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陈设布置 苏州盆景_华哥哥_新浪博客


    苏州园林陈设,门类广、项目多,它既是园林建筑内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拱托、装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明显地反映当时的剥削阶级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分为三类: 
1.匾额、对联 
    匾额,是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亦单称匾,或称额;聊聊数字,点景精辟。对联,也称楹联、楹帖,是中华民族特有,源流远长的一种中国古代文学流传形式,熔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于一炉,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苏州园林匾对,不少出自名家之手,题对典雅,书法精妙,本身就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并与庭院佳构相辉映,使厅、堂、亭、榭,以及整座园林增添诗意,同时也为研究园林布局、历史变迁、造园艺术的发展变化,提供丰富素材。 
十年浩劫,园林匾对俱毁,近年来,以请名家书写、集古人字体、据原照片放大等途径和方法,逐步恢复,青彩倩影,再现旧观。 

除门楼、门框、窗格、窗板用以隔绝内外,多用木板浮雕,其余均雕得剔透嵌空,对视线隔而不断,构图讲究对称,均衡。如狮子林真趣亭六扇花鸟屏风长窗;拙政园留听阁一堂“岁寒三友”双面明刻飞罩;耦园山水间的松、竹、梅落地罩等,均以风雅秀丽取胜。同时,用紫檀木、黄杨木、香红木等制作的工艺品,继承传统,造型简练,整体典雅,既实用,又供欣赏,至今仍绵延不绝,为国内外所注重。室内布置所用俅具,种类和式样很多 
常用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几案:几案有xx几、茶几、花几、供桌、琴桌之分。xx几,长七八尺,宽尺余,高过桌面五六寸,两端飞角起翘,下面两足作片状装饰花纹有如意、雷纹等。 
    茶几,分方几、矩形几两种。由于放在靠椅之间成套使用,因此它的形式、装饰、几面镶嵌,以及所用材料和色彩都随靠椅而定。 
    花几,供搁置花盆之用,常置于纱桶前xx儿的两侧,或置室隅,高五尺或五尺以上,雕饰简单。 
供桌和琴柬,前者和xx几相似,但端部无飞翘,下设四脚,与方桌等高,置于xx几前。 
琴桌与供桌类似,但较低矮狭小,多依墙而设,又作陈设之用,其雕饰类型亦与xx几同。 

(2)桌:桌有方圆之分,形式多种,其中大圆桌六足,小圆桌五足,桌面常用不同材料镶嵌,可四季更换,石、木面板,可互相交替。此外,还有拼拆的长方桌和半圆桌,式样变化颇多。 

(3)椅:椅有太帅椅、靠背椅和官帽椅。太师椅,在封建社会是最隆重的坐具椅背形式,中高侧低,如凸字形。椅背上常嵌圆形或方形大理石,配以葫芦、贝叶等图案,常置于正厅中两侧位置。统背式椅,俗称靠背椅,椅有靠背而无扶手,形体比较简单,多榉木制作,常以两椅夹一几,置放两侧山墙处,或其他偏侧地位。官帽椅,在一统背式椅的左右两侧加扶手而成,其式样和装饰有简单,也有复杂,常和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几置于厅堂明间两侧,作对称式陈列。 

(4)凳:凳的式样较多,凳面尺寸也大小互殊。 
    方凳,一般用于厅堂,与方桌配套或单独设置。 
圆凳,有海棠、桃、梅花、扇形等式,常与圆桌搭配使用,凳面也有用花梨木或大理石镶嵌。圆形凳中,另有外形如鼓,也叫墩,有木制、瓷制两种;墩面直径一尺左右,旧时常在墩上罩以锦绣,故名绣墩,多置于亭、榭、书房和卧室。另有机,又名满机,属凳的一种,亦有方、圆之分,然机面较凳面宽大,一般以两尺见方,四脚垂直于地,并向外斜出。 
另外,榻也是常片]陈设俅具,形如大床,三面有靠屏,置于客厅明问后部,在旧社会足园主接待尊贵宾客的家具。榻上中央设矮几,分榻为左右两部分,几上置茶具等物。由于下榻比较高大,其下设踏登两个,形如矮长小几。 
从家具制作形式,以朝代分明式、清式两类。用材有红木、楠木、花梨木、紫檀木、黄杨木和榉木,这些木材质地坚硬,小纹细致,表面光滑,适于精雕细琢,做精密的卯榫。明代家具特点是:造型简洁大方,用料细巧,构件断面多作圆形;装饰少而集中,线条简洁,色彩素净,卯榫精密讲究。清代家具,从雍正年开始,用料粗重,装饰雕刻加多加密,有的嵌以繁密的螺钿;色彩有褐、枣、乌黑等,虽制作华丽细致,而造型繁琐,与明代家具风格迥然有别。 
室内陈设,也用金砖,作临时放置用具杂物。也有琴砖,砖作空心,下承以琴桌,可在其上奏琴,产生共鸣,但常作装饰。另外,作为装饰点缀品,可单独设置的有插屏、大立镜、自鸣钟、香炉等。有些是摆在几桌上,如瓷器、铜器、玉器、供石,只作装饰之用。也有悬挂在墙壁、梁柱上的匾、对、字、画,其书法、雕刻和色彩,也发挥着装饰的作用。 

3.书条石、碑碣 
苏州园林以建筑结构见长,通常用长廊连络贯穿,廊间除设置各式漏窗,还留很多粉墙素壁,易受风吹雨打,不适宜张挂字画。因此,“书条石”便成为美化壁面的建筑方式。 
书条石,旨在介绍书法,其内容都是园主收藏的历代名人法帖的拓本。园记、名人卷册、书札真迹,以及当时游园名流唱和的诗词。由xx书法家书写,巧匠高手摹刻,被称为“双绝”。在建筑艺术上占有一定位置,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园史变革的重要文字资料。以留园、怡园、狮子林最为丰富。 
“书条石”不包括汉魏六朝(碑学),只限于王羲之、王献之系统(帖学)。各园中,晋代二王、唐、宋、元、明诸家流派作品,应有尽有,篆、隶、楷、行、草竞相纷呈,章法新奇,韵味雅致。有的用笔丰润,而筋骨劲健;有的墨气鲜活,而飘逸宕突;有的气势开张,而从容不迫;有的任性姿情,而险夷相生。如王羲之的鹅群帖(嵌留园“闻木樨香”北面游廊,7l块),兰亭序(嵌留园“古木交柯”,9块),宋贤五十六种(嵌留园“还我读书处”,95块);怡园法贴(怡园“玉延亭”西北廊壁,嵌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书法石刻95块);颜真卿的访张长史请笔自述帖(嵌狮子林“真趣亭”西廊,3块),都是十分珍稀的墨宝。从中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继承与发展的概况,书法艺术从达意到抒情的过程。 
碑碣,多陈设于亭内,如沧浪亭、狮子林的御碑亭。 
厅、廊、亭、榭,常作挂饰的灯具,种类也很多,有宫灯、花篮灯、什景灯等。宫灯易于插烛,故应用范围也广。花篮灯、什景灯之类,仅作亭、榭、廊、轩的点缀与装饰。

 

盆景,是苏州的传统艺术之一。历代以来名家辈出。早在宋代的《太平清话》中,就有范成大制作水石盆景的记载。明代xx画家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著的《长物志》中有《盆玩篇》。清代的胡焕章,近代作家周瘦鹃,都有关于盆景艺术的专著。

    苏州盆景取材于大自然,大都是从吴县东山、光福等郊外山上挖掘来的树桩。品种以榆、雀梅、三角枫、石榴、松、柏为多,因而显得古雅拙朴,老而弥健,一些几十年乃至二三百年的枯干虬枝,看上去苍老嶙峋。如榆桩《沐猴而冠》、《龙湫》,石榴《枯木参天》,锦松《苍干嶙峋》等作品,都已有一、二百年的树龄。有的木质已全部枯朽,但却苍劲葱茏,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真不愧为树木中的“老寿星”、“有生命的文物”。
    在制作技法方面,苏州盆景采用粗扎细剪的方法,并使其结顶自然。这是和其他流派有明显区别的地方。苏州传统的盆景制作法,大都是从小树开始培养,呈“六台三托一顶”式。1956年,与周瘦鹃先生共磋盆景艺术达二十年之久的朱子安师傅,到园林部门从事盆景制作。在他的指导下,对成型慢,造型呆板,千篇一律,缺乏艺术性的传统技法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他把从郊外挖来的各种树桩,依据不同的形态,采取了一次用棕丝扎片定型,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的方法,二、三年即可成形并供观赏。叶片中间微微隆起,多少不一,因形而定,使其千姿百态,富有变化。如榆桩《一枝呈秀》(1982年获江苏优秀树桩盆景奖,见插一)、《龙湫》基本上为一片,却并不感到单调、乏味;榆桩《沐猴而冠》为四片,罗汉松《叠翠》为八片,位置得当,平稳妥贴;而“盆景王”古桩大雀梅却多达三十七片,但层次分明,多而不乱。另外,在“顶”的处理上,朱子安观察到百年老树有自然结顶的生长特性,每个树桩顶的位置因形而异,因势而变,对整个树形起到平稳、协调的作用。自然结顶,使一棵不大的树桩看上去如百年大树,老态龙钟,xx多姿,富有艺术情趣。
    在造型上,苏州盆景注意运用中国绘画技法,讲究形态和意境,作品潇酒隽秀;凝若诗画。榆桩《枯木新枝》等作品,各具风韵。典型代表圆柏《秦汉遗韵》,树龄五百多年,主干已成枯木状,但却披绿挂翠,生机盎然,造型自然古朴,显得风姿迷人,潇洒飘逸。苏州xx书法家费新我根据“秦松汉柏”之说,题名为“秦汉遗韵”。在1982年江苏盆景艺术展览会上,该盆景后面补以空白画轴,成为名副其实的立体画,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被誉为“江苏盆景王”、“活的文物”。榆桑合栽《牧归桑榆晚》,一个口吹横笛的牧童坐在牛背上,向山上走去,叫人联想到山坡后面就是村庄。一些山水盆景新作,更是意境深远,寓景抒情,耐人寻味。按照文征明诗意创作的斧劈石水石盆景《倚空石壁》,已被美国西海岸的太平洋博物馆作为东方艺术品买去收藏,这在我国还是首次。追求潘天寿画意的千层石水石盆景《云起》,以及英石水旱盆景《疏林平皋》等等,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取法自然,妙趣横生,得到了同行和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苏州园林陈设布置 苏州盆景_华哥哥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