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昨天、今天、明天| 复旦大学校友会

原文刊载于《复旦人》试刊第3期   作者:朱江燕


  香港-大陆、沿海-内地、国内-国外、校友聚会-校地合作,沿着这张“复杂”的线路图,复旦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已经走过了第十九个春秋。这究竟是怎样的盛会,会牵动着如此众多校友的心弦?它又是如何联谊,得以形成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校友工作品牌?让我们一起走进世联会的昨天、今天,展望明天,看看纷繁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首届世联会上,台湾、香港、内地校友们齐聚一堂,尽管有些政治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家畅叙情谊,感恩母校培育,气氛非常融洽。”

——原香港校友会会长梁在辉

  1987年,一批在台湾的复旦校友趁着回大陆探亲访友之际,特地到北京拜访了毕业于复旦公学的孙越崎老学长,商谈如何密切联系海内外的复旦校友。1988年,孙老在女儿孙淑涵的陪同下专程赴港拜访了时任香港校友会会长孙景洵。19 8 9年3月,    孙老再次向来访的台湾校友提议:是否可以采用定期举办“复旦大学校友世界联谊会”的方式,每隔两年欢聚一堂,共叙友谊。
  孙老的倡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现在大家都把我父亲孙越崎作为世联会的首倡者,其实香港校友会的孙景洵会长起了关键的作用。”之后,北京和香港两位孙老校友之间鸿雁往来,对世联会的宗旨,首届举办的地点等多次磋商。孙淑涵回忆道,“当时北京校友会的副会长张丰胄协助我父亲做了很多工作,你没有看到老人们投入的样子,事必躬亲。他们间的来往书信都是宝贵的资料。”
  1990年7月,台湾联合报原总编、时任台湾校友会理事长刘昌平校友,赴港与孙景洵会长商定首届联谊会举办地和时间。1990年12月14日复旦大学校友会世界联谊会在香港中环干诺道富丽华酒店盛大开幕,北京、上海、广州、苏州、西安、厦门、哈尔滨、香港、台湾及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校友一百五十余人到会。会场庄重朴实,讲台红色帏幕上方,挂着复旦校旗,中间缀有“复旦大学校友世界联谊会(1905-1990)”字样,主席台前悬挂着周谷城教授题写的“复旦校友,亲若家人,散居各地,欢晤情深”的条幅。
  李达三(香港)、庄锡昌(母校)、张丰冑(北京)、孙越崎(发起人)、刘昌平(台湾)、马克任(美国东部)、孙景洵(香港)等老学长就座主席台。他们是首届世联会的主要组织者和赞助者,为世联会的发轫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0年香港举办首届世联会的时候,梁在辉校友肩负繁重的会议接待事务。他回忆说,在香港举办世联会政治上没有遇到困难,难的是在“经费”的筹措上,全靠校友们自掏腰包。为支持首届大会,台湾校友会和台湾校友捐款20多万元,作为东道主的香港校友们也纷纷慷慨解囊。

首届香港世联会

  台湾校友和台湾校友会是早期世联会的中坚力量。首届世联会在港举办有着其特殊的考虑。当时在台校友赴大陆有诸多不便,香港成为理想的中转之地。“当时参会者主要是台湾校友,大都是解放前毕业的,如重庆北碚时期的校友。”
梁在辉老会长回忆说“首届世联会,台湾、香港、内地校友们齐聚一堂,尽管有些政治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家畅叙情谊,感恩母校培育,气氛非常融洽。”
  1992年11月,第二届复旦大学校友世界联谊会如期在母校举行。会上,李达三校友建议恢复会计系,并慨捐港币五百万元,在母校兴建李达三楼。1993年10月,为祝贺孙越崎百岁寿辰,第三届复旦大学校友世界联谊会提前一年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校友亲临大会,为孙老祝寿。该届世联会创了参会校友人数之最。

第三届北京世联会

第四届重庆世联会

??????? 之后,每隔两年,复旦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分别在重庆、济南、西安、郑州、深圳、无锡、南昌和芜湖举行,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1届。

第六届西安校友会

  台北校友会前任会长王绍堉,见证了世联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过程:“我从{dy}届香港世联会开始便一直参加,感觉母校的校友会工作发展势头非常好,每届我都参加,就是有一股劲在里面,心里有个安慰,我来过了。今天拍照的时候我特意站在后面而不是坐在前面,在相片里就是个历史的纪录。”说到这里,老学长顿了一下,神情有些落寞:“近年来,台北校友来大陆参加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了,原因在于校友们都已高龄,行动不方便,只好零零落落来了,但是校友们的那份学子情却依然存在,总是想到母校、念着母校。”

第八届深圳世联会

  心念母校的台湾校友创办了“台湾复旦高级中学”,号称“小复旦”,王绍堉会长是现任董事长。因为有着这层血缘关系,国家教育部首次批准,“小复旦”两个名额可直接通过面试进入复旦大学。今年九月“小复旦”被复旦大学医学院录取。更令他高兴的是,廖勇凯,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和复旦管理学院,主动联系到台湾校友会,并告知活跃在上海地区的复旦台湾EMBA同学会已经形成网络,其中主要的骨干就是“小复旦”的校友。“勇凯,我帮你在世联会报名了,你就是代表台湾校友会来参会的。”有了接力的人,王绍堉老会长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们一直‘吵’,吵到{zh1}还有精力继续吵,这说明我们校友很热爱这次大会,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芜湖校友会宁勇敏

  时间到了2005年,适逢复旦百年校庆,同年在无锡举办的第九届世联会注定将与众不同。

第九届无锡世联会

  从无锡世联会开始,当地政府参与主办复旦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开启了世联会“校地合作”的新局面。据无锡校友会会长吉子荣和副会长章左声回忆,参加第九届世联会的校友很多,仅海外的校友就达100多人。母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江苏省委省政府、无锡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出席了大会,大会得到了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除了传统的大会开闭幕式、校友联谊外,本届大会首次举办校友论坛。为开好大会,无锡校友会与政府承办单位、母校外联处多次协商,压力很大,因为“世联会事关母校荣誉,对无锡当地也影响很大”。正是复旦校友为母校争光,奉献社会的精神推动了世联会不断向前发展。如果说无锡世联会开创了校地合作的新模式,那么2007年在南昌举办的第十届世联会则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实践了这一模式。
  南昌世联会提出“中部崛起,智力支持;大学资源,服务全国”的会议宗旨。为做好世联会的宣介,开幕式前期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制作了“财智对话”电视专题节目,安排了各类媒体采访,放大了世联会的影响。开幕式后举办了高峰论坛,共同探讨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中部崛起。江西省省长吴新雄、复旦大学教授和知名校友做主题发言;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孟建柱设宴招待复旦嘉宾;世联会期间首次举办当地重点中学校长的座谈会,“复旦大学南昌技术转移中心”和“复旦大学网络学院南昌学习中心”揭牌,签署了多项校地合作协议。

第十届南昌世联会

  “世联会在南昌举行,对提升南昌校友会在当地的影响力作用很大,以前我们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较难,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是谁。秦书记在南昌和新闻系校友聚会,一位新华社江西分社副社长校友见到我就对我说,我完成你的‘任务’了。这一切说明了我们的校友会有力量,有凝聚力。正因为如此,才可能把世联会办得很成功。”张嗣忠对此深有体会。
  回首这一历程,我们发现世联会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主题也越来越宏大,即从最初校友之间的交流扩展到校地之间的合作,实质上也是大学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探索。

  2009年9月20日至21日在安徽芜湖举行的第十一届世联会概括有以下几大亮点:一是规模大。参会校友代表超800人,而往届平均人数在200人左右;二是签约项目多。除了已经确定的复旦大学和芜湖市政府以及芜湖企业签订的9项合作协议外,不少复旦大学企业界校友也表达了在芜湖投资兴业的愿望;三是媒体关注多。从前期开始,芜湖市的媒体即开始报道,世联会举办当日,更是吸引了大批国内以及安徽省媒体;四是赞助多。芜湖市政府既是共同主办单位,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鼎力支持者。安徽校友会任红云、陈强虎、熊小波、项义水等既是组织者,也是赞助者;五是收费{zd1}、规格{zg}。由于芜湖市政府的支持和校友的慷慨解囊,本届世联会成为收费{zd1}接待规格{zg}的一次。

第十一届芜湖世联会

  “为了办好世联会,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常常争论,争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暴露大家的分歧、不断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虽然我们吵了很多回,吵到{zh1}还有精力继续吵,这说明我们校友很热爱这次大会,我们为此感到自豪。筹委会工作的校友都是无偿的,没有任何报酬,但它体现了复旦人的精神和风貌。”宁勇敏校友如是说。
  世联会期间,芜湖校友会信守的原则叫“省内让省外,市内让市外”。在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身在芜湖市的复旦校友礼让市外的校友,而安徽省的校友又礼让省外的校友。由于之前预计参会人数是600人,但真正参会的已逾800人,接待车辆不够,芜湖校友只能“自力更生”。礼品不够,于是就以空袋子和一张写有礼品的“白条”替代。“不过校友们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点令我感触很深。大家都想着为大会做点什么,在自己的家门口举行世联会让我们很自豪!”劳累奔波了几个月的安徽校友会副会长任红云和芜湖校友会会长陈强虎在会后回想时仍感到“后怕”。
  “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第十一届世联会芜湖市确定的的主题之一。芜湖市作为高速发展的中部城市,对人才、资金和项目,都有很大的需求。大学在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同时,对社会需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杨玉良校长在开幕式上所言:“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大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必须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素质的人才,发挥大学的研究作用,推动产学研的合作,服务社会。”细数本届世联会的几大“亮点”,它们无疑是复旦在服务社会道路上的继续尝试。热闹纷繁的世联会结束后,复旦和芜湖都获得了所期待的结果。
  会后,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将在芜湖建立芜湖分中心;双方将在推进生物医学、电光源、材料科学、微电子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芜湖的自主创新基金优先考虑支持复旦大学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双方还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医疗、科技、人事、校企等方面开展专项合作。
  有道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复旦人通过与地方的合作,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为社会创造价值。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世联会的全称是‘复旦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如果始终在国内举行,就难以xx体现世界性。”

——华盛顿校友会会长尤伟顺

  初次见到尤伟顺会长时,他尽管旅途劳顿,却依然意气风发——记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华盛顿校友会获得了承办第十二届世联会的缘故。“虽然我们已获承办权,但我们要感谢各地校友会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一定会不辜负母校和广大海内外校友的重托,办好第十二届世联会。”“那么您认为在华盛顿举办世联会的{zd0}优势是什么?”记者忍不住问。“体现世界性啊,”尤会长轻轻抛出一句,却让人无法忽略其中的气魄。他接着说:“世联会的全称是‘复旦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如果始终在国内举行,就难以xx体现世界性。大家都期望有些改变嘛,这也是我们能胜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会长认为,第十二届世联会将是一个xx的盛会。为了保证实现预期效果,他们将马上着手设立筹备委员会,呼吁华盛顿地区和其他北美地区热心的复旦校友共同参与。
  与国内举办的历届世联会相比,华盛顿很难获得政府的直接支持,这对承办者是一个挑战,它更需要寻求突破。对此,他们将第十二届世联会定位为增进校友感情、实现xx商务、科技洽谈和人才交流。
  既是复旦人,也是社会人,复旦人将以自己的方式服务校友、贡献社会、回报母校,坚持并快乐着。
  秦绍德书记在北京举行的复旦大学首届校友文化研讨会上说:“复旦大学的校友有一个重要的创造,就是我们的世界校友联谊会。关于这一点,国内的各个大学,包括国外的有些大学,都感到非常惊讶。我们不但召开世界校友联谊会,而且还是两年一次,不但连续召开了十届,而且后面申办的省份还络绎不绝,甚至海外的校友还希望
  到他们那里去召开,联系的纽带我认为就是校友文化。所以不管离开学校以后多少时间,不管相距有多远,个人的经历有多么不同,结果大家开口讲出来的关于文化方面的话,有很多是复旦的话……”。
  “复旦人”是一个特殊的称号,这称号背后的精神源头是复旦文化,而校友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传统,也是复旦文化的重要补充。世联会的背后其实透露出复旦人始终如一的爱国荣校传统,对理想和精神的坚持,也许这就是我们故事的答案。

(本篇文章采访工作由本刊记者朱江燕、曹舒怡、闫鹤、杨梓、吴彦蓁共同完成)

  

郑重声明:资讯 【复旦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昨天、今天、明天| 复旦大学校友会】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