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脐法】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下,一般每日一次。此法适用于急性腹泻,效果较好。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七·九·封三。 5.药艾绒隔盐灸脐法:陈艾叶五百克,川乌三十克,草乌三十克,冰片五克,雄黄三十克,薄荷十克,麝香一克,甘草十克,细辛十克,于姜三十克,牙皂十克。上药共研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柱。用食盐将脐填平,铺成一个直径约六厘米的圆形薄饼,约一分硬币厚,上置药艾住灸之,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换一壮,连灸数壮至十余壮,用于暴泻。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十·四十一。 6.针脐中四边穴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处,共四穴,患者平卧,选用二十八号或三十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三至五分深,小儿针二至三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一次,慢性泄泻隔日一次。 出处:《江苏中医》九六一·九·二十九。
8.白胡椒、吴茱萸各六克,大蒜少许。用米饭捣成饼。贴于脐上,用于寒泻。 9.芥子末、面粉各等分。用湿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11.炮姜、附子未各等分。共研细末。敷干脐部,炒盐加葱热熨子上。用于阳虚寒泻。 12.理中散:党参十克,白术七克,干姜五克,灸甘草三克。混合烘干,碾面,备用。取药粉零点二克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封,三至七天换药一次。用于慢性泄泻。 13.隔盐灸脐法,患者仰卧,将细盐适量倒人脐部。以填满脐窝并稍高出脐部周围皮肤为度,将艾绒制成艾主数个,每用一个放盐上点燃灸之,燃尽后再换一住,连灸七至十壮,日一次。 14.丁香、肉桂各等分。共研细末。敷于脐部,胶布固定,一日一换,三至五天为一疗程。 15.艾绒、十滴水各适量。取艾绒少许,放在金属小盒内,用酒精灯温火加热,再加适量十滴水,搅拌均匀,继续加温,大约经过一至二分钟用手取出艾绒(此时艾绒已呈湿润状),按压至不滴水,不烫手为度。放在神阙穴上,用胶布压盖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另用百分之五葡萄糖溶液二毫升,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侧一毫升),每日一次,可连用三至四次。用于夏季流行性腹泻。一般五次痊愈。 16.乌梅、川椒、黄柏各等分,鲜生姜适量。前三味共碾为未,加生姜共捣制成糊膏状,将姜膏摊在纱布上。外敷神阙穴,用胶布加压固定。用药半小时,脐腹有温暖舒适感,一般外敷一次可症状告愈,若不愈,二至三日后可换药再敷。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及其它慢性腹泻,寒性腹泻者。 17.肉桂三克,硫磺六克,白胡椒一点五克,鸡内金三克,枯矾六克,五倍子六克,新鲜葱头三至五节。前六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取葱头捣烂,与上述药末拌匀。加适量醋酸调成糊状,平摊于脐部,用纱布覆盖井用胶布贴稳,每天敷二小时即可,每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若敷药后出现发痒、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用于五更泻,症见泄泻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xx,登厕必泻,小腹畏寒喜暖者。热泻及痢疾禁用此法。 18.清凉油适量,搽脐内,用于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 20.苍术、厚朴、陈皮、山檀炭、车前子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 21.车前子适量。研细未,水调成膏。敷脐。用于水泻。 28.滑石、甘草、鲜车前子各适量。前二味研细末,用车前子捣汁调成饼; 29.猪苓、地龙、针砂各适量,葱汁少许。前三味研细末。加入葱汁调成 30.滑石三十克,酒芍十五克。灸甘草六克,炮姜一点五克,丹皮汁适量。分别研细未,将滑石用丹皮汁浸煮收干,再加入余药,用水调成膏,敷于脐部,用于热泻。 31.硫磺、枯矾各适量,来砂少许,前二味研细末,朱砂为丸,纳脐内。用于气虚暴泻。若泻不止行,用艾五百克坐身下,火烘脚。 32.木鳖仁,丁香各适量。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纳脐泄气愈。用于水 33.热泻散:黄连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吴茱萸十克。共研细末。贴神阙穴,大肠俞,胶布固定。用于热泻。
34.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零点三克,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用于水泻不止。 36.封脐艾:陈艾叶、蛇京子各三十克,木鳖子二个(带壳生用)。共研为细末和匀,用棉包裹。安在脐上,以纸圈固定,以熨斗熨之为妙。用于脐腹冷痛或泄泻。 37.熟艾十五克,硫磺六克,蓖麻仁七个。前二味碾末,同蓖麻仁共捣烂。棉包安脐上,熨斗熨之,可止泄泻。 38.食盐少许。炒热,布包,热敷于脐部,用于腹泻。 40.艾叶适量。以酒炒艾为绒,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45.炮姜三十克,捣烂,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二寸五分,宽一寸),布包扎一至二小时。用于寒泻。 46.松香三克,大蒜二枚。将松香研成末,与大蒜同捣烂,敷于脐上,用膏药盖贴。用于寒泻。 47.生附子一大片,烘热。包肚脐上,用于寒泻xx。 49.肾泻散:吴荣英、补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三十克,带根须葱白十根。葱白切碎,余药共为粗未。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炒热,纱布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三十分钟,每日一至二次,一剂药可用三天。用于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 疗效举例:周××,男,四十岁,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初诊,五更泻了年余。患者每于晨起六时许即xx欲泻,泻后痛止或痛减,大便时稀,小腹怕凉,喜温,舌质淡,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细弱。证属肾阳不足,夹瘀为患,用肾泻散加生蒲黄,五灵脂各十五克,如上法用之,用药四剂痊愈。半年后未复发。 50.久泻膏: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三十克,xx、肉桂各十五克,川连、冰片各六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三克,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填敷神阙穴,用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三夭换药一次,用于久泻。 51.胡椒未九克,生姜汁少许,调成稠膏状,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52.胡椒未三克,饭团少许,拌匀,制成饼状,贴于脐部,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53.透刺神阙法:取三寸毫针从天枢穴(脐旁开二寸)皮下进针,针尖向脐中方向斜刺二至二点五寸深,持续缓慢捻转三至五分钟起针,每日一次,用于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所致的腹泻,有显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三·六·封底。
55.葱白根适量,黄丹少许。将葱白根洗净,捣烂如泥,入黄丹和匀为丸。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水泻。 56.神秘万金膏:草乌、川芎、大黄各十八克,当归、赤芍、白芝、连翘、白芝、白蔹、乌药、官桂,木鳖子各二十克,槐、柳、桃、桑、枣枝各十二克,(一方加苦参、皂英各十五克,一方加苏合香零点九克,名万应紫金膏)。将上药细锉,用麻油一千克浸药一宿,用火熬至药焦色,用丝绢滤去渣,将油再入锅,以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后入乳香,没药末各十二克搅匀。摊贴脐上,用于泄泻和痢疾。 57.丁香三克,大椒六克。研极细末放膏药中,贴脐中。用于水泻。 出处:民间验方。 58.葱、姜各适量,黄丹(如豆大)一粒。把葱、姜打烂、入黄丹和匀。纳入脐中,外贴膏药。用于水泻。 59.丁香、白芍、甘草各等分。研细末后,用唾液调和如饼状,敷于脐上,外贴膏药保暖。 60.硫磺、丁香各二克,白胡椒一点五克,绿豆粉四点五克。共研末和匀。将药末少许敷在脐上,外以膏药封贴。 61.酒饼丸适量。研成粉末,以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次,五至八小时后去掉,同时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给予输液及纠正酸中毒。 62.大蒜一至二枚,连皮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局部有烧灼感,并且皮肤发赤时去掉,一日一次。 《增广验方新编》取大蒜须同银珠同捣敷脐等。现多煨熟后再用,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延长敷药时间。 63.生姜、大葱、大蒜各六十四克。木鳖仁十五克,穿山甲十克,乳香、没药末各九克,丁香一点五克。前五味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将后三味糁入膏内,敷脐上。用于夏日泄泻,敷之即效。 64.鲜石榴果皮二十克,捣成泥状,敷于脐部,外盖锡纸、纱布,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 65.五倍子(炒黄),干姜各十克,吴茱萸、公丁香各五克。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十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五厘米的药饼,敷脐部,胶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一次,连用一至八次。用于腹泻。效果较好。 66.细辛、荞子粉各三克。共研细末,制成蚕豆大的丸子。放脐眼内,纱布盖上,固定好,用于腹泻可一次止泻。 67.总管根皮少许,嚼烂,敷于脐部。用于xx便泻。 出处:《湖南农村常用xxx手册》。 69.白胡椒二份,肉桂一份,丁香一份。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并敷命门穴。外用胶布固定,一至二日换药一次,直至痊愈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