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神奇功效_刘慧大夫_百度空间

灸法是利用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的烧灼,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xx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xx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清代吴仪洛著《本草从新》中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xx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绒制成的艾炷,能使热气内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并且艾灸一些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穴位,故而能够达到扶正祛邪,强身保健的作用。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之术。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曰:“病而先针曰逆,未至而逆之也。”他把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称为“逆灸”。又如明代医家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第九卷中记载唐代孙思邈著的《千金方》中的一段原文:“宦游吴蜀,体上常纹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疫疠瘟毒不能着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要使身体健康平安,常灸足三里穴,勿使灸疮干燥,结痂愈合,这是古代医疗长期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总结。又如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灸曲池、中脘、足三里、大椎、脾俞、肾俞、阳陵泉、三阴交都可以起到保健作用。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变血液成分,增加白细胞、血色素、红细胞数量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xxx,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下面浅析不同年龄人的合理保健灸法。

1小儿的生理特点及保健灸法小儿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着明显差异,不但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而且机体各器官功能也都未完善。历代中医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另一方面小儿正值成长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称小儿为纯阳之体。对小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可常灸风门、身柱、肺俞、大椎等穴。每次选2穴,每穴灸2~10min,隔日灸1次,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常灸天枢、脾俞、足三里、中脘等穴,可加以预防。

2青壮年人的生理特点及保健灸法青壮年时期正是机体发育成熟、筋骨坚强、气血旺盛、精力充沛阶段,但现实生活中,也会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而发生女子月经不调、男子xx、不育等症。另有一些人因工作操劳、思虑过度、不知摄养,以致肝肾亏损、过早衰老。对于这些病症都可以运用保健灸法进行调治。如常灸肾俞,可促进生殖功能;常灸三阴交、血海等穴,可调摄月经;常灸足三里可预防消化系统疾病,防止衰老,增强体质。

3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保健灸法到了壮年与老年的临界年龄期,脏腑功能逐渐减退,趋向衰老,抗御外邪的能力也明显减弱。所以老年人更应注意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常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是{zh0}的保健方法。还应同时兼灸曲池,以防止视力衰退。气海为诸气之海,有xx固精、补益肾阳作用,为全身强壮穴之一。肺俞、风门、大椎常灸之,也有益强身防病作用。灸三阴交、肾俞、关元可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综上所述,保健灸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对于防病治病确实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且操作简便易行,所以应积极推广运用这种方法。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振兴机体功能的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更由于艾灸保健功效显著,而受到世人的推崇。

灸法在我国出现的时代在周秦以前,战国时代孟子《离娄》曰:“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之灸病陈久者益善……”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即重视针灸。《三国志·华佗传》载:“病若当艾(艾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按:医用艾灸,灸一次谓之一壮,一壮捻成艾绒如雀屎大,谓之艾炷,艾叶越陈越好。)至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都很重视艾灸的保健防病作用,如《千金要方·灸例》中载:“凡入吴地区游宦,身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忽令灸疮瘥,则瘴疫、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说明当时人们已普遍采用灸法来预防传染病。宋代以后灸的保健防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窦林的《扁鹊心书》就是以灸法防治疾病的专着。

艾灸法除对xx、肺结核、痢疾、疟疾、肠炎等有显着疗效外,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防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施灸能提高白细胞的功能,加速抗体形成,增加机体防御力,对呼吸、循环、消化、生殖等系统有调节作用,起到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我国已故着名中医研究员刘炳凡老先生在《颐年金名·预防提要》中强调:“有疾宜先治,无疴应早防。”“元足三里,常灸保安康。”保健取穴一是关元穴,二是足三里穴,三是整体调节备用穴。如下病上取之百会,上病下取之涌泉穴,中病旁取之天枢穴即是。

1、关 元

穴位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即本人三横指)。古人说灸七壮,具有xx培元、强壮益寿的作用,常灸有明显的保健作用,能增强神经、泌尿、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可防止早衰。

2、足三里穴位在膝下三寸。以手掌心按膝上,中指尽处向外侧横开一指即是此穴。古人说,灸三壮。可主治消化、神经、泌尿、血液等系统多种疾病,经常灸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可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保持机体生理机能平衡。每日或隔日一次,清晨或睡前皆宜,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次10~15分钟。终年灸此穴,可达到长寿的人屡见不鲜。

家庭保健常用的灸术有艾条温和灸、艾条雀啄灸、艾条熨热灸等。施灸的程序,《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由头向右而渐下。”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后腹(胸前)。灸法一般比较安全可靠,需要说明的是施艾(灸)法应在有经验的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下列情况不宜取灸法:
1.过度劳累、饥饿或精神紧张患者不宜艾灸xx。体质虚弱者不宜艾灸过强。

2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或xxxx、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灸;眼区、项区、胸背部等慎灸。
3 .孕妇及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艾灸。

4.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不适于灸疗的重症患者也需慎用艾灸。
艾灸的方法包括:
1.直接灸:(1)瘢痕灸(2)无瘢痕灸 ;
2.间接灸:(1)隔姜灸(2)隔蒜灸(3)隔盐灸(4)隔附子饼灸;
3.艾卷灸:(1)艾条灸(2)温和灸(3)雀啄灸; 4.温针灸 ; 5. 温灸器灸。

艾灸有六大功效:通经活络、xxxx、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条灸

物品准备:xx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操作方法:

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艾柱灸

物品准备:xx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操作方法:

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隔姜灸、隔蒜灸

物品准备:xx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操作方法:

暴露应灸部位。

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xx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艾灸护理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xx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xx,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xx。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xx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在护理中的应用

1.脾胃虚寒性胃痛:灸中脘(隔姜灸)、内关、足三里。

2.脾虚型腹泻:灸天枢(隔姜灸)、神阙(隔盐灸)、足三里、肾俞、脾俞。

3.虚脱、四肢厥逆:灸百会、神阙(隔盐灸)、涌泉

4.虚寒型痛经: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

5.虚寒性腰痛:肾区放灸盒

6.风寒湿痹:局部关节临近穴位

7.恶心、呕吐、急性xx:脐部隔盐灸

8.未溃破之疖肿处隔蒜灸



郑重声明:资讯 【艾灸的神奇功效_刘慧大夫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