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带动产品出口的若干思-商业地产投资管理-搜狐博客

    

     浙江是区域性产业集群发达且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的省份,虽然全省面积不大,却集聚了众多全国知名的产业群,如义乌小商品产业群、绍兴轻纺产业群、海宁皮革产业群、嵊州领带产业群、永康五金产业群、永嘉纽扣产业群、乐清低压电器产业群、桐庐制笔产业群、诸暨袜业群等等。这些集群代表了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其产品除了内销,外销也占据很大比例。以典型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出口额占市场总成交额的比例超过60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致使外需急剧下降,导致企业出口额锐减,加之内需市场挖掘不足,浙江的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许多外向型企业特别是粗放型加工型企业纷纷关门倒闭。面对严峻的生存压力,作为重要的应对措施之一,企业一直来口头上重视的转型升级问题已不容再作拖延。浙江产业集群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度过此危机?并借机改变不合理的产品出口结构,站上产业链的更xx?对于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义乌小商品、嵊州领带等产业集群的广泛调研,试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的路径
    产业转型可以理解为产业代谢过程的转型,不仅反映经济活动过程的转型,而且也反映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相关联因素的转型。产业转型是为了满足生产和消费系统性的变革,其转型过程其实就是寻求系统的转换途径,而不是部分产品的改变。产业转型是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息息相关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经济起步的生存发展阶段和可持续性发展阶段。前一阶段是以区域经济和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具有自发性、粗放型、数量扩张、廉价劳动力优势、资源消耗等特点。后一阶段是国家主导下的自主经济发展模式,其特点是以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从目前我国总体发展水平来说,基本上处于{dy}阶段,但向第二阶段转型升级的时机正渐渐成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作为我国改革开发最前沿的外向型企业{zx0}感受到产品转型和升级的压力。面对全球的竞争,以及进口国对产品质量的环保、卫生、技术等等标准的提高,低价、以量取胜、资源型等产品的利润和市场空间都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挤压,出口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升级,从大规模生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向弹性的高精专集约化发展模式,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浙江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2007年其产业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了72.1%。从各产业集群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受制于资源、环境、劳动力、土地等因素影响的情况还是相当明显,出口产品的层次低、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眼下,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两种战略选择:一种是成为国际客户的产品加工基地,在世界分工中处于末端,继续充当打工者的角色;另一种是产业集群的全球化发展战略,通过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努力创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占据产业链的xx。很显然,实现后者战略,打造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高级阶段的产业集群是浙江外向型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的最终目标。
    二、浙江外向型产业在出口中遭遇的困境
   (一)产业初级加工居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浙江产业集群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一般进入市场的技术门槛和资本要求不高,产品增值加工环节少而简单。通过分析占有全国30%以上市场份额的义乌针织袜业、服装、工艺品、文体用品、印刷包装、玩具、化妆品、饰品、日用品、拉链、毛纺等行业,可以发现有一共同的特点----“四低”,即“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其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上,知识竞争能力很弱,由于这类产品需求弹性和可替代性很大,一些出口导向性企业,一旦国外定单大幅减少或失去,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及意外因素如经济危机等影响下,企业产值大幅萎缩、出口效益大幅下滑不说,企业的生存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据浙江省工商局发布的数据,2008年全省注销的私营企业达2.2万家, 为六年来{zg}。
   (二)集群内过度竞争,产业淘汰机制缺失
    浙江产业集聚的地区,普遍存在过度竞争,即在垄断程度低的产业中,由于生产企业过多,这些中小企业处于高度专业化分工状态,许多企业的利润率很低或陷于亏损状态,一旦出现全行业衰退,经营者也很难使设备转用或转卖,所以企业主只能将经营艰难地维持下去,或偷工减料极力降低成本,使市场上产品质量不断退化。在目前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破产和兼并的法律和市场机制都不完善的情况下,浙江企业很难顺利地从该产业退出,使低的或负的利润率长期持续,产业难以实现更新换代,达到金字塔式理想的发展模式。从我国台湾、意大利等地工业组织发展历史上看,这种情况在企业集群密集的地区屡见不鲜。
   (三)产业链开发深度欠缺
    产业价值链要求各企业之间通过有效的分工和协作,实现生产的专业化,成本的{zd1}化,以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zy}化,从而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并使利润{zd0}化。对于某一产业来说,如其内部的各个企业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协作和开发,那么该产业内也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产业价值链。义乌小商品市场,主要以批发为主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已集聚了1万多家企业,形成了纺织、服装、工艺品、印刷、纸制品、金属制品、文体制品和塑料制品等八大支柱产业。由于各个行业很大部分企业采用的都是摊位+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基本是接单生产,市场拓展能力较弱,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互不隶属,加之经营规模较小,有能力按现代产业链要求对某个产业从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进行整合、深度开发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当风暴袭来,仅靠简单加工收取加工费、没有产业链优势的企业就很难生存。
   (四)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义乌外向型的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1、经营模式滞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管理高效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点。义乌很多企业都是从家族企业经营开始的,家族特有的仁爱、亲情和道德等情感因素都时不时掺杂在企业经营中,使企业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管理的具体实施上标准多元化,软化了企业经营管理本应有的刚性和规则适用的平等性,带来的结果是产权不清、组织落后、管理效率低下。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截止2008年,年交易额超381亿元,经营主体却有数万之众,但真正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却不多。经营模式的落后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2、创新人才缺乏。由于受政策、观念、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人才-----这个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并未给义乌产业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大的方面来说,国家对各类人才流动、待遇和管理等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企业自身。在义乌,中小企业占了多数,在发展之处只是简单的加工,并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专业的人才时,由于人才使用的高成本及人才观念上的局限,往往弃而不用,致使企业发展难以更上一层楼,无论技术进步还是管理创新上,企业发展始终难以突破小规模、低层次的水平。
   (五)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及风险能力薄弱  
    造成企业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及风险能力薄弱的原因,笔者认为受宏观政策、国际环境和企业本身等几方面因素影响。1、对外出口战略的摇摆。多年来,我国在对外贸易策略上经历了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和平衡发展战略的不断变化过程。这种外贸战略选择上的徘徊不定,对企业的生产定位、产品结构乃至整个产业布局等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良好发展环境,企业对外贸易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大大增加,生产水平长期在低层次重复循环。2、汇率风险。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美元汇率波动剧烈,对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企业来说面临着较高的汇率风险,加上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上升,使企业出口价格竞争力逐步下降。3、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化进程缓慢。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将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并以这两者在出口总值所占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浙江目前的出口商品总体结构比约为1:6,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1:5的平均水平。但如果深入到出口商品的质量结构内部就会发现,浙江仍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抗风险能力并不强。
    三、浙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带动出口的若干思考

郑重声明:资讯 【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带动产品出口的若干思-商业地产投资管理-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