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导言】我还没有去看过世博会,所以也非常关注已经参观过世博会的朋友的感受。今天,看到了我的好友Kimi参观世博会的一些体验,觉得很值得关注,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通过近似疯狂的两天长达26小时的园区内切身体验和总结,本人认为游世博在享受各种文化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是一个体力活,如果你不是你不具备超强的体力、惊人的耐心,哪么游世博就需要有善于思考的脑袋,如何提升观赏的效率而又不把自己搞的非常疲惫就显得得非常重要,因此在疯狂体验后,我个人总结了一下几条经验。
1、 早上进门选择冷门以提升入园的效率。
整体看来,位于鲁班路的一号门人最少,基本上20分钟左右可以入园,但是如果要拿到馆的预约票,在8.45之前到达排队,这个门拿到的中国馆预约票大多是4:30-5:30的,反正我两天来看到的都是这个时间段,个人感觉时间段不错,据说也有其他时间的,没有考证啊。中国馆预约票发放很快,通常9:30之后就没有中国馆的预约票发放了,这个时间是一号门,其他门则快的超乎想象啊。
2、 合理安排入园后的行程以降低热门场馆的排队时间。
从一号门进入后,不要在浦西片区逗留,立即前往轮渡码头,乘坐前往区或者欧洲区的轮渡。如果去亚洲区,上岸后,最近的是沙特、日本和韩国馆,迅速进入想去的一个,游览完毕后再稍微排队就可以游览另外一个;如果进入欧洲区,建议先进入热门的法国或者德国中的一个,出来后若发现另一个人不多,可以排队等候,多的话,则立即前往意大利馆,然后进入俄罗斯馆,按这个顺序进行的话,所有场馆都不需要排队很长时间。当然,如果你穿越欧洲区直接进入馆排队也不会太长,但是只能看美国一个热门馆了,附近的加拿大馆人流不是非常多,即使这样,效率也比从8号门进入美国馆高不少。这个流程走完之后,再去慢慢散步,享受世博园区的建筑博览会,并去非热门场馆感受各国独特的民族和文化,到点别忘了拿着预约券参观规模{zd0}的中国馆哦。
先上张草图,没办法,ps就这个,这还折腾了半天呢,点击可以看大图
排队三个小时的沙特馆下面的队伍:
3、 时间充足的话,需要至少三天游览整个世博园区。
世博园区占地面积大、场馆多,不是每个人都有俺这样的飞毛腿,为了体验极限,两天除了吃饭就是在不停的走、排队,每天时间超过12个小时,累计行程估计都超过两个马拉松了。当然,您来这里千万不能这样哦,最重要的是让自己静心享受,而不是测试极限的。越来越热了,中午还是要适时停止户外游览,进入人少的场馆去躲避酷热。三天时间可以让你慢慢分区体验,这样可以走最少的路,每个区域都可以尽情欣赏白天和夜景。如果您只有{yt}时间,那建议您在观看了一两个热门场馆后,要浏览到每个区域,那就要记住借鉴展区内的公交系统,在白天和黑夜做往复参观,充分体验世博的日景和夜景。当然,如果时间可以自己控制,不管是几天的旅游,躲避xx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4、 让舒适战胜美丽,请穿合适行走和站立的鞋子。
在世博区域内,想不走路,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您不暴走,但总是要排队和浏览的,此时,鞋子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一个美女穿着一个高跟鞋游览世博的话,你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在折磨你的神经,不论是你的玉脚、长腿还是蛮腰,都会向你传导一种感觉:酸痛!这一刻,舒适才是{dy}位的。
5、 雨伞仿淋防晒功能二合一,乃必备良品。
上海即将进入梅雨季节,而且上海的夏天酷热难当,因此,无论男女,雨伞是必备物品,应时刻随身携带,当然,准备点防晒油之类也是很好的,但不能取代雨伞,就是想变成古铜色,也不宜在中午进行。当然避暑良品风油精啊、人丹啊之类的也多多备点,关键时刻用点,排队等候的时候带个小板凳,也不错,当然,{zh0}能带轮,哈哈,不用起来移动,直接滑动。
6、
请为相机预留足够的存储空间或足够的胶卷以及足够的电力。
世博场馆的建设各具特色,不经意间我就两天消耗了4G的存储空间,所以建议1G以下存储卡的参观者,谨慎拍照,以防删无可删的尴尬境地出现,胶卷用户,请背包携带。拍照狂人,携带拖车。
7、 世博园内饮食品种丰富,但自备仍为良策。
世博园内提供的饮食种类非常丰富,中外品种皆有,只要找,总能找到适合您口味的,但是,要找到适合自己消费能力和口味的,需要时间和脚力,所以如果情况允许,自备食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节约时间和体力,而且,世博园内休息场所众多,找个椅子休息吃饭{jd1}没有问题。偷偷的告诉你,创意大厨房不要去了,标榜的创意不知道哪去了,贵且烂,附上照片。
35元的盖浇饭
39元的意大利满
33元的越南面
8、 忠告:不要迷恋热门场馆,小的更有看头,纯朴。
俺的经验是,热门场馆{wy}的就是人多排队,就如沙特,动辄就是三个小时以上的排队等候,进去10分钟搞定,就是看看大投影,与外观比起来,简直是没有创意。很多场馆都是这样的。反而小的场馆,如非洲联合馆,中美洲联合馆等因为预算有限,较好的展现了原生态的文化和特色,值得一看。
中国馆期望展现的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但是,我怎么感受到的是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冲击,钢筋混凝土取代了艺术实用并举的传统工艺,视角问题,俺out了。
这年头,不用那么多投影,能死啊!
本文来源:Kimi的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