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离沃尔沃有多远- 覃怡敏-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 ...

  

  xx于2009年10月

  在中国企业掀起的海外资产收购热潮中,一直备受争议的吉利汽车也要出手了。这个在国内低端汽车市场如鲇鱼般四处游动的企业,开始游向欧洲xx汽车品牌沃尔沃
 

    


  扑朔迷离的瑞典沃尔沃汽车并购案似乎有了转机。据瑞典媒体报道,福特汽车将最晚在下个月,公布进入{zh1}收购谈判的竞购方名单,吉利汽车可能成为{wy}的竞购者。

  据报道,福特希望出售沃尔沃的交易价格大约在200亿~250亿瑞典克朗(合25.3亿~31.6亿美元),吉利则期望以约20亿美元价格,收购沃尔沃大部分股权。

  此消息一经公布,就有吉利人士表示,公司高层将就此开会,商讨对外口径。吉利一位高管则表示,收购一事属实,不日将对外公布,“最晚国庆之前。”

  据接近吉利汽车的人士透露,由于吉利与福特签有保密协议,因此,目前不便主动与媒体沟通,但收购一事从未停止过。至于具体股权收购比例,上述人士表示会在51%以上,以谋求控股资格。

  据悉,吉利已聘请法国洛希尔投资银行,完成了一份关于沃尔沃未来发展框架的全面报告。包括沃尔沃前董事长哈曼、前总裁奥尔松等在内的前沃尔沃高管,均通过该投行参与了该项发展报告。

  收购事件中的画外音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消息,已成为时下汽车圈最热闹的看点。两家企业,一个是全球名列第三、安全技术世界排名{dy}的百年品牌,一个是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才十几年的中国本土企业;一个是“洋新娘”,一个是“土新郎”,果真是一个愿嫁,一个能娶?

  沃尔沃的品牌定位一向在xx,身价堪称高贵;作为中国本土企业的吉利,十多年来一直在低端市场打拼;正是由于两个品牌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使这桩跨国并购案广受市场关注。“福特出售沃尔沃,首先是不一定要卖给吉利,其次是吉利不一定买得起。更重要的是,吉利买来能否养得起。至于收购资格,要靠资本说话,能买得起,就很说明问题。然后,就要看买来以后,会不会对企业产生正的协同作用。” 战略与资本市场资深专家郑磊这样对《新财经》记者分析。“吉利并购沃尔沃现在还只是个说法,成功与否变数还很大。”

  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汽车工程师吴志峰表示,支持吉利收购沃尔沃,但他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性仅为20%。汽车行业资深咨询顾问晋东海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收购仅仅会提升吉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不会给吉利披上华丽的外衣。”

  记者查看了相关评论,发现舆论对吉利的收购前景并不看好,并对吉利的收购能力、融资渠道和后续整合能力,提出了一系列置疑。

  收购事件披露后,吉利作出的回应也前后不一:从否认、不断否认,到间歇性默认、或承认,然后再否认。9月8日,吉利汽车上市公司行政总裁和执行董事桂生悦公开表示,吉利方面正在参与收购沃尔沃,有关收购是吉利母公司层面在操作。之后,吉利汽车副总裁王自亮却对媒体称,集团并无竞购沃尔沃汽车的意图,也没有发布相关消息。

  郑磊对此分析说:“看来吉利自己都没有信心。” 面对各种猜测和传闻,记者电话连线吉利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称对此事并不知情。可见,吉利内部对此事也有诸多顾虑。

  反观福特方面,福特首席财务官刘易斯·布思表示,现在福特在全球的运营依然很艰难。“需要把财政资源集中起来,把资源集中在福特品牌上”。所以,不得不决定出售沃尔沃。福特已经是铁了心要将沃尔沃出售,以聚集企业资源。但财大气粗的福特xx没有任何甩卖压力。福特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新财经》记者:“关于沃尔沃问题,正在与相关各方洽谈。目前没有任何决定。沃尔沃不愁嫁。”业内人士预测,福特会不断抬高收购底价,谁能最终接盘,目前仍是未知数。

  此前,长安、奇瑞、东风等中国汽车企业,曾先后对沃尔沃表示出收购意向,经记者调查,国内车企普遍对收购沃尔沃有浓厚兴趣。7月,刚刚在欧宝竞购案中兵败出局的北汽控股,也转身加入到沃尔沃的竞购队伍中。

  吉利上演“蛇吞象”

  业内人士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典型的“蛇吞象”收购案。吉利是否具备收购能力,李书福是否有足够好胃口对并购进行消化,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李书福是典型的浙商代表,从照相生意做起,然后开照相馆,做淘金生意,做冰箱配件开启“小狗经济”,生产冰箱、做摩托车、搞装潢材料、追赶海南房地产热潮、投资足球……虽说一路起起伏伏,但在历经商界百态之后,最终在创业大潮中走向了自己的人生{df}。1998年8月8日,随着{dy}辆吉利汽车下线,惯于赚快钱并迅速把企业做大的李书福在吉利汽车这块产业土壤上,扎下了自己的事业根基。

  不惧商海闯荡的李书福,而今再次因收购沃尔沃被人称之为“疯子”,而这一切,与他的一贯做派相当吻合。“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要像卖西瓜一样卖汽车”,当年的李书福一入行就语惊四座。从那以后,他在国内汽车行业的我行我素,使他收获了诸如:汽车狂人、汽车疯子、偏执狂、有野心、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等众多外界的负面评价。

  “李书福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取得了成功,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运用国家政策、行业政策、资金政策等各种资源的商界精英。同时,他也是一个善于把握商业机会的企业决策者。”晋东海这样评价李书福。

  “吉利能走到今天,李书福显然是个不错的企业家,他有进取心,有能力。”郑磊评价道。奉行低成本战略走低端路线,这也贯穿到吉利运营的各个环节。“早期的李书福赚到了{dy}桶金,是他把握住了市场规律。”

  在收购沃尔沃这一舞台上,李书福显然不甘寂寞,据知情人士透露,吉利已拿到发改委同意其进行海外谈判的“确认函”。

  据来自沃尔沃的{zx1}数据显示,2009年1~8月,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了42%。据了解,2008年沃尔沃销量37.4万辆,2007年则是45.8万辆,而吉利2008年的销量才刚刚超过20万辆。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活动仍然在马不停蹄地进行,其在美国的市场也开始复苏,身处并购旋涡的沃尔沃似乎丝毫未受影响,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市场扩张。

  吉利能吃得下这个比它身躯庞大得多的豪华品牌吗?正如郑磊所描述的,“蛇如果吞了象而不消化,死得会比平时更难看。”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的悲怆结局,便是前车之鉴。

  “炒作”与“真做”

  “竞争是惨烈的,任何企业不进则退,不管它以前有多么辉煌。”晋东海表示。

  吉利汽车经过十多年发展,一直在市场的挤压中求生存,却没有找到真正的突围点。“李书福的不足在于,当自己整个企业(项目)前期的投入到位之后,在如何持续稳定进行良性运作上缺乏连贯性。”晋东海这样分析。

  此番并购,吉利在“否认,不断否认”的同时,又不xx咬死可能性,反复披露之下,人们宁可选择相信“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吉利到底在想什么?对于一贯擅长炒作的李书福来说,此次到底是“炒作”还是“真做”?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谁与沃尔沃这个国际xx有染,炒作得越厉害,将会带来越多的市场关注。吉利似乎看准了沃尔沃这个如同晋级垫脚石的国际xx。

  “这些人的心态跟打高尔夫球差不多,俺也参与了贵族运动,至于玩得怎样没人关心。他们对市场、技术战略的把握很随意,收购也就是个投资项目而已,至于xxxx怎样,也就是听天由命或搏一下。国内企业普遍在战略管理上很落后,收进来又怎样,玩得好吗?我很怀疑。” 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行业项目管理咨询顾问孔先生说。

  “要跟上世界汽车发展潮流,当然要上中xx车,但国内技术跟不上。所以,买技术、买品牌成为一条捷径。”郑磊说,收购成功后,李书福的品牌心病自然得以解决。

  晋东海分析,若能成功收购,吉利将大获丰收:“进入中国车企前5强,不会再担心自己被国企并购;还可以从政府手中拿到许多民营企业得不到的优惠(土地资源、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车型批文,等等);汽车部分核心技术和研发人才;整车企业的国际运营方式;部分管理高层;其他国家的汽车消费习惯;其他国家的汽车行业政策,等等。”

  对于“炒作”和“真做”的置疑,晋东海表示:“此次是真做。中国现在鼓励国内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有国家背景,奇瑞有安徽省政府的背景,比亚迪有巴菲特的投资,只有吉利还没有任何背景。目前,任何非国有企业要在国内做大做强,背后一定要有一个‘背景’。吉利选择并购沃尔沃,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不是{zj0}的选择,但也没有更好的途径,能让自己的企业更上一个台阶。”

  正如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新男所分析的:“吉利是一个符号,不管大家有什么争议,有什么看法。”“走出去”的吉利,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个代表,通过海外并购来获得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不仅是吉利的梦想,也是整个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梦想。

  吉利能否借沃尔沃“一跃龙门”

  售卖之路并不顺利,福特玩起了“太极”,不再急于出手沃尔沃这块“准鸡肋”,开始耐心等候{zj0}收购方,期待着能卖个好价钱。

  尽管“国内政府相关高层已经默认——这也是此番并购的优势”,但吉利并购沃尔沃还是存在很大风险,“{dy},资金压力,与吉利合作的第三方投资公司或银行突然变卦;第二,新的竞购方出现,如果是国际知名的公司(比如菲亚特),即使所报的价格比吉利低,新入公司中标的可能也会更大;第三,国内四大汽车巨头也可能对吉利并购沃尔沃扔出自己的‘绊脚石’。” 晋东海对吉利面临的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

  虽如此,但“并购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运营成功的风险也很大。”晋东海表示, “在发达国家,工会的力量大得惊人,不仅持有部分股权,而且对许多企业的决策拥有否决权。国内企业并购外企,一定要对工会有系统的应对方案。他们的工会,不会考虑品牌影响力的降低,也不会考虑股东是谁,而是考虑哪个投资方给自己的利益{zd0}化。”

  同时,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后,目标客户群体的选择非常关键,如何让原有的客户流失最小化,设定新的客户群体在哪里,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晋东海以联想为例,“联想并购IBM PC 业务之后,IBM有多少高管留下?有多少研发者流失?没有人统计过。去了哪里——惠普和戴尔是{zd0}的受惠方,因为他们直接接收了IBM原有的全球合作伙伴(指定使用IBM笔记本的跨国公司和政府采购)。”

  “目前在中国,民企、国企、外企、合资企业的运营模式差别太大,如果竞购成功,是采用沃尔沃原有的模式,还是选择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创造一种新的模式——不仅在国内运作不错,还可以推广到全球。吉利决策层肯定会选第三种,采用国内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借用沃尔沃的品牌优势和全球网络优势,快速扩张。”

  吉利“草台班子”的粗糙制造和营销手法,在与沃尔沃的品质制造和“精细营销”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晋东海指出,“国内运营成功的经验,无法复制到全球其他国家”。吉利没有足够的经验管理拥有数万员工的沃尔沃,这不止是管理问题,也是文化问题。

  郑磊告诉《新财经》记者:“吉利只能按照沃尔沃的东西去做。要改变,很难,只能是去学习。这其中,营运成本会很高,吉利能否承受得了,是个疑问。吉利可能想借买沃尔沃,把他们的技术拿过来,提高吉利的xx车型。这有点类似上汽当初的想法,结果双龙告上汽偷技术。吉利如果想买下,然后把在瑞典和比利时的那帮人甩掉,恐怕也不行,哪怕是裁员,成本和障碍都很大。所以,必然是一边维持海外高成本,一边是尽快学技术,弥补自己在xx车上的不足。靠在国内大量销售沃尔沃也不现实,只有将吉利车的价格和沃尔沃的技术结合,才是吉利真正想走的路,但这需要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跨国经营能力。吉利靠自己,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收购后,吉利倒是可以通过逐步消化沃尔沃品牌里的养分,提升水平,同时丰富自己的产品线。”

  晋东海说,吉利一旦成功并购沃尔沃,即使未来两年运营不太理想,吉利自己也不会崩盘:“在目前的中国,任何大项目的并购运作,都要提前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默许或者支持,否则拿不到政府批文。政府支持并购,是因为政府一直有一个情结(大国情结),即中国企业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政府高层在如何思考,决定着许多大型项目的运作。”

  在多数中国汽车企业看来,寻找机会收购海外甩卖的汽车品牌,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jj1}机会,“走出去”的风潮,已从暗流涌动到渐成气候。吉利收购沃尔沃,虽然各方褒贬不一,但最终结果如何,一看政府的态度,二看福特的意向,三看沃尔沃企业的意愿,但一切,只能等到李书福来揭开底牌。

  •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郭冉
  • 个人名片 覃怡敏
郑重声明:资讯 【吉利离沃尔沃有多远- 覃怡敏-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