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酸性光亮镀铜溶液的性能与温度的关系很大,温度影响着Cu2+ + Cu ≒ 2Cu﹢的平衡,Cu2+和Cu+析出电位相同时镀液性能{zh0}。根据热力学数据、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等,从理论上推导出酸性镀铜溶液{zg}允许的温度范围。 关键词:酸性镀铜;镀液温度;热力学;析出电位;平衡电位;Cu+;Cu2+;平衡常数 1 前言 酸性硫酸盐光亮镀铜是对镀液温度敏感的镀种,镀液温度对镀液性能和镀层质量的影响很大,人们对镀铜光亮剂性能的评价,也与{zg}允许的温度范围联系在一起。允许温度范围宽,获得光亮铜层的电流密度范围宽,深度能力好,消耗量低的光亮剂自然受欢迎。可见,镀液温度对电镀酸铜来说太重要了! MN型光亮硫酸盐镀铜溶液的温度一般在10~40℃[1],虽然为宽温工艺,但液温也不能超过35℃[2],大多数酸性镀铜光亮剂的使用温度在25~35℃范围内[3],一般酸铜光亮剂在38℃时,光亮范围已变得十分狭窄了,而且镀层发雾,光亮度也明显变差[4]。这些是不同作者通过长期的工艺试验和生产实践得出的结论,还未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推导{zg}允许温度的报道,本文对此做一尝试,欢迎批评指正。 2 影响镀液性能的关键因素 铜阳极、铜镀层与镀液中的Cu2+接触时会产生Cu+ Cu + Cu2+ = 2Cu+ (1) 虽然产生Cu+的反应是很微弱的,但只要有少量的Cu+存在,就会降低铜镀层质量,在光亮硫酸盐镀铜溶液中便镀不出光亮的镀层。当镀液中Cu+浓度高时,Cu+析出电位比Cu2+的析出电位正,Cu+优先析出,此时铜镀层粗糙、毛刺、不亮;当镀液中Cu+浓度太低时,Cu+析出电位比Cu2+析出电位负,Cu2+优先析出,镀层有麻点,光亮度差;只有控制Cu+浓度,使Cu+和Cu2+的析出电位相同,保证两种离子能够同步析出,才能使镀层平滑无毛刺。 因此,控制镀铜液中Cu+的浓度是保证镀液{zj0}性能的关键。 3 反应(1)平衡常数的计算 文献[5]认为反应(1)的平衡常数K=0.5×10﹣4;文献[6]介绍在20℃时8.33×10-7;文献[7]介绍反应(1)的平衡常数6.3×10-7;文献[8]认为反应(1)的平衡常数5.88×10-7。可见,不同文献数据有差异,下面自己计算平衡常数。 3.1 根据标准电极电位数据计算平衡常数 Cu2+ + e → Cu+ E1º = 0.152V Cu+ + e → Cu E2 º = 0.521V ㏒K = n( E1º - E2 º)/0.059128 = 1 × (0.152 -0.521)/0.059128 = -6.22 K = 6 × 10-7 标准电极电位是25℃时的数据,计算得到的平衡常数也是25℃时的数据。 3.2 根据热力学数据[9]计算平衡常数 反应(1)的自由能变化△Gº = ∑△Gº 产物 - ∑△Gº 反应物 = 2 × △Gº Cu+ - △Gº Cu - △Gº Cu2+ = 2 × 50.21 - 0 - 64.98 = 35.44KJ/moL △Gº >0,表明在所讨论的标准状态条件下(25℃,1大气压,各物质的活度为1),该反应不会自发进行,但是逆反应(歧化反应)却可自发地进行。 根据自由能与平衡常数关系公式[9]: △Gº = -5.709㏒K(KJ/moL) 35.44 = -5.709㏒K K = 6.19 × 10-7 综上所述,无论时文献[5,6,7,8]介绍的平衡常数,还是笔者用两种方法分别计算的平衡常数,数值都很小且都很相近,说明在标准状态下反应(1)进行的程度较小,镀液中Cu+浓度很低。 3.3 根据Cu+和Cu2+析出电位,计算镀铜液所允许的平衡常数 为了使Cu+和Cu2+能够同步析出,就必须使两者的析出电位相等,至少相差不超过10mV。酸铜镀液中硫酸铜含量为200g/L左右,[Cu2+] ≈ 1mol/L,㏒[Cu2+] = ㏒1 =0 -0.01V ≤ ΦCu+析 - ΦCu2+析 ≤ 0.01V -0.01V ≤ (0.521 + 0.059128㏒[Cu+] +ΦCu过)- (0.337 + 0.059128/2 ㏒[Cu2+] + ΦCu过)≤0.01 -3.281 ≤ ㏒[Cu+] ≤ -2.9427 5.236 × 10-4mol/L ≤ [Cu+] ≤ 1.141 × 10-3mol/L 根据反应(1),平衡常数 K = [Cu+] 2 / [Cu2+] = [Cu+] 2 (5.236 × 10-4)2 ≤ K ≤ (1.141 × 10-3)2 2.74 × 10-7 ≤ K ≤ 1.3 × 10-6 4 根据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9],计算镀液允许的温度范围 从25℃生成热的数据[9],可以计算出反应(1)的反应热: △Hº = ∑( △H生成)产物 - ∑( △H生成)反应物 = 2 × △H生成Cu+ - △H生成Cu2+ - △H生成Cu = 2 × 51.88 - 64.39 - 0 =39.37KJ/moL = 39.37 ×10 3J/L 反应热为正值,说明这是个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1)向右进行,平衡常数增大,Cu+浓度增加。当温度变化不大时,把△H看成是常数,电镀生产的温度就在几十摄氏度内变化,不像化工、冶金生产,动堪温度变化几百、几千摄氏度。因此这里的△H是常数。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9]: ㏒K2/K1 = △Hº(T2 - T1) / 19.148T1T2 T1= 25℃ =298K,前面3.1节计算得到K1 = 6 × 10-7,设K2 = 1.3 × 10-6 ㏒1.3×10-6 /6×10-7 = 39.37×10 3(T2 - 298)/19.148×298T2 0.33579 = (39370T2 - 11732260)/5706.1T2 1916.063T2 = 39370T2 - 11732260 37453.94T2 = 11732260 T2 = 313.24K = 40.24℃ T1=298K,前面3.1节计算得到K1 =6×10-7,T1=298K, 设K2 =2.74×10-7 ㏒K2/K1 = △Hº(T2 - T1) / 19.148T1T2 ㏒2.74×10-7/6×10-7 = 39.37×10 3(T2 -298)/ 19.148×298T2 -0.34 = (39370T2 - 11732260)/5706.1T2 41310T2 = 11732260 T2 = 284K=11℃ 以上计算可知,从理论上来说,酸性镀铜溶液所允许的温度范围在11℃~40.2℃之间。镀液温度过高,会使光亮范围缩小,甚至镀不出光亮镀层,铜镀层发雾或粗糙,光亮剂分解加快。操作温度范围应根据所选用的光亮剂来决定,染料型温度上限较低,MN型允许温度较高。有一篇文章[10]介绍其研究的光亮剂可在15℃~45℃范围工作,温度上限高达45℃!8年过去了,没见有人推广,不了了之。根据本文推算,由于Cu+Cu2+ = 2Cu+反应,镀液中必将生成过多的Cu+,引起镀层粗糙毛刺、不亮,镀液无法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鸿年,张绍恭,张炳乾,实用电镀工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143 2 袁诗璞,再谈光亮酸性镀铜的使用和维护[J].电镀与环保,2001,21(1):16~21 3 马忠信,影响酸性光亮镀铜层微观整平性的因素[J].电镀与环保,2001,21(5):37~39 4 沈品华,张松华,2000型硫酸盐镀铜光亮剂的研制[J].电镀与环保,2000,20(6):15~16 5 周绍民,金属电沉积原理与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3~82 6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无机化学[M].第二版,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87 7 (美)弗利德利克著,北京航空学院103教研室译,现代电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938 8 张永安,无机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95 9 江琳才,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107,113,432~439 10 马幸平,马忠信,酸性镀铜光亮剂的发展[J].电镀与环保,2002,22(4):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