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主体·话语-希望书店
(图片仅供参考)

  
编    号: 329099
著 作 者: 李遇春 著
出 版 社: 其他
书    号: 9787562235170
出版日期: 2007-1-1
市 场 价: ¥33 元
书 店 价: ¥31.4 元
立即节省: ¥1.7 元
人    气: 
   
咨询电话:400-609-8115
8000/8001/8002/8004/8005
到款传真:029-82086768
团购批发:029-86698115
在线咨询:

/
/

内容简介  导论部分对本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展开必要的论析。本书的研究视角为“权力(文化)-主体(心灵)-话语(文学实践)”。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权力的视角与心灵的视角相结合,文化(意识形态分析)与心理分析相结合。为此,导论阐述了权力与文化的关系、权力与主体的关系,以及权力、主体与话语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还重点界定了“权力”、“主体”和“话语”等核心概念的特定内涵。
  {dy}章论述建构红色文学秩序的历史语境,即五四落潮后文学逐步发生的话语转型现象。第二章围绕“革命文艺范型”,具体分析红色文学话语秩序的建构模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秩序中的中国作家的主导性话语屈从立场。第四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秩序中的中国作家被压抑的话语反抗立场。第五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彾中的中国作家的一种特殊的话语忏悔立场。第六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彾中的中国作家的话语疏离立场。结语部分首先总结了置身于红色文学秩序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作家)的内心冲突,然后探讨了沉陷这种文化心理困境之中的中国作家如何超越困境的问题。作者简介李遇春,1972年生,湖北新洲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1990年进入湖北大学系学习。1996—200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在《文学评论》、《评论》等杂志发表40余篇。本书是作者的{dy}部学术专著,另有《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第二主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协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目录序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权力与文化
二 权力与主体
三 权力、主体与话语
{dy}章 现代中国文学的话语转型
{dy}节 知识型与文学话语转型
第二节 五四启蒙知识型及其文学话语范型的初建
第三节从启蒙文学话语范型到革命文学话语范型
第二章 红色文学话语秩序的建构
{dy}节 话语外部的排斥程序
  一 文学话语禁区的设置
二 文学话语等级的构筑
第二节 话语内部的提纯程序
一 演绎型思维定势
二 本质主义
三 历史决定论
第三节 话语生产的组织程序
第三章 话语屈从立场:对自我的逃避
{dy}节 焦虑与文化认同
第二节 理想人格与革命英雄情结
一革命英雄情结的心理发生机制
二 革命英雄情结的普遍性
三 理想化策略的运作方式
第三节 文化恋父情结
一恋父情结的文化阐释与文化渊源
二文化阉割情结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非性化
三父权崇拜与男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父性化
第四节 xx主义社会性格
一 作为社会性格的xx主义
二xx主义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
三革命作家的xx主义社会性格生成的心理-文化动因
第四章 话语反抗立场:对自我的坚守
{dy}节 被压抑的启蒙英雄情结
第二节 反抗者的心理画像
一自我投射:“人”与“物”
二体验“他者”:“中间人物”与“边缘人物”
三回归自我:心理独白与心灵对话
第三节 文化审父的心理潜影
一文化审父的历史源流
二 神圣意象的颠覆
三现代性的父子冲突
第五章 话语忏悔立场:在屈从与反抗之间
第六章 话语疏离立场:对自我的寻找 
结语:超越困境
参考文献
后记
鸣谢



郑重声明:资讯 【权力·主体·话语-希望书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