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公司再出重磅新闻今日将备受xx_西安华泰证券

沪国资整合:百联集团或吸收合并上海九百xxx
     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上海国资委为打造超级商业航母,今年将推动百联集团吸收合并上海九百(600838)及xxx(600628),这是是继整合上实医药(600607)等3家医药上市公司,以及东航与上航合并后,上海国资委的又一大动作。
     据悉,百联集团属上海国资委明确的六大国企改革集团之一,而百联集团旗下的百联股份(600631)则定位为集团旗下百货和购物中心资产整合的平台。此前,外界就曾推测,百联集团将置入百联股份的业务将包括友谊股份(600827)旗下的百货、购物中心。除此之外,上海国资委下属的上海百货业务或许也会注入百联股份。
     目前,百联股份在上海主要的70家百货店零售额中占有28%的市场份额,并在市内的20强单体百货店中占有40%的市场份额。就xxx而言,xxx旗下有xxx购物广场、xxx丽笙大酒店、xxx文化游艺广场和群力草药店等,xxx2009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4.52%。申银万国分析师金泽斐预测,目前,xxx在上海主要的70家百货店零售额中占比大约有3%-4%。上海九百的大股东九百集团拥有商业经营网点900多个,共计45万平方米,包括自己拥有产权、长期持有经营权、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等三大类商业网点,其中仅自己拥有产权的商业网点就达240个,约30万平方米。九百集团的业绩,主要来自大型建材卖场九百家居(拥有6个连锁店)、立丰食品等一大批经营性资产。而上海九百本身作为上海地区的商业龙头,区域竞争优势明显,土地资源雄厚,潜在价值较大。
     业内人士认为,即便百联股份吸收合并了上海九百及xxx,根据上海国资的重组思路,除百货和购物中心类资产外,上海九百及xxx的其余资产也有可能被注入到百联集团旗下的其它上市公司中。金泽斐认为,因为xxx旗下的xxx商城在全国百货商场中排名较前,上海九百旗下的百货资产和经营业绩也不错,吸收合并的整合计划实施后,百联股份将成为国内规模{zd0}的超级商业航母。
     去年,上海国资委推动了东航与上航,以及上实医药、上海医药(600849)和中西药业(600842)的合并,都是上海地方企业与央企的整合,而百联集团吸收合并xxx、上海九百则是市级企业与区级企业的整合。(证券时报)
     ST昌鱼偿贷履约力受"质疑" 大股东承诺给2亿元||||
     ST昌鱼偿贷履约力受"质疑" 大股东承诺给2亿元
     然而,有股民质疑ST昌鱼的履约还款能力。《证券日报》记者致电ST昌鱼,一位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说:"谁说我们还不了款,940万算什么,别管我们经营的怎样,到期能还款就行了。别说这官司已经结了,就是我们败诉,公司大股东也承诺给我们2个亿,我们有钱还款"。
     ST昌鱼财报分析意义不大
     2010年1月5日,ST昌鱼公告称,与中国农业银行鄂州国贸支行于2003年9月30日签订的有关《借款合同》,因借款到期后公司未偿清借款本、息,国贸支行按有关要求,将该笔xx移交鄂州文峰塔农行清收,后文峰塔农行将公司诉至湖北省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该案审理过程中,经鄂州中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有关《民事调解书》:
     公司下欠文峰塔农行借款本金940万元,利息截止2009年5月20日为779730元从2009年5月21日起至偿清之日止按年利率7.56%计算)。于2010年1月5日,2月28日,6月30日之前分别偿付本金7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余下本金370万元及利息,文峰塔农行律师代理费20万元由公司于2010年9月30日之前偿付清结,文峰塔农行同意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一位资深会计师在研究完公司财报后表示,2009年9月30日,该企业净利润为-1522.26万元(亏损),主营业务收入零。主要收入为其他业务收入,说明企业经营方向发生了变化。其他业务收入增长也为负,说明发展能力堪忧。因此,该人士质疑公司的发展能力。
     ST昌鱼上述员工回应称,公司从事租赁经营,目前公司也说不清主营业务是什么,就连有关当局也没弄清楚。
     上述会计师称,本想分析该企业的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但看了其现金流量为-227.81万元,再分析意义就不大了。现金流量枯竭,长短期偿债能力很差,风险很高。
     ST昌鱼却表示,公司每年有1000多万元的房地产租赁收入,不缺现金。
     据公告显示,ST昌鱼本次安排的股改限售流通股177569217股将于2009年11月9日起上市流通。因公司大股东北京华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上述股份全部被多次冻结,该等股份需待司法部门解除冻结后方可上市交易。
     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对记者说:"公司刚摘了"星",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公司有能力持续发展。"
     面对重组的传闻,上述证券代表称,目前公司没有接到明确的通知,有重组消息,公司会出公告。
     重组迫在眉睫
     一位投行人士称,*ST昌鱼保壳战是一场由大股东华普集团自编自导自演的扭亏为盈的剧目仍在上演。几年来,*ST昌鱼苟延残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为股东利益输出的"壳资源"。
     据相关资料显示,*ST昌鱼原来的主业为渔业养殖、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但近几年渔业养殖收入大幅萎缩,公司通过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了房地产业务。2002年6月,华普产业集团介入*ST昌鱼。当时,华普产业集团联同北京中联普拓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分别受让*ST昌鱼{dy}大股东鄂州武昌鱼集团所持*ST昌鱼29%和11.5%的股权。
     此后不久,*ST昌鱼向湖北鄂州武昌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售了公司所拥有的鱼肉禽蛋加工厂等部分资产,并决定以2.9亿元的价格收购北京华普产业集团旗下的中地地产公司51%的股权,自此踏入房地产行业。2007年8月,*ST昌鱼实际控制人华普集团向公司转让了北京中地公司46%的股权,这使武昌鱼对中地公司的持股比例达到97%.
     2009年5月5日*ST昌鱼发布公告称,大股东北京华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在讨论对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因这次交易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股票自2009年5月5日起连续停牌。5月11日,*ST昌鱼称,为避免给公司造成较大风险,拟将持有的中地公司94%的股权出售给公司控股股东华普集团。至此,有传*ST昌鱼资产重组的大幕再度开启!
     2009年11月9日*ST昌鱼再度发布关于出售控股子公司的重大重组进展公告,公告称就湖北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收购公司控股子公司北京中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股权的重大重组事项,公司已向有关部门报送了重组材料,目前处于申请受理阶段。
     银河证券证券的高级分析师徐自强表示,房地产方面,受制于国家宏观调控,地产板块有待明朗。但就大环境而言,还不适应房地产股价的恢复。ST昌鱼能否去掉ST的帽子,有待业绩公布,可以寄希望于重组,若重组成功的话,高管就能把上市公司这个"壳"稳住。 (证券日报)
     张裕A:豪掷10亿参与恒丰增发 染指金融业||||
     张裕A:豪掷10亿参与恒丰增发 染指金融业
     10.2亿元!葡萄酒龙头张裕A(000869,收盘价72.50元)一下子拿出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家底认购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丰银行)3.4亿股增发股份。面对张裕A突然进军金融行业的脚步,业内人士认为,公司现金流十分充裕,这样的选择也许能让公司具备更多的盈利增长点。根据公告,公司股票将于1月8日起停牌。
     10亿参与恒丰银行增发
     一直醉心于葡萄酒生产的张裕A在1月8日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正在筹划重大投资事宜,拟以自有资金出资10.20亿元,以每股3.00元的价格,认购恒丰银行3.40亿股,占恒丰银行增资扩股后总股本的5%。公司表示,虽然该项投资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但根据《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该事项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因该重大事项存在不确定性,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1月8日起开始停牌。
     张裕称,拟在本公告刊登后30天内按照其他相关规定,召开董事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公司股票也将于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后恢复交易。若公司未能在上述期限内召开董事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公司股票将于2010年2月8日恢复交易,并且公司在股票恢复交易后3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或成业绩增长新亮点
     此前,张裕A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葡萄酒行业上,为何此次突然参与恒丰银行的增发呢?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行业的特性,张裕A一直拥有非常充裕的现金流,比如公司三季度末资产总额为44.14亿元,而同期账上的货币资金就达到19.63亿元之多。而且从2001年以来,公司就未发生募集资金的情况。在所有项目的投资都是以自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率地利用账上的真金白银就成为了巨大的问题,选择盈利相对稳定的银行业进行股权投资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这一次投资到底前景如何呢?
     资料显示,恒丰银行成立于1987年10月,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拥有"企业短期融资债券主承销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等资格,曾荣获"2005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和"2005中国服务业企业商业银行第十六位"等荣誉。据恒丰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年末,其资产总量、存款总量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510亿元、881亿元和11.7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恒丰银行自2003年起业绩一直处在上升通道之中,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同样地处烟台的张裕A选择对其投资将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从该银行实力看来,未来不排除成功上市的可能,如果一旦成功,对于成功参与增发并持股9%的张裕A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每日经济新闻 李智)
     中国化学首日小涨5.89% 今年首只大盘新股不排除破发可能||||
     中国化学首日小涨5.89% 今年首只大盘新股不排除破发可能
     作为2010年首只主板上市新股,中国化学(601117)昨日的表现令投资者感到失望。虽然此前各家机构对该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上市首日仅交出了小涨5.89%的答卷,破发似乎近在咫尺。
     最近上市大盘新股首日上市表现均不佳,昨日上市的中国化学同样延续了这个走势。早盘仅以5.76元开盘,较5.43元的发行价上涨6.1%。随后虽然震荡上行,但{zg}也只冲到5.86元。最终该股收于5.75元,上涨5.89%。资料显示,中国化学发行后总股本为49.33亿股,本次发行数量为12.33亿股,发行价格为5.43元/股,对应的市盈率为45.25倍。
     中国化学首日的走势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上市前,大部分机构预计首日的股价在6.5-7.0元。有悲观者认为中国化学首日每股最多上涨0.1元,但也有分析师认为中国化学首日涨幅可达50%。
     对于中国化学昨日的走势,大同证券分析师胡晓辉表示,大盘的下挫是导致中国化学表现比较差的主要因素。中国化学是我国化学工业工程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的公司。我国目前的经济仍处于重化工业的历史阶段,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化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由于化工施工有别于其他建筑施工行业,技术门槛较高,竞争远没有其他行业高,因此中国化学可给予稍高定价。考虑到股指短期还有继续下探需求,不排除未来有跌破发行价的可能。(北京商报 王磊)
     上汽:几经周折 与61亿"再融资"失之交臂||||
     上汽:几经周折 与61亿"再融资"失之交臂
     看似到手的61亿元巨额再融资,上海汽车(600104)却失之交臂。由于股价与行权价之间的价差太大,绝大多数的上汽权证持有者放弃行权,使该权证终成废纸。
     昨日是22680万份上汽权证{zh1}行权日,但是上海汽车的表现却非常"不争气",股价下跌4.44%,收盘于24.12元。根据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1月4日,上汽权证在前两天行权期内仅有377万份选择行权,尚有2.23亿份权证在观望。而截至昨日收盘,由于上海汽车的股价与26.91元的行权价相差超过10%,这就意味着没有行权的上汽权证已然成为废纸一张。如此一来,上海汽车企图全取61亿元再融资的梦想彻底破灭。
     其实,上海汽车也对此次22680万份权证行权较为看重。为此,近期以来上海汽车不断释放利好消息,以图增强市场对公司的认可度。去年12月2日公司公告,控股股东上海汽车工业集团自愿将12月7日即将解禁的32.75亿股股票的锁定期延长12个月。12月3日,又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公司从通用中国手中受让上海通用汽车公司1%股权,从而确立了公司对上海通用的控股权。12月18日,上海汽车再放利好,公司拟出资485万美元,携手世界知名的新能源电池上市公司开发车用动力电池……
     可是上海汽车的这些努力似乎只是一厢情愿,因为该股股价自行权开始就一路走低,距离26.91元的行权价越来越远。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上海汽车目前的估值处于较高的水平,股票价格已经对市场资金失去吸引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行权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该人士还提醒投资者,目前市场中还有7只权证在交易,其中石化权证、赣粤权证和中兴权证3只权证即将于2月份到期。就目前情况看,这3只权证不具备投资价值,交易风险很大,投资者不可不防。(北京商报 王磊)
     许继电气:机构2亿火线买入 利好紧随其后||||
     许继电气:机构2亿火线买入 利好紧随其后
     无巧不成书!这样的巧合就撞上了许继电气(000400,收盘价25.55元)。昨大盘在尾盘节节败退之际,许继电气却强势涨停。
     盘后数据显示,涨停板的幕后推手是机构,5家上榜机构席位昨日累计买入2.26亿元。昨晚,许继电气利好突至,公司预增公告披露,公司年报大幅预增约250%。
     业绩平平机构突然狂买
     近半年以来,许继电气长时间在20元上方盘整。昨日,在大盘走弱之际,许继电气却因买单不断涌现而持续上涨。在尾盘,二者的偏离更加明显。就在上证综指尾盘跳水之后,许继电气却出现巨单买入,几十万股的买单不断出现,最终被推上涨停板,成为A股近1600只股票中为数不多的涨停个股。正是由于与市场整体表现的差异,许继电气尤为引人注目。
     根据深交所收盘后发布的交易信息,许继电气上榜的前5个交易营业部席位全部为机构专用,5家机构席位累计买入2.26亿元,单个机构席位买入金额达到6254万元,最少的上榜机构也买入2526万。以许继电气昨日加权均价计算,仅上榜机构买入数量约为914万股,比许继电气去年三季报{dy}大流通股股东--嘉实稳健基金持股数量还多出60万股。在卖出席位上,虽然仍有两家机构席位上榜,但卖出金额累计仅5000余万元。整体上看,机构昨日的买入态度十分坚决。
     昨日,有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许继电气业绩平平,近期没有看出有什么利好。根据许继电气三季报,今年1~9月,公司每股收益0.21元,净利润同比业绩较差的2008年仅增加44.19%,其中第三季度,每股收益仅贡献约6分钱,经营并不算突出。
     预增250%巧合还是风声走漏?
     巧合的是,就在机构狂买之后,许继电气利好就发布了。昨晚公司发布的预增公告显示,因2009年主营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市场规模扩大等原因,公司净利润同比2008年大幅增加约250%,净利润约为1.3亿元,基本每股收益约0.34元。
     "这个利好可能正是对机构昨日大举买入的{zh0}解释!"一位市场人士昨晚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公司突然大幅预增,对股价显然构成利好。机构在预增公告前夕大举买入,不知是巧合还是有人走漏了风声。
     昨日,有媒体报道称,国家电网日前提出建设"两纵两横"特高压交流线路,以提高省际输电能源传输方式的比例,缓解煤炭运力紧张,该工程初步规划投资1200亿元,预计在2012年建成。分析人士指出,这对包括许继电气在内的输变电设备个股构成利好。昨日,平高电气(600312,收盘价16.88元)、特变电工(600089,收盘价25.01元)、置信电气(600517,收盘价18.07)、思源电气(002028,收盘价27.23元)收盘均收出阳线。(每日经济新闻 宋元东)
     国际实业"主动买套"购入油气亏损企业||||
     国际实业"主动买套"购入油气亏损企业
     于2009年12月10日起停牌的新疆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000159,下称国际实业)昨晚公布了其重组方案:出让旗下煤焦化公司{bfb}股权,同时取得中油化工实际控制权。
     根据公告,此次资产重组分两部分进行:
     首先,国际实业将向新兴铸管(新疆)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铸管资源",于2008年7月由国际实业和铸管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悉数出让煤焦化公司{bfb}股权。其中,13.7%(作价2亿元)将作为对铸管资源的增资,购入铸管资源10%股权(本次交易前持有20%股权);煤焦化公司剩余86.3%股权(作价12.6亿元)由铸管资源受让。
     其次,曾在2009年暂时终止的重组中油化工事宜,也因中油化工对外担保事项的解除而将继续实施。根据评估报告,截至2009年2月28日,中油化工净资产评估值13151.78万元,增值率175.45%。而增值的原因是中油化工的土地使用权评估增值。
     可查资料显示,国际实业在2009年3月曾与中油化工原实际控制人张亚东签订了《增资扩股协议》,向中油化工增资1亿元进而持有50%股权,张亚东持有另50%股权。随后双方又于5月签订了相关补充协议,拟通过"权利代行使"的方式获得对中油化工的控制权。但由于张亚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承诺解除中油化工1.67亿元对外担保,重组在当年6月22日被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煤焦化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及营业利润对国际实业的贡献度均很高。公告显示,煤焦化{bfb}股权所对应的资产总额占国际实业2008年总资产的比例为62%,净资产总额占比61%,主营业务收入占比57%。昨晚的公告称,在出售了煤焦化后,国际实业存在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大幅下降的可能。
     而中油化工的资产总额占国际实业2008年总资产比例约为33%,净资产总额占比为10%,主营业务收入占比78%。公告显示,中油化工主营成品油的批发、零售和仓储业务,其最近三年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国际实业称,中油化工将纳入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中油化工未来收入、利润的波动可能对国际实业收入或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国际实业为什么要做这个蚀本买卖?根据公告的表述,国际实业是"立足于未来"。公告称,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生产资料需求下降,煤焦化公司产品价格已从2008年的220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1150元/吨,且价格还有继续下降趋势,因此国际实业决定延伸焦化产业链,建立煤钢焦一体化合作经营模式。
     公告称,在本次重组完成后,国际实业将不再直接经营原所属煤矿,着重投资建设单井产能在120万吨以上的中大型动力煤矿井,并积极介入煤化工、煤电化领域。同时,该公司取得中油化工的实际控制权后,将有利于其借助中油化工的运营体系,快速进入新疆重大发展产业"一黑一白"中的油气产业。(东方早报 忻尚伦)
     ST贤成:"减持税"首股出炉 能否摘帽前景堪忧||||
     ST贤成:"减持税"首股出炉 能否摘帽前景堪忧
     在遭到两位自然人大股东减持的同时,沪深两市A股首笔"减持税"也诞生了,但对于被减持的ST贤成(600381)而言,其摘帽的前景或许变得更加暗淡。
     ST贤成昨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两大自然人股东朱蕾蕾、吕永和共计减持公司股票13359120股,减持部分占公司总股本的4.359%。昨日ST贤成股价重挫3.71%,收报7.27元。
     去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文,自2010年起对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份的个人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这一税项被业界称之为"大小非减持税"。
     记者查阅了ST贤成的股东资料,朱蕾蕾、吕永和二人所持的ST贤成均为之前的限售股份并于去年11月27日开始解禁上市流通。而公告显示,该笔减持的股票中,有12559120股是在1月4日-6日期间减持的,且其间减持的总金额约为9016万元。这意味着上述二人元旦后减持的9016万元部分,在除去成本价后,必须按规定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据此计算,二人可能要缴纳高达1532万元的税款。这也是该项新政正式实施以来产生的{dy}笔"减持税"。
     "大股东的减持对于ST贤成的摘帽攻坚战而言是个重大打击。"北京一位券商人士认为,国家征收"减持税"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xx大股东减持套现的意愿,而ST贤成的大股东偏偏愿意付出高额的减持代价大幅减持,这无疑相当于向投资者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大股东对公司摘帽前景并不看好,甘愿付出高额"减持税"代价提前割肉出逃,以免造成将来更大的损失。在这位券商人士看来,从大股东如此强烈的减持迹象来看,ST贤成摘帽战的前景堪忧。其实关于摘帽的问题,其董秘年前就曾公开表示:难度较大。
     2007年5月8日,因连续两年亏损,贤成实业被上交所实施退市风险特别警示,扣上了*ST的大帽,股票名称变更为*ST贤成;次年5月8日因经营好转成功摘星,此后不久,公司进行系列资产重组,打响了摘帽战。
     "大股东很可能还会继续减持,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风险。"上述券商人士分析,既然大股东已经下定决心割肉出逃,一旦他们通过大宗交易专区再找到合适买家,大股东疯狂的减持很可能还会继续,而且还不排除他们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大幅减持的可能,而大股东的疯狂减持,无疑会将ST贤成的股价推向高危区,投资者应做好规避风险的准备。
     实际上,ST贤成从去年11月开始,各系大股东就一直减持不断,公司自然人大股东张寿清、朱蕾蕾、吕永和等人和公司股东上海国际信托多次在年底前掀起减持大潮。(北京商报 况玉清)



郑重声明:资讯 【八大公司再出重磅新闻今日将备受xx_西安华泰证券】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