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博替暗暗吃了一惊,原来道听途说的关于何家大院的传说,骤然浮现在脑海中,众多的画面交织在一起,电影蒙太奇一般纷闪不断。历史是公正的,拂去事件上厚厚的蒙尘,当初的人物依然放射出鲜亮的光芒,而何家大院这座建筑精美、{dywe}、无与伦比的全木建筑,更是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作为宁死不屈的爱国商人的后人,方一博由衷地为何苗感到高兴。
方一博对何苗说了自己的看法,何苗心中仍没理出个头绪,便找到刘小芳,三个人去西关桥头的浉河水,吃南湾鱼。
刘小芳羡慕地对何苗说:“这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事,以后夜里太晚了,你就不用害怕走夜路了去潭山包了。”
这件事情,在两天后得到了xx证实。
星期一上午,文化局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地委书记余建中亲自讲话,对何廷邦的铮铮铁骨和民族气节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当场宣布了省委的决定,将尽快解决文化局的办公场所,尽早搬迁文化局,把何家大院归还给何廷邦的后人。
“何廷邦有一儿一女,儿子何玉雄,女儿何玉影。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经过我们多方寻找、核实,何玉影已经找到了,她就是你们的局长——高思荷。至于何玉雄,目前还没有线索,地委行署将协助何家后人继续寻找他的下落。”
一石击起千层浪,何家大院归还何家后人、高思荷原为何玉影的消息犹如一阵风,迅速传遍了信阳城,那几天,从早到晚,都有众多的人前来何家大院门口观瞧,参观名胜古迹一般。即便是在下班之后,大门紧闭,大院里只有方一博一人的时候,门外也有人指指点点。
方一博对在何家大院居住的{zh1}几天格外珍惜。白天上班期间,他尽量不外出,即使外出办事,也争取尽快回来。夜晚,他更是徘徊在院子里,轻轻抚摸着巨大的银杏树干,抚摸着墙壁和走廊栏杆,感受何家大院的峥嵘岁月和历史的体温。站在二楼走廊上,凭栏眺望外面的灯火和无声的浉河水,感觉时光在悄然流逝,犹如人的生命。方一博把在何家大院发生的故事简略地写进了发给秦兰的信中,称何家大院是信阳城最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
文化局搬迁时间定在星期日的上午,搬迁至地区行署。三辆解放牌大卡车依次开进何家大院,人们打包好的办公材料和用具陆续搬到卡车上,院子里人声鼎沸,分外热闹。方一博和高思荷在大门外迎卡车的时候,以外地看到老钟在门口转悠。高思荷上前跟他说话,问他是不是有事情,如果没事,请让一下,过会儿有卡车过来,老钟赶忙让到一边。
方一博走到老钟身边说:“大叔,您来这里有事吗?”
老钟摇了摇头,说:“没事,就是喜欢看这大院。”继而又抬头望着大院,自言自语道:“好啊!”
方一博说:“真是不凑巧,我们今天要搬家,不然,就请您进去坐坐了。”
“你要搬家?搬到哪里去住?”
“不是我家搬家,是我们文化局要搬家,搬到行署去。”
“在这里好好的,怎么就要搬走呢?”
“不搬不行啊,何家大院要归还给何家的后人。”
老钟的身体剧烈地颤栗了一下,眼睛突然睁大了。正当他还想说什么的时候,大卡车就开过来了,胡同里的人避让两边,卡车才勉强进入何家大院。方一博立刻舍了老钟,跑进院里帮忙搬东西。
文化局搬进了地区行署院内一栋四层小楼上。那栋小楼为文化局和统计局和用,文化局占用三楼和四楼,比在何家大院拥挤了许多。艺术科和社会文化科都在四楼,门对门办公,中间隔着一条一米宽的走廊,艺术科在北,社会文化科在南,两间办公室的透明度很高。窗外是高耸入云的杉树,百鸟的叫声自林中传来,犹如置身环境优美的风景区。
由于行署院里房子紧张,根本腾不出宿舍用房,一些单位的单身青年都撒向了在外面办公的一些行政部门的宿舍。经过协调,方一博被安排在地区教育局的筒子楼里,与刘小芳隔壁而居,成了邻居。那座筒子楼临街,楼高三层,从中间楼梯为界,左侧为逼仄的两室一厅住房,右侧为单间宿舍,方一博在三楼的右侧。无论是套房区还是单间区,楼道里都摆满了煤球、煤炉、锅碗瓢勺等厨房用具,黑糊糊的,一不小心,就会碰沾一身油黑。窗外是嘈杂的街道,这里的环境,与何家大院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方一博常常怀念起在何家大院的那些日子,而此时,他也终于有了时间去地区群众艺术馆,揭开信阳民歌的真实面纱。
那是个星期六的上午,方一博参加完一个会议,就带上笔记本,匆匆地走出办公楼,往外走去。忽听得有歌曲幽幽飘来:
花轿到门前,
喜炮响连天,
梳洗打扮穿一件大红衫。
我就踩上了鞋,
哥嫂将我搀,
假装泪不干,
爹娘一见眼发酸。
哎呀我就上了轿,
只骂轿班走得慢
……
这正在不久前国庆文艺汇演上的那首民歌《花轿到门前》。方一博心中一动,猛然停住脚步,循声望去,见何苗一路哼着歌曲从外面回来,那优美动听的歌曲是从何苗嘴里唱出的。他异常惊喜,待何苗走近,他问:“何苗,你会唱信阳民歌?”
“是呀,很多人都会唱,怎么了?”何苗随口说道。
“我正想去群众艺术馆探访信阳民歌,没想到民歌就在身边,真是太巧了。”方一博高兴地说。
“我就是从群艺馆回来的,以前,我还在那里待了一年呢。”何苗说。
方一博向何苗说了想把信阳民歌推出去的想法,何苗xx赞成,并陪他再去群艺馆。路上,何苗介绍说,信阳民歌以五句歌为主,源远流长,独树一帜,曾经辉煌过一个时期,尤以商城民歌为最。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曾经信阳的一个民间歌舞《花伞舞》,郑州的花伞销售一空。”何苗说。信阳民歌曾经三进北京,{dy}次是一九五三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dy}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信阳歌舞《花挑》的大幅照片;时隔三年,信阳民间歌舞再次进京会演,演员还受到xxx、xxx等党和{gjldr}的接见。一九六零年,会演歌舞《三把伞》第三次进京,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xxx和xxx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所有演员,并且合影留念。“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歌舞连续三次进京,引起了全国文艺界的广泛关注,首都和一些省市文艺团体纷纷信阳采风学习。就是在那个时候,《花伞舞》一夜之间风靡了全省,它的道具是花伞,人们于是争相购买花伞,学跳花伞舞,郑州各大商场的花伞便被{qg}一空。”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