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革命(上)
崔宁
==================================
一个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家长,才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孩子。当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各种技巧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孩子的素质和觉悟时,本书作者却把目光投向了家长——家长爱学习,则孩子爱学习;家长正直,则孩子爱正义;家长勤俭,则孩子朴实……他总结了家长在教育中出现的颇有代表性的问题,指导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话都被你说完了”——不是孩子没主见,只是家长太强势
一个身高接近2米、体重240斤的人,别人怎么也不能忽略他的存在吧,但还真有家长,成功忽略了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yt},有位热情好客的家长邀请我去某某高级酒店共进晚餐,顺便认识一下她的儿子,解决一些问题。其实,我不太喜欢在饭桌上说教,但这个语气坚决、果断的家长,简直就是以命令和通知的语气说,希望我晚上准时到场,万事俱备,就等我开饭。见到那个孩子的时候,我真吓一跳,那位家长看起来十分娇小,但她的儿子赶得上姚明了。我在家长的安排下坐到孩子的旁边。
那孩子很沉默,一直都是他的妈妈在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她自己的工作、丈夫的工作,今天怎么怎么忙,实在没有别的时间等。她讲到口渴,停下来喝水,我便问旁边的小伙子:
“在哪个学校读书啊?”
“噢,他在市一中。”
“你们几点放学?”
“他们四点半就放了,也是从学校直接过来的。”唉,这位妈妈真爱说话。
“爸爸在什么单位?”
“崔老师,我刚不是说了吗,他在建行上班呢。”
“你们老家是哪儿的?”
“他们是延吉那边的,爷爷那辈搬过来的。”
我实在忍不住了,就轻轻地碰了碰那位母亲,结果,这大姐说:“儿子,你往里面去点,挤着崔老师了。”
饭后,这位家长说:“崔老师,您看我们家孩子长得不错吧,就是不爱说话,对什么都无所谓,哪像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啊。”
我诚恳地说:“大姐,真不是你家孩子不爱说话,而是你自己说得太多了。你看我问他的问题,都被你说完了,他还说什么呢?”
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人与人之间谈话的时候,要用80%的时间倾听,剩下20%的时间,带着启发对方的问题来说。可这位母亲,没有给孩子留下一点说话的空间。
同样,也有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无主见、很软弱,但是家长又给了孩子多少选择的空间呢?当然,家长帮助孩子包办一切,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省得他们走弯路,但人生中有些弯路是一定要走的,孩子自己做出了选择,他才能承担责任、自主思考。
所以,帮孩子做事情,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关键时刻能指点迷津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大师。如果家长什么都帮助孩子做,只会让他们觉得,家长就是好管这些事,或者认为家长本来就应该做这些。
多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作选择,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这样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xx教育”——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
以xx成长的名义让孩子放任自流,却希望将来有一个xx的孩子,这不是守株待兔,就是痴人说梦。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种菜人正在菜园里浇菜,有个人跑过来问他,为什么野菜生得很茂盛,栽种的菜却很瘦弱。他回答说:“地是野菜的亲娘,却是蔬菜的后娘。”
为什么有的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却要经历很多磨难?“只有懒惰的父母,才会像种菜人一样那样解释说:“因为孩子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别人帮不了。”
不要惊讶,真的有人这样对我说过,他们说,孩子没有学好,这是上天在惩罚家长,或者是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更有人对孩子说:“我看你就是往牢里送的东西。”这些人都错过了孩子最宝贵的一段时期,也就是早教的时期。
其实有很多素质较高的父母,认为早期教育是在揠苗助长,孩子应该像野花一样成长,什么早期教育,大可不必。这个观点,本人肯定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很多“问题孩子”都是“野生野长”,结果走上了岔路。相反,那些很早就有教育子女观念的家庭,孩子出现问题的几率要小得多。
早期教育本身是好的,关键是看你教育些什么。
如果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就让他们xx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成长,这种父母是不负责任的。虽然孩子具有无限潜能,但是这种潜能需要启发,也需要条件去支持。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让他们参加很多辅导班、学很多语言、参加各种竞赛,这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就等于是揠苗助长了。
所以比较稳妥的早教方式,应该是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作出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