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是有用的-文/南桥

杂乱是有用的-文/南 桥

2010-05-13 11:54:00 阅读17 评论0 字号:

杂乱是有用的


    文/南 桥     来源:文景
    创意怎么来呢?为什么所有的创世神话,都说太初都混沌呢?混沌不仅是创世的前提,也是很多创意的源头。

    书名:A perfect mess: the hidden benefits of disorder

    作者: Eric Abrahamson David H. Freedman

    出版社: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出版年:2007年

    纽约百老汇大街有两家书店,门对门。甲书店上了一套昂贵的存书管理系统,当然,客户来找书,一找就能找到,书店把系统很当一回事。乙书店一走进去,感觉混乱驳杂,缺乏分门别类,也没有电脑系统管理。几年后,居然是甲书店倒了,乙书店还活得好好的。这就是我在看的 《杂乱并非无章》(A perfect mess: the hidden benefits of disorder)一书的开头。

    《杂乱并非无章》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艾瑞克·亚伯拉罕(Eric  Abrahamson)和专栏作家、管理学作者大卫·弗里德曼(David Freedman)的一本近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其同行的工作。因为说到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一要管,而要“理”。对秩序的追求是很多管理理论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然而大家也别忘了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句至理名言,管理(management)的{dy}个音节乃是”man” 亦即人。倘若有任何管理方法或者系统与人的需要背道而驰,那么它梳理得再漂亮,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而对秩序近乎偏执的追求,却有时候会让我们付出沉重代价。

 

    人生活的本质,就是我们不断在杂乱和秩序之间游移。希腊神话里有两个神,一个是酒神,一个是日神。日神叫你收敛,酒神让你张扬。日神叫你整理,酒神叫你创造。日神让你收拾,酒神叫你扩展。日神让你服从规则,酒神让你制造例外。生活仿佛就是二者不断的较量和更迭。可是也有一些人走向了两个极端,太乱不是好事,生活得昏头昏脑。太过整齐也不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号称能够帮助我们整理时间、办公室、工作流程、甚至组织未来的人。美国有一个协会,名叫全国职业组织人员协会(NAPO,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Organizers),有几千会员,你可以花上两个小时时间,和279块钱,参加其网络课程,学习如何管理时间。当然,你也可以花两天时间,几千块钱,参加一个培训机构的时间管理课程。你还可以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块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重新整理你的机构,让机构更为有效,时间的使用更为有效。{zh1}你想,一分钱一分货,得,我花几百万算了,时间就是金钱,花几百万块,几年时间,学习如何缩短流程时间。这听上去像黑色幽默,体验起来好像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和我们通常所持的偏见相反,真正高成效(effective)的人未必依赖高效率(efficient)的程序和规则。你可能会觉得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是个有秩序的人。媒体都以为他和其他州长一样,每天活动非常完好地填在日程表上。其实不是,影星出身的施瓦辛格根本没有日程,你要找他,临时打电话好了。他有时间会立刻给你安排见面。没时间你换个时间再打说不定就可以。可能是受动作片演员生涯的影响,施瓦辛格讲究的是即兴发挥式(improvisational),灵活式(flexible)的效率。可是话说回来,如果他的助理也一样即兴发挥,可能立刻就被炒鱿鱼了。因此,参加时间管理最多的是一些行政助理人员。领导则要学习如何创造,如何得到创意。

 

    创意怎么来呢?为什么所有的创世神话,都说太初都混沌呢?混沌不仅是创世的前提,也是很多创意的源头。

 

    越来越多的知识行业的工作者,也需要杂乱带来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曾经看过一句话,说:“如果桌子上一片杂乱就说一个人思维混乱的话,那么桌子上一片空白又说明了什么?”我们办公室有个家伙,桌子上的纸越堆积越多,后来在桌子另外一头又堆了一堆,结果两边纸对着长,就如我们家乡神话中所说的两座比高的山。斯坦福一个教授,办公室乱到能找到纸找不到人,学校实在没有办法,给另拨了一办公室,好让他自己平时埋在纸堆里,见学生的时候去另外一个办公室。高校不大在乎这杂乱,因为做学问搞研究需要这些。企业崇尚所谓“无纸化办公室”,然而杂乱一点,也大有好处,例如:

 

    完整(completeness: awash in useful mess):一般的商店分门别类,根据市场的热门需求,卖时下畅销的产品,可是 卖五金百货的Harvey就不一样,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比如防洪器材,这些器材或许两三年卖不了一件,可是一旦真的发生了,便一销而空。因此,没有被各种各样库存和物流系统玷污过的Harvey,居然越做越好,把一些管理现代化的商店给打败了。分门别类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妨想一想Yahoo和Google的不同命运吧。Yahoo做搜索,很强调分类。结果却被什么都能搜的Google甩到后面。  

 

 

杂乱是有用的


    文/南 桥     来源:文景

    共鸣(resonance:in tune with the external):杂乱的系统更容易让一个系统和外界社会发生和谐关系,如果整理过度,会让系统与外界隔绝(Neatness tends to insulate a system from and remain at odds with such influences.)创意的产生,和杂乱大有关联。科学到了{dj1}境界,并非一些科学教宣扬的那样是遵循科学方法的结果,而是在思维的持续xx过程中,偶尔在杂乱中找到了一些规律。

 

        比如在乱糟糟办公室中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比如杂乱之教父(godfather of disorder)爱因斯坦(想想他的头发和胡子吧), 比如在苹果树下被砸出了力学定律的牛顿。当然,这些人精神都长期xx于一件事上,故而能乱乱的环境中偶尔开悟,这种现象学名serendipity。如果你没有这种持续的xx,和事先的知识和学科素养,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灵光一现的serendi-pity. 你让我坐在苹果树下,你去摇,让苹果噼噼xx雨点一样掉在我头上,我也不会发现出什么定律来。一个人有心,能在杂乱中发现关联,灵感的星星之火,会在他的头脑中成燎原之势。

 

    发明:(invention: creative disorder):很多大厨做饭,发明新食谱,都喜欢把大量佐料摆出来。过度整洁,会限制新奇的产生(neatness tends to limit novelty and the unexpected and sweeps them aside when they do occur.)爱迪生在找到钨丝之前,就到处乱找,用了包括纸张、棉花、竹子在内的无数材料,在这些实验中他自己的实验室都着火烧掉了。

 

    效率(efficiency:a messy route to the target): 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陷入僵局,其敌人是恐怖分子和所谓“反叛者”(insurgents),照说小布什还是MBA呢,问题坏就坏在这里,一个学了MBA的人,怎么去对付根本不按规矩出牌的人?古时候打仗,熟读兵书的赵括按兵书打,结果惨败。历史上一些xx的战役,反而是出奇制胜。打仗就是这样,战况随时在变,你不可能一成不变,希望敌人恰好按照你的计划,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出现在某个埋伏 地点。这不叫打仗,这叫双规。我觉得我们过度相信诸葛亮式的“神机妙算”真不是什么好事。

 

    连幽默都是这样,别人能想到的状况不能成为幽默。世界上没有一种整整齐齐的,按部就班写出来的幽默。幽默是一种惊喜,是对思维的奇袭,是思路的瀑布,是文字的急转弯。

 

    健康(Robustness: well-rounded strength): 为什么我们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其实好吃的东西,都是在乱乱的厨房做出来的。中国的医学没有美国发达,环境也没有美国好,如果这些条件扯平,那么中国人一定比美国人更健康,因为我们吃得杂。比如美国吃一头牛,身上很多部位都给扔掉。中国人就不同,牛鞭都能做成汤。当然也不能太杂,连果子狸都吃。说到这里,其实还是个合理平衡的问题。

 

    混乱和秩序同样都是生活的现实,但是从人们的喜好上看,似乎没有多少人爱好混乱,倒是有很多声音在告诉我们要整理,要规划,要部署,要流程改造,要上工作流软件,要上CRM(Customer Relations Management), 要上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这一切,都是将人从杂乱带往清晰,从无序带往有序。可惜有些系统理念上高效,实际上低效,甚至反效率。其原因也不难想象,比如它制造了很多关于工作的工作(work about work),而不是帮助你做好工作本身。 为了维持它,你得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调整其它系统,安排人员培训,适应这些系统,到{zh1}不是系统为人所用,而是人为系统所用;不是狗在摇尾巴,而是尾巴在摇狗(Tail wags the dog)。如果不良商人卖给你的,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系统,那就更是噩梦了。一句话,可能大家是在花钱买罪受。

 

    很多管理顾问在帮助组织整理其工作,工作环境或者工作流程。虽然他们提供的价值可疑,然而他们很受欢迎。要知道,虽然秩序和无序在这个世界上并存,可是从价值观上看,我们往往更喜欢秩序。因为它的好处显而易见。管理顾问懂什么?他们就是你的管理者雇来问你的人。 杂乱不需要你请人来帮你制造。它的好处不见得小,可是却未必明显。比如有人上门告诉你,他来把你的部门设置砸个稀巴烂,将你的组织架构摇匀后服用,将你的工作职责一锅煮,你一定不会请他。

 

    为什么说过于整齐会造成低效?有个笑话,问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个官僚?答案是八个:一个去审核现有灯泡要不要换,一个去填写采购单,一个去办理审批手续,一个去负责采购,一个办理进货库存,一个去安装梯子,一个上去装灯泡,一个填写{zh1}的报表。 这样的情境是否似曾相识? 所有这些人都是专业人士,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小小的领地,神圣不可侵犯。

 

    我自己的工作专业到了每次给人说起来人们都一脸茫然的地步,然而我不得不说,专业化造成的悖论式的低效,简直叫人触目惊心。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太多缝隙,重叠,灰色地带和无人地带,这叫人怀念斯巴达勇士般可以以一抵百的多面手来。

 

 

杂乱是有用的


    文/南 桥     来源:文景

    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师,在我们这个教育技术部门发展的历史上,究竟哪个领导他最喜欢,他说他最喜欢一个名叫布莱恩的人。我问为什么布莱恩{zh0},他说布莱恩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什么都做,他做你们这些人现在所做的一切。他的主要工作是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转,他保持软件使用不出乱子,他在学期开始装载新的课程,后来卸载课程。……他还花时间给你提供建议,告诉你怎么做怎么做,不过真正动手得靠你自己”。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在,我们有专人负责服务器,专人负责系统的整合,专人负责课程设计,专人帮助老师干活,反倒是吃力不讨好,而是从前那个创业阶段“什么都做”的人赢得了口碑。

 

    你或许会说,任何单位发展壮大后,都会面临这个专业化的过程,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去做所有的事,就像多功能的布莱恩那样。可是专业化和过度专业化之间,从秩序到呆板之间,从便利到僵化之间,只隔了一层窗户纸。 这可能是所有组织都需要去警惕的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进行部门的划分,使之角色明确,分工清晰的同事,也千万不能忽略彼此之间的协作和关联。而达成协作,促进关联,则是更难的一门功课。

 

    专业分工细化到今天这种地步,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做什么的时候,倒霉的首先是消费者,然后是这个系统本身。美国向中国出口很多管理概念,比如“integrated customer service”(一体化客户服务),自己有时候却做不到,因为这种分工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只有出现一些关键的事情时,比如“9·11”后,政府才发现部门条块分割,导致信息不能共享的危害性,所以才整合多个部门,成立了国土安全部。

 

    世上追求秩序的声音常有,呼吁一点杂乱的声音不常有。本书对这个世界秩序和杂乱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着很深的认识,并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奇谈怪论。书中有大量发人深省的案例,很值得去读上一读。由于此书并无分门别类归入“管理图书”或是“文化图书”或是任何一个其它类别,它其实本身也是一本值得各行各业读者去读的一本大“杂书”。

http://www.ewen.cc      

http://www.ewen.cc        
杂乱是有用的-文/南 桥 - 汪汪 - wangzhonghc 的博客       

相关信息:

杂乱是有用的-文/南 桥 - 汪汪 - wangzhonghc 的博客

杂乱是有用的-文/南 桥 - 汪汪 - wangzhonghc 的博客

杂乱是有用的-文/南 桥 - 汪汪 - wangzhonghc 的博客

杂乱是有用的-文/南 桥 - 汪汪 - wangzhonghc 的博客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杂乱是有用的-文/南桥】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