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洮砚- 一朗的日志- 网易博客

[分享]洮砚

2010-04-29 20:01:46 阅读6 评论0 字号:

                                                                  叶梓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赋诗赞曰:“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诗的背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代文人对于安贫者、远荣利的文人生活的深深眷顾。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砚,虽居其末,却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也许,这与古代之墨须如水发磨始能调用有关吧,这也就是说,有了笔墨纸,倘若没有砚,还是写不成画不得的,至少,在古代就是如此。砚之发端,历史久矣,但常常被人念及的还是四大名砚,它们分别是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和山西澄泥砚。

洮砚,发源于青海西倾山,曲折东行,经甘肃碌曲、临潭等县,至岷县转头向西北穿越临洮盆地,入刘家峡水库。洮河石砚,就产于这一带。南宋赵希鹄在《古砚辨》中写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如此之美誉,洮砚独得,那洮河之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石头呢?

洮河石呈绿色,淡绿,非翠绿,有些泛蓝,多为晕点片片,酷似薄云晴天;石质温润如玉,叩之无脆声,浑朴而无火气。这些绿色之石,仿佛洮河送给大地的一份精美礼物,或藏于大河深水之底,或寄身于卓尼县有名的喇嘛崖,等待一双雅气之手的领取。

就像人有三六九等一样,洮河石亦然。精品当属鸭头绿,亦称“绿漪石”,色泽绿,质坚细,纹路似水波——若在绿色纹路间,夹杂些淡淡的黄,则更名贵;次之是色泽深绿、石质细润的“鹦鹉绿”;再次之是色绿而又带来砂点的“柳叶青”。据在行的人讲,以此为材的砚台,“涩不损毫,滑不拒墨,发墨迅速,久蓄不涸”——石之难求,之于砚,更难求。偏远西北的洮河石砚之所以能和端砚、歙砚平起平坐,跻身于中国四大名砚,这正是其间的秘笈。

在临洮县——这座洮河静静流过的小县城的博物馆里,我曾见过一方民国年间的组合式砚台。它静静地在那间偏阴的老房子里,仿佛观象台洮河的嘴唇,默默地诉说着一段令人神往的古代书房生活。立身砚前,仿佛能够看到有一个身着青衣长衫的书生,在认真地研读、绘画、写作。其实,早在古代,洮砚就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争觅之物。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赋诗赞曰:“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诗的背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代文人对于安贫素、远荣利的文人生活的深深眷顾。据说,古代有文人为得洮砚而千里迢迢来洮州一带谋官——且不论其真与假,就这样一个传说,足令人肃然起敬。

一方砚台,实则是一片安宁的心灵家园。

记得小时候,学书法课,有大小楷之分。那时候父亲曾买过一方小小砚台,练字时,将墨倒其中,遂写。及长,再没有碰过毛笔,砚台也不知丢在老家的什么地方,从此难得一见。此砚台虽是平常之物,却能给人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可惜,砚台正在离我们的生活远去。倘若问问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会有几个能说出砚台之一二呢?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益的年代里,无纸化办公成为一种趋势,除了那些画家和书法家,谁还会满腔闲情逸趣,用惯用之笔在陈旧之纸上写下那一行行散漫的文字呢?

不过,听说在我的家乡一带,洮砚现在是不少人为高官送礼的{sx}礼品,我真不知道,这是洮砚的幸,还是不幸?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分享]洮砚- 一朗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