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书籍热销背后的思考-史宇心理医生-搜狐博客
姓名:史宇 职业:心理医生 年龄:28 位置:中国,北京 个性介绍:生于80年后,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现担任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心理咨询师。在《健康报》、《北京青年报》、《家庭医生》、中华医学会《健康世界》、健康报社《大众健康》、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医师报》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百篇,学术论文4篇。 电话:(010)88276843 E-MAIL:wjshiyu@sohu.com

    

     我们家新添了一台豆浆机,我妈说自己做的豆浆肯定是百分百无添加的健康饮品,可不,前段有个顺口溜说每天吃的食物有多么恶心,所以太鲜艳的红色辣椒面不敢买,长得太漂亮的大白馒头也不敢买,还有去饭店过油菜尽量别点,这些都是经过众人经验总结出的经典。
    特别是这次回家,我妈还有邻居家的阿姨都很崇拜地谈及张悟本这个人,说他的挂号费有多贵,并且排到了2012年,真是厉害。可是,就在第二天就在网上看见了批判张悟本的大篇幅,真是人就怕出名啊~从这个现象也能看出老百姓对于养生和医学科普知识的渴求,推理知人们现在更希望自己多掌握些医学常识,再进一步说就是对于医生的xx越来越犯嘀咕。下面是在丁香园网站上看到的一篇帖子,给大家分享一下医生的所想。
     大型书店一进门的地方一般都被畅销书籍占领着,以往摆的通常都是成功励志书籍,不知道是因为金融风暴让干劲十足的年轻人觉得在中国再怎么励志也不如有个好关系好背景,还是因为大家看透了那些励志讲师的嘴脸,总之,成功励志书籍现在不如从前好卖了。现在书店进门的地方摆的几乎都是所谓的养生书籍,例如《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不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等等。
      鉴于园子里的不成文的规矩,我无意挑起中医西医之争,只是想问一句,是什么让人们热衷于这些所谓的养生知识?我粗略的翻了一下这些书,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所谓的养生,虽然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例如让人们注意营养,加强锻炼,保持平和心态等等,但更多的,还是打着中医的幌子做一些“伪中医”的勾当,书的内容我不想做什么批判,我写这个帖子的目的不是想针对书的,而是针对人的。
      我科室住了几个病人,床头放的就是这些所谓的养生书籍,其实我更愿意相信这些书籍是他们的精神安慰剂,起到平和心态的作用,而不是有什么神奇的养生指导作用。
     这些书我虽然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但我觉得还是觉得有必要硬着头皮翻着看一下,不然以后跟病人交流都不太顺畅了,因为我通常在和病人谈病情的时候他们拿这些书中的一些理论来反驳我,什么气啊,火啊,阴阳啊……是的,我相信中医有它的一套理论,有它合理的地方,但我反感有些人把系统的理论断章取义拿出来忽悠百姓。 
     面对这样的病人我该怎么说?难道让他不要相信这些东西?他们会反驳我说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没有副作用。中医的一些理论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我怎么让他们改变思维?现在医患关系是这个鬼样子,我也不想跟病人炒焦,不想被投诉,就如同现在的xxxxx滥用一样,难道真的是医生想这样滥用?病人发烧两天没退下来患者家属就开始责骂医生了。所以只有赶快让他们看到“神奇的疗效”,让症状马上缓解!
     整个社会都浮躁谁都想玩“速成”。你把病人现在的症状控制好了就行,若干年以后的股骨头坏死他们也找不到你,管那么多干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做没有职业道德,但这都是被谁逼的呢?功利的社会?浮躁的人们?充满了戾气的大众?
     我现在接触病人,最喜欢两种病人,一种是对医学一窍不通的,他们会好好的配合医生,另一种是懂得医学知识的,他们也能好好的配合医生。最怕的就是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的,上次一个腹水的病人,我给他开了螺内酯,他拿到药以后跑来办公室对我说:“你以为我不认识这个药?我家里有人得了高血压就是吃这个药,我没有高血压,你乱开药赚我的钱!”
      当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疑,当医生这个职业不再像往常那样被人们尊重,被人们信任,一些所谓的养生保健书籍就可以大行其道了,人们仿佛找到了让自己活得“明白”的宝典,他们坚信医生没办法再“骗”自己了。社会要和谐,百姓要发泄。自己看书真的就可以《求医不如求己》了吗?
                                       本文出自丁香园网站
 
郑重声明:资讯 【“养生”书籍热销背后的思考-史宇心理医生-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