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打造昆明“海绵城市”设施透水混凝土路面
昨日听证的《昆明市雨水收集利用管理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就是奔着打造“海绵城市”的目标去的。
什么是“海绵城市?”
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昆明方式有哪些?
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植草砖、渗排一体化系统、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滤水层、雨水收集池、模块水池及景观水体等
目前到个啥水平?
截至目前,昆明在工业和民用建筑项目已同期配套建成了119个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日设计控制规模约为7.9万立方米
2010年5月开始,在新建和改建道路中推行生态道路建设,目前已有68条道路,约120公里采用了雨水生态断面技术与道路同步建设
还对已建成的51个公园绿地补建了雨水集蓄利用设施
同时结合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在主城二环路以内开展了雨污调蓄池试点建设,共建成16座调蓄池,总容积为21.24万立方米,配套管网17.7公里
解密
打造“海绵城市”的设施
到底什么样
据了解,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形式很多样——针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绿地等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径流,采取收集、入渗、储存、调蓄、处理、利用等措施都是,但不包括水库、农村小水窖等蓄积利用雨水的水利工程。现实生活中,人行道石坎边的小洞将雨水引入绿化带中就是最常见的雨水收集设施。而弥勒寺公园内的透水路面,虽然平时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下雨时,人们能明显地看到路面不会有积水。也正因为如此,自它建好后,原省委大院这个淹水重灾区再没有出现过淹水,而且回补了地下水。
《征求意见稿》中,主管部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等标准,计算出了昆明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的设计要求,并规定设计方案等应因地制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比如,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建筑物屋顶的,其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可通过雨落管断接或者设置集水井,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或者是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屋面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也可以通过雨落管断接或者设置集水井,将屋面雨水引入储水设施处理后利用。
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庭院、广场、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公园的,其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可以优先选用透水材料铺装,可渗透面积应达到40%以上;采用生态排水方式将雨水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引入储水设施处理利用。
地面硬化利用类型为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应当按生态道路建设的要求,其路面排水应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并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或者按照建设标准选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