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xxx在骨科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 ...

摘要: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的目的是通过手术前使用xxx尽{zd0}可能预防手术后感染的发生,其应用时机是防止骨科术后感染极为重要的问题。围手术期应用xxx的原则、种类及应用现状在本文作了综述,同时分析了其前景与展望。

关键词: xxx; 骨科; 围手术期; 预防性应用; 应用时机; 致病菌; xx浓度; 止血带

  围手术期通常是指手术前、中、后的一段时间范畴,主要包括手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等过程。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的目的是通过手术前使用xxx尽{zd0}可能预防手术后感染的发生。
  1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一般来说,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有:①内源性感染源,主要来自皮肤、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②外源性感染源,主要来自手术室空气传播污染及手术器械污染。外源性污染可以进行控制,其中器械污染可通过加强xxxx措施解决,空气污染在采用空气净化的手术室能将感染率降低到1%左右[1]。研究发现骨科围手术期应用xxx可以预防内源性感染的发生。最初研究认为预防性使用xxx与不使用xxx的术后感染率并无差异,特别对于无菌性手术,没有应用xxx的适应证,所以使用xxx有害无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之所以预防性使用xxx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原因是以往使用xxx的时间均在术后而非术前[2、3]。上世纪60年代,国外已经开始在围手术期应用头孢菌素Ⅱ代xxx并证实围手术期应用xxx后感染明显降低[4]。近年来大量研究及临床实践也证实,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对预防手术后感染是肯定有效的[5]。对于手术复杂、时间长、组织损伤大的无菌性手术,局部组织抗感染能力下降,感染的发生率极大提高,甚至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应用xxx预防感染是勿容置疑的。
  2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的时机及相关因素
  预防性应用xxx的时机是防止骨科术后感染极为重要的问题。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术前什么时间开始用药、术后继续使用多长时间为宜,目前报道不一。既往研究认为,合理的xxx预防性应用要求在可能的xx污染时间内,组织中xxx达到一定水平,xxx在xx感染之前就到达组织是xxx的,可以大大增强组织抗感染的能力[6]。组织污染后{dy}反应是局部炎症期,如炎症继续发展,感染组织缺血坏死,局部抵抗力下降,此时形成感染所需的xx数减少。在预防性应用xxx的时机与外科伤口感染的关系方面,谢扬等[7]对2组病例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预防性使用xxx,结果发现术前0.5~1 h以内应用xxx预防外科手术感染效果{zj0},术中是否加用xxx要根据该xx的半衰期和手术时间长短决定。而术后3 h内使用xxx,其预防术后感染的作用甚弱,手术3 h后使用者则几乎没有预防感染的效果[8、9]。除xxx运用时机外,其他因素也与骨科手术感染密切相关,其中包括手术类型、性别、年龄、手术时间长短、术式的选择、病人本身的营养和有无感染疾病等。研究认为,年龄、手术时间长短、应用xxx时机、手术类型与骨科手术感染是相关的,其作用大小顺序为;年龄>手术时间长短>xxx的应用时机>手术类型>性别。除性别外,余四因素每增加一个值,伤口感染率相应增加。在诸多因素中,除预防应用xxx外,其他因素都是相对稳定不变的,所以预防性应用xxx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而正确掌握xxx应用时机是预防性应用xxx的关键[10]。预防性应用xxx的临床效果,还与组织中污染xx的数量密切相关。当污染部位xx浓度为103~105/ml时,所有分离的xx对xxx均敏感,当浓度为108/ml时,几乎都产生耐药性。一般无菌切口术中xx污染很少达到108/ml,所以预防用药都能有效。而感染xx中的给药剂量、方法,则与预防用药不同,以致有时理论上某种xxx对该菌应当有效,而临床疗效不佳,可能与此有关。
  3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的原则及种类
  骨科选择使用预防性xxx应遵循以下原则:①xxx对手术部位及在该部位可能污染的xx敏感;②xxx在骨组织中有较高的浓度,半衰期长;③xxx不良反应少;④xxx价格便宜。使用时要争取做到早期、足量、短程[11]。以往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6%~91%;其次是链球菌,约占4%~14%;表皮葡萄球菌约占10%左右[12]。近年来由于xx药的广泛应用,使主要致病菌的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陈立等[9]报道骨科感染菌种由20世纪60年代73%~75%为G+xx,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51.7%~78%为G-菌。杨春梅等[13]对129例骨科感染伤口分泌物xx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占66.67%,革兰阳性球菌占33.33%;何爱咏等[14]对500例骨科感染性疾病的xx培养结果发现,虽然金黄色葡萄球菌以12.9%占主导地位,xx胞菌大肠杆菌以10.5%居第3位,但是G-xx感染率达52.8%,而G+xx的感染率为43.5%。造成G-xx的感染率上升的原因可能与头孢3代、氟喹诺酮类xxx的广泛应用,抑制了G-xx而使G+xx的致病性得到加强有关[10]。研究认为,理想的血药浓度是超过致病菌的MIC90值4~5倍以上才能有效降低致病菌再生长的可能性,血药浓度的谷值低于致病菌的MIC90会造成对xx的失控。由于骨本身构造的特殊性,给xx的穿透带来许多困难,使大多数xxx不易进入到骨组织中去,在骨组织中浓度很低。目前资料证实能在骨或关节组织中达到有效xxxx浓度的xxxx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褐霉素、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等,这些xx在骨组织中可达到杀灭病原菌的有效xx浓度,骨组织中xx浓度可达血浓度的0.3~2倍。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的xx谱相似,对G+球菌及xxx有很强的xx活性。氟喹诺酮类xx对G-杆菌的体外xx活性,以环丙沙星{zg},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其对G+球菌也有一定xx活性,但其活性明显低于肠杆菌科xx,其中以左氧氟沙星疗效{zg},其次为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15]。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在骨组织中也可达到有效的xx浓度,且有些xx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在骨组织中的渗透性和维持时间较长,其浓度远远超过致病菌的MIC,维持时间长[9、16]。总之,围手术期预防性xxx使用必须满足下列要求:①应能覆盖手术部位最常见的病原菌;②要用xx剂而不是抑菌剂;③应根据xxx的血清半衰期决定是否需要多次给药;④优先选用不良反应少、轻而且可逆的xxx;⑤剂量要足够,体重明显超标或手术出血量大者可能还要适量增加;⑥宜静脉给药而不是肌肉注射或口服[17]。
  4 国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的现状
  崔霞[18]等调查244例骨科围手术期患者全部使用xxxx,其中合理用药188例,占77%,不合理用药56例,占22.9%。不合理用药主要在适应证选择不当,使用xx不当,用药时间过长,联合用药无指征等方面。何绥平[19]等调查国内118所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情况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①xxx使用率过高,达到98%,特别是I类切口手术xxxx使用率高达96.9%,说明适应证掌握得过松,不符合中华医学会发布的《xxxx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的要求;②xxx选择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头孢3代、喹诺酮类及含酶抑制剂头孢菌素,费用过高,且容易导致xx耐性的产生;③联合用药不规范,调查结果显示比例高达56.6%,且联合用药配伍不当;④用药时机不规范;⑤用药时间过长;⑥用法用量不规范;⑦随意更换xx。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在术后感染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使用不规范,特别是滥用各种高级xxxx,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会带来xx耐药、xx副作用增加等严重问题。张瑞琴[21]等报道耐药菌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呈上升趋势;xx感染从2004年的3.1%到2006年的18.0%,增加了6倍,与某些xxxx的大量应用有关。
 5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的研究展望
  众所周知,xxx使用后一般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肝药酶作用下进行代谢。而骨科四肢手术通常需要使用止血带,以阻断肢体的血液循环,使手术出血减至{zd1}限度,从而使手术野清晰,便于辨认各种组织,缩短手术时间。而止血带阻断了肢体的血液循环,也阻断了xx代谢的通道,使xxx无法通过肝脏而代谢,同时使肢体中的血药浓度也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时间段给药后,在止血带阻断肢体血液循环下,不同时间血及组织xxx浓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将对骨科临床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xxx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1] 王义生,王孔献,谢金刚,等.骨科术后感染[J].中华骨科杂志,1991,11:58.

  [2] Silver A,Eichorn A, Kral J,et al.Timeliness and use of antibiotic prophylaxis in selected inpatient surgical procedures[J].Am J Surg,1996,6:548-552.

  [3] Gyssens IC, Geerligs IE, Nannini-Bergman MG,et al.Optimizing the timing of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in surgery, an intervention study[J]. 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6,2: 301-308.

  [4] Dellinger EP, Gross PA, Barrett TL,et al.Quality standard for antimicrobial prophyl axis in surgical procedures[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1994,3:182-188.

  [5] 黎沾良.围手术期xxxx的预防性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07,4:7-8.

  [6] 贺利民,向在永,陈晓瑞,等.抗感染xx临床应用指南[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73.

  [7] 谢扬,杨扬震,黄永豪.骨科无菌手术应用xxx防治感染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7:799-800.

  [8] Dellinger EP.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administration and timing before operation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dministration after operation[J]. Clin Infect Dis,2007,7:928-930.

  [9] 陈立,廖前德.预防性应用xxx的时机与骨科手术感染率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0,5:370.

  [10]Van Kasteren ME, Mannin J, Ott A,et al.Antibiotic prophylaxis and the risk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follow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timely administr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J].Clin Infect Dis,2007,7:921-927.

  [11]王子平,顾友文,康正红,等.骨科无菌性手术xxx的预防性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5,3:161-163.

  [12]赵炬才,张铁良.骨与关节感染外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5-17,37.

  [13]杨春梅,王智良,赵新红.骨科慢性感染的xx学分析及耐药性检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4:1060-1062.

  [14]何爱咏,谢求恩.骨科感染病原菌耐药性与xxx应用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07,10:79-81.

  [15]戴自英,刘域昆,汪复.实用xxxx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30-35,275-277,354-356.

  [16]刘学刚,黄公怡,曹国颖.xxx在骨与关节中浓度分布的实验观测[J].中华骨科杂志,1995,10:698-700.

  [17]黎沾良.合理使用xxx预防手术部位感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1:14-15.

  [18]崔霞,张建勇.骨科围手术期xxxx使用评价与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2:1758-1759.

  [19]何绥平,黎沾良,颜青.围手术期预防应用xxxx调查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8,1:12-14.

  [20]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xxxx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594-1596.

  [21]张瑞琴,张谨宇,张润梅,等.2004-2006年医院感染菌群及耐药性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0:1437-1439.





郑重声明:资讯 【探析xxx在骨科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