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1 12:38:54 阅读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麦伯良,“MADE IN CHINA”全球神话{dzz},集装箱统领世界{dy}人,股权改革前沿战略家。
麦伯良,用实力改写“MADE IN CHINA=低质廉价”的屈辱方程式,作为全球{wy}能够生产全系列集装箱产品的杰出企业,中集用低成本和高附加值铸就全球辉煌。
麦伯良,十六年心血培育出一名中国斗士,中集集团一路并购扩张,所向披靡,集装箱市场份额超过全球总量的50%,连续十一年稳坐全球头把交椅。
麦伯良,成功管理两股制衡独特企业结构,中远、招商局两个大股东均衡股权,为中集科学决策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中集股权模式”,被业界注解为中国股权改革新思路。
麦伯良,致力于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中集在道路运输车辆、罐式储运设备、机场设备方面已取得进展,将来准备拓展火车、造船、港口设备、海运设备等业务。未来的中集,将有若干类产品统领全球,“MADE IN CHINA”一定会成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世界的骄傲。
掌舵中集:成就{sjj}企业
麦伯良先生是中国集装箱工业的{dy}代工程师,大学毕业后在中集公司工作至今。他从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靠出色的业绩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走上公司的领导岗位,并于1992年被董事会聘任为公司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由一家曾经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初步具备{sjj}地位的中国企业。
中集集团初创于1980年1月,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和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1982年,中集集团{dy}台集装箱下线。但由于对合资公司的管理经验不足,且市场萎靡,公司几近破产。1986年,公司停产,员工解散。
80年代的中国就有20多家集装箱竞争者,中集发现集装箱行业利润高、门槛低,颇具吸引力,于是在1987年改组为中远、招商局、宝隆洋行的三方合资企业,继续生产。但一直到1990年,中集仍是一个小工厂,年产量不足10000TEU。
1992年,麦伯良先生开始领军中集。他预见到集装箱制造行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果断把握行业历史性机遇,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兼并收购行动,并于1994年成功地在深圳证交所上市,筹得的资金用来收购其竞争对手。当时正处于行业周期的低迷时期,很多竞争对手都在痛苦挣扎,这为中集集团的大举收购提供了良机。
目前,中集已在中国的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建立了二十多个生产基地,使集团发展成为辐射中国沿海港口的全方位生产服务格局,是全球范围内{wy}能够提供全系列集装箱产品、并拥有xx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制造与服务集团,拥有4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接近50000人。自1996年起,集团已经连续11年取得产销量全球{dy}的业绩,坐稳全球头把交椅。
麦伯良先生一直致力于把中集集团打造成为一个对社会、国家、行业、股东、员工负责的中国的“{sjj}企业”。由于他的大胆创新和不懈努力,中集集团的出色表现深获社会各界认同:中集集团已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绩优蓝筹股”的典范,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上市公司50强”,被《2006港口和航运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报告》评定为龙头股;2006年中集集团当选为“CCTV2005年度中国{zj1}价值上市公司”;在“2005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100强”排行榜中,中集集团名列第3位;2006年在《中国500{zj1}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中集”品牌以212.50亿元品牌价值居第28位。
治理中集:两股制衡,本土整体上市,造就龙头股
中国公司的股份制结构,一般是由一个大股东和若干小股东组成,企业的重大决策往往由大股东敲定。一旦大股东决策失误,将造成巨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近些年,为了科学决策,部分企业也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即董事会由一个大股东和若干独立董事组成,独立董事占多数席位。
而中集集团的治理结构在中国公司中是非常独特的。两个国有大股东(中远集团和香港招商局集团)持同等股权。这种均衡股权对中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麦伯良总裁认为,董事会结构均衡的{zd0}益处是能够科学决策,这种机制保证了科学决策。某一个股东有什么想法不能马上执行,需要绝大部分人都同意才行。科学决策和激励机制对于一个企业持续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集集团的这种股权结构已成为中国公司的典范,被注解为中国股权改革新思路。
中集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其整体上市的实践上。中集不只是整体上市,还是航运界少数A股上市公司之一。中国的集团公司为规避资本市场风险,或是牵涉到利益问题,通常只让其旗下某子公司公开上市,而不是整体上市。比如说,近期营口港的整体上市计划就遭到小股东们阻挠,最终蚂蚁搬倒大象,{dy}次整体上市计划宣告失败。
2006年,中集可供股东分配利润额高达27.56亿元,是行业均值的4.3倍,股东利益得到充分满足。给那些顾虑整体上市之后股东利润可能摊薄的企业吃了定心丸。
中国航运界还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基本选择国外上市或是H股上市。截止到2006年底,沪深两地A股上市的航运企业也只有13家。而成就全球集装箱{dy}名的中集集团,就是这13家中的佼佼者,实力雄厚、运营良好,2006年业务收入额高达331.68亿元,利润总额为航运均值的4倍。
中集用事实证明,整体上市的xx资本化运作模式非常可行,A股上市,以本土强大的民间资金流作为依托,更利于企业良性循环,达到利益{zd0}化。中国呼唤更多的港航公司回归本土上市,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中集:致力于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
麦伯良总裁所带领的中集,一直致力于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中集在道路运输车辆、罐式储运设备、机场设备方面已取得进展,未来准备拓展火车、造船、港口设备、海运设备等业务。
集装箱制造为中集的主营业务,中集集团拥有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二十多个生产基地,产品包括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及其它各类特种集装箱。中集集团是全球规模{zd0}、品种最齐全的集装箱制造集团,客户包括全球最知名的船公司和租箱公司,产品遍及北美、欧洲、亚洲等全球主要的海陆物流系统。中集集团在集装箱行业确立了{sjj}地位。
道路运输车辆业务是中集集团目前的重点发展业务,自2002年以来,中集利用其在管理、技术、品牌和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收购兼并和投资建设的方式,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规模性扩张,建立起覆盖北美及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等区域的15个生产基地和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宁波、阜阳等中心城市为主干的具有中集品牌特色的营销服务网络,形成中美互动、分布合理、互为支持的产业格局和年产12万辆各类专用汽车的生产规模。
罐式储运设备是服务于石油化工、食品饮料行业的专用现代化物流装备,包括罐式集装箱、公路罐式运输车和静态储罐等多系列产品。目前,中集正致力于搭建罐式储运设备的全球化营运平台,以培育新的能力,丰富产品系列,以求打造出更多在该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主流产品。
中集集团的机场设备业务以机场旅客登机桥、全自动航空货物及物流处理系统、自动化立体停车库等为主要产品。中集的登机桥产品已成功进入北美、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集还为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生产了全球{zd0}客机A380的登机桥,并且是中国{dy}家登船桥制造商。
中集将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环保、资源节约、智能化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如综合节电改造、油漆废气治理、环保型木地板、绿色油漆、车辆轻量化设计,大力参与智能集装箱(SSC)项目研究开发,并取得可喜进展,推动产业向环保、安全、节能、智能化、提高土地利用率、职业卫生等方向健康发展。
未来的中集,将有若干类产品统领全球,“MADE IN CHINA”一定会成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全世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