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桥下胭脂河】

                                         天生桥下胭脂河

 

    早听说过溧水的胭脂河,光是这个名字,已让人浮想连篇。胭脂让人想起美女,想起风花和雪月,想起多少的悲欢与离合。胭脂河是秦淮河的源头,为什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留下那么多的xx与梦幻?只因它的源头流淌着脂粉。

    带着这样的遐想,沿宁溧大道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它的面前。

    景区依山而围,绿草茵茵,树木葱茏。停好车,我们徒步冒着濛濛的细雨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拾级而下,穿过树林,突见一线流水劈山越林蜿蜒而过,这便是胭脂河了,一条被称为“小三峡”的石缝中的河。它实际上是明代初年开凿的一条沟通石臼湖与秦淮河的人工运河,距今已有600年。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维持京城的庞大开支,朝廷征收各地给养通过船运车载送抵南京。两浙地区乃鱼米之乡,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但其赋税漕运京师,费用浩繁,且风险很大。为了使苏南、浙北的粮草快捷运到南京,开凿了胭脂河,作为内河漕运。 

    胭脂河工程需要在一条长约5公里、高25~30 米的胭脂石岗上开凿,在爆破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工程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据《溧水县志》记载,开山时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将麻嵌入石缝中,浇以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其开裂,然后将石块撬开,搬运出去。“焚石凿河”使得山岗岩石夹杂着紫红,犹如妇女用的胭脂,胭脂河之名便由此而来。

    胭脂河不仅闪烁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更是浸透了斑斑血泪。开河时,参与民工有数十万之众,施工中,死亡人数逾万,其工程量和死伤者大大超过修筑明长城。负责修河的是崇山侯李新,《溧水县志》载:“李新尝私于民家,焚石凿之,役而死者万人。太祖微行至,立诛之,以报役死者。”这个被称作金陵四十八景之“凝脂沉霞”的胭脂河,是否可以理解万千民工的鲜血染成?

    天阴阴的,小船徐徐溯水前行,水波荡漾,终年冲刷着石壁,可洗不淡的,依然是石壁上的那一抹抹暗红,那胭脂红般血泪的颜色,让人心惊。环视两岸危岩壁立,奇峰倒挂,顶上巨梁横卧,怪石高悬,恍忽间身处巍峨山川之中,顿时一洗江南水乡娇柔之气。

    船渐行渐缓,河道渐窄,石壁逼仄,就在无路时,突然看见前方一道卧波长虹。瞧,“天生桥”!大家不约而同地喊起来。抬眼处,一巨石横卧河道,连接两岸,水面上倒影着鬼魅般深邃的影子。石下清幽古朴的流水寂寂流淌着岁月的回音,石壁上刻着朱红的“天生桥”三个大字记录着历史的沧桑。

    在开凿胭脂河时,工匠们巧妙地将两处石质最硬、地势{zg}的地方留下来作为行人的通道。河成之后,将巨石下端凿开石孔以通舟楫,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有了它,交通不受影响,减少了石方工程,还节省了造桥的费用,可谓一举三得。可惜南桥早在1528年崩塌,仅余北桥。桥长34米,宽9米,厚8.9米,桥高35米。立于桥边,只见深溪出自桥两侧的幽谷,碧波静静地流淌。翘首仰视,两岸叠嶂嵯峨,如“沉霞凝脂”,危石高悬处,钻凿痕迹犹斑斑可见。

    我们继续在胭脂河里漫溯,两旁峭壁陡崖,泉水激石,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让人仿佛在历史的河流里穿行游弋。历史的烟云虽已散尽,但耳边依稀传来那远古的凿子扣石‘叮当’声,和着开河人那幽怨沧桑的叹息声。

 

 

 

                                                                    2010.7.4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天生桥下胭脂河】】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