是有大福之人,只是没有好的教育,把他的人生搞砸了。我们对这样的人应该抱持一种怜悯之心,因为「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没教他,他的爷爷奶奶也没教。你看现在一般,比方说我考上老师了,亲戚朋友问的{dy}句话是什么?「一个月多少钱」!所以没有教!人是可以去创造命运的,只要扩宽心量;都没教,只教他唯利是图,当诱惑来的时候,他当然就受不了。了解命运,理得心安,你就可以「财物轻,怨何生」,家庭会充满祥和之气。

当我们遇到学生在争的时候,怎么办?有一班的孩子,刚好那天吃水果,吃西瓜。西瓜已经切好放在桌上,很多的同学狼吞虎咽,要干嘛?饭一吃完,马上箭步如飞要去抢那个{zd0}的西瓜。诸位朋友,假如是你的学生怎么办?你会看到一阵兵荒马乱。这个老师也很沉稳,看到兵荒马乱他还不动声色,等同学吃完饭,睡了午觉。下午{dy}节课,这个老师就讲了,他说:诸位同学,我们假如去抢那个{dy}块的西瓜,抢那个{zd0}的,会产生什么效果?产生什么影响?诸位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指出来哪个人抢{zd0}的?没有,这是在给他们留余地。结果很多同学就说:那个人真自私,都要跟人家抢{zd0}的。老师接着说:这样的人你要不要跟他交朋友?当然不要!就是透过这个情境让孩子了解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他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不然欲令智迷,他那个欲望驱使,只想着去抢{zd0}的,都没有去想到已经造成哪些后果。

接着老师又说:假如这个同学抢到{zd0}的,他很高兴,赶快把它吃掉,保证肠胃受影响。对不对?因为他吃很快,xxxx。再来,他抢到{zd0}的,高兴多久?一下子。看看别人看他的眼光是什么,马上快乐变什么?变不舒服了。再来,当他抢到{zd0}的,下次他想要拿到什么?也是{zd0}的。当他下次没有拿到,他就快乐变什么?痛苦。「气死我了,没抢到!」当一个人时时处处都要去抢{zh0}的,当他没有办法获得的时候,他会怎么样?他可能就会动歪脑筋,去偷、去抢。老师说完了也没下什么结论,只是让他们讨论讨论。结果隔天吃西瓜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走过去都拿了那个最小的。所以确确实实,家长跟老师只要你肯教,孩子很容易受教。所以「财物轻,怨何生」,往往一个常常肯相让的孩子,都会赢得长辈对他特别的照顾。

下一句,『言语忍,忿自泯』。人跟人相处当中,冲突最多的情况就是在言语。但是言语起了冲突,因为你起了冲突,脾气就上来了,「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就开了。障门在哪儿?我们先来考虑看看,用不好的言语发脾气会造成什么影响?百万障碍就出来了,「障门开」。障碍了自己的什么?心量;也障碍了人与人之间好的关系。你可能发脾气发了五分钟,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个脾气所产生不好的效果去除?花多少?所以「忿思难」,这在「君子九思」当中,提醒我们忿怒不可发,谨慎!因为忿怒一发,很难回归到原来的样子,甚至于可以说不可能回来了,所以「忿思难」。

俗话又提到「利刃割体痕易合」,利刃割身体,可能一、两个xx就可以好了;但是「恶语伤人」会留在他心里多久?「恨难消」。人生这么短暂,为什么不好好相处?我们看到这样的结果,慢慢要找到方法对治我们的忿怒。而这个对治的功夫要练到什么程度?练到「忍」这个字的程度。我们看一下,会意字,什么叫忍的功夫?上面一把「刀」,下面一个「心」;意思就是人家拿着一支刀捅在你的心头上,你还要如如不动;不管你怎么骂,我就是不回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能忍到这种功夫,必然能够让身旁的人很佩服,所以「忍」是一门大学问。

你时时处处都在考验忍的功夫,比方说现在听课也在考验忍耐,对不对?忍住不要打瞌睡。曾经有个女士她就跟我说,她说:蔡老师,中国文化不错,不过那个忍到底要忍到什么时候?她对这个「忍」字很无奈。我说:假如你是这样的心态,我保证你一定忍到火山爆发。比方说学了这些课程,知道夫妻要互相体谅,所以回去突然变得很勤劳,就开始扫地,打理家里面。结果先生都没有看到,因为她在扫的时候,都一边看他有没有看到,扫了一个xx,先生都没什么反应,突然怒火中烧。然后把扫把摔在地上:我做了那么多事,你都看不到吗?假如这一口气忍不住,爆发出来,会怎么样?前功尽弃!你先生马上冷眼看你:还说学什么弟子规!所以,忍的功夫是要能够忍得明明白白,忍得为大局着想。

因为每个人,比方说夫妻来讲,来自不同的家庭,所以生活习惯差异很大,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明白了,知道改变{jd1}不是一蹴可几,这个时候你要安心,别人对不对是别人的事,我自己有没有尽好我的本分。本来就是应该做的,所以做得心安理得,自然你的身教就会传递出去,你就让它水到渠成。当我们明白,就能够去包容。所以,现在你回去要叫孩子变勤劳,你可不能说他没有马上变勤劳你就气得半死,这不是孩子错了,是谁错?我们自己的态度不对。习惯的养成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还是要道法自然来做,忍得为大局着想。因为在家庭当中,夫妻假如常吵,在公司里面,同事之间假如常吵,那这个家庭跟团体气氛就很不好,家跟团体必衰败。我们能忍得住,就是为大局着想;而当你处处能忍让,也会唤醒对方的惭愧之心。所以,这个忍要忍得明白,忍得为大局着想。

我们在北京上课的时候,有位女士她也五十几岁,上完了「出则弟」,当天就给她妹妹打电话,她们因为一个口角,姐妹已经两年没讲过半句话。她一听完,觉得自己错了,就赶快拨给她妹妹,电话一接起来,她说「妹妹,对不起!」其实,她才讲了三个字「对不起」,她妹妹马上稀里哗啦就哭起来了。其实两个人都怎么样?在闷那一口气。我说幸好才两年,假如继续下去,保证两个人是癌症的高危险群,血脉都不通畅了,何苦来哉!所以你看,一个道歉整个嫌隙就化开了。这一道化开,不只姐妹心上的石头掉下来,还有谁的石头也掉下来?妈妈、爸爸。人生确确实实可以走得圆满幸福,只要我们放下这些不好的习气、不好的执著,一定会愈走愈圆满。

我们现在知道愤怒要懂得收敛,懂得制止。诸位朋友,你都怎么样在愤怒的时候把它处理掉?你用什么方法?来,我们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见贤思齐,互相切磋一下。什么方法?这位朋友,「慈悲、怜悯」。很好,就是扩宽心量,自然就没有障碍。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个方法很高段,我可能还要练三年、五年。所以「怒」的处理,确实也很重要,因为当人的怒气没有xx,它会障碍你整个身心状态。

我在上海跟很多朋友讨论,他们就说,打电话跟人家哭诉一下,把这些怒气发一发。我说你讲完之后觉得怎么样?他说舒服多了。我说你舒服多了,对方不舒服了。对方听完说:人生苦短,怎么这么多冲突!所以,我们不能把垃圾给人家到处丢。很多人都当垃圾桶,有没有?当垃圾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到时候垃圾满出来了。你看很多专门在给人家做心理xx的,到{zh1}他也怎么样?所以,我们要提到更高的境界,要当焚化炉,垃圾一来马上就怎么样?轰,把它烧了。这个就要透过我们的德行,就像刚才这位朋友讲的,用慈悲、仁爱的心胸。

答案其实就在中国字,所以我们以后面对中国字要倍感尊敬。因为老祖宗造出了全世界{wy}一种可以把人生哲学讲出来的,就只有中国字,除此一家,别无分号。我们来看「怒」,会意字,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代表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就是他的心当奴隶了,被这些坏习惯牵着鼻子走,要他去东他不敢去西。我们去观察,很多人发完脾气,「我刚刚怎么这样」?很后悔,对不对?但是也无法再拉回来。

有一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特别不好,他为了教导他的孩子,他就跟他说:你现在假如发一次脾气,就到我们家后院那个木柱上面钉一个铁钉。那孩子一发脾气就去了,拿一支铁钉把它钉上去,一开始{yt}钉五、六支;结果钉了几天,那个孩子吓了一跳,密密麻麻,他突然感受到说,我的脾气居然坏成这样!其实很多脾气很不好的人,他有时候还说:我脾气已经不错了,假如像前几年一样,你不知道已经变成什么样子!都还不知道自己脾气不好。

这个孩子一发现,就开始收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去把铁钉拔一颗下来。他儿子拔得很有成就感,拔拔拔,突然有{yt}拔完了,他很高兴,就跑去跟他父亲报告:我都拔完了。他父亲不急不徐把他带到这个木柱前面,他说:虽然你的铁钉都拔光了,但是留下了多少的坑洞!能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回不到!所以「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到时候你再怎么对不起,也不见得能回到原来的一种关系了。

所以,我们了解到就要更谨慎,下次要发脾气的时候,要马上「言语忍,忿自泯」,这一句经文好象一道光一样,射到你的脑袋里来,能不能做到?要早晚服用一遍《弟子规》,保证有这样的效果。因为在北京有个朋友,他确实做到了早晚念一遍,他说他最难改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东家长、李家短习惯了,现在学完了,一下子也改不过来。但是他突然想要讲的时候,这句经文就跑过来,他马上闭嘴,很有效果。我们也可以记这个经文,或者你就记更简单的「忿思难」。

人生要有志气,{jd1}要当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要让这些坏习惯主宰我们的命运,你提起这样的志气来对治它,要从「怒」转「恕」。这两个字像不像?像!去了一点边边角角,把你的棱棱角角削一削就变「恕」了。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会意字,代表设身处地从他的心、从他的角度去看事,你的怒气就可能消一半了。我在教书过程,有些孩子行为确实比较偏颇,我们看有时候会觉得,怎么这么大了还做出这样的行为?但是我们不能在结果打转,会从原因探索。往往这些孩子,我们一去了解他的家庭状况,怎么这么可怜!没人照顾,才会养成这些坏习惯。你当下从「怒」变「恕」,从怒火变慈悲!

曾经我在一个学校服务,有一个孩子偷钱,偷了不少,偷了十万块。但是其实他只是想抽一张一千块的,那天刚好我们这个同仁收了一些钱,可能是这孩子的耳朵听到这个消息了。所以我们长辈在言谈当中也要谨慎,所谓财不外露,财一外露可能又造成这些孩子有犯错的动机。所以他是要抽一张,结果因为情急之下拿了,这个同事也很警觉,就是发觉他在学校里面,就赶快跑回来把他叫住,说:你给我回来!因为希望给这个孩子有些教训,所以就安排xx来给他做笔录,希望他能够记取这个大的教训。

这个孩子经过这件事以后,就坐在楼梯口,刚好那节课我没课,我就经过那个地方。看到他的背影,虽然没看到他的脸,可是已经感觉到他很落寞。我就走到他的旁边,陪他一起坐下来,这时候无声胜有声,我们先让他静静心。结果过了差不多一分钟左右,这个孩子开口了,他说:老师,我很想死!人生如戏,我们当老师的也要很会演戏,你不要听他说很想死,你就说「不能死!」不可以这样,要稳得住。我就问他:你为什么很想死?让孩子把原因找出来。他说:老师,因为都没有人喜欢我,每个人都讨厌我。他情绪很不好,所以我们适时地安慰他一下。

所以我就讲:哪一位老师,辅育老师会讨厌你吗?因为我们学校有两位老师对他满好的,其中一位是辅育老师,另外一位是谁?你们不认识?我们不能先讲自己,这样太不谦虚了,要先讲这位老师。他一听,情绪就比较好一点。我说:那蔡老师很讨厌你吗?他就摇摇头。情绪比较稳定了,我们就可以好好跟他谈。我说:既然人家不喜欢你,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自己也讲:因为我都打人,我都骂人。那你就不要打人、不要骂人,人家不就喜欢你了!结果这个孩子讲了一句让我很深刻的话,他说「老师,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这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他的人生他已经觉得控制不了。所以不能长孩子的坏习惯,当我们的孩子的人生已经交给坏习惯主宰,那人生真是不堪设想。

我就跟这位同学相约,就拿了一本簿子,左边写个「善」,右边写个「恶」,我们学习「百过格」。我就跟他说:你今天做哪些好的,写在这边,做哪些不好的,自己写出来,只要要求自己明天要比今天好。说实在的,孩子这个行为十来年了,你要再把他导正,你只要能花三年,那你就是一代名师了。所以确实我们要有耐性去包容,你就可以从怒转成宽恕的心胸;当你时时可以宽恕,相信你整个人生也会翻转过来。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现在我们再念这一句,味道一不一样?因为我们已经领受了很多先哲的榜样了。「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我们接着看下一句,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当孩子他都知道要先尊重长辈,他这一分恭敬心就会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我们这一句只指出了几个动作,{dy}个吃东西。当孩子一看到菜,是先给长辈吃,他的德行就在这夹菜当中就在提升了。我们有个学生他才七岁,他来上读经典,读了一个xx。本来都是爷爷奶奶给他夹菜,上了一个xx回去,他就主动跟自己的家人夹菜,家里人马上一看心生欢喜,就对中国文化有比较认同。现在人都很现实。所以,我们也要把孩子教好,孩子也会带动家长。

但是真正要让家庭教育能够有很好的进展,还是必须从家长开始提升,我们在前面的课程就有讲到「教儿教女先教己」,这个重要,因为上行下效。假如今天你的孩子在做《弟子规》,然后父母没学没做,比方说《弟子规》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结果爸爸回家,袜子一丢,躺下来看报纸。孩子他觉得:怎么这样?叫我做,爸爸都不做!他甘不甘心?不甘心!假如你是妈妈,怎么办?我的坏习惯又来了,当老师的人很喜欢考试。这种情境有可能发生,怎么办?马上走过来:你不知道儿子在学《弟子规》吗?赶快给我捡起来。那你先生一定说:不要学那些了。有位母亲她就跟她儿子说,她说:爸爸{yt}工作很辛苦,你赶快帮爸爸一个忙,把袜子拿去,你看爸爸这么累。用这样的角度儿子很能接受,确实爸爸刚下班,儿子就拿去了。先生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样?对,那不是都圆满!所以确确实实人情练达皆文章。

「或饮食,或坐走」,坐也好,走也好,晚辈都应该是后坐后行。所以我们在海口、在深圳,这些孩子学完之后,确实在坐电梯的时候,都会按着门请老师先走。但是我们会跟他说:坐电梯还是你们先走。为什么?怕小孩小,有时候那个门控制不好,会造成危险。所以,虽然这是个原则,但是也要会变通才行。有个孩子,跟着我们一群老师去深圳讲课,这个孩子很不简单,已经读经典读了好几年。他的面相圆圆的,耳朵很大,我一看到就觉得他是很有福气的人。什么是{zd0}的福气?能够闻到圣贤的教诲,那是人生{dy}大福。刚好我们这些老师去讲课,有人送我们一盒饼,里面有十块饼,确实很好吃,每个人都发一块,都吃下去了。这个孩子在房间里面就跑出来,说:这个饼很好吃,还有没有?结果因为吃掉九块还剩一块。这个孩子走过来拿起这一块饼,然后就走到我面前,他说这一块应该给蔡老师吃。他不只先让长者吃,他还会判断应该再先给谁吃。

所以你看,学礼的孩子会呆吗?{jd1}不呆!学礼的孩子他知道处处尊重别人,替人着想,脑筋灵活。现在人对「活泼」误解,什么叫活泼?三秒钟都停不下来,在那里跑,叫活泼!我们有时候在机场排队,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里撞来撞去的,后面的旅客还说:这个孩子真活泼!哪是活泼?那个叫随便,没家教。真正的活泼是思想活跃,是处处能替人着想,真活泼!所以,学礼的人{jd1}不会学呆的。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个习惯影响孩子的恭敬心,这个习惯也很有可能影响孩子往后事业的发展,你相信吗?曾经我们跟一个幼儿园的园长,他就跟我说,他请了一些二十出头的老师教幼儿园。他说有一次他有个客户从广东来,他就接待这个广东的客户,也带了几位园里面的老师一起去吃。这些园里面的老师好几位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欢吃辣,广东人比较不吃辣。去请广东的客户,点什么菜?广东菜。点好,开始吃了,这些老师在那里说,这个怎么那么难吃,那个怎么那么难吃!带他们来是干嘛的?带来多照顾客人的。结果他们是来干嘛?搅局的。好不容易上了一道辣的,这个园长就把它转到客户面前,客户夹了一口,这些老师马上转到他们面前吃起来;园长又把它转回来,他们又把它转回去。这样的员工你敢不敢好好用?成事不足,败事都有余!

所以,当一个孩子处处很有进退之礼,你教给他办事,你会很放心。所以主管带下属去赴宴,都是带那些夹菜夹得很好,倒水倒得很好,都带这些人去,是不是?对!所以倒水也要倒的自然,这就是要从小就是这样在对待长辈。有这个态度也会为你的下一代的未来铺很好的路。今天就先讲到这边,谢谢!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05/2/19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18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进入第二个单元「出则弟」,提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俗话讲,家和万事就兴,兄弟一条心,黄土都变成金。确确实实家里有和乐的气氛,家风一定会鼎盛,事业也会兴旺。很多孩子听了这些古圣先贤的故事,他们也是见贤思齐,听完「孔融让梨」,他们回去也都起而效法。有一位姐姐她就很慷慨,就把梨子给弟弟吃,刚好只有一个梨子,结果这个弟弟就一直大口大口地咬。当咬到已经超过一半的梨子的时候,这个姐姐快要忍不住了,后来就把他的梨子抢过来。母亲看到这个现象,她就打了一通电话给老师,这是很好的亲师合作。因为每一句经文,小孩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长期的引导。

老师隔天就跟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汉朝有两个兄弟,一个叫赵孝,一个叫赵礼,赵孝是兄长。很不幸这个赵礼被盗贼抓去了,他的兄长得知之后,马上寻找了这个山寨,直接就冲到盗贼的大本营去,刚好看到这些盗贼很饥饿,已经打算把他弟弟宰来吃。他哥哥看了非常着急,就跑到这些盗贼的前面,跟他们说:我弟弟有病,身体又瘦,你们不要吃他,吃我,我比较胖,身体又比较好。结果他弟弟看了兄长这么讲也很着急,就赶快把哥哥推开,说:我被你们抓到是我的命,所以我被你们吃是应该的,{jd1}不可以连累我哥哥。两个兄弟就在那里争着要死,要为对方死。就在这个时候,这些盗贼看了很感动,就把他弟弟都放了。

所以诸位小朋友,赵孝跟赵礼连什么都愿意为兄弟付出?生命都愿意。那我们能不能因为一颗苹果、一颗梨子都跟兄弟争吵?我们应该效法古代这些圣贤人的精神去做。而且赵孝、赵礼,因为为了兄弟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传到了皇帝那边,后来皇帝就让他们兄弟都当了官来治理人民,所以他们有后福。为什么皇帝要用他们来当官?你看,友爱兄弟的,一定会孝顺父母,有这么好的德行,出来当官必定会爱护人民。因为「教以孝」,他会「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会敬天下一切父母,「教以悌」,他会「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也会敬一切人的兄弟姐妹。

所以,我们也是透过这个机会教育点,给予孩子一些引导;当然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我们也要给予一些肯定。另外有个孩子,刚好他的同学拖鞋坏掉了,因为他自己已经有一双拖鞋有一点点坏掉,他换了另外一个新的拖鞋。可是那个有一点坏掉的拖鞋,他又舍不得丢,就把它放在他的床下;可能他学了「勿厌故,勿喜新」,所以旧的拖鞋有感情,他没把它扔掉,放在床下。结果因为他的同学那个鞋子已经坏了,不能穿,他的老师就跟他说:你去把你那一双旧拖鞋拿来给同学穿。这是不是帮助同学?是,不然同学没鞋子穿,冬天很凉。后来我们这群老师突然发现,那一双旧拖鞋是在这位同学的脚上,而那一双新的拖鞋居然是在他的同学的脚上。我们这些大人也被上了一课。你看他真正做到「财物轻,怨何生」。他的同学一定可以感受到,他非常地照顾他。

所以我们当下就鼓励了这个孩子,你确实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接着我们也进一步给他期许,说在这些同学你是大哥哥,所以你往后一定要当好榜样。我们肯定孩子,还要不忘让他立志,不忘让他提升他的定位。所以称赞孩子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很奇怪,为什么小时了了,能力这么好,但是长大了却不见得有很好的发展?这是个结果,原因出在哪?我们不能在结果停留,那人活得不明不白。诸位朋友,您觉得呢?「没有榜样可以看」。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一下。

有一个父亲就讲:我儿子两岁的时候,觉得他可以当{gjldr};我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我觉得他只要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觉得他以后出来有工作就好了。怎么差这么多!但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愈来愈低,孩子会不会有出息?不会!当长者没有好的榜样给他,他就没什么志向,慢慢就终日悠悠放任,很无聊。所以,为什么我们在一开始学习强调「学贵立志」,而且学能力的目的在哪儿?这个要慎于始!孩子学能力的真正目的在哪?为什么要学本事?我们一开始说,读书志在圣贤,而现在的人读书志在赚钱,目标错了,有可能会有好结果吗?所以,一开始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观念才行。

为什么「小时了了」,有本事,到{zh1}是「大未必佳」,因为很多的本事是拿来炫耀的。为什么「对尊长,勿见能」,你孩子从小学了一些英文,学了一些能力,长辈带着他到处表演,在他小小的心灵会觉得他怎么样?你看大人都给我拍手,大人还说我都要跟你学习,你好厉害!好话听多了,建议的言语就听不进去了。所以称赞人也要用理智,也要用智慧才行。这个体会我也从我自己身上,也从他人身上看到,然后再翻开经典印证了。

「曲礼」说到,我们打开《礼记.曲礼{dy}》,{dy}页就写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我们来看看这四句,现在的人有没有犯?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没有办法受教,他就很难再成长。假如孩子是从小就傲慢,这一生很难有大作为,所以为什么「小时了了」,因为小时假如因为这些能力而自傲,就麻烦了;因为学问要成就重在受教、重在谦卑的态度,这样他才会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二个「欲不可纵」,玩物丧志,你看,现在是不是都血淋淋摆在那里!「志不可满」,现在的孩子没有志向,常常就是游手好闲,觉得好无聊。所以「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他的人生会充实,他会时时觉得我要提升自己,才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当一个孩子从小不懂得掌握分寸,常常就是一玩就不知道人,很有可能在身体上或者会出现一些危险的可能性就增高了。诸位朋友,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把这些教诲写在经文,老祖宗很对得起我们,我们可不能对不起老祖宗!

当时候,因为我从小,我是长孙,所以得到的掌声特别多。去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掌声!你怎么知道?是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在做,所以就变成活在掌声之中。突然我在大学有一次上台讲课,大学四年级,我的一位长辈他听我讲完课下来,他就很高兴地跟我说:你真是活在掌声中的人!他是在肯定我,可是我听了那句话突然回光返照,假如没有掌声,我还做不做?不做!但是很奇怪的是,很多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都没有掌声的。而当一个人假如常常只活在掌声当中,他的得失心就必然很重,这样的人生也{jd1}不会自在快乐。

所以我就开始修正。因为以前好话听太多,真的,好话听太多,一句批评的话来,内心就觉得很不是滋味。所以就要常常念那一句《弟子规》的经文,「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确确实实我们只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能看多少?能听多少?而当我们有一颗谦卑的心,你不知道多了多少双眼睛帮你看路,多了多少双耳朵帮你听很多的讯息,很多你的缺点。所以,孩子要长得是谦卑,而不是自满。我们在夸孩子,要针对他的好的品行去夸,而不是针对他的才能去夸,夸才能夸久了一定出问题。还有很多家长都夸什么?你怎么长这么漂亮!你夸他漂亮要干什么?夸他漂亮对他有什么帮助?你跟他说:你气质真好!是不是每天都念《弟子规》?是不是常常对长者都很有礼貌?所以能够「诚于中,形于外」。顺便复习复习经文。

太多的小孩,从小就是,比方说小女孩,很多大人一看到她:五官可以长这个样子,鼻子就是鼻子,嘴巴就是嘴巴!这样的小女孩被你这样夸两年、夸三年,会造成什么结果?她每天带在身上一定有一样东西,镜子。你们怎么知道?在一个幼儿园来了一对姐弟,姐姐跟弟弟都漂亮得不得了,但是女孩子的漂亮还是比较吸引一般的长辈,每个人看到她都一直夸她漂亮。所以这个小女孩上课上到一半,还会拿镜子起来照一照,她的学习跟她弟弟就差非常大。因为她只重视外表,常常心思就不专注,常常会很在意别人有没有在看她。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往后就走向虚荣的人生、虚华的人生去。所以不要称赞孩子的相貌,不要常常称赞孩子的才华,应该称赞他的德行。

而纵使你称赞才华,也要引导他回到有才华的目的为什么。有才华,他古筝弹得很好,目的在哪儿?在表演给别人看,然后让他觉得我很厉害吗?那不对!假如是这样引导,这个孩子的古筝铁定会有瓶颈。假如我们的引导是告诉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所以你学古筝、学古琴一定要用真诚心去学,就可以弹出利益社会大众的曲子。当他有这个目标,他整个心态就会截然不同。当你称赞他的品德,比方说「你真孝顺」,孝顺跟他的自性相应,他会愈做愈起劲,这个就没有副作用。所以称赞要顺着品德称赞。品德的标准在哪?《弟子规》!一门深入,这一门是掌握纲领。所以诸位朋友,你《弟子规》要念熟,听好,念熟;我们已经上了年纪,说背熟会很有压力,所以念熟。

刚好有一个母亲带着小女孩上街买东西。遇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就跟那个小女孩说:你怎么还没去念书?那小女孩还小,小女孩就问她妈妈:妈妈,念书要做什么?结果这位长辈就马上跟她说:念书可以赚大钱。好,慎于始,假如你是母亲,怎么办?现在这样的价值观占很大的比例!这个母亲马上就抓住这个机会点,就跟她的朋友稍微用眼光打了一下招呼,叫她不要继续说下去。她就跟她女儿说:念书最重要要学本事,因为我们有了本事以后,就可以去帮助别人,在社会上有所贡献,我们要记住「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当孩子觉得社会就是互相帮忙,她这个态度一形成,她面对各行各业的人会怎么样?会尊敬、会感谢。但是假如她学本事的目的在赚大钱,往后她看各行各业用什么看?用钱的多少!她就会去轻慢很多行业的人。所以,学问在存心,只要心偏颇了,就跟道德、学问背道而驰。所以她母亲马上引导她,说是要学本事。

学本事很抽象,孩子还那么小,这妈妈马上(因为她们刚好从超市出来,买了一些馒头)她就说:就像刚刚那个叔叔,因为他有本事,他会做馒头,他就可以帮我们做馒头,让我们有得吃,所以我们要感谢他。可是我们感谢他,能不能把你的玩具熊送给叔叔?还是把你的小汽车送给叔叔?叔叔不一定需要。所以我们感谢叔叔,就可以拿些钱谢谢他,那叔叔也可以拿着这些钱去买他需要的东西。就借由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学习的目的在增长本事,以便服务他人;当她有这种态度,她就不容易傲慢。

我也曾经看到一位二十几岁的朋友,我一刚开始{dy}次看到他,他长得比我还要高,又比我帅,然后又已经在读圣贤书,我们看了就很兴奋。因为他比我还早念,很替他高兴,我就称赞了他一番,真难得,就一直称赞。{dy}次见面能不能称赞一大堆?不能!所以言语要谨慎,我没有做好,我就按耐不住我的喜悦之情,给他称赞了一段话。后来相处了一个多xx,我观察到一个生活上的细节不是很恰当,因为他也少我不少岁,所以我们也是抱持着一个我是他的大哥哥,也是「怡吾色,柔吾声」跟他讲。结果当我的言语一出来,他的脸色马上就变了,我也是很敏感的人,本来要劝,劝到一半马上踩剎车。因为假如他听不下去,到时候气氛搞僵了下次就不好说话了。我从这个事情当中也体会到,称赞人要顺着品德称赞,不然人确确实实会在称赞声中迷失了自己。

我们称赞这个孩子,他肯拿他的新鞋子给他的同学穿,我们也进一步期许他,以后在德行、在品德方面能够当大家的榜样。所以,为什么以前的大哥都特别优秀,都特别有担当,为什么?父母从小就期许他:爸爸妈妈工作太辛劳,很辛苦,家里你要多多把弟弟妹妹带好。你看他有期许、有责任,自然能力就会增长得快。所以这些经句,我们在教导孩子过程,也会有很多机会点,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好好利用、好好引导。我们昨天讲到了下一句经文: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其实这个礼仪虽然是生活里面的一个小细节,它最重要的是要长养孩子的恭敬之心。所以真正的学问就在他的存心,有一句话讲到,人{dy}等学问就是「为人着想」,这个才叫{dy}等学问。

范仲淹他的大儿子,他把他取名叫做范纯仁,中国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国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过这个名字给孩子期许,让他能时时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儿子的名字叫纯仁,期许他的孩子要能时时存着一颗仁慈之心。我们看这个「仁」字,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什么意思?两人,哪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孩子从小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许,自然而然他就会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这个方向做。

范纯仁也确确实实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因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讲,我这里有五百斗的麦子,就叫范纯仁从京城帮父亲把它运回江苏老家。结果在中途当中,刚好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父亲的故友,他父亲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状况告诉了范纯仁。他的父亲的朋友家里面,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然后还有女儿都还没有嫁出去,生活状况比较窘困。范纯仁听完了,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把这些钱就拿给他这位长辈。结果钱还不够。帮人要怎么样?送佛要送上西天,帮人要帮到底。所以,他当场把这个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结果范纯仁处理完之后,就回京城见他父亲,跟父亲坐下来,他就开始跟父亲报告,报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亲的故友。就讲到他{zh1}决定把五百斗麦子卖了去帮助他,然后他就说:但是钱还不够。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结果他儿子说:爸爸,我已经把它卖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长久不衰,范家纯是一颗仁厚之心,吃亏了吗?没吃亏,得了大福。

我父亲给我取名字,也是给我期许,代表要把礼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礼貌像九颗太阳一样,要把它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才不辜负父亲给我们取这个名字。

所以,学问要长养的,就是这颗存心、这颗仁心、这颗恭敬心。为什么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从哪里变?从心!因为经典当中,比方说以《弟子规》来讲,它所教诲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他在读这些经文当中,他慢慢会去实践;而当他在实践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会从外慢慢内化成他的存心,他这一分恭敬心就愈来愈扎实;恭敬心扎实,诚于中自然就变化气质。所以,当孩子读经文都不做的时候,能不能变化气质?效果就会相当有限,所以学贵力行。

「或饮食」,吃饭的时候要先让长辈先坐、先吃。刚好我们在深圳有一群孩子,他的老师不只教导他吃饭长者先吃,还教导他们坐位子要怎么坐;主位一定要让老师坐,小朋友不可以抢着坐。这是小孩子学,对他以后重不重要?重要。我曾经就听过一个老板,他说他要跟客户谈事情,然后各带了一些公司的人。结果他的一个员工,一进去就坐到那个主位上去,其它的人都不知道要怎么办?因为都这么大人了,当场说他也实在很难为情。主位一定是在正对门的那个位子,因为主位比较是长辈或者是长官,当他坐在那个位置可以掌握全局状况。你能不能把一进门口那个位置让主管坐在那里?那谁进来他都搞不清楚。所以,所有的礼仪它都是随顺一种自然状况,都是很有道理的。主位要让老师坐,孩子他就不会乱坐,很有规矩。

然后老师又说:桌子假如有条纹,那个条纹(一条一条的纹)不能指向主位,这样不恭敬。这样一点一滴都在增长恭敬心,还有他细心的程度。结果有一次,因为我常常不在教室,我到各地去演讲。回来的时候,也会跟这些孩子一起吃饭,结果有一餐一坐下来,他们就在那里转桌子。我说:奇怪,他们干嘛转桌子?他们说这个条纹不能指向蔡老师,这样不恭敬。我们看了实在很感动,相信这些孩子他这种恭敬可以一辈子都不改。这是「或饮食」。

再来,「或坐走」,都要先让长辈坐。有个孩子四年级,刚好跟他妈妈一起去拜访亲戚。进门之后,他妈妈刚好在打手机,结果他就跟他妈妈说:妈,你坐!他妈妈就说:你先坐。结果他又说:妈,你坐!他妈妈就觉得很奇怪:叫你坐就坐,怎么那么啰嗦!他说:妈,你不坐,我不能坐。因为他在落实这句经文,这时候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要有敏感,你要成全他的孝心跟恭敬心,他才能立身行道。这个妈妈才回过神来。其实还没学《弟子规》以前,谁先吃?谁先坐?都是孩子。所以倒了!颠倒了,他的行为当然颠倒,你现在要赶快把他扶正才行。

「坐」,我们也会延伸到,比方说你坐车,一定要有秩序,排队排好,不可以争先恐后。上了车除了让长辈、让老人坐,还有让老弱妇孺坐之外,也要先往后走,把位置让出来。不要一上车,后面还一大堆位置,我们尽挑前面坐,这个就不给人方便。因为假如后上来的是老人家,你还要让他走那么远吗?所以,我们要处处为老者着想,处处为后者着想。诸位朋友,现在大人做得到吗?你注意去观察看看。比方说某个团体、某个企业一起出去旅游,早上车的人都坐前面,后面来的人就得往后走。所以我们处处要把恭敬、要把礼让落实下来。

有一个学校出去旅游,很多男老师就坐前面,因为有一个女老师学过《弟子规》,但是大人又很爱面子,你直接说他做错了,他可能又恼羞成怒。所以连老师都要好好学《弟子规》才行,不然可能言语、行为都在反教育都说不定。老师假如反教育会怎么样?会堕到十九层地狱。有个故事是这么讲,刚好有个医生草菅人命,阎罗王很生气,判他下十八层地狱。他下去以后很懊恼,在那里大喊: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你看,他没学《弟子规》,所以错了还不承认,他不知道「过能改,归于无」,假如他在那个时候起了一念忏悔,可能就离开十八层地狱了;「倘掩饰」,罪加一等,继续待。

结果他就在那里跺脚很生气,突然底下就有人说:你不要再踏了,你的灰尘都掉到我的身上来了!他就吓一跳,十八层不是{zd1}了吗?下面怎么还有人?他说:我是干医生的,草菅人命堕十八层,你是干什么行业的?怎么堕到十九层?底下的人说:我是当老师的。医生断人生命堕十八层,老师是断人慧命,生命有限,慧命无穷。而这个慧假如建立正确,你的学生往后还有他的孩子,他的孩子还有他的孩子,你给予一个学生正确的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世世代代的子孙。而一个老师一生又可以教上百、上千的学生,所以老师这个行业叫功德无量。做得好,叫「功德无量」,做不好叫功德无「亮」,前途一片暗淡。诸位朋友,你不要听完之后说:那我不当老师,太恐怖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那一分心。我们教学的方法也要随着经验慢慢积累,而你那一颗真心才是跟孩子最重要的互动。

我们思考一下,教书是教前五年的学生比较亲?还是教五年以后的学生比较亲?前五年,那很奇怪,你教书的方法什么时候会愈来愈好?一定是后。可是为什么前五年的孩子跟你比较亲?用心程度!因为那个时候你时时都想着怕教不好,所以你很用心教学生。学生不单是看到你的教学技巧,更重要是你的教学态度,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可能你教久了之后,教育的爱心退了,虽然教学技巧比以前好,但是给予孩子内心的撞击,可能就没有前面这么强烈。所以,当老师不要担心教学技巧不够,只要你有这一分心,铁定功德真正是无量,前途一片光明。

当老师的时时要抱持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为老师也是在不断学习当中,所以老师不能停止对于道德、学问的追求,「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我们「教」跟「学」都不能停下来。而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修正自己,所以「学所以治己」,对治自己的习气;「教所以治人」,透过教育才能够导正学生的观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你就很难有真实智慧,所以,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慈,因为唯有教育才能够让一个人的人生从根本救活起来,所以我们时时教学相长。老师{jd1}不是师范学院毕业了,书本就放下了,反而是要更积极学习,不可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许,不可辜负家长对我们的信任,更不可辜负学生跟我们这一段的师生之缘。所以要时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行。

这一位女老师上来,看到这些老师就坐前面,也不方便直接指责他们,这时候「人情练达皆文章」,运用言语的艺术,然后就跟他们说:女士优先,你们往后走。给他们一点成就感,不当面指责他们,但是可以做榜样给他们看。比方说你本来坐一下,后来有年长的老师上来了,这女老师马上站起来,「吴老师,你坐」,做给其它的人看。当有一个人做出来,其它人的恭敬心就提起来。所以,我们在任何团体,处处要表演给人家看。

她说除了坐车看到这个现象,出去旅游,一进门把所有那个房间里面的灯统统打开。为什么统统打开?因为不用钱。所以人假如什么都是钱,就会做出很多折损自己福报的事。请问这些灯会亮,从哪里来?从电来。电又从哪里来?电力,有水力,有很多发电的方法,而所有发电的方法都必须要耗损地球的能源。当这一代用得愈凶,下一代就愈缺。所以我常常说,打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会被下一代骂的狗血淋头的是哪一代?我们这一代。你们怎么知道?你们可以预见未来,很有智慧!我们都可以推想一百年后的人一定会骂说:我怎么有这么差的祖宗,留给我们是什么水?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空气?留给我们又是破掉的天空,留给我们的统统是那些喷了农药的土地,我们都生存困难。要不要当这种祖宗?你看,几千年的祖宗怎么对待我们,都留好的,留智慧!我们要当个象样的长者、象样的祖宗才行。

这个老师也没有直接指责,反正他开,我们关就好。所以当老师的要时时想到,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应该是给学生、给社会大众做好的榜样。很多老师又说:那我当老师不是很辛苦?其实,会讲这样话,都是他还没有真正去力行圣贤教诲;假如他真正做了,他{jd1}不会这样讲,因为圣贤的教诲是让你真正过好日子。你说坐还要有坐相,你看沙发躺下去,歪一边多好!那都只看眼前一时舒服,往后痛苦长久。现在最多的毛病是骨头,骨刺、脊椎侧弯,你舒服一下,脊椎弯了,到时候还要去给人家给你用脚踩一踩、用手撞一撞,那时候你就叫苦连天。所以,当你真正是依照这些礼节去过生活,你的身体会很健康,你会过得很轻松。当这些恭敬的态度你已经内化了,你做起来就会觉得很舒服、很自在,一点都不造作。而当你不这么做,随便习惯了,到时候还处处怕会出糗,你那时候所耗损的能量{jd1}会更多。

人他因为不了解,所以会产生这些误解,也要靠我们大家去表演的精彩,让他觉得说读圣贤书的人笑容满面,然后与人相处也很融洽。你不要学圣贤经典,学到{zh1}都一张苦瓜脸,那人家都不敢学了。所以我们是孔老夫子的招牌,是圣贤人的招牌,要常常把它擦亮。用我们时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来长养自己的道德、学问,也时时期许以身教去带动他人的那一分恭敬、那一分仁慈之心。所以,「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下一句: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大家庭,当客人到家里来,可能他要找爷爷,或者要找伯伯。不可能客人到你们家里去,到你们的房间里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礼仪了。所以,当我们是晚辈,遇到长辈、遇到客人来了,要主动: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这位小朋友要怎么样?『即代叫』,跑去找他的伯伯,赶快,不能对客人失礼,让人家等半天就不好。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要回来跟客人讲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请问你有什么事吗?因为很有可能人家也是大老远来,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人家来找必有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请问有什么事吗?有什么我可以代您传达的吗?

当一个孩子从小的对应就是如此,以后你让他办事放不放心?放心。所以不要小看这个礼节,它就代表着当他面对一件事,一定从头把它处理到尾,叫有始有终的态度。当他如此,他心就不容易焦躁、急躁。所以,透过这种生活礼仪,都是在长养孩子的修养。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边,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谢谢!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名师讲座】细讲《弟子规》(9)_崇德社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