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桂林南郊的柘木镇李家村,距离市中心约7公里。这几天,村里炸开了锅,话题是村南端一处并不起眼的小山包——十余座墓穴因遭盗墓者损毁而为村民们热议。
1月31日中午,村民李师傅像往常一样骑车路经村后的小山包,不经意的一瞥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山包上有几个艳红色土堆,显然才挖出来不久。这个面积约3000平米的山包上散布着几片桉树林和先人墓葬,当地人称之为“红头岭”,荒芜而偏僻,平日少有人来。是谁?为何要在这里破土动工?
当李师傅爬上红头岭一探究竟时,却被看到的景象所震惊。一字排开的十余个深坑赫然显现于眼前。一旁红土中露出的青瓷器和滑石器残件让他脑海里闪出一个念头:这些都是墓穴,有人盗墓!
为了确认这些墓穴的年代,当日下午,记者带着土堆中捡来的几样物件来到市文物工作队办公室。
一位工作人员瞧了瞧砖块,拿起瓷片一端详,“是南朝的墓葬。”他是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刘琦,跟文物已经打了30年交道。如此算来,这些墓穴已经在那里沉睡了近1500年。得知墓葬已遭盗墓者损毁,文物工作队的3名工作人员立即驱车前往。“一坑一个墓,(盗墓者)挖得还蛮准。”面对满目疮痍,刘琦无奈地苦笑。
经查勘,被挖墓穴都为砖室结构,稍大的一座宽1米65,长4米。年代久远加上南方潮湿,棺木和尸骨应早已化成尘土。墓室的砖室结构、陪葬的滑石冥器和质地工艺相对粗糙的青瓷器,这些都符合南朝墓葬的特征。“这是个两晋至南朝时期的古墓群。”刘琦说。
“关于桂林在两晋至南朝时期的状况,我们所能知道的很少。”刘琦说,这是首次在柘木镇发现两晋至南朝时期古墓,也是至今在桂林发现的比较大的两晋至南朝时期古墓群。这些墓葬不仅为世人展示了两晋至南朝的丧葬风俗,还可以透过出土文物遗迹看到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关于两晋至南朝时期的桂林,史料中只有寥寥几笔:桂林市真正成形为今日之桂林,始于南朝梁朝时期。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设桂州,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州治移于今日桂林市内。
刘琦说,至今发现的两晋至南朝时期古墓,陪葬品较少,且多为质地工艺相对粗糙的青瓷器。由于南方玉少,当时从北方运送很难,所以墓穴中的冥器大多用滑石代替制成。这些,都可能与两晋至南朝时期战乱频繁,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及当时的丧葬风俗有关。
盗墓对考古工作产生极大的干扰与破坏,不仅表现在使墓葬中许多文物在洗劫中残破遗失,还在于盗墓者往往只根据市场价值尺度进行选择,将一些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物归于毁弃。此外,墓葬对于考古工作的意义,并不仅仅表现为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墓葬形制、葬式等看来并不直接具有商业价值的遗迹现象,其实都包涵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而野蛮的盗掘,往往使这些现象遭到不可挽救的破坏。
本文转自:桂林国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