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与广告
《财经》是目前中国人最广为阅读的财经类杂志,拥有遍及全国的发行网络和高发行量、高订阅率以及中国{zj1}影响力的读者群,是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
《财经》是双周刊,发行量约为20万份,但业内称其广告年收入高达2亿元人民币,跻身中国利润{zg}的出版物之一。
注:1、本数据摘自2009年7月《中国报刊广告市场(月度)研究报告》
2、本排名是广告收入(刊例价)排名
3、本排名数据包含媒体本身投放的广告量。
4、竞争位势指数说明:对于相对封闭市场而言,根据"兰查斯特战略模式的射程距离理论",在局部地区有多家竞争主体时,只要有一家市场占有率大于其余企业的1.7倍以上,其他对手就无法赢它,相反的若不满1.7倍,弱者就有可能反败为胜。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占有率为{dy}名和第二名之间,{dy}名和第三名之间,也适用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之间。媒体资源网
市场份额:从市场份额的角度来看,目前财经类期刊全国零售市场的格局相对比较明朗,从《今传媒》2008年上半年财经类期刊零售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dy}财经周刊》占据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30.24%,排名{dy}。《财经》占据了20.7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它和《{dy}财经周刊》控制了50%以上的市场空间。在北京,财经类期刊的实销率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不足50%,只有《财经》较高一些,达到了64.98%。
《财经》杂志印刷光洁,版式设计和《财富》杂志类似。它很沉,广告很多,包括卡地亚手表、信用卡、奔驰SUV。它的写作有意保持高信息密度,甚至是精英式的。比起一份仅仅拥有二十万发行量的杂志,中国的宣传官员们更可能对电视和销量巨大的报纸进行压制,后者有着以百万计的受众。但这份杂志进入了中国政府、金融机构、学术机构的许多最重要的办公室,这为它带来了非凡的影响力。最近几年,它开始通过中、英文的一对网站延伸自己的影响范围,网站对《xxxx》的网站进行了少量的模仿。这两个网站每月吸引320万独立访客。摘自《纽约客》
新闻媒介无形资产的经营
无形资产(IntangibleAssets或ImmaterialAssets)是指主要控制具体的,非物质形式的生产和管理的长期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主要包括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使用费和商誉。
杂志的无形资产包括:质量、知名度、信誉、独特的风格、公众的评价、专业知识、人力资源(被称为“{dy}资源”)、杂志社良好的社长,主编,编辑和优秀的管理人才、与外界的关系等。
质量:财经》杂志原价¥390/份/年,每季度末出版当季度合订本。杂志印刷光洁精美,版式设计和《财富》杂志类似。为满足各方人士需求,2007年12月始发行英文版本。
知名度:《财经》是目前中国最广为阅读的财经类杂志,拥有遍及全国的发行网络和高发行量、高订阅率以及中国{zj1}影响力的读者群。受到中央高层、经济学界、金融界、企业界及海内外传媒的广泛关注。
信誉:本刊被评为传媒业内{zj1}转载价值的财经类新闻期刊。
独特的风格:《财经》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决策的重要动向和资本市场建设重点事件;亦关注海外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并通过记者现场采访获取{dy}手资讯。以{dj2}性和xx性见长。
公众的评价:{dj2}、xx。专心、专注金融及投资专业的实务层面,着重剖析金融市场运行的{zx1}发展、前沿问题、新兴技术。具有xx性、前瞻性和操作性。
专业知识:以胡舒立为代表的精英采编队伍所拥有的财经知识。自2005年5月以“刊中刊”的形式创刊,由《财经》杂志的精英编辑团队打造,2006年7月起每月独立成刊,随《财经》杂志定向发行。《LENS.视觉》涵盖文化、社会、生活、资讯、时尚等多方面内容,贴近城市生活,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创刊于2002年底,每年与《财经》年会同步登场,贴近中国读者,由访谈、数据和图片构成一年一度的《财经》年刊,旨在回顾过去一年的政经要事,覆盖新一年全球值得关注的走势与焦点,极具珍藏价值。
人力资源:以胡舒立主编为代表的xx人物以及旗下一大批高质量的财经记者。极具新闻理想的胡舒立聚拢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媒体人,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将《财经》带到了今天。即使现在胡舒立们出走,《财经》也可凭其号召力招来精英人士。
与外界关系:胡舒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与财经界、高官们密切的关系,面向{zg}端的《财经》杂志读者,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政府官员、企业决策者、投资机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专业人士和中介机构。
《财经》每月隔周周一出版面市,同时出版电子版。《财经》报道以新闻的{dj2}性和xx性见长,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先后数十篇有关中国经济改革重头报道的郑重发表,使本刊成为传媒业内{zj1}转载价值的财经类新闻期刊。所有这些都形成了《财经》杂志的无形资产,使得《财经》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盈利。
《财经》杂志的网站访问量即使在熊市中也不降反增,网站的品牌广告甚至也越来越多。《财经》杂志因其xx性和以胡舒立为代表的精英采编队伍而名闻全国,这些形成了《财经》
杂志和财经网站高访问量的主要原因。
《财经》杂志的受众定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具体的说应该是投资者等“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看的杂志。所以《财经》杂志的读者群对杂志的价格是不敏感的,为了财经网可能只有付费才能浏览,以上所有《财经》杂志的无形资产转换成了有形的收益!
亮点和不足
亮点:
l
《财经》被广泛地评论为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其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自1998年4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为海外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或引述。
l
《财经》始终秉承“独立 {dj2}独到”的编辑理念,以xx性、公正性、专业性的新闻原则,及时报道、评论影响中国与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焦点人物。前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为《财经》写专栏的谢国忠说,“它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奇迹。”
l
在向海外宣传中国经济发展方面,《财经》近年来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自2007年起,《财经》连续两年面向海外发行以“预测与战略”为主题的英文年刊,邀请国内外的政府高层、{yl}经济学家和企业高管发表文章。同时,《财经》连续两年在华盛顿举办《财经》年会海外专场,并在达沃斯和伦敦举行中国经济主题研讨会,在海外广受好评。《财经》也在考虑,在未来几年中有机会向海外专业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关于中国的英文金融和商业资讯。
l
《财经网》由《财经》采编团队向希望一览海内外重大财经新闻的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原创新闻与分析文章,24小时×365天向希望寻求真相的读者提供可信赖的信息源,以客观、专业的视角提供精心策划的热点新闻专题和xx特刊。
l
自财经网成立以来,《财经》已搭建了杂志和财经网两大媒体。目前,《财经》在财经网上推出了视频业务;此外,《财经》还给客户邮箱每日发送中英文版的电子杂志。《财经》也利用自身知名度,推出《财经·金融实务》《LENS.视觉》《财经》年刊 —— 预测与战略、《奥运特刊》等相关刊物。
不足:
l
胡舒立竭力在预算及管理上获得对《财经》杂志更多的控制权。她希望杂志开拓网络领域及提供类似新闻通讯社的服务;但《财经》的母公司却希望采取一种较为保守的策略,希望继续将报导的焦点定位在财经领域,避免涉及政治敏感区。以至于造成今天“鱼死网破”之状。
l
采编乃杂志的灵魂,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所以,《财经》的盈利能力越强,影响力越大,联办恐怕也想把缰绳收得更紧。例如联办不会放任新闻理想主义,尤其是在独立报道方面,刊发那些容易惹下麻烦的报道,总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因此而重蹈当年《21世纪环球报道》的覆辙,至少在联办看来,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这也很容易导致一轮又一轮的谈判。
l
业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财经》采编系统的收入,与其地位、影响力、收益或许并不匹配。主要是资方投入与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联办当家人王波明与《财经》杂志刚开始互不干涉,但伴随着《财经》崛起,以及联办在媒体方面所铺的摊子越来越大,乃至财讯传媒的上市,王波明的压力也会与日俱增。因此最初“不干预采编部门”的承诺,也遭遇越来越强烈的冲击。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