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上({dy}、二部)9_李猛的博客_百度空间

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如果曹家藏匿了废太子的一个女儿,而且被人告密了,事情败露了,皇帝不会仅仅是让这个废太子的女儿自尽,一定会立即打击曹家。可是书里面却写道,秦可卿在天香楼上自尽以后,贾家不但没有马上遭到打击,反而进入了一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新局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果说在书里面,贾家藏匿秦可卿这个事情败露了,是有人告密;那么,这个告密者是谁呢?谁把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告诉了皇帝呢?为什么会是贾元春呢?

  在生活真实当中,皇帝难道就真的那么愿意原谅生活当中的曹家吗?因此写到小说里面,写成贾家在秦可卿死了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有一个大好局面出现,这样有合理性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要捋清《红楼梦》里面的叙事时序,就是《红楼梦》究竟它写的是什么朝代,什么时候的事?

  为了讨论起来方便,我先把最容易回答的部分先说出来,比较麻烦的,我放在后头。最容易的部分是什么呢?就是《红楼梦》的第十八回的后半回起到第五十三回写的都是一年里面的事情。那么这三十五回书,所写的这一年是哪一年?就是乾隆元年。那么,它的依据何在呢?

  第五十四到第六十九回这十六回,我又可以断定,它是写乾隆二年的事情,它就是一年一年往下这么写,它写的是乾隆二年的事。那么,它的依据是什么呢?

  在上一讲{zh1},我把我自己探究的一个结论告诉了大家,就是《红楼梦》里面的秦可卿这个艺术形象,她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废太子的一个女儿。那么这个结论出来以后,我就碰到了红迷朋友,他不太服气,跟我来讨论。当然,我自己的一些结论,并不要求别人都来认同,本来红学就是一个公众共享的一个学术空间,大家都可以鼓舞起来,各自发表看法。我就问他,你怎么想不通呢?他说,依他想来,如果曹家藏匿了废太子的一个女儿,而且被人告密了,事情败露了,皇帝不会仅仅是让这个废太子的女儿自尽,一定会立即打击曹家。可是他说,你看看书里面怎么写的呀?大家回忆一下,书里面怎么写的?书里面是这么写的,秦可卿在天香楼上自尽以后,贾家不但没有马上遭到打击,反而进入了一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新局面,这家的富贵荣华,还上了一个新台阶了!因此,他就跟我讨论,他就问我,他说,如果生活当中,确实发生了您说的那样的事情,而您又说,它是一个自传性、自叙性的小说,反映到小说里边,作者却又是这样来写,秦可卿的死亡,没有马上给贾家带来打击,更不要说毁灭性的打击了,不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贾家情况更好了!

  我觉得,他这个思路挺有意思的。我相信,现在接受这些节目的观众,也会有同样的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小说里这么写了,究竟是生活当中,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呢?还是曹雪芹他在写这个故事的这一段的时候,他xx离开了生活的真实,去进行凭空的艺术想像?

  现在我就可以很明快地回答大家,我跟和我讨论的这个朋友,我也是很明快地回答了他。我说,在生活当中恰恰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曹雪芹写入小说的时候,当然对原始的生活形态,有改变,有挪移,有夸张,有渲染,有回避,有遮掩,但是总的来说,生活当中基本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我说完以后,他就觉得,有一个新的问题要跟我讨论。我说,你先别着急,因为我在上一讲里面,{zh1}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得先把我那个问题回答了,咱们再来讨论你这个新问题,他也觉得挺逗的,怎么研究《红楼梦》跟套罐娃娃似的,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我说,读《红楼梦》,这样才有意思。

  大家记得吗?我在上一回{zh1}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说在书里面,咱们先说小说,秦可卿这个事情暴露了,是有人告密;那么,这个告密者是谁呢?谁把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告诉了皇帝呢?记得吧?我上次提出这个问题。那么我说这个问题,我现在不绕很多的弯子,我也可以很明快地告诉你,你读完《红楼梦》,读完秦可卿之死,很快就会读到另外一个人的升腾,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贾元春!

  十三回秦可卿死了,对不对?十四回、十五回基本都是写秦可卿的丧事,到第十六回就写了一件跟丧事反差很大的喜事。什么喜事?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因此从小说里面内在的情节逻辑来看的话,向皇帝告密秦可卿真实身份的这个人,应该就是贾元春。实际上,你现在仔细想一想,贾家的命运,贾家如果比喻说,一只鸟的鸟身子的话,他们家的命运就是两只翅膀的扇动,决定家族的提升和陨落。贾家一方面他们藏匿、收养了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骨血,一个女儿,这就是秦可卿。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从小说来看,你能明白,因为义忠亲王老千岁,虽然“坏了事”,但是“坏了事”并不等于说,这支力量就彻底地毁灭掉了,它还存在,他们还可能从“坏了事”的状态转化为“好了事”。所以从小说来看的话,宁国府隐藏了这样一个人物,把她一直作为贾蓉的媳妇,把她调理成一个气象万千的一个女性,就是在进行政治投资。这是往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个政治力量这边来投资。

  在上几讲里边,我已经给大家讲了,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原型,应该就是康熙朝,被两立两废的太子,应该就是这个人,这个人你注意,他虽然被两立又被两废了,但是在康熙朝,这个人并没有死去,这个人是在雍正二年才去世的。而且到了晚年,大家觉得,康熙皇帝的脾气也变得有点反复无常,他既然可以把他废了又立,立了又废,有没有可能就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又把他再立起来呢?因为这是他的亲骨肉,他从小把他培养成一个太子,是不是啊?所以像生活当中的一些官僚集团的人,都有这种揣测。那么化为小说里面的贾家以后,你也能理解,是不是?虽然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但是他的那些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像冯紫英什么的都是,小说里面这些人物都是属于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一派的。所以贾家觉得,可以通过收养、藏匿秦可卿,进行这边的政治投资,一旦如果政局发生变化,义忠亲王老千岁本人,或者他的这个儿子就是弘皙,嫡皇孙,在新的政治局面下成了皇帝,那么贾家就立头功了。你在最困难的时候,在人家最难办的时候,你能做出这种事情来,新的皇帝肯定要褒奖他。

  我在上几讲里面已经大体上提到了——你现在应该懂得这一点,就为什么“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会把秦可卿这样一个女儿寄顿到贾家呢?就是因为在生活真实当中,太子一废的时候,可能他还没有什么思想准备,我就不重复了,我前几讲讲过这个内容了;但是在二废之前,这个人会不会有思想准备?他经历过一次了啊!他有思想准备。他的家属一大群人——他除了他本身的正室以外,他有很多个小老婆,他的正室给他生了孩子,他的小老婆也给他生了孩子,太子也是子女满堂的。那么,还有伺候他们的很多人,是不是啊?而且在前几讲已经讲过了,那就不是小说了——是史料记载,就有一个叫得麟的人,他发现太子又不行了,又要被废掉了,废掉了就要被圈禁起来啊,谁愿意被圈起来啊?就算是对太子的生活供应标准还不太降低的话,没有自由啊——他没有自由了,所有的那些人,包括伺候他的人都没有自由了。所以,一个叫得麟的人就是诈死,把自己装做死人,想办法让人把他运出去,逃出去,有一个官僚就把他给收养了。{zh1}是被人揭发了,被发现了,得麟处死了,藏匿他的这个官僚被整治了。

  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能理解在第二次大风暴要来的时候,很可能这个时候,太子的一个妻妾就要临盆了,这时就是他就想,我生出的孩子,风声传来了,又要被废了,又要被圈起来了,为什么让她从一个婴儿起就做囚徒呢?想办法通过各种关系,“偷渡”出宫里面,“偷渡”出来,或者是谎称是养生堂的孩子,或者谎称是被一个小官僚收养,或者就直接地干脆藏匿到曹家,由曹家造出一些谣言,把她保护起来,养起来。所以无论是生活当中也好,还是小说当中也好,你就都应该能够理解,一家人之所以能够去藏匿、收留,暂时政治上失利的这一派政治力量的一个骨肉。所以你看,贾家有只翅膀就是这么扇动,他就需要通过这方面政治投资,给自己今后家族带来好处。但是和当时清朝的其他官僚一样,进行政治投资,不能光是一面投资——一面投资你就不保险,得“双保险”!人家就是另外一只翅膀,人家也扇动,就是把自己家族的一个女儿送到宫里面去,想办法让她逐步晋升,{zh1}能够到皇帝的身边,成为皇帝所宠爱的一个女子。在小说里面就是贾元春!

  这当然是一个很现实的投资了,因为是现在的一个皇帝啊!因此如果要是这边这个投资失败了,不成功,只要这个翅膀没有xx折断,还勉强能够扇动,那么这边的翅膀强劲的话,这个鸟还能飞起来。所以他们两面进行政治投资。这样你就明白,小说里面曹雪芹他的艺术构思,他设计的一个贾家,告诉你贾家一些故事。那么在小说的前半部他就重点给你讲了,一个是秦可卿,一个是贾元春,她们两个的故事。

  当然,前面也写到了一些其他的女性,写到刘姥姥很多的故事,但是可以说,从{dy}回到第十六回当中,“金陵十二钗”当中,亮相得比较充分的,应该就是秦可卿,然后在十六回时候,就像海面上浮出来一个东西一样,贾元春就浮出海面了。这是关系到贾家命运的两个女子,她们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根据小说的描写,我们就发现,有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就是秦可卿上吊xx之后,接着发生的事情,就是贾元春地位得到提升。因此,我刚才所以能够很明快地告诉你,我的判断就是,作者的构思,他没有直截了当写出来,但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后面我还要举很多例证证明,他确实是这样一个构思——就是由于贾元春告诉了皇帝,我们家藏匿的有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女儿,才形成了小说里面这样一些情节流动。比如说,秦可卿在天香楼悬梁自尽,虽然她不得不死,可是从皇帝方面,就对这个事情进行遮掩,就派大太监亲来上祭,让丧事表面显得很风光,对皇家这样一个丑事加以掩盖,不让社会上其他人知道。而且,又对告诉他真情实况的贾元春予以了表扬,并且予以了褒赏,就提升她的地位了,就“才选凤藻宫”了。小说里面,它是这样一个情节逻辑。

  你可能就要问了,在生活真实当中,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情况,又回到我这一讲一开头讨论的那个问题,皇帝难道就那么愿意原谅生活当中的曹家吗?因此写到小说里面,写成贾家在秦可卿死了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有一个大好局面出现,这样有合理性吗?那么我觉得,我们就必须要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就是《红楼梦》它是小说,作者在{dy}回里面,通过石头跟空空道人对话,就故意有一个说法,叫做“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就是他不愿意直接说出来,我写的是哪朝哪代的事,他也不愿意直接说出来,我写的是哪个空间里面的事情。所以后来红学界还有争论,究竟大观园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啊?究竟在什么地方?时间、空间,他都故意在艺术上有一定模糊,他使用了模糊化的艺术手法。但是实际上,它又具有很强烈的自叙性和自传性。它也有可以把它勘察清楚的,它具有这种素质,这个文本很有意思。就在《红楼梦》{dy}回当中,我引这个话旁边,脂砚斋就有一条批语,脂砚斋她很厉害,因为她是曹雪芹的合作者,她就在旁边说,不是小说里面的石头跟空空道人对话吗?这段你明白吗?为什么叫《石头记》呢?就是石头后来它缩成扇坠大小,它就下凡去,经历一番人世的升沉这样复杂的经历,{zh1}这个石头又回到原来那个地方,还原成一个大石头。

  还原成大石头以后,跟原来有什么不同呢?上面就写满了字。写满什么字呢?意思就是写满现在咱们看到的字,就是《石头记》。所以石头就跟空空道人说,我这个所写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可是脂砚斋批语,马上跟上一句,叫做“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脂砚斋批的时候很开心,他们两个人互相在调侃,实际上你写这些东西,你托言石头所写,其实不就是你曹雪芹写的,其实你所写的这些,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说,还是空间上来说,都是大有考证!

  我个人的研究方法,就是属于探佚学当中的考证派,我的考证的思路,就是原型研究,所以我现在进行这些考证,我觉得不好笑,因为脂砚斋就鼓励了我,脂砚斋就说了,大有考证。现在我跟我讨论的这个红迷朋友,要考证什么问题呢?我要考证什么呢?要考证《红楼梦》里面的年代,时间上年代顺序的问题,就是《红楼梦》究竟它写的是什么时代,什么朝代,什么时候的事?

  大的方向我们老早就确定了,从一开始讲我们就知道了,应该写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背景下发生的事。现在就需要更细化,从一回到八十回究竟写的是哪一年的事?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不但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到《红楼梦》的写作的历史背景,而且可以了解到作家写作时候,他内心的种种的情愫,他的痛苦,他的欢乐。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排一个时间表,了解到《红楼梦》小说文本后面的人物原型、事件原型、物件原型、细节原型,所以是很有意思的。

  那么为了讨论起来方便,我先把最容易回答的部分先说出来,比较麻烦的,我放在后头。最容易的部分是什么呢?就是我可以很明快地告诉你,《红楼梦》的第十八回的后半回起到第五十三回写的都是一年里面的事情。我想,大家不应该有争论的,因为你读就发现了它的季节变化的时序非常清晰,可以说是一丝不乱的——“元妃省亲”,当然,除夕我就不算了,转过来就是过年了,然后就是元宵节,然后就是春天了,然后就是初春,仲春,然后是春末;然后是初夏,然后是夏天;然后是秋天;然后冬天,然后下雪了,然后又到过年的时候了。所以,从第十八回后半部到第五十三回这三十五回书,很显然写的就是一年里面的事情,而且它把春、夏、秋、冬四季季节背景描绘得是非常地清楚。那么这三十五回书,所写的这一年是哪一年?就是乾隆元年。

  为什么我说它是乾隆元年?有很多证据,但是我在这儿要讨论的问题太多,我不一一列举,我只举几例。首先,举一个最小的例子,十八回就写到贾元春的省亲,省亲就有一些细节描写,省亲就有所谓的卤簿,这是一个文言词,可能你听起来不太好懂,但是我跟你一说成白话文就懂了,就是仪仗队。皇帝出行或者是后妃出行,前面都有仪仗队,仪仗队非常地复杂,非常复杂的仪仗规定。《红楼梦》里面它是一个艺术性的写法,它写得非常概括,我就不去引这个,细致引用原文了,你可以自己去翻。但是里面有一个细节你值得注意,书里面提到在贾元春省亲时候,仪仗队里面有曲柄七凤黄金伞。过去仪仗,你看《红楼梦》的那些图画,或者现在拍成电影、电视剧,它都会有一些道具出现。首先,仪仗里面会有一种伞,当然这个伞不像我们现在生活当中,伞这么小,这么低,它都是很长的柄,上面有很大的伞盖,而且伞盖旁边,有时候有一层,有时候有三层布幔围起来,它主要的作用还不是功能性,主要不是来遮荫或者遮雨,它有那个作用,但是那个作用是其次的,主要作用它是表示一种威严。当然除了伞,还有其他:旗子,羽扇。还有一些很复杂的很多讲究,很多东西,还有提着的香炉,一直到{zh1}给皇帝,或者这些后妃啐痰的唾壶,那都有,很复杂的一个仪仗。那么里面有一个很具体的名词出现,曹雪芹就告诉你,在贾元春省亲,有一个具体的器物,这时小说里面的物件的一个描写出现了,叫做“曲柄七凤黄金伞”!

  那么现在我就一一告诉你,这种曲柄的黄金伞,只有乾隆朝的时候才开始有,在康熙和雍正朝时候,当时在所规定的卤簿,就是仪仗里面有伞都是直柄的,曲柄伞是乾隆朝才开始有的一种创制,就是在仪仗方面,各朝它不断要有所改进,曲柄伞是那个时候才有。光是这一句就说明,十八回末尾到五十三回所写的这段故事,它的朝代背景是乾隆期间的事情。

  但是这样一个很小的物件的细节,还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因为你可能会说,它也可以把乾隆朝有的东西借用在这儿。那么好,你现在读十八回到五十三回,读这一年故事,你发现其中有一回,就是其中第二十七回——第二十七回里面就很明确地提出一个日子。什么日子呢?就是四月二十六日。作者就很明确告诉你,这一年的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二十四节气”有一个芒种,他告诉这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就是芒种。那么你去查《万年历》,请您去查《万年历》,乾隆元年就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这不是巧合。再加上,有的红学家,比如,像周汝昌先生他就考证出来,实际上四月二十六日就是曹雪芹的生日!作者之所以这么郑重地来写这一年的故事,就是因为那一年他十三岁了,他的记忆是最完整,而且这一年生活是最美好,所以他铆足了劲来写这一年的故事。

  周先生关于曹雪芹年龄和生日的推算,您可以去读他的著作,我这儿借用他的学术成果,我不做铺开的讲述,因为这太复杂。

  那么在小说里面,在一个艺术的故事里面,他设定为,这一年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这应该就证明,他写的是乾隆元年的事情。因为整部书它是具有自叙性、自传性,整部书它是有写实的前提的,它的艺术的升华都是在实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之上去铺成的。因此把这点搞清楚,很要紧。而且曹雪芹写得非常有趣,他把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说成是饯花节,饯花神的日子。因为到芒种时候,基本上所有的花就都谢光了。在《红楼梦》,经常有一句被引用的诗,叫“开到荼縻花事了”——据说,荼縻这种花是开得最晚,因此也谢得最晚;等它谢了,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花开了,植物都开始结果,开始出现另外的局面了。

  那么传说当中有花神,这是很美丽的一个想像。花神就是管百花,所有花都开完以后,花神就要去休息了。因此,就要给它饯别,饯行,闺中女儿们,小姑娘们就特别地讲究这个风俗,因此,在《红楼梦》里面出现了那一回的描写,包括“黛玉葬花”。黛玉为什么要在那{yt}葬花啊?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因为那{yt}是一个跟花神告别的日子,要通过“葬花”这样一种礼仪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花的一种珍惜,对花神辛苦了一年,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美丽的花朵开放的情景,表示感谢,当然也表示哀悼——因为花儿谢落了,还是很让人遗憾的事情。所以{dy}回到第五十三回,应该就是写乾隆元年的事情。

  那么第五十四到第六十九回这十六回,我又可以断定,它是写乾隆二年的事情,它就是一年一年往下这么写,它写的是乾隆二年的事。为什么它写的乾隆二年的事?我也有证据。因为在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里面,刚开始写那一年春天时候,就开始写到宫里面有一个太妃,先是病了,后来又说是上一回所表那一位老太妃薨逝了。记得吧?有这个交代吧?我记得,我在前一讲已经跟大家点出来过,所谓太妃、老太妃,或者以后我们还要讲的王妃、皇妃,有的时候指的就是一个人。因为你比如说,康熙的身边的一个女子,如果是一个妃子的话,在雍正朝她就是一个太妃,是不是啊?大家称呼她“太妃”,非常符合。但是雍正驾崩以后,到乾隆朝她就成了老太妃了,她还没死,她这个人还存在。因此对她的称谓就可以有所变化,实际上,小说里面所写到的太妃和老太妃就是同一个人。

  那么,这个人有没有原型?这样一个背景人物其实也是有原型的,也有人物原型,因为恰恰在乾隆二年的春天,在乾隆二年的二月份,宫里面就死了一位康熙身边的女子,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死的。小说等于是很忠实地把乾隆二年的朝廷里面的一个情况写出来了。这个女子姓陈,她的父亲叫陈玉卿,她是个汉族人。你现在可以去查康熙的有关的资料,康熙这个人,他是一个七情六欲发达的人,很健康的人,他有四十位身边女子前后有过封号——没封号的更多!就是他给过封号,或者他去世以后,由雍正或者乾隆再给与封号,这样的女子就有四十个之多!当然,其中三十多个都是满族的妇女。康熙在这点上,他既是一个会享乐的帝王,他又是一个很有他的政治原则的人,这些妇女到了宫里面,他可能很宠爱,也跟她生孩子,但是给封号他非常谨慎,他基本上都给满族的妇女封号;一些汉族的女子非常美丽,他也非常宠爱,也给他生儿养女,在给汉族的女子封号方面,康熙相当吝啬。这就显示他是一个政治家!因为他觉得,满族的这个政权要把它巩固住的话,包括从细节上来确定满族高于汉族的原则——因为满族它是少数民族,它入主中原以后,它统治这么一大批人,多数都是汉族人,所以不能够让汉族人觉得,自己好像可以翘尾巴。所以汉族女子到了宫里面以后,他也是这个态度。很得宠,这个陈氏就很得宠,陈氏就给他生了儿子,他很喜欢,但是在康熙朝的时候,陈氏给的封号非常低,陈氏是到了乾隆朝才死——在乾隆二年死的时候,由乾隆才封了她一个——就提升她的封号,封为“嫔”,就是“熙嫔”,还没到妃那一级。但是小说把她说成一个妃,这个也是能理解的,从生活到艺术,它有一个适度种夸张、渲染的过程。

  那么我这么说,可能有的朋友还是要跟我讨论,你这样说是不是还是猜测成分太大?你仅仅是因为那一年宫里面,死了这么一个康熙身边的女子,后来封为“嫔”——那么你现在就说,小说的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就是写乾隆二年的事情,是不是太武断?我觉得,我再往下讲,就会感觉到我真不武断。如果仅仅是点到这儿,其它就不说了,好像我这个说法还缺乏充分的根据。但是,大家记得吧?后面书里面有一些具体交代——这个交代很古怪。它就说,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她们这些人,为什么这些妇女都要出面去参与这个丧事呢?这是朝廷的规定,因为死了一个——书里面叫做“老太妃”薨了。老太妃安葬时候,贵族的家庭妇女就要去守灵,小说里面有交代吧,是不是?去守灵期间不能回家,晚上在哪儿过呢?就要找一个下处来休息,就租用了一个大官的家庙。这本来也不稀奇,过去的贵族他们参与丧礼活动,照例要这样做。家庙,小说里面就写得很清楚了,东院是贾母她们住。那么谁住西院呢?北静王府的人,北静王府的太妃、少妃住西院!

  它这个看起来是闲闲的一笔,但是你仔细想的话,咱们先不说生活真实,就以小说来说,这写得不通啊!北静王,小说里面已经说明,他的封号是王爷,是不是啊?是一个郡王。贾家你算什么呀?我在前面几讲的时候,曾经打过一个不太伦类的比喻。我说,贾政官职很小,充其量不过是个副部级,现在就有热心的观众来信给我指正,我很感谢!他们说,贾政这个员外郎折算成当前的级别,到不了“副部级”——撑死了,就是个“副司局级”。那么,这个实际上打比方,这种比方就是一个大概的意思,实际上是没办法折算的,是没有办法进行类比的,一个是封建王朝,一个是咱们现在这样的社会。但是这个指正还是很可贵,说明大家很用心,我很同意这个指正我的朋友们他们这样一个观点。实际上,小说里面设定的贾政的官位是很低的,并不高,是不是啊?虽然贾赦有一个头衔,有一个爵位,也无非是个将军级,比北静王这个王爷差很远!但是过去大家懂不懂,东比西贵!明白吧?在站位上,东比西贵——贾府住东院,北静王他们住西院,所有的古本一直到通行本都这么写的,没写错。可见,是曹雪芹他就要这么写。

  他为什么这么写?咱们下一讲再讲。

  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在上期的节目中,我们已初步认识告密者贾元春,但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疑问,这就是,曹雪芹为什么要让地位比较低的贾府女眷们住东院,也就是上手;而让地位非常高的北静王府的女眷们住西院,也就是下手?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难道在位置上“东比西贵”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他竟然会搞不清楚?还是他为了达到另外什么目的,比如,为了打破等级观念,故意就要这样写,以表明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叛逆性格?抑或是现实生活当中,真的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不合常理、常情的怪事呢?

  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得要继续捋清《红楼梦》的时序。我们已经知道,《红楼梦》实际上从第十八回后半部到第八十回写的就是清朝乾隆元年、二年、三年的事情。那么,《红楼梦》{dy}回到第十七回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呢?它究竟写的是乾隆时候的事,还是雍正时候的事,抑或是康熙时候的事?为什么这里面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一会儿说是秋天,一会儿又说是冬天?曹雪芹的写作思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跳跃?这是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雪芹也会犯这种常识性错误?还是另有原因呢?而这与贾元春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他为什么这么写?就是因为他太忠于生活的真实了。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还有小说里面,贾母她的生活原型是曹寅的妻子。这个生活原型的哥哥叫李煦,李煦和曹寅是康熙特别喜欢的两个官员——一个后来让他当江宁织造,一个让他当苏州织造。看起来这官位并不高。什么叫织造?就是管理机房给宫里面织造,宫里面用的纺织品的这么一个机构。但实际上这两个人,跟康熙关系可不一般了!前面几讲我讲到了,他们还兼当康熙的密探,他们经常秘奏江南地区民间舆论,包括退休官员的表现,他们去派人盯梢,或者自己亲自去表示拜访,实际上摸一摸情况,然后就给康熙写奏折。他们两家还有一个很“光荣”,但是又{jd1}不能把“光荣”亮出来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康熙挑选江南美女,充实康熙的内宫。

  康熙很喜欢汉族妇女,喜欢小脚女人。这个不是我乱说,康熙朝的外国传教士——这些外国传教士有时候很放肆,按说,他们是不能够观看康熙的妃嫔的,但是有一个传教士他回去写回忆录。他说,有一次,他当时不许到现场,但是他把园林的窗帘拉开了,他往外偷看,他看到了康熙和他的妃嫔嬉戏的情景。他就说,在康熙的妃嫔里面,有两种装扮的女人,一种是满装的,满族是大脚;一种就是汉族妇女,小脚。说,康熙故意用青蛙吓唬汉族的妇女,汉族妇女就吓得尖叫着跑,脚又小,跑不动,康熙就哈哈大笑。这个从情爱上讲,是一种虐待狂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从现代性心理学说,不算太出格,这个玩笑开得不是很大,不必对康熙在这一点上就激烈否定。就是说,他很喜欢一些美丽的汉族妇女。

  那么现在能不能查到有关档案证明,在他身边这些汉族妇女里面,就有李煦或者曹寅给他挑选出来的呢?现在可惜的是,曹寅这方面的资料,还没有能够查出来。但是李煦这个方面查得很清楚,李煦跟曹寅——“一根绳上俩蚂蚱”,所以他们两个之间进行类比,进行推论的话,应该是说得通的。现在在故宫的档案馆里面可以查到,李煦有一个奏折,叫做王氏的母亲黄氏病故的一个奏折,就说明,有一个王氏,就是一个汉族妇女,她就是李煦挑选的一个江南美人,送到康熙身边的,得到康熙宠爱的。而且,这个王氏也很争气,她就给康熙生了三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就是我在前几讲曾经讲到过,就是在“帐殿夜警”事件当中,康熙为一个什么儿子着急啊?十八阿哥。就是用现在的临床医学观点来看,是得腮腺炎的那个孩子,康熙把他紧紧搂在怀里面,还记得吧?这就是王氏生的,这是一个满汉混血儿,是一个康熙非常喜欢的一个皇子。当然,后来十八阿哥就死去了,没有能够再长大成人。所以康熙他身边是有汉族女子的,那么王氏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李煦来操办。所以那个时候,王氏家里边的母亲姓黄死掉了,这个事都是要由李煦写奏折来告诉康熙。因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不就是他岳母吗?岳母之一。当然,皇帝可能不一定这么去认。明白吧?关系很密切!

  那么这个陈氏,虽然我们没有找到,曹寅向康熙去推荐陈氏的过硬的档案资料,但是我们的推测也并不离谱,为什么?就是因为后来发现,曹家和陈氏所生的一个康熙的皇子来往甚密,这个就是我在前几讲提到的允禧,就是康熙的第二十一个王子,二十一阿哥叫允禧,允禧还留下了他亲自题下的一个匾,我在前面也给你讲过。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匾挂在哪儿呢?恭王府里面。匾上写了哪四个字呢?“天香庭院”——你不觉得惊心动魄吗?在这些字眼上,难道一律都是巧合吗?天下有这么巧的事情吗?怎么就巧来巧去,全巧一块儿了呢?就说明,《红楼梦》的生活真实和它的艺术真实当中都有很多证据证明,生活当中的曹家和乾隆二年死去的这个老太妃关系密切。因此在小说里面,就写成了这个样子,就是这个老太妃薨逝以后,她的后代对小说里面的贾家如此尊重。

  我说到这儿,你可能又一头雾水!她的后代,我记得我前一讲给你讲过,北静王的原型是谁啊?北静王的原型,他的名字,来自于乾隆的一个儿子,叫永瑢。前几讲可能过去比较久了,现在咱们回顾一下。小说里面说,北静王叫什么名字啊?叫水溶。永远的“永”去掉一点,念什么啊?念“水”;一个玉子边,一个容易的“容”,去掉玉子旁当中的一竖,变成三点水,念什么啊?念“溶”,对不对?所以,“水溶”这个名字显然就是从“永瑢”那点过渡过来的,是不是啊?那么,你会说了,那不是永瑢吗?永瑢跟允禧有什么关系啊?永瑢后来过继给了允禧,成为允禧的孙子,明白了吗?小说里面的北静王的原型的形象、气质,主要就取自于允禧,名字取自于过继给他的孙子。北静王是这两个人物综合起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所以说小说里面,写贾家和北静王两家,在老太妃薨逝以后歇息的院落,贾家住了上院,北静王的少妃、太妃甘愿住下院——小说背后的生活真实,你现在明白了吗?他们家之所以{zh1}能有一个允禧,有这样的荣华富贵,喝水不忘挖井人!当年谁给您推荐到皇宫里来的呀?你光是长得漂亮,没人推荐,你也不就在那儿自己憔悴到底吗?是不是?显然,就是曹寅和李煦一样,轮流地给康熙送江南美女。曹家所推荐的陈氏也生了孩子,而且这个孩子后来二十一王子还长大了,后来封了王,就是允禧。小说里面就演化为一个北静王的形象。

  所以,从这些分析来看的话,我觉得,你应该能够大体同意我的推断,就是说,《红楼梦》的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应该就是讲的乾隆二年的故事,这件事就发生在乾隆二年——在乾隆二年,没有其他的任何一个康熙的妃嫔,或者宫里面跟康熙有关系的有名有姓的女子薨逝,就是只有这么一个——实际生活当中是熙嫔,小说里面叫做老太妃薨逝。所以,你看,《红楼梦》虽说《石头记》——石头自己说,我这个“年代无考”,但是脂砚斋就说了“大有考证”!我就根据脂砚斋的指点,我就考证一番。那么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写的就是乾隆三年的事情!我也有证据。

  在生活真实当中,到乾隆三年的时候,曹家的情况就不是太好了,还撑得住,但是他们家亲戚就出事了,曹家的一些靠山,就从坚硬的“石头山”化为“冰山”了。

  曹家当时有两大靠山。一个叫做傅鼐。傅鼐是什么人呢?傅鼐一生宦途,他的官运是起起伏伏,可以叫波澜壮阔,但是这个姓傅的和姓曹的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因为曹家——曹寅的一个妹妹嫁给了傅鼐,懂了吗?因此,傅鼐应该是曹雪芹的什么啊?他的祖父的妹妹的丈夫,是祖姑丈,他祖父的妹妹应该是他祖姑。这么说起来,当然是现在人不太论这个——我看下面的小伙子乐,现代好多都是独生子女,关系没那么复杂,三姑六姨不知道是谁。但是在过去那个时代,是很近的亲戚,是不是啊?傅鼐的官运,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在康熙朝的时候,很不错;在雍正朝时候,一开始遭到打击,因为你知道雍正——凡是他父亲喜欢的官员,他都不喜欢。但是,傅鼐这个人在做官上有一套权术,他就尽量让皇帝感觉,他还是无害的。所以到了雍正晚年,政局比较稳定以后,雍正又启用一些——过去他冷淡过,甚至打击过的官员。其中,包括傅鼐,他把他又提升了。

  那么到了乾隆朝,乾隆元年的时候,傅鼐得到重用,就是到尚书一级了,达到他兵部尚书,还兼刑部尚书,非常大的官。很得任用。但是,就是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傅鼐出事了,得罪乾隆了,乾隆就整治傅鼐了——不但罢了他的官,还入狱了。入狱以后,在监狱里面就真的病了,病得不行了,皇帝又发慈悲,让他回家,用今天话说,叫“保外就医”。他就死在家里面了,是不是很悲惨?曹家这么重要的亲戚,就出现了这个很不好的状态。

  那么,还有一门亲戚,离曹雪芹就更近一点,就是曹寅的女儿嫁给更好,嫁给了谁呢?嫁给平郡王,成了平郡王的王妃,平郡王的正室。就是在康熙朝封王里面,有一个平郡王,是皇族里面的一个王爷,曹寅的一个女儿就嫁给了平郡王。那么,这个女儿跟曹雪芹什么关系?就是他的姑妈。那么,曹寅这个女儿很争气。在封建社会什么叫“争气”啊?就是你到人家,嫁人家你得生孩子,生男孩,她就给生了世子。什么叫“世子”?就是在清朝,皇帝生儿子叫皇子,皇子再生孩子就叫“世子”,就是说明,对皇族的血统往下再传流。那么这个“世”子是谁呢?就是福彭。

  那么福彭又是谁呢?福彭又是弘历的发小。弘历小的时候自己学习读书,谁是陪读?福彭。他为什么是陪读呢?因为他是王爷家的孩子嘛,世子陪皇帝的孩子,陪皇子读书这正常。两人关系非常好。乾隆那个时候就爱写诗,乾隆的诗集自己刻印,谁写序啊?福彭写序。所以乾隆当了皇帝以后,你估计福彭会怎么样啊?当然官运亨通,福彭当然就比尚书还高,等于内廷的一个总理事务的,核心的政治集团里面的成员,非常得到重用。

  但是再好的关系,因为它是一个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也会出现裂痕。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福彭跟乾隆之间就失和了;福彭就被人参了,乾隆就拉下脸,不论什么发小不发小了,就要有关机构去查他,查他的问题,福彭就葳了。本来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哥,关系多铁啊!曹家有这么大的靠山,日子多好过。但是到乾隆三年的时候,情况就不妙了。那我说这些,你可能说,你说这些历史上的事,你干嘛啊?书里面有没有反映啊?书里面有反映。

  在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曹雪芹写得很聪明,他就没有写曹家直接受到打击。那个时候,确实曹家没有直接受到打击。虽然他们的阔亲戚,权贵亲戚出了一些问题,当时曹家还混得过去,但是背景开始出现问题了。因此,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你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

  有人不注意读这些内容,你讲《红楼梦》,你老是讲过场戏!什么叫过场戏?你是受过去的一个思维定势的影响,过去通行本的影响太大了!《红楼梦》又多次被改编成戏曲、戏剧什么的呀,它把很多东西全给排除掉了,它排除掉,有它的道理——尤其戏剧大写意,它不可能像小说这样说得很细,对不对啊?只能选取最主要的,粗线条的,所以就是一个“宝黛悲剧”。所以,有人跟我讨论,他满脑子除了“调包计”,“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啊,他没别的。我说,这是《红楼梦》吗?我反过来问他,您那是《红楼梦》吗?当然,这个各有各的看法。他的看法我也很尊重;但是,我也希望您尊重我的看法,这都不是过场戏,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些文字,是不是啊?它写的什么呢?写尤氏她办完一些事,她就要到上房去,要到王夫人那地方去。尤氏她就去,尤氏去了这时候,她身边的仆人,妇人就劝告她说,你不要去。为什么不要去?说:“才有甄家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什么机密事。”就出现这个问题了,甄家就出现一些人,带东西来了,后来看邸报,尤氏知道贾珍看了邸报——邸报就是当时官方所发布的,给所有官员看的,类似现在“内参”的东西,上面会有一些朝廷重大的事件,一些重大的皇帝的指示,一些情况什么的,有这种东西,叫邸报。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而且底下仆人,还跟尤氏反映:“才来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也是有的。”你懂,在干嘛吗?寄顿财物。就是说,小说里面影影绰绰存在一个江南甄家被查抄了;被查抄以后,这些人就到贾家来寄顿财物,知道吧?就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而且带东西来,这是违法的,这是皇帝不允许的。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实在是摘不开,所以就帮他们藏匿这些东西,出现这些惊心动魄的情节。所以尤氏一看,那就别到王夫人那儿去了,不要去了,就回避了。后来又写王夫人到贾母面前,因为这样的事,你不能不跟贾母说啊,跟老祖宗汇报啊,所以王夫人就跟贾母说,甄家出了事,被抄家什么这些,贾母就不爱听,当然不爱听,心情很不好。后来贾母就大意就是说,咱们就别说这些,咱们该怎么乐,咱们还怎么乐,咱们过咱们自己快活日子,故事就继续往下流动。那么曹雪芹这样写,脂砚斋又批语——脂砚斋的批语,正好批在咱们心上。比如,我看到这儿,我觉得,怎么这说的是甄家的事呢?真奇怪!影影绰绰写了一个甄家,{zh1}怎么就是写甄家出事?脂砚斋批语也是这么说:“奇极!此曰甄家事!”什么意思?就是你这个作者真是亏你想得出来,你把这样的事栽到甄家头上,愣告诉说是甄家的事!他们两个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批语也很调侃。

  曹雪芹什么用意?他就要把真实生活当中,贾家在乾隆三年所遇到的,自己关系很密切的这些家族,遭到皇帝打击的情况,能够含蓄地写在小说里面。他想来想去,在小说里面,你要说有什么人出事的话,只能够把甄家挑出来,把这个情节安在甄家头上。所以脂砚斋等于跟他讨论,你这样一个写法合理不合理啊?“奇极,此曰甄家事!”但曹雪芹他就是这么写,现在我们读的文本就是这样,这就是因为在乾隆三年,曹家很硬的、地位很高的两家亲戚都出了问题,有一家就特别惨,傅鼐{zh1}就入狱了,虽然{zh1}允许回家养病,就死在家里面,那等于就完蛋了。那么,福彭当然后来在政坛上还有起伏,但是在乾隆三年的时候是葳了,不灵了。

  所以,实际上《红楼梦》的{dy}回到第八十回,整个是写的清朝从康熙、雍正到乾隆的故事。其中,第十八回后半部到第七十回都是乾隆时期的事。而且特别清楚,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它清楚到什么程度——一个叫做“粲若列眉”

  ,“粲”就是非常地清晰,甚至发亮,好像我这两弯眉毛似的,非常清楚,能看得很清楚。另一个叫做“若合符契”

  。古代,就是皇帝把你将军派出去打仗,怎么下命令啊?临别时候,就拿一个“符契”,它是用金属或者玉石什么做成,剖成两瓣,它有它的形状、图案,而且上面还有字,我留一半,你拿一半,到时候我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命令,我就让我派的使臣骑着驿马跑到你那儿,说皇帝传旨了,什么什么,你说有什么凭信,啪,拿出来一对,严丝合缝,这叫“若合符契”

  。所以实际上从十八回后半部,到第八十回,写乾隆元年、二年、三年的事情是很清楚的。整个故事的背景不是不可考,正如脂砚斋所说“大有考据”。

  现在问题就是说,{dy}回到第十七回究竟写的是康、雍、乾什么时候的事?这就比较含混了,这确实就比较含混了。这里面很有意思。当然第十三回、十四回、十五回应该说,还是清楚的。包括第十六回,都是雍正暴亡,乾隆登基那个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个我下面还会给你详细来解释,这还比较清楚。

  但是从{dy}回到第十二回,它就是比较混乱的,在时间表述上,大体上它有一个轨迹。但是前后,{dy},有矛盾;第二,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比如说,我在上几讲里面反复给你讲到,就是说“枫露茶事件”。“枫露茶事件”是在第八回。第八回,你记得吗?下雪了,下雪珠了,是不是啊?而且贾宝玉把茶杯摔了以后,贾母问什么声,袭人撒谎说,下雪了,我倒茶滑了一跤。是不是下雪啊?应该是冬天吧!对不对啊?但是往下写,它故事又没有中断,人物事件好像顺着一条河道,继续往下航行,但是,就互相矛盾。它写到,比如说,十一回,王熙凤到宁国府里面去,这时候又是一派秋天景象,你记不记得?又是菊花盛开,又有溪水在潺潺流动,又有蝉声在叫,是一个夏末秋初,或者是深秋景象——说什么它也不是下了雪珠子,有人被雪滑倒了之后的事情!所以,它在季节时序上有说不通的地方,你仔细想想。

  另外,在作者本身的交代上,很早就有《红楼梦》的研究者指出来,比如,林黛玉的父亲究竟什么时候死的?林黛玉由贾琏带着去奔丧究竟是什么时候?它前后说得不一样,一会儿说九月,一会儿又说年底,一会儿昭儿回来,又让凤姐跟平儿说,给贾琏带一些大毛衣服过去。那么时间交代上它也是矛盾的。而且在故事内容上,也有一些明显的风格不统一。比如说,贾瑞的这段故事就显得有点突兀,对不对?这就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dy},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曹雪芹他不太愿意写雍正朝曹家的惨况。那个时候,一来他年纪也很小,雍正抄检曹家是在雍正五年,曹頫被逮京问罪,枷号示众是在雍正六年。当然,红学界对曹雪芹究竟生在哪一年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是生在康熙那个时候,康熙的晚期;有的就认为,生在雍正的二年。但不管你怎么算,那个时候他年纪都很小,他的记忆不是很清晰,主要要听大人来讲,才能够知道当时的情况。他个人生命体验不丰富,所以,他没怎么写,他甚至把乾隆元年以后,他们家得到一个更上台阶的新局面的一些好事情前移了——前挪到{dy}回到第十六回里面来写了,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就是因为他一开始写《红楼梦》时候,他打算把他原来的一部稿子糅合进去,原来曹雪芹完成过一部——什么小说稿啊?《风月宝鉴》。这个是在脂砚斋批语里面,说得很清楚的。脂砚斋有一条批语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是在《红楼梦》{dy}回,讲到这本书,有过很多名字的时候,脂砚斋一条批语。就在{dy}回里面讲到,这个书有过很多的设想。曹雪芹本人,当时可能正在写这个书,而且刚刚草创完{zh1}一个“情榜”。曹雪芹本人比较主张,叫《金陵十二钗》的。但当初身边其他人出过主意,有说叫《红楼梦》的,有说叫《风月宝鉴》的,还有说,要叫《情僧录》的。脂砚斋是坚持要叫《石头记》,曹雪芹开头自己也同意叫《石头记》,当中想叫《金陵十二钗》——后来也同意脂砚斋的意见,叫《石头记》。但是,其中为什么要列上《风月宝鉴》一个名字呢?就是因为曹雪芹在更小的时候,可能那个时候还是练手——练笔的时候写过一本小说,估计没有这么大的篇幅,叫做《风月宝鉴》。

  这小说什么内容,你现在不难知道,现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就糅入了《风月宝鉴》的部分内容。比如说,贾瑞的故事,肯定就是《风月宝鉴》里面的,在写贾瑞的这个故事里面,就出现那个东西,记得吧?一面镜子,正面照怎么样,反面照怎么样。当时这些故事可能内容都是写一些情色故事,叫风月故事——风月就是有一些xx的故事。其中,很显然,就写了贾瑞追求王熙凤,又追不到,{zh1}自己等于淫性发作,{zh1}死于过分的性亢奋,就是死得很惨了。那么这个小说的主题,当时看起来也比较肤浅,诫人不要妄动风月,就是在情爱、xx的事情上,你要谨慎,不要沉迷其中;沉迷其中,像贾瑞一样没有好下场——类似这样一些主题。

  那么在{dy}回到第十六回的时候,秦钟和智能儿的故事,估计也是原来《风月宝鉴》的一部分,你还可以找到很多痕迹,它把当年《风月宝鉴》的一些东西,糅到前十几回里面,其中保留最完整的,应该就是贾瑞的故事。这样的话,就搞乱了,尤其贾瑞那点——贾瑞究竟病了多久?贾瑞从照着镜子来回来去生病,吃多少药也没用,到死亡究竟多久?这里面叙述语言就紊乱了。为什么呀?因为它是一个旧作糅进来,你现在读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dy}回到第十六、七回的时间上,尤其是{dy}回到第十二回,在叙述的时间上有大致的线索轨迹,但是又比较模糊,而且有前后矛盾之处,这是可以理解和谅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没有{zh1}定稿的书,它大体完成了,又很悲惨地丢掉了八十回以后的那些篇章;这八十回书,又遭到了别人的改动!那么这八十回书,有的地方也不很完整,有些毛刺没有把它剔尽,有些该调适地方没有调整好。

  但是,不管怎么说,就是这一部残缺的著作——已经让我迷醉得不行了!阅读它,分析它,是极大的快乐。那么在这一讲{zh1},我们要讨论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如果像我前面所讲的,在小说里面,秦可卿之死是由于贾元春向皇帝告密,那么在生活真实当中,可能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吗?贾元春的生活原型究竟是谁呢?咱们下一讲再讲。



郑重声明:资讯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上({dy}、二部)9_李猛的博客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