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 物 细 无 声
——感怀高锋老师
李忠湖
阳春三月的{yt}傍晚,我从文昌河游玩归来,正准备吃饭时,听到电话铃响。老伴拿起耳机一听,说是一位姓高的老先生。“高老师!”我急忙接过电话,向先生问好。银线那端,传来了先生和蔼苍劲的声音:“忠湖!我看了你刚出版的《商河百咏》,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我也得知你参与了新县志的编写,更是感到欣慰。我老了,你们也都成熟了,能担当重任了,这是我所希望的。”听着先生略显激动的话语,我的眼睛湿润了。“老师!您身体不好,却时时刻刻关心着我!”
与高峰老先生相识,是一次偶然的机遇。那是商河诗社编纂诗集《风骚商河》时,在电视上公开征稿,我性惯闲散,本无意参与,是老伴领着孙子将我平时写的几首歪诗送到了编辑部。不料几天以后,便接到了高锋老师的电话,邀我去谈诗。先生堪称当地名儒,博学多识、德高望重,早已贯耳,唯恨无缘拜见。当我站在先生面前时,方知老人家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先生并没有直接谈诗,而是边问询我的履历,边仔细地对我观察。然后,先生说:“你有很丰富的阅历,有较深厚的基础,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会有成就的。”先生拿出我的诗稿,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并结合着讲解诗词知识,传授写作技巧,让我当即进行修改。先生说:“接到你的稿件,已经晚了,版都排好了。为了不留遗珠之憾,编辑部决定把你的诗作加进去重新排版。”{dy}次接触,先生的教诲与鞭策,让我即崇敬又感动!
尔后,我便经常拿着自己的习作去请先生指教。先生的国学基础与记忆能力常常使我感到惊奇和叹服,在交谈中,论语诗经、范文典故、诸子百家的名言、唐诗宋词的警句,张口即出。先生总是嘱咐我要博学多练、广集薄发,严戒浮躁、甘耐寂寞,要想写好诗,先要做好人。为了让我补好国学的基础课,他把珍藏多年的《幼学琼林》等书籍赠送给我,让我从头学起。先生的谆谆教诲,使晚生如坐春风之中,仰沾时雨之化。在下有感于先生的师恩,曾赋“
三槐居学诗并赠高锋老先生”的诗一首:“ 年逾半百肄吟风,受益三槐再启蒙。起步领行平仄路,登攀引练比兴功。无声细雨滋桃李,有韵浓情润老童。
谒拜聆听已恨晚,勤植律草报高翁。”先生看后,连说“愧领、愧领”,澹名虚怀,可见一斑。在拙著《闲散居诗词稿》出版前夕,我将清样呈先生教正。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冒夏日酷暑,于韵律字句间口裁笔削,那种认真严谨的态度,令我终生难以忘怀。五年之后,当我准备出版《商河百咏》时,知先生因患眼疾视力难支,再也不忍去请他老人家为我呕心,一种失落感久久萦怀。
在长达近半小时的电话中,先生作为一位老史志工作者,意味深长地叮嘱:“修志是个严肃的工作,一定要谦虚,不懂的就是不懂,来不得半点虚假。虽然是个苦差事,但不是每个有这方面能力的人都有这个机会。你要好好珍惜这次机遇,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zh1},先生说:“送你八个字,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愿俺们共勉!”放下电话,我这个年近花甲的老学生,业已泪水扑簌。
庚寅初夏於闲散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