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平衡理论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酸碱代谢理论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贵州  贵阳

一、未整体认识到抗酸代谢模式的意义

    从解剖生理学上看,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巧夺天工的器官结构功能体系,在深入研究后发现,肝、肾、肺的排泄都是以排酸为主的。机体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机制呢?要想充分理解它,必须从进化的环境中才能理解这个机制的意义。人吃的xx食物全是有机碳氢化合物,都是酸性物,主体上讲没有碱性食物。面临有机代谢酸危害是其主要方面,机体不会因害怕代谢酸的危害而舍弃xx食物。虽然有人说“酸乃百病之源”,但同时应该看到“无酸会寸步难行”。因为,机体只能通过氧化xx有机碳氢化合物的碳氢键获取能量,而唯有通过氧化碳氢键的方式,才能使生物界形成碳氮氧氢的生态循环,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者间形成长效共赢的依存关系。

因此,机体形成了体液缓冲调节,包括细胞内外液中的多组缓冲对,其调酸能力是调碱能力的20倍。它将强酸(碱)缓冲成弱酸(碱),并非是“中和”。维持体液内环境pH值的稳定,但代谢酸仍在机体内环境里;肺呼出挥发性的碳酸,维持缓冲对比值(20/1)的正常,碳酸是机体内{zd0}的代谢酸;肾排出小分子水溶性固定酸,例如硫酸、磷酸、尿酸、乳酸等。利用代谢酸制造碱性物并重吸收,比如把碳酸分离成氢离子(H+)和碳酸氢根离子(HCO3),然后通过排酸(H+)重吸收碳酸氢根(HCO3)碱性物,不断补充因缓冲代谢酸消耗掉的碳酸氢根(HCO3),保持缓冲对在高浓度上的比值(20/1)正常。可见,机体用于缓冲代谢酸的碱性物并非直接来自食物;肝胆通过胆汁排泄大分子脂溶性代谢酸,它们有蛋白质、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和胆汁酸等,其排泄快慢与食物膳食纤维含量呈正相关。注意,膳食纤维由葡萄糖组成,也是酸性的有机碳氢化合物。以上构成了机体整个的抗酸代谢模式,从中能清楚地看出,人体酸碱代谢的平衡根本上是靠排泄实现的。尽管所有哺乳动物都形成了这个抗酸代谢模式,但处于不同食物链的物种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个机制非常的精致xx,它仍然是有条件的和有限的。人在生物食物链上属杂食偏草食,也就是说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才{zfh}人类的健康需求。过多摄入动物性食物和精制淀粉性食物不利于代谢酸的排泄,对人类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二、未认识到肝胆在排泄代谢酸上的重要作用

    在代谢酸危害的研究上,长期未注意到肝胆在酸碱代谢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在胆汁物中,蛋白质、磷脂和胆固醇在血液里不一定呈酸性危害,但它们必定是代谢酸性物。当代谢物对机体发生危害时,不只是单一的酸危害这么简单,往往是酸危害、物理性危害和其他化学性危害同时进行,临床上看到的情况就是如此。由于肝胆在解剖上的特殊结构,消化道吸收来的营养物与血液里的营养物在肝脏处汇合,经肝脏处理后,有用的通过肝静脉送回血液供机体利用。无用的或暂时不用的通过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小肠又将胆汁物的大部分重吸收送回肝脏,形成特有的“肠肝循环”机制来调节营养物需要与排泄的平衡。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的膳食纤维有利于胆汁物的排泄,其排泄量与膳食纤维摄入量呈正比。小分子无机酸虽酸性强,危害大,但容易从肺肾上排泄,正常情况不易造成危害。而大分子的有机代谢酸性物只能从肝胆处排泄,肝胆排泄不畅是造成有机代谢酸性物危害人体的原因。由此可见,肝脏和胰腺的功能直接受到膳食搭配的影响,同时也突显出肝脏在人类健康上的中心地位。

三、对代谢酸危害性质认识不清

    长期以来,一讲代谢酸危害就是小分子无机酸的危害,未认识到代谢酸的危害实质上是大分子有机代谢酸的危害。若肝胆排泄不畅,易造成大量有机代谢酸性物淤积在体液内环境中,它们在进行酸危害的同时,也造成物理性危害和其他化学性危害。

四、对代谢中酸碱性物质认识上存在偏差

    许多人都认为碱金属(K、Na、Ca、Mg)是碱性的,阴离子(S、Cl、P)是酸性的,这是一个极严重的认识错误。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采用了不恰当的测试评定方法。酸危害的本质就是氢离子(H+)危害,氢离子(H+)和碱金属离子都是阳离子,它们是互替关系,根本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能与氢离子发生反应的碱性物全是阴离子(如HCO3)。尽管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在酸碱理论上有所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认识,在水溶液中能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为酸,能接纳氢离子(H+)的物质为碱。而衡量酸度的高低是以水溶液中的氢离子(H+)浓度来表示的,广泛使用氢离子(H+)浓度的负对数即pH值来表示。很久以来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当体液偏酸时,骨骼中的钙会被分解出来“中和”代谢酸。骨骼钙盐分解的反应式:

     Ca(PO42  +  4H+  →  3Ca2+  +  2H2PO4

H2PO4   +   H+  →  H3PO4(磷酸)

在上列反应式中,与酸(H+)发生反应的是钙盐中的阴离子磷酸根(PO4),并非是钙。磷酸(H3PO4)属强酸,一般机体不会允许在血液里生成。如果机体不需要,会以磷酸盐的形式从尿液中排出体外。也就是说机体在排泄一个阴离子的同时,也会匹配排出一个阳离子。血液里的钙含量很低,幅度也很小,血液里的碱金属离子含量受到机体的严格调控,多余的会通过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这就是人体发生过酸代谢时,易出现的骨钙盐流失的机理。骨钙盐的分解并不是钙要去“中和”代谢酸,只是发生过酸代谢时有利骨骼钙盐的容解和流失而已。

五、在解决代谢酸危害认识和方法上存在偏差

    酸碱缓冲反应与中和反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化学反应,现在许多人把这两种化学反应搞混淆了。前者只是将强酸(碱)缓冲成弱酸(碱),是一种可变或可逆的化学反应。后者是酸与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由于氢离子(H+)与氢氧根(OH)反应生成了水,水是极稳定的物质,同时xx了溶液中酸(H+)和碱(OH)的特性,所以叫“中和”反应,它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人体酸碱平衡从根本上是靠肺肾肝胆排泄实现的。

六、灰分测定方法评定食物酸碱性的重大缺陷

    灰分就是把食物脱水干燥后,用火把它烧成灰,因多呈灰白色,简称灰分。本来灰分是用来测定食物中无机盐含量的,不知哪位“聪明的仁兄”创新出用灰分水溶液呈现出的酸碱性,来判定整体食物的酸碱性质。这种评定方法存在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到食物中呈主体成分的碳氢结构有机物因素。食物在燃烧成灰分的过程中,已把碳氢结构的有机物全部烧掉了,其中包括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以牛奶为例,其干物质有机物(乳脂、乳蛋白、乳糖)占有量达95%,灰分5%左右。其灰分的水溶液呈碱性,因而牛奶被判定为“碱性食物”,对占牛奶中绝大多数的有机物却视而不见。牛奶无论从表观直接测定,还是从乳糖、乳脂和乳蛋白代谢来看都是酸性的,长期以来被当成“碱性食物”。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分子的有机物在分解代谢中会变成若干个小分子有机代谢酸和无机代谢酸。用测定无机物灰分的酸碱性方法来判定有机食物的整体酸碱性,在理论上就不成立,更不可能反映人体内酸碱生化反应的情况。这就好比我们看见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因岁月的流逝变得不那么美丽,由此说她们二十岁时就不漂亮一样的荒谬。

 

※注:由于受篇幅限制和本人驾驭文字的影响,阅读中有什么疑问,请给我留言。

郑重声明:资讯 【酸碱平衡理论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