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010-05-12 11:13:51 阅读7 评论0 字号: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引起的淋巴网状组织良性增生性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测得嗜异性凝集素和抗—EBV抗体。

        【病原学】本病的病原为EBV,这是一种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群,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相似,但具有嗜B淋巴细胞和独特的抗原系统。EBV有5种抗原成分:核抗原(EBNA)、淋巴细胞确定的膜抗原(LYDM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和衣刻抗原(VCA)。机体感染后产生各自的相应抗体。

         【流行病学】本病遍及全球,一般散发,也可流行,流行以晚秋至初春为多。

          一、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经口传播,也可经飞沫传播,偶经输血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6月内幼儿有母体抗体,6月后抗体水平开始下降,典型发病以15—30岁多见,35岁以上甚少,病后xxx持久。

         【临床表现】潜伏期5—15天。起病或急或缓,近半数伴有乏力、食欲差、xx、畏寒等前驱症状历时数天。多数患者有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一、发热    38—40摄氏度不等,热型不定,可伴有畏寒、寒战出汗等。

        二、淋巴结肿大    70%患者淋巴结肿大,以颈淋巴结为著,全身淋巴结可累及。肿大淋巴结不对称,直径0.5—4cm不等,中等硬度,不粘连,无明显触痛,消退缓慢,常持续数周乃至数月。

        三、咽峡炎    约半数以上述咽痛,但咽部、扁桃体和悬雍垂充血相当普遍。

        四、肝脾肿大   50—75%病例肝脾肿大,一般属轻度。

       五、皮疹     约10%病例在病程1—2周时出现多形性皮疹,多见于躯干及四肢近端。以xx和斑xx最为常见。

      六、神经系统  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相应症状。

     七、其他     偶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肾炎等等。

     【诊断与前别诊断】诊断以特殊症候群、典型血象、和嗜凝集试验阳性或抗EBV抗体阳性为主要依据。

     一、流行病资料   出现流行时,流行病学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临床特殊症候群    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而中毒症状不显著。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高,{zg}可达30000—50000/mm3),分类单个核细胞占50%,其中异常淋巴细胞占10%以上。

     2、嗜异性凝集试验     滴度在1:64以上具有诊断价值。

     3、EBV抗体测定    早期出现,3周后达高峰,2—3个月后效价下降,故其出现表明近期感染或疾病持续活动。

      【xx】本病以对症xx为主,患者多能自愈。急性期特别是并发有肝炎、心肌炎时,应卧床休息。 

       继发xx感染时应选用xxx,对咽部、扁桃体的继发感染可用红霉素xx。

       重症如严重咽喉水肿,或xxxx系统并发症或心肌炎时,可应用大剂量、短疗程肾上腺皮质xx。、

       阿糖腺苷、无环鸟苷、干扰素等抗病毒药对本病可能有效。

       本病目前尚难妥善预防,急性期病人应行呼吸道隔离。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