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随学:我们的文化为何会沉于“掏古井”?_只为了公平正义_新浪博客

我们的文化为何会沉于“掏古井”?
王随学

 

新版《三国》热播,将四大名著的“旧版翻新”,又推向新的高潮。此前,已有《西游记》翻新版,此后,估计《红楼梦》与《水浒》的同类版本,也将高调面世。对此,或许人们在休闲观赏之余,也未必不多有叹息:我们的影视是怎么了?难道除了一遍遍地耗巨资炒卖老祖宗的遗产外,就基本是穷途末路、江郎才尽了么?


其实,翻炒四大名著,只不过是当今影视作品的一部分。自从文化多元化、产业化以来,不仅是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清朝的“辫子国”,各类对历史的“正说”、“戏说”,成“影”成“视”者,离奇古怪,五花八门,多如过江之鲫,建国后一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与银幕作品,诸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沙家浜》、《地道战》、《地雷战》……等等,等等,也多有同种“恩遇”。而如果说,荧屏银幕,只是文化的一个方面,那么,再放开视野,我们会发现这种翻炒老古董的现象,上至从央视到各地电视台的各类“讲坛”、“揭秘”、“回眸”、“xx”等等,下到市井报刊亭里,用橙色纸印刷的“旧闻”、“老照片”、“老新闻”……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直把旧衣作新裳。一部《品三国》,热红了易中天;“心得”了一番《论语》,更是让孔夫子都羡煞于丹,因为他老人家当年给人讲课,不过是收受点儿干肉之类的“束脩”,更不会有现代化装备的保安,为其贴身护驾。显然,正如同不久前河南省大肆炒作与开挖曹操墓,如近年来屡屡有各地争夺历史上名人故里,如这样那样的“文化节”等等一样,“厚古”、“掘古”、“扮古”、“戏古”、“说古”、“炒古”,以至于“歪古”、“曲古”等,已成为当今文化领域里酣热未尽的一大特征。近日正是在这类旧闻报纸上,看到有xxx1963年11月时对当时文化部的批示,“封建的、帝王将相的、才子佳人的东西很多,文化部不管”、“文化工作方面,特别是戏曲,大量的是封建落后的东西,社会主义的东西很少。文化部是管文化的,应当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如不改变,就改名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这当然有失偏颇,或可称之为“极左”。然而,若真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便就是今日,一方面,我们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和主要表现为政治体制领域的深化改革,而另一方面,本应来源并密切服务于现实的文化领域,却几乎一窝蜂、一边倒似地沉迷于“掏古井”,如此脱节的现象,又岂非咄咄怪事呢?


当然,正如黑格尔名言所说,“存在即合理”。稍作以分析与探究,便不能不在“理解”的同时,亦为之遗憾而叹息。


应当说,最主要、甚或可说是根源性的原因,在于思想理论的僵化与深化改革的迟滞,造成社会意识的整体疲乏与间断性迷惘。而这种疲乏与迷惘的下意识结果,便是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躲避与逃离现实。表现在文化领域,一方面,正是因这种对于现实的躲避与逃离,使得因各种潜意识而来的“溯古忆旧”意愿,成为社会上一种潜在的文化需求;而另一方面,除了一部分因囿于政治与理论僵化、本能地企图借古人说事说话,亦即常说的“借古喻今”类作品,亦除了另一些借说古论古,在满足社会各类新阶层、尤其是新权贵利益与话语诉求的同时,跻身于新贵们圈内的文化投机者外,更多的“善谋文化产业”、或也可称之为“借文化圈钱捞钱”者,则更是极其敏锐地瞅准并抓住了这一潜在的文化需求,花样百出,死抓不放,但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靠“掏古井”来掏挖票房、收视率或发行量,亦即在掏挖离不开文化营养和娱乐的现今人们的钱包。


首先看“掏古井”现象形成的社会原因。从理论上讲,固然,我们现在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等等说法及论断;然而,无论就经济基础还是就上层建筑而言,所有制改革后,而今已不言而喻的私有制模式,以及并非是社会主义形态所{wy}所有的国有企业等,仅仅用“初级”与“特色”等,该如何来涵盖和解释其中已日益呈现出种种对立与对抗的尖锐矛盾?再比如为祸甚烈、已长久成为舆论焦点的官员腐败与“官本位”,又难道要因为“初级”与“特色”等,而只能对其束手无策,以至于望洋兴叹呢?我们的各类文化作品中,曾经也有过“官场”热,比如以王跃文《国画》为代表的官场文学热,以《黑洞》、《{jd1}权力》、《国家干部》等为代表的反腐败影视热,以管虎《生存之民工》为典型的劳资剧中的佼佼者……等等,等等;然而,比对于社会现实中日见增多的“越反越腐”、以及劳动者弱势状况总难以有质的更改等趋势,这类近似于清末民初“谴责小说”、但多半又被装上条“光明尾巴”的作品,便不能不被信息xx通达的现代社会,被人们因其不得不有的“虚伪”与“xx”,而予以淡漠、嗤笑与抛弃。于是在这种情景下,各类文化形式的“镜头”,逐渐便离开广泛与深刻意义的社会,离开以反腐、官场等为主的深化改革,对准了人们还不能不予以关心的家庭,于是在“掏古井”热的同时,形形色色的“婆婆妈妈”剧、“男人女人”剧、“结婚离婚”剧,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与此同时,本山先生的“善意幽默”、劳模小沈阳的“娘娘腔”、韩寒郭敬明等等的这“秀”那“秀”,也因了社会总体意识的文化饥渴,往往被抬高到并不算怎么合适的地位。


现在再来对各种类型的“掏古井”,作点儿简要的分析。应当说,若是抛却开其形成的特殊背景,就事论事来说,对于文化领域的这种现象,自然也不能一概否定。其中首先很值得玩味与肯定的,当属虽远溯千年、但如在眼前的一类历史剧;远的如张国立的《微服私访》系列、吴子牛的《天下梁仓》等,而{zx1}极具现实意义的,莫过于根据孙皓晖先生所创作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的《大秦帝国》。即以《大秦帝国》为例,洋洋洒洒的{dy}部51集,其实全部内容的重心也就是两个字:变法(改革),而贯穿于全剧的情感与精神魅力,又正是因改革而起、为改革而奉、终改革而亡的理想与浪漫主义。而对照当前深化改革的迟滞,面对连一个“官员财产公示”也总是难以立法的现实,我们难道不正是觉得,当今人们所缺少的,除了完整而清晰的理论外,也恰恰还更有这种一往无前的理想与浪漫主义吗?而另一类“掏古井”作品,比如新、老版四大名著,以及诸如易中天《品三国》等汗牛充栋般的谈古论今、旧闻新说,抛却开其功利性动机不说,则无论其多角度寻视、xxx发掘,还是其种种深及臻理的阐释、妙趣横生的演绎,等等,等等,其对于中华古典文化的普及与发扬,也不可不称得是功不可没。但是,在这股潮流里,有一类现象,却又不能不尤引人注意。比如对孔孟学说的歪解与过度崇扬。众所周知,孔孟学说的核心,其实也就是两个字:秩序;而其所倡导秩序的核心,亦可用4个字概括,那就是“上下尊卑”。不可否认,连同每个社会里{zd2}层人群,也不会否认和反对秩序,因为在现今发展水平的条件下,“上下尊卑”的状况,尚难以从现代民主的高度,予以阶段性的根本改观,故而在逐步演进的过程中,有秩序才会有稳定、有和谐、有安居乐业。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秩序也同样需要由社会各阶层来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共同维护。如此试想:在社会层面,假如有作为“上”与“尊”的一些官员,一方面无有限度地只知贪占与满足个人,另一方面,却还要凌驾于法律之上,制造出诸如野蛮拆迁、关上访者进精神病院、垮省追捕发帖者等种种“礼崩乐坏”之恶闻,在企业层面,假如同样有作为“上”与“尊”的一些资方,无视《劳动法》并行贿于执法者,以“血汗工厂”的种种手段,肆无忌惮地侵害劳动者利益;那么,在这样的现实下,一些“倡孔”、“说孔”者,却只是娓娓动听地阐释所谓的“秩序”,那岂不是既在献媚邀宠于“上”与“尊”,又在对于下层的弱势者,有意在注射着别出心裁的xx剂呢?


2010/5/4


原文: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王随学:我们的文化为何会沉于“掏古井”?_只为了公平正义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