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写作素材集锦(二) - 山舞银蛇的日志- 网易博客

引用 写作素材集锦(二)

2010-05-20 08:06:36 阅读13 评论2 字号:

 

引用


清点生活(外二题)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然而动物学家们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现实生活与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很多时候将人们击垮的并不是那些灭顶之灾,而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活要求人们不断地清点,看清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是无须劳神去忙活的。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事情抛弃,不去理它。

那句话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转过身子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分的字样后,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后来通过电视网络,至少有好几亿人看到,由于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海因斯到底说了句什么话,谁都不知道。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办公室回放奥运会的资料片。当再次看到海因斯的镜头时,他想,这是历史上{dy}次有人在百米赛道上突破10秒大关,海因斯在看到纪录的那一瞬,一定替上帝给人类传达了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这一新闻点,竟被400多名记者给漏掉了(在墨西哥奥运会上,到会记者431名),这实在是太遗憾了。于是他决定去采访海因斯,问他当时到底咕噜了句什么话。

    凭着做体育记者的优势,他很快找到海因斯,当他提起16年前的事时,海因斯一头雾水,他甚至否认当时说过话。戴维·帕尔说,你确实说话了,有录像带为证,海因斯打开帕尔带去的录像带,笑了,说,难道你没听见吗?我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虚掩着。

    谜底揭开后,戴维·帕尔接着对海因斯进行了采访。针对那句话,海因斯说,自欧文斯创造了10.3的成绩之后,医学界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看到自己9.95秒的记录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着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

  大家都觉得,海因斯的那句话给世人留下了启迪。不是吗?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有真实的付出,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着的。在爱情上,你付出真诚,你会发现姑娘的房门是虚掩着的;在学问上,你付出勤奋,你付出智慧,你会发现财富的大门是虚掩着的……

奇妙的落差

    1994年,第六届国际田径锦标赛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法国《体育画刊》的一位记者,拍了100多幅运动员流泪的场面,他剔除掉那些因成功喜极而泣的运动员的照片,而把失败者哭泣的照片发回了国内。

    一位叫阿穆·沃尔森的编辑在编排这些照片时,突发奇想,何不把他们夺冠狂欢时的照片一并刊发呢?这样能以巨大的反差,给读者强烈的震撼。于是他从网上搜索出这些运动员在国内夺冠时的照片,把它们编辑在一起,标上时间和成绩。

   《体育画刊》出版之后,一位读者写信来说,你们这伙编辑简直是一群白吃饭的混蛋,因失败而哭泣的成绩怎么会比因成功而狂欢时的成绩高?请立即把它们更正过来。收到信后,阿穆·沃尔森非常紧张,以为一定是自己因工作疏忽,把成绩标错了。于是赶快翻阅资料,在多方核实、反复对照之后,他发现自己没有错:这些运动员哭泣时的成绩确实比在国内夺冠狂欢时的成绩高。

    沃尔森心中的石头落地之后,一种从未有过的疑惑却悄然升起。斯蒂文森是他熟悉的运动员,他在法国1500米比赛中是以3分46秒43夺得{gj}的,这次他跑出了3分45秒56的好成绩,仅以0.32秒的微弱差距屈居亚军,这次他应该高兴,可是照片上的他却是如此沮丧,泪水几乎流到了嘴角;格拉齐亚妮是有名的跳高选手,这一次她跳出了她的{zh0}成绩,只以0.5厘米的差距低于墨西哥选手屈居第二名,她哭得也是如此伤心。这是为什么?

    阿穆·沃尔森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次他听到13岁的女儿抱怨说:“我老了,彻底地老了!”他才突然明白,那些选手之所以哭泣,并不是他们跑慢了,而是有人跑在了他们前面。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这个到处充斥着竞争的社会,有些人之所以会觉得职位低,之所以觉得贫穷,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职位真的低下,物质生活真的贫穷,而是感到有人比自己的职位高,比自己更富有。

     空白

    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我在灶台旁茅塞顿开,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全心全意去做,适当的空白也是一种色彩。

    我花很长时间吃一枚很小的水果,我用一上午读一本很久没有读完的闲书,我整整{yt}都穿着睡衣在房间里游来荡去。有时,我就这样悠闲地度日,因为我发现事业固然是我必须营造的圣殿,但在这个圣殿的后面还应该有一个花园。

    男人们忙忙碌碌,争取金钱和地位,沉溺于琐事和俗务,让头衔、身份,财产充满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没有空白的生命,最终有几个不是赢了别人,输了自己。

    空白是不着一字的风流,是无为而至的悠然,是一种闲适而富有的自然存在,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哲学。君不见,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公务员,退休不久就弃世而去,实在是因为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领略到这种智慧,至死都没学会这门哲学。空白能解开功名的绳索,能卸下利禄的重负,它是享受生活的营地,是生命大吐芬芳的良宵。

    没有空白的人生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永远都不会有心灵的宁静,不会有恬静的陶醉,不会有精神的愉悦,更不会有人与自然的交融。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艺术,有时就是一门留白的艺术。

     活法

    生命有无数种形式,活法不止一种。别人看着自然,自己活的别扭是一种;自己活的自然,别人看着别扭又是一种。在这个世界上,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就是{zh0}的日子,活自己喜欢的活法,就是{zh0}的活法。

    我曾羡慕过仕途上的某个位置,后来我发现,在这个位置上得到的尊敬大多是虚假的尊敬,我放弃了这种羡慕。我曾仰视过很大的人物,后来我发现他们离开权柄之后,剩下的仅是委琐,我不再有这种仰视。我曾崇拜过有钱人的优越,后来我发现他们也在暗暗羡慕我的悠闲,我不再有这种崇拜。不羡慕别人,不卑贱自己,按自己的天性度完自己的时日,就是天堂的日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享受生命,避免拖着生命往前走,是人生{zh0}的选择;习惯于无人欣赏,不把自己活给别人看,是人生的智慧;本性中存点不可理喻之处,心中不过分在意时代的脸色,会使生命更有趣味。

    世界上,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谁如果为了某种目的用某种模式来框定自己,他迟早要留下笑柄。xx卸装的演员,始终端着架子的领导,转身之后,人们多嗤之以鼻。

    在活法上,我坚持寻找心中最感舒适的一种。我深信,这样做的人就是得到上帝优厚天赋的人。

    幸福

    幸福如磁石,人生如铁。哲学家与诗人探求人生的真谛,说白了就是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幸福。芸芸众生,执着地活着,追求爱情的甜蜜、婚姻的圆满、事业的成功,莫不是其间蕴含着人类的幸福。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没有物化形式,没有量化标准。卑鄙者可以有快感,无道的人可以有满足,然而,他们都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幸福与生命的形式无关。在病人眼里,健康是福,在受难者眼里,平安是福,在万事顺心者眼里,没有幸福。

    幸福是一件伴生物。没有在冰天雪地里踯躅过的人,不会感到暖室轻衾的舒坦;没经历过饥饿煎熬的人,不知道温饱的含义;没有过殚精竭虑的人,不会有大彻大悟的淡然。

    幸福的故事还都没有答案。富翁在席梦思床上辗转难眠,流浪汉在街头睡得十分香甜。

    幸福在回望时又不断变幻,一个当初的忧伤可能是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幸福也可能正是明天的惆怅。

    幸福还不能言传。快乐时,我们可以欢呼,幸福降临时,我们迎接它的通常是含泪的双眼。在这个世界上,快乐可以表达,幸福总是默然。

幸福是上帝掷到人间的一块最费思量的诱饵,没有得到的时候,它让你魂牵梦萦,一旦得到,又让你感到味道索然。智慧的人发现这个道理之后,把幸福定义为不断追求,把不幸定义为享受和占有。

埋藏了两千年的真理

埃及的迪拉玛,被称为魔鬼城,它处在帝王谷的入口处。从比东法老到兰塞法老的600年间,凡是走进小城的外地人,没有不上当受骗的。

史书记载,{dy}个来到这里的外地人是位阿拉伯商人,他想贩些银器回国,结果被一个带路的小孩骗走了脚上正穿着的一双皮靴。还有一个来自大马士革城的旅行者,他想到帝王谷去探宝,进城不到一刻钟,就被一个吉卜赛人连钱带行李骗了个精光。据传,印度一位道行{zg}的巫师漫游至此,也没逃出被骗的厄运,身上惟一的一件东西--铜蛇管,被一个哑巴骗走。

对于魔鬼城之谜,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迪拉玛是狮子、水牛、天狼3个星座在地球上的重心投射点,地理位置特殊,外地人走进这里头脑都要失灵;也有的说,是埃及法老图特安哈门的咒语在起作用,他说“凡扰乱法老安宁的人必死”,在这个入口处,他在用“让你破财”的方式,仁慈地提醒你不要走进帝王谷。

然而,自从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来到这里,这些说法就被动摇了。因为他作为外地人,在城里住了一年,不仅头脑和原来一样清晰,而且随身携带的东西一件都没丢。有位罗马商人得知此事后很是兴奋。他想,一个能清白地走出迪拉玛的人,一定是xx了法老咒语的人。因为他知道,迪拉玛这座小城是图特安哈门法老有意安排的。据罗马的羊皮书记载:图特安哈门法老的陵墓修好后,为防止盗墓贼入侵,曾把关押在监牢里的3000名骗子秘密流放到这里,法老相信,一类人的智慧能制约另一类人的智慧。

罗马商人决定去拜访那位希腊哲学家。他随自己的商队来到希腊,可惜那位哲学家已经去世5年了。希腊人告诉他,哲学家临终前在摩西神庙的石壁上留下过一句话,那句话是他从迪拉玛漫游归来后写上去的。于是,商人来到神庙,凝视着石壁上哲学家留下的话,他禁不住喃喃自语:说得多好啊!说得多好啊!然后匍匐在地,表达对哲学家的敬意。

2300年后的{yt},一位考古学家在迦勒底山脚下挖出7个巨大的石碑,其中的一块刻着这么一行字: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人能够欺骗你。这句话,正是那位哲学家留下的。不久,希腊政府宣布:摩西神庙遗址被发现。

成功者

1921年6月2日,电报诞生整整25周年。美国《xxxx》对这一历史性的发明,发表了一篇简短的社论,其中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现在人们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5年前的50倍。

对这一消息,当时在美国至少有16人作出了反应。那就是,创办一份文摘性刊物,让人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尽快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16人中,有律师、作家、不动产推销员,有本来就在新闻部门工作的编辑、记者,有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一名国会议员,他们都认为这类刊物必定有广阔的市场,投资创办之后,其收益必将不可限量。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这16位有先见之明的人士,都到银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资本金,并领取了执照。然而,当他们到邮电部门办理有关发行手续时,却被告知,该类刊物的征订和发行暂时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明年中期选举以后。

得到这一答复,其中的15人为了免交执业税,向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递交了暂缓执业的申请。只有一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年轻人没有理睬这一套,他回到他的暂住地——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储藏室,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个信封,装上征订单运到邮局寄了出去。

也许,成功等待的就是这种人,他们从不等待时机的成熟,他们知道时机永远都不会成熟。

总之,从这对年轻人在储藏室里糊信封起,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就诞生了。目前,他们创办的这份文摘类刊物——《读者文摘》已有19种文字、48个版本,在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其发行量逾3000万册,读者达1亿人,该杂志社的年总收入约5亿美元。在美国百强期刊排行榜中,多年来位居{dy}。德威特·华莱士夫妇也由原来的不名一文,成为美国的富豪和有名的慈善家。

近年来,各国出版界不断有人组织会议,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探讨《读者文摘》的成功经验,然而从华莱士夫妇个人角度探讨成功经验的却不多。

前不久,偶尔在网上看到美国出版署公布的这份历史资料,读后感慨颇深,我想,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并不少,而成功者并不多?是不是因为很多聪明人在已经具备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条件时,仍在苛求更多的捷径,从而失去了机会;而成功者则相反,他们从不等待万事俱备,只是竭力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一点优势,立即投身进去,让自己首先抓住机会,从而成长起来。

弯路

美国的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所有费用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考试结束了,有30名学生成为候选人。

考试结束后的第十天,是面试的日子。30名学生及其家长云集在上海的锦江饭店等待面试。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在饭店的大厅一现身,立刻被围了起来。考生们用熟练的英语向他问候,有的甚至还迫不及待地向他作自我介绍。

这时,有一名学生,不知是站起来晚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没来得及围上去。

他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他看到了被冷落一旁的劳伦斯·金的夫人,于是就走向前去和她打招呼。他没有作自我介绍,也没有打听面试的内容,而是问她对上海的感觉如何。就在劳伦斯·金被围得水泄不通、不知如何招架的时候,他俩在大厅的一角,却聊得非常投机。

这名学生在30名候选人中,成绩不是{zh0}的,可是,{zh1}他被劳伦斯·金选中了。这件事曾引起不小的震动。有的说,他太幸运了。有的说,他太有计谋了。还有的说,劳伦斯·金简直是个傀儡。然而,不论世人如何看待这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现象,谁都无法否认和忽视,那就是,当捷径上人满为患的时候,不妨绕点弯路,这样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上帝的奖赏

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

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里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

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西勒﹒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xx的了,我想你们{zh0}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西勒﹒库斯特说,正是牧师的这一幽默,让他茅塞顿开。

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xx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同样,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xx了吗?后来,西勒?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zg}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zg}奖赏。

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zg}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前不久,一位中国人不知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这封信,读后,他通过国际互联网在《芝加哥论坛报》的网页上留言,说:“中国民间有一句古话,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曾经对恶人迟迟得不到报应感到迷惑不解。现在我终于明白,因为让恶人成为恶人就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  

祖孙奇迹

1983年,伯森·汉姆徒手攀壁,登上纽约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赢得了“蜘蛛人”称号。

美国恐高症康复联席会得知这一消息,致电“蜘蛛人”汉姆,打算聘请他任康复联席会顾问。

伯森·汉姆接到聘书,打电话给联席会主席诺曼斯,让他查一查第1042号会员。这位会员很快被查了出来,他的名字叫伯森·汉姆。

原来,联席会要聘为顾问的这位“蜘蛛人”,本身就是一位恐高症患者。

诺曼斯大为惊讶。一个站在一楼阳台上都心跳加快的人,竟然徒手攀上400多米高的大楼!他决定亲自去拜访一下伯森·汉姆。

诺曼斯来到费城郊外的伯森住所。这儿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十几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采访。老太太笑意慈祥,有问必答。

诺曼斯一打听,了解到她是伯森·汉姆94岁的曾祖母。老人家听说汉姆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徒步赶来。她想以这个行动,为汉姆的纪录添彩。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做法,无意间创造了一个耄耋老人徒步百公里的世界纪录。

《xxxx》一位记者问她:“当你打算徒步而来,是否因年龄问题动摇过?”

老太太淡然答道:“小伙子,打算一口气跑100公里,对于我,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诺曼斯明白了,恐高症患者汉姆登上帝国大厦,奥秘是他有向上攀登一步的勇气。

创造奇迹的人,凭借的都不仅仅是最初的那点勇气。但是,只要把最初那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留到底,任何人都会创造奇迹! 

从设定目标开始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zh1}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zh1}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yt}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一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zh1}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国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能给人带来什么。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yt}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写作素材集锦(二) - 山舞银蛇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