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同样令人担忧的是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低下 ...
与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同样令人担忧的是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低下 [原创 2010-04-29 10:24:24]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拦阻全球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日前,工信部颁布的{zx1}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中国船厂的新接订单量达2600万载重吨,首次超过韩国跃居世界{dy}。同时,造船完工量同比增加超过40%,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进一步晋升。

  固然在“量”上开端{lx1},但在挖掘内需市场、晋升配套装备国产化率以及高附加值船舶建造三方面,中国船舶工业与韩国同行相比仍有差距。从“量变”到“质变”,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国内船厂仍需破浪前行。

  中国造船逆势上扬实现量的突破

  船舶工业是中国最早实现全球化的产业之一。回忆2009年年初,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海运贸易大幅下挫,造船业开端漫漫“寻底”之旅。

  依据威望咨询机构克拉克松的统计,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持续7个月全球新船订单量月均不足100万吨,5月份甚至呈现“零成交”。

  罕见的严格形势下,中国船厂难以独善其身。不仅新船市场“冻结”,连手持订单也有不保的风险。部分西方船东由于资金链紧张,纷纭请求“撤单”或“延迟交船”,在行业内一度引起恐慌,。

  在这种情形下,国务院适时出台《船舶工业调剂与振兴计划》,明白提出通过加大金融支撑的方法,辅助国内船厂“保交船,抢订单”。在政策支撑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支持下,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船市逐渐“解冻”。7月,全球新接船舶订单630万吨,,环比劲增逾200%。其中中国船厂独揽70%的份额,在逆境中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依据工信部的{zx1}数据,2009年1月—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4243万载重吨,同比增加47%;新接船舶订单2600万载重吨,同比降落55%;手持船舶订单18817万载重吨,比年初手持订单降低8%。在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方面,中国双双超出韩国跃居世界{dy}。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之前在上海对记者表现,依据世界造船业的演化规律,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促成行业格式的重新洗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部分发达造船国度由于本钱等因素进一步退出主流船舶市场,而中国造船业所具有的技巧、资金和劳动力综合上风将更加突出,迎接产业转移大有盼望。

  挖掘国内市场进步船配国产化率势在必行

  固然在逆境中表示不俗,但国内船厂面对金融危机时的懦弱还是给行业敲响了警钟。目前,中国船舶订单中有70%—80%的比例供出口,如此高的对外依附度让国内船厂难以抵抗全球经济的惊涛骇浪。

  “国外的银行xx给国外船东,在中国船厂造船后,再租给国内外的航运公司用来运中国货。如此一趟下来,外资在每个环节都赚到了利润”,中国船舶产业协会会长张广钦告知记者,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大批商品入口国之一,但原油、铁矿石这类战略物质很大一部分却是由外国航运公司承运,这种局势显然是不公道的。

  在如何强大中国船队,并借此开启船舶内需市场方面,国内造船业曾有过多次讨论。但在出口顺风顺水的情形下,一直缺少本质性动作。“今年以来,国内汽车业依附内需市场取得的强劲增长有目共睹。现在,是造船业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张广钦说。

  与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同样令人担心的是船舶配套装备国产化率低下。目前,在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船舶“内脏”方面,国内船厂大批依附入口,“如此做下往,我们只能成为船壳大国”,业内专家指出。

  为了转变船配工业发展滞后的局势,2009年11月时国内{zd0}的船舶配套设备制作商“中国重工”发布登陆A股市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总经理、中国重工董事长李长印表现,目前我国国产设备的均匀装船率不足50%,与、韩国的90%相比有很大差距。虽然国内船舶总装行业存在产能多余现象,但船舶配套行业发展远远不足。

  建造高附加值船舶是“由大转强”点睛之笔

  除了挖掘内需市场和晋升配套装备国产化率外,中国造船业与世界先进程度的{zd0}差距,或许还在于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上。“假如在这点上实现突破,将是中国造船业由大转强的点睛之笔”,业内专家、国际船舶网主编王旸表现,。

  目前,国内船厂最善于的范畴,无疑是需求量较大而附加值偏低的散货船。韩国船厂固然在新接订单方面逐渐落伍于中国,但在海洋工程、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范畴,仍然盘踞了尽对上风。

  对此,《船舶工业调剂与振兴计划》中强调,到2011年要使国内企业的“海洋工程设备市场占领率到达10%”。业内人士先容,海工装备重要用于海洋油气的勘察开采,从2002年到2007年,全球海洋油气的年均投资总量达千亿级美元,市场容量非常可观。

  目前,包含中国船舶产业团体、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在内的众多船企正在积极布局海工市场。

  中船集团总经理谭作钧指出,海工设备是船舶产业新的经济增加点,亦是造船企业优化业务构造、应对市场风险和实现科技{lx1}的战略选择。早在2008年时,中船集团就在上海浦东的临港新城开建大型海工设备基地。团体旗下的外高桥船厂,也具备生产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的才能。

  此外,2010年以来国内各地频频呈现的气荒和入口液化自然气的快速增长势头,也激起了国内船厂对于建造LNG船(专门用于运送液化自然气)的浓重兴致。
  目前,国内具备LNG船建造才能的仅有中船团体旗下的沪东中华船厂,但更多的竞争者正在陆续跟进。究竟,对于国内大型船厂来说,除了建造集装箱船和散货船外,向海洋工程、LNG船等xx范畴拓展是进步自身综合竞争力的必定方向。 相关的主题文章:
郑重声明:资讯 【与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同样令人担忧的是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低下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