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牙医*张星@
分享

       老蒋给大家开了眼界,也讲了如何从网络获取知识,目的就在于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可惜像我一样不懂“外文”的人大大的有,靠自学来提高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多几个人分享就好了,我近日浏览网络时碰到一段有价值的讨论,不敢独自享受;经jiangziya的允许,现为大家分享……讨论还在继续中,我会不断地更新此博文。

小说的情节一般由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构成。

开  端

sunjiagang:

患者35岁昨晚拔除左上4残根,两根都很细,唇侧顺利取出,舌侧残根挺断,取断根时不小心推入了上颌窦,患者鼓气有气体从牙槽窝内吹出,观察穿孔有3-4 mm,断根大约3mm,黏贴于穿孔附近,没敢再掏!临床上{dy}次遇到牙根进入上颌窦,因为是在基层,大夫就我一个人,跟患者说明情况后,让其回去打点滴,注意口腔卫生,不要用力鼓气,今天早晨来复诊,患者讲昨晚创口有点痛,感觉稍有点肿,检查了拔牙创口挺正常,以前也听说过牙根进入上颌窦,留在上颌窦的例子。
请教各位前辈,保守xx效果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为这事一个晚上没睡好觉了。
现在已是第三天了,患者没有不适感,检查拔牙创良好,继续静滴青霉素+甲硝唑。我现在担心的是拔牙创口愈合良好,观察一周后没有什么症状,是不是以后就不会引起上颌窦炎了?上颌窦瘘也不会发生了?
目前已是第五天了,电话随诊患者,感觉肿已经消退,只是每到下午时候有点头晕,是何原因?患者在外地出差,明天才能回来,我心里感到忐忑不安!

发  展


chengbin19860102:
3-4mm的穿孔属于中等大小的穿孔,一般也可按拔牙后常规处理,关键是要形成高质量的血块,将牙龈拉拢缝合,勿鼓气,吸烟等。预防感染,可以使用滴鼻液。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如果有感染或经常不适的话,就要转上级医院检查看是否行侧壁开窗将之取出。
前磨牙为扁根,器械进入以及支点的寻找都不方便,加上有的临近上颌窦,属于全口牙中最难掏的,所以以后请慎重。

蹉跎岁月:
如果你的收费是30元以下,
就不要折腾了,
这样的客人禁不起折腾,
你也折腾不起你的声誉,
而且这样的客人身体也皮实,
是你想象不到的那种,
那叫一个健康,
这点小问题,
根本就是毛毛雨,
身体自愈能力超乎想象的强!

如果你的收费在100以上,
你可以考虑转院,
如果这样的都是知识分子较多,
身体素质较差,
或者你让他多应用xxx,
也能解决问题。
尽量不转院!

我想兄弟应该是{dy}种情况吧!
不要庸人自扰啦!


scalpel16:
大不了就是上颌窦瘘,并发上颌窦感染。
不过是有条件的。
1. 牙根破坏上颌窦粘膜,进入窦腔。
2. 关闭瘘口时,黏骨膜覆盖不xx,或者形成的黏骨膜瓣血供不佳。
3. 局部炎症没有有效控制。
4. 手术后因上颌窦压力增高,使封闭的瘘口再度开放。

因此牙根进入上颌窦要造成上颌窦瘘,并发上颌窦感染还是有一定条件的。
我们的教科书在30年前就已经成形。3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其实这也是当时的经验而已,不必苛求,或者看做{wy}标准。

现在的xxx已经比30年前好了不知多少;现在的外科手段也有很大发展(可以用内镜取根,口腔科不行,五官科总可以吧);尤其是牙根尚在上颌窦粘膜下方时,不取出来又怎样?
做上颌窦提升时还植骨呢,不也要做的吗?

当然,学术上还是要严谨的。应该明确告知患者,然则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很小。在自己能力能够做到得时候,不妨去做一下,可能还是取不出来,不过可以提升自己的经验值呀。。。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frogking88:
六年前,我曾经把一个断根推进上颌窦。
穿孔不大,没缝合。
我转病人到五官科,五官科的主任坚定地告诉我,保守xx,上颌窦有问题再说。
然后保守xx,xx无症状,至今这个病人还找我看别的牙。
我当时也很担心,也因此成为丁香园的常客,呵呵。
后来,我的手下,也出现类似进窦。
我也保守xx先观察,效果痊愈。
我觉得保守xx先观察,是一个较好的手段。
马上开上颌窦,刮治,感觉有点过度xx。
也可能因为开窦引发更多的并发症。
这也是为病人着想,并非隐瞒。
当时五官科的老主任告诉我:
上颌窦里,木头、沙子、金属见得多啦。
这样一个小小根尖估计问题不大。
相信人的抵抗力哦。


jiangziya888:
上述师兄们的见解各有各的道理,谈一下我的看法。
1:发生类似情况,没必要隐瞒患者,因为这是患者的知情权,应该在拔牙术前根据x-r交代清楚,否则术中出现情况再向患者交代就被动了。
2:出现断根进入上颌窦,也有可能不发生上颌窦炎,但是一旦出现就必需进行上颌窦颊侧开窗、取根、刮治,术式难度加大、患者创伤加大,不如{dy}时间解决更好。而且只要患者没有上颌窦炎症,不必进行刮治,只需取出断根、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严密缝合即可。当然术后xx必不可少。
上颌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可怕,谨慎处理都没问题的。

高  潮


jiangziya888:
有一个2年前的患者,因为想给学生讲课,就留了点片子下来,可供大家参考,望师兄们指正。
患者男,44岁,大货司机,20天前于当地县医院口腔科行左上后牙拔除术,手术顺利。
术后自觉左面部有“发木、肿胀”感,无明显疼痛,左侧鼻孔通气尚通畅。
曾数次于中心医院口腔科复诊,均以“术后反应、略有感染”答复,并给予“上药”处理(具体过程、xx不详);患者口服xx药(阿莫西林、甲硝唑)xxxx均未见好转,来诊。
来诊时x-r:2008-07-06


口内可见:2008-07-06

口内可见拔牙创处为当地县医院放置的棉球:2008-07-06

打开棉球,暴露拔牙创,去除牙槽中隔,可见:2008-07-06

大量盐水冲洗,并用纱布保护创口,可见残根被冲洗出来,这是冲洗出来后用镊子夹住照的照片:2008-07-06

切开:2008-07-06

转瓣:2008-07-06

缝合前:2008-07-06

缝合后:2008-07-06

缝合后颊侧:2008-07-06

术后x-r:2008-07-06

术后一周:2008-07-10

术后10天拆线:2008-07-14

术后1个月:2008-08-05

术后7个月:2009-02-05
(个人认为一个好的病例不但需要大夫的责任心,还需要时间的沉淀。经过长期的跟踪回访,“姜子牙”这样的病例更有价值)

智齿:
这个上颌窦冲洗的病例很漂亮
有个问题:断根进入上颌窦的病例,窦口应该是比较小的吧,那冲洗前,除了去牙槽间隔外,是否要有意识地去掉部分窦口的牙槽骨,以加大窦口,有利于断根冲出?

sunny_bob:
jiangziya先生,你的病历很珍贵,我可否收藏保存?

如果转载的时候,注明jiangziya888,可以吗?

jiangziya888:
关于智齿师兄的问题,我只是去除了牙槽中隔,并没去除其它自体组织,当然去除范围大小以能让落入上颌窦的断根能顺利通过为限。
谢谢大家的xx,我的病例可以用作非商业的学术交流,

sunjiagang:
今天是 第六天了 ,患者复诊,头下午已经不晕了,检查创口,颊侧创口已经基本愈合了,但鄂侧可见牙槽骨,创口内空虚,底部有些肉芽组织,没敢做鼓气实验,因为我诊所并不是很规范,没有缝合用具,当时如果能给他缝合下,哎。。。。

江湖小混混:
想问哈姜子牙兄你这个转瓣后的创面上面没有用碘仿纱条么?

jiangziya888:
转瓣后只用的无菌纱布止血,没有用碘仿砂条。
因为转瓣只切开了粘膜,并未切开骨膜,没有暴露骨板,碘仿砂条不是非用不可。
当然用更好,但是要另外加缝合固定。
谢谢大家的xx,我的病例可以用作非商业的学术交流,注明都可以。

江湖小混混:
再问一下姜子牙:颌面外科书上有关“上颌窦瘘旋转瓣修补术”中提到‘先围绕瘘孔切开粘膜,并在骨膜下将瘘孔边缘之粘骨膜朝瘘孔剥离掀起,然后上皮面朝着瘘孔对位缝合'这句话我不太理解,能否解释下····(书上的图太抽象了)

jiangziya888:
谢谢各位师兄的支持!
关于江湖小混混师兄的问题,您看的应该是人卫5版的教材吧,这是指形成上颌窦瘘孔的处理。
其中先“围绕瘘孔切开粘膜”是指切开瘘孔处的粘膜,形成口内和上颌窦内两处粘膜创口。
“并在骨膜下将瘘孔边缘之粘骨膜朝瘘孔剥离掀起,然后上皮面朝着瘘孔对位缝合”是指形成上颌窦内的一个创口缝合。
在这之后再进行口内创口的粘膜缝合。
第6版人卫教材中的论述更准确
另有一本书中关于颊侧瓣修补上颌窦瘘的叙述很不错,大家共享一下:

吕春阳:

软组织已经没有问题了,在后面的片子我注意到软组织有点塌陷,那么下面的骨组织的形成情况如何呢?有骨组织形成吗?厚度是多少?能否提供7个月或者近期的X片,我想看看成骨的情况,因为,总是要修复缺失牙齿的,仅有软组织的形成是不够的,我想看看骨的情况,能否设计种植?就算不做种植做固定桥对骨组织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期待回复。

 

………………………………………………………………………………………………………………

结  局

……

    结局未知,精彩讨论还在继续中。牙医 宋文博 不断更新中,望各位战友密切xx!

 

    为了一个背景音乐从汪峰的《在雨中》到 enigma 的beyond the invisible ……{zh1}选择了彝人制造的《妈妈》,在此祝愿妈妈身体健康,以及在外的牙医朋友事事顺心。同时为玉树的兄弟姐妹送上一份祝福!


张星 发表于 2010-5-1 21:08:00
| | | |
郑重声明:资讯 【分享--牙医*张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