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4 12:20:42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宜宾县历史悠久,学校教育源远流长。
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一1048年)始有儒学。见于记载的私人讲学之所,以蟠龙书院为最早,遗址在今越溪河畔的隆兴乡境内。
与书院并存的有义学(又称小学)和私塾,二者规模较小,但较之书院普及面却大得多。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民国初,宜宾县不仅开办中小学堂,还在城内办过其他多类学堂,如体育学堂、师范学堂、商业学堂等。
民国时期,宜宾县教育在变革中缓慢前进。到l949月12月宜宾县和平解放前,全县学校规模都很小,其大部分校舍系古庙改建,残垣断壁,破败不堪。时有中学13所(含私立),在校生3987人,教职工230人;小学275所(含私立),在校生4.03万人,教职工1832人;幼稚园4所(合教会办),15班(含附设班),入园幼儿416人,教职工23人。
宜宾县和平解放后,1951年宜宾县市分置,行政辖区几经变迁,学校也随之消长,教育在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趋于繁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改革教育的新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宜宾县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地发展。
1984年,宜宾县学习湖北省天门市教育改革经验,率先在全省推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中小学由区乡办,教育经费由区乡财政管。加强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领导。同时在各中小学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
1985年4月,宜宾县教育学会成立,是为研究教育科学的群众学术团体。
1985年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把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责任落实到区、乡,在全县掀起全党抓教育、全民办教育的热潮。同时,着力抓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发展“三教”,促成其统筹发展;在巩固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改制兴办了3所职业高中和1所职业初中;创办了县成人职业技术学校和大批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为基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骨干,农村成人教育为尖兵的立足于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体系。
1986年试行教育督导,1991年正式成立县教育督导室。
各级党政承担起了办学的历史责任,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推行双边责任制,组织学龄儿童入学,全县于1987年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1990年,基本xx了中小学危房,共计排危ll万多平方米,新、改建校舍24万平方米,全县实现了“一无三有”(无危房、有木制课桌凳、有教室、有厕所)和“三通”(即通电、通水、通公路),有57.9%的小学实现校舍纯砖木结构化。
1989年,学习山东省平度县经验,提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整体改革思路;成立了“农村教育统筹协调领导小组”。1990年,被列为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决定在10个乡(后增加到20个乡)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199l年,成立了“宜宾县农村教育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及时调整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乡(镇)。
1991年,在高场召开了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会议,主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实行“两手抓”(一手抓基础教育,一手抓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在全县初步形成了大教育观。1993又在高场召开第二次高规格、高层次的农村教育综台改革会议。认真总结了{dy}次高场会议以来教育综合改革的情况,调整制定了“普九”规划,深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1991年,特殊教育开始起步,在柏溪镇革坪小学试办一个弱智班。
1992年,制定了《关于学校内部管理的意见》二十条,在中小学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实行聘任制,推行评、聘分开,联教计奖,稳妥推行活工资方案,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意识,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教育改革的自觉性。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教师,使全县教师合格率1994年小学达86.7%,初中83.2%,高中86.1%。至1994年,全县有省级以上特级教师5人,全国劳模、先进教师21人,省劳模、先进教师27人,地级先进90人。自1988年实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以来,全县有高级教师61人,中级825人,初级3321人。1994年,全县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进一步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1992年以来,全面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县政府与27个乡(镇)政府签订了“普九”、“普六”、“普实”、“扫盲”四个责任书。
1993年,全县扫除剩余文盲l48人,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7.6%,接受了省政府检查验收,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被省政府授牌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
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自身的发展,至1994年,全县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创历史{zh0}成绩。是年,全县有中小学526所,其中县办中学12所;职业中学4所,乡(镇)单设初中ll所,初中校点59个;小学510所。此外,县教师进修校l所;县级机关幼儿园l所,乡(镇)中心幼儿园27所,幼儿班点527个(含私人办园);县成人职业技术学校l所,乡(镇)农技校27所,村农技校498所。全县学校占地面积1547ll2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5763l2平方米,教职工有成套住房1308户,占总户数的42.2%;有教育电视差转台两座,录放像网点81个;图书资料223038册;有价值164.7万元的仪器设备;勤工俭学创产值846万多元,创纯收入l70多万元。各类学校在校生l35121人,教职工816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解放前的20%提高到1994年的99%;初、高中毕业生升大中专1114人,创历史{zh0}水平。
1995年3月。宜宾县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全面贯彻了全教会精神,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全县掀起了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热潮。重新安排部署了至2000年宜宾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l995年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即“普九”)。在全县确定办好5所重点普高和职中,4所实验初中,5所实验小学,5所示范幼儿园,3所示范性成技校,使之成为县、乡(镇)两级的示范性、实验性学校。
[概述]
1986—1992年,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完成了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xx中小学危房两项历史任务。
1986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576所,其中、县教师进修校、成职校各1所,高完中5所,职中4所,县办初中7所,乡镇中心校76所,村小、完小482所。在岗教职工6890人,在校中小学生170566人,其中中学生29362人,小学生141204人。1992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549所。其中,县教师进修校、成职校各1所、高完中5所、职中4所、县办初中7所、乡镇中心校27所,基点校(撤区并乡后的原老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学校)48所、村小456所。在岗教职工8267人,在校中小学生130561人,其中中学生33362人,小学生97199人。
学前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在县城始办幼稚园起,至民国38年,观音、永兴、安阜、横江等乡(镇)中心国民小学校先后开办附设幼稚园。
1951年宜宾县、市分置,县仅存横江镇小学幼稚班1个。之后,学前教育迅速发展,1960年一度极盛。l985年学前教育由区乡办后,形成一股办园热潮,对学前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为小学输送有一定能力的新生。1994年底统汁,全县有县级机关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园27所,小学附设学前班384所,村办集体园8所,厂办园4所,私人办园38所,共计入园约21863人,占应入园总数50186人的43.5%,比1985年增长25.4%;幼儿园教职工606人。
宜宾县县级机关幼儿园是全县的示范幼儿园。
1989年以前学前教育由县妇联管理。自1989年起,转由县教育局管理,时年元月,宜宾县出席了全省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1990年,县府办转发了教育局《关于幼教事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
1991年,教育局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通知》。
1992年,全面开展对农村幼儿园(班)现状调查,调查报告被选送国家教委幼教司。完成了对3—6岁幼儿六项形态指标测查和自制教玩具展评工作。
1989年,全县幼儿教师491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195人。四年来,县上组织业务培训9次,培训873人次;乡镇组织培训76次,培训5226人次。到1四2年,全县幼儿教师增至689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达287人。1989—1四2年共投入119.6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投人5.5万元用于幼师培训等工作。
初等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有书院7所,义学100余所。民国29年,普及国民教育。至宜宾县解放,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
1951年县市分置时,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48.6%;发展到1985年,入学率为94.8%,年巩固率94.3%,普及率88.9%,毕业率91.7%,升学率57%。之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各类小学全部下放到区、乡;加强了小学的硬件建设。
1987年,全县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后,在巩固初等教育成果的同时,于1991年开始普及实验教学,在各类小学开展电化教育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1993年重新规划“普九”目标后,加快了“普六”进程,加强了合格中心校和村小建设。至1994年底,全县有13个乡(镇)基本实观“普六”,建成合格中心校16所,合格村小193所;“普实”达标11个乡镇。今年全县将接受地区检查验收,实现“普六”。
现在,全县有乡(镇)中心校27所,片区小学校49所,其它基点校、村小434所,其中公办小学507所,公办教职工4894人,在校学生84039人。是年新生入学率99%,比l985年增长4.2个百分点;年巩固率98.8%,比1985年提高4.5%;毕业率99%,比1985年上升7.3个百分点,升学率85.5%,比1985年提高28.5%;普及率99%,比l985年增加10.1个百分点;在校生合格率98.5%。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1135669平方米,其中房舍建筑面积352099平方米,教学用房222299平方米。
宜宾县柏溪镇中心小学校和观者镇中心小学校确定为县示范小学校。
小学教育继84年13个乡85年21个乡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后,1986年又有27个乡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小学毕业会考,双科合格率67.3%,毕业率97.6%。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小学经费下放到区乡管理。
1987年,又有14个乡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1月,经省、地检查验收组检查验收,全县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在1988年至1990年,巩固发展普及成果后,1990年经省、地检查验收,我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工作达到三年巩固提高要求。
此外,1992年,在革坪小学办起一个弱智儿童班,全县部分弱智童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开始起步。
中学教育:
清光绪三十年始有叙州府中学堂。民国15年(1926年),宜宾县立初级中学校在县城开办。
1951年宜宾县市分置,时县内初级中学校尚有观音、白花、横江、蔗溪等4所中学,1958年至1960年增办柳嘉、泥溪、高场、金坪、商州等初级中学,1960年、1965年分别升县一中和县二中两所xx中学,1970年至1984年又增办朝阳、永兴、双龙、喜捷、安边、拍溪等初级中学。1982年上期升白花、横江、蕨溪3所初级中学为xx中学。1985年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后,加强了普通中学的内部管理,加大了教育内部改革力度。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全县各乡(镇)实施“普九”规划,加强初中硬件建设,至1994年底,全县已建成经地区行署批准的乡(镇)单设初中11所。1995年,安边镇、古罗镇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开始启动。
目前,全县有普通高中5所,专任教师224人,在校学生2610人;县办初级中学8所,乡(镇)初中(含部、附设班点)70所,在校生25401人(含高中附设初中学生),专任教师1706人。全县普通中学教职工计有2377人。
1994年初中毕业生参加省会考,非补考毕业率达79%;比1985年提高54%;升学率39%,比1985年增长14.1个百分点。高中省毕业会考,毕业率达99.6%。
初、高中生参加大中专考试,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各类高中毕业生升大专院校2616人,中师中专1410人;初中毕业生升中师中专4932人,初、高中毕业生升大中专累计8958人。1995年1303人,共10261人。
宜宾县{dy}中学校和宜宾县第二中学校被地区教委列为仅次于三所省重点中学的第二类完中,这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二类完中当中一直xxxx,在升大专人数上有时还超过一些省重点学校。
1986年,我县又有4个农村初中实验中心经地区验收合格,至此全县已有24个实验中心和3个小学自然实验室,并建立了管理使用制度。从元月起,对中学经费实行计划管理,初步改变了教育经费“吃大锅饭”现象。
1987年,全县升大专院校176人,名列全地区第二名。
1988年,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和视导评估,狠抓了学校“三风”(教风、学风、校风)建设。
1989年,教育局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县在柏溪小学、县一中等4所小学和3所高完(职)中试行《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
1990年,全面贯彻《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乡镇中心校建设,发挥“五中心”(教学、教研、师训、教仪、图书资料)作用。
1991年,建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业务指导组,修订“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拟定了“八五教育发展规划。”小学、初中、高中xxx实行“三级监章制。”
1992年,县府发出167号文件对调整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作了具体安排。全县建成首批单设初中即徐家、古罗、花古、蕨溪初中。
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zd0}的弊病在于:教非所用,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到近、现代,不少人对中国教育的路子作了锲而不舍的探索,强调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重视整体素质的培养。
1919年前后,宜宾县蚕桑局在今宜宾市农业街小学开办蚕桑学校,并在现市区,慈善路桑村里一带置桑园供学生栽桑养蚕实习。
1933年,所有县级初级中学各年级各班开设《农业常识或《农业概要》等课。
1965年,王场公社民办初中增设卫生、兽医、电机三门专业课,改名为王场初级农业中学。
1983年下期开始,宜宾县大力调整了教育结构,先后改创建立了泥溪农技中学校、高场职业中学校、柳嘉农技中学校;1985年秋,又先后更名为泥溪职业中学校、高场职业中学校、柳嘉职业中学校、王场初级职业中学校。招生等有关业务上受县教委管理的还有宜宾县卫校。
职教校点立足农村,面向市场,多形式、多层次办学,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合格加特色人才。
目前,全县职业中学在校生达2543人,职高生与普高生的比例达到1:1。按照“面向市场、主动适应”的思路,配置、调整专业,4所职业中学先后开设了种植、养殖、园艺、庭园经济、农用机电、经营管理与微机、幼师、旅游服务、预军、法律、公关文秘等35个专业。改制以来,学校规模显著扩大,办学效应明显提高。4所职中校园总面积达71568㎡,其中校舍建筑面积23198㎡,教学用房10l78㎡,实习实验场地250多亩(含河面)。按照“合格加特色”的培养目标,10年来,共培养合格毕业生3106人,考入对口大专院校39人,就业l932人。
在普通教育中也积极引进职教成份。全县所有中学校开设了劳技课;对三个毕业年级的学生实行了“三后”分流技术教育。使未升学的毕业生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有了依靠科技致富的钥匙。
1991年和l993年,宜宾县召开了两次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确立了在蕨溪等普通中学试办“一校两制”,开办附设职教班,“两条腿走路”,进一步开拓了办学新路。现有蕨溪中学、横江中学、柏溪初级中学等职中校点8所。这些学校的职业教育带动了学校的整个教育工作,搞活了学校经济效益,形成了“产教结合、以职养教、职教与普教齐发展”的职教办学特色。
1994年10月,柳嘉职中顺利通过省教委复查验收,成为省级重点职中;高场职中也进入了地区重点职中行列。
1995年柏溪初级中学加速了改制为城市职中的步伐,从而使全县学校结构、布局更趋合理。1995年3月,为加强全县职教的统筹、协调工作,成立了“宜宾县职教中心”,是为宜宾地区{dy}个“职教中心”。
1986年,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3月,县下发了关于“七·五”期间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意见。
1987年,加强了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和配合,对4所职中进行专业调整,基本做到布局合理。
1988年,职高毕业会考成绩升至全地区第三名,毕业生中5人考上大学。各职中通过办厂、场和门市等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989年,3所职高年巩固率91.5%,毕业率72.1%,各办起了一二个“拳头”专业。开展联合办学,职教经费实行单列。职高专业教师班平均达2人。
1991年,职业技术教育列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柳嘉职中经省教委批准为全省首批重点职中。5所高完中分流工作进展顺利,中小学劳技教育工作开展良好。4名优秀毕业生被县委县府授予“职高生科技致富带头人”光荣称号。
1992年,横江中学经地区批准为职高班点、首期招收两个班。职教工作与普教、成教沟通,形成三教统筹结合的格局。
七年来,省、地、县、校共投入资金141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1年起参加职教系列高考,当年录取2人,92年录取4人。
成人教育:
人类知识在不断丰富和更新。今天的劳动者操作的是越来越多的科学设备,因此,即使是普通劳动者也必须受教育,而且是终生教育。
早在民国13年,郑佑之就在古罗场普岗寺创办了“平民教育”,李家勋也在双石铺八号丘创办了“平民夜课学校”和“农民识字班”。
解放后,宜宾县针对农村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1.8%(1951年)的状况,大力开办了速成识字班,建设农民业余学校,开展扫盲工作。1952年12月宜宾县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1951年至l965年共扫除文盲近34万人,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79.5%,增长71.3个百分点,l958年曾获国务院颁发的“基本无盲县”奖。
“xx”中,青壮年中复盲人数日益增多,非文盲率下降到62.3%,1978年又恢复扫盲工作,1979年:将“宜宾县业余教育委员会”改名“宜宾县工农教育委员会”。1980年,贯彻“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青壮年非文盲率上升到85.6%。l982年以后,把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更加激发了农民学文化、学科学技术的积极性。1983年,被评为省工农教育先进县;1984年建县农民文化技术学校l所。到1988年,又扫除文盲10万多人,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又提高到91.3%,被评为“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l989年评为省扫盲先进。
l989年后在巩固扫盲成绩的基础上,至1993年全县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7425人,经省政府扫除青壮年文盲检查验收组的检查验收,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城镇达到99.35%,农村达到97.57%,村村都在95%以上,省府正式授牌宜宾县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
1994年,全县以巩固扫育成果和技术教育为主,广泛开展学习实用技术、推广科技成果,开展科技致富;全县有县成职校1所,乡(镇)农技校27所村农技校498所,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科技示范户,形成县、乡、材、户四级培训推广网络。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青壮年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年;举办技术长班186期,毕、结业学员5631人;各类短、平、快技术培训1788期,培训农民86265人。
宜宾县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属初中建制,1993年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表彰奖励。
始于1984年的高等教育自xxx,为宜宾县培养发掘了一大批自学成才者,至l994年,共报名考试22次,报考总人数达30586人次,报考38549科次,考试合格9732科次,平均合格率25%,毕业329人。
1988年成人高校开始招生,为在职干部、职工开辟了又一条成才之路。至1994年,全县共考入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1136人。
1986年,县成人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县上按初中规模提供资金、场地。2月,县委办批转了工农教育办《关于大力开展培训农村各业技术人才的报告》。乡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63所。
1987年,全县以成职校为“龙头”,培训区乡农民教育专干和乡村技术教师,以70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二传手”,辐射村组,形成县、乡、村、组四级培训网络。全县农村扶贫教育工作受到省、地肯定和推广。
1988,宜宾县被国家教委评为“扫除文盲先进县”。县委、县府召开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会议,成立了农村智力开发领导小组。县成职校获省科委“星火”人才培训三等奖,县上评选农民教育先进集体12个、先进个人29名。
1989年,县委发出《关于深化农村智力开发,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决定》,县府发出《关于扫除剩余文盲的工作意见》。投资10.39万元扩建县成职校657平方米。至此达地区三类标准的乡农技校由原来的2所上升到5所。全县确定了“以燎原计划为向导深化成人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成教工作重点,省教委把安边、白花列为全省首批实施燎原计划的试点示范乡。
1990年,全面实施“燎原计划”,狠抓农民文化技术素质提高和基地建设、队伍建设,编印了乡土教材。
1991年,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6.7%,村农技校发展到331所,占村总数的60.6%,举办短、平、快技术培训1838期,培训93450人次。举办50学时以上技术长班359班。结业12489人。试办一年制专业班和三年制农技初中班8班,入学232人。
1992年,乡农技校发展到72所,村农技校发展到419所,占村总数的76.7%。试办两年制以上农技校初中班3班,人学仍人。扫除剩余文盲1694人,巩固脱盲4印6人,七年来自考报名13221人,毕业201人。举办各类技术教育,培训28.2万人次。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为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以及农村落后的发展水平,使教育真正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大教育。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改革。l984年宜宾县在全省率先进行教育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革,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落实到区、乡,从领导管理体制上理顺了关系,对于充分调动区、乡办学积极性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继后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兴办职教,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得到改变;学校内部普遍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对教学内容和办学方法也不断进行了改革。
1989年,建立了“农科教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1990年宜宾县被列为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后,先后在花古、白花、古罗、柳嘉、泥溪、蕨溪、高场、安边、朝阳、长沙等20个乡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对教育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改革。1991年,成立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统筹领导工作。是年召开了{dy}次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初步明确了宜宾县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及时调整了实验乡(镇),确定为安边、蕨溪、古罗、观音、高场、白花等6个乡(镇)。l993年,召开了第二次高规格、高层次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制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工作的措施,制定了坚持两手抓,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办学思路,确定在蕨溪等普通中学实行“一校两制”试点。1994年,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及实验乡(镇)的指导和领导工作,项目牵头,农科教结合,服务县域经济,在全县形成了“党政总揽、部门配合、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格局。
宜宾县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多次受到国家教委、省府、省教委的表彰奖励。1992年2月获得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一等奖;9月代表四川省出席全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验交流会。1993年获省委办公厅通报表彰。1994年蕨溪镇被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1994年宜宾县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1995年4月地区授予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蕨溪镇、古罗镇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继续实行84年以来“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原则,深入贯彻县委、县府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对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规划。
1987年,全县率先在柏溪初中公开招聘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试点。
1988年,成立“宜宾县教育体制改革领导组。”县委、县府发文,就实行校长负责制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全县又有8所中学、42所乡中心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2所乡中心校实行教职工聘任制。2所高完中拟出奖金发放改革方案,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得到深化。
1989年,取消558所中小学校行政级别,不再套用县级、区级、乡级、使学校成为真正办学实体。全县学校全部实行校长负责制,逐步试行教职工聘任制。
1990、1991年继续深化校长负责制,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评,引入竞争机制。
1990年,全县正式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被省教委确定为全省实验县。1991年县委、县府在高场召开了高规格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会议,作出重点部署,“综改”工作受到地委、行署表彰。
1992年,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获省“一等奖”。
1992年,全面实行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评聘分开,将年度考核结果与职称聘任和工资直接挂勾。
教育行政管理:
建国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设教育科,l952年改名文教科。1956年文教科与卫生科合为县文卫办公室,l957年8月又分设。1967年“xx”中,文教科消失,教育工作先后由县革委政工组下设的文卫组、学校组、教育组领导。1973年9月建文教局。l991年分设教育局和文化局,1993年成立县教育委员会。
县教委下设机关四股一室,即人事股、教育股、计财股、保卫股和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县教职工的调配、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经费管理和审计、学校安全保卫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辅教机构和组织有:大、中专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成人教育办公室、教学研究室、教育督导室、电化教育馆、教学仪器供应站、教育学会等,主要负贡招生、成人教育、中小学教学视导、指导全县的教研活动、电化教育、实验教学和学术活动等工作。直属事业单位有勤工俭学办公室、设计室,主要负责全县中小学校的勤工俭学的管理与指导,校舍设计等工作。直属企业有文教印刷厂、华泰工程公司(原文教修建工程队)、文教招待所,它们主要职能分别是为学校印制作业、备课本,修建校舍,服务于教育、招生等各种会议服务。
1952年,全县各区设文教助管员(后设文教办公室)。1958年,全县并为7个行政区,各区设文教办公室;1976年改由区中心小学兼管文教工作;1984年下半年又恢复区教办。1992年10月全县撤消11个区,并乡建镇27个,次年各乡(镇)组建教育办公室。
县教委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和奖励。l989年被地区教委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1991年被行署评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1991年、1994年被省教委评为“教育宣传通联工作先进单位”。1991年至1994年已连续四年获地区教委综合评估一等奖;1994年被县委、县府评为先进集体。自1988年以来,教委各项工作获省级表彰7次,地级表彰7次,县级表彰11次。
[教师队伍建设]
1986年,各类成人高校录取教师88名。县举办短训班3个,培训146人。组织教师参加教材考试,初中教师253人,及格192人;高中教师35人,及格26人。
1987年,组织教师200多人参加xxxx,960多人参加首次文化专业知识合格考试,1234人参加教材考试。
1988年,公办教师实行职称评聘、评定专业技术职务3122个,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8人,一级教师335人、小学高级教师252人,一级教师797人。另评出中学、幼儿园特级教师各1人。
1989年,实行民办教师职称评聘,评定中学一级教师3人,二级15人,三级30人;小学高级教师227人,一级949人,二级949人,三级183人。对初中校长进行岗位培训,首批培训5人。
1990年,中小学教师参加成人大中专对口专业考试,录取254人。890人参加专业文化考试,及格率54.8%,名列地区xx。
1991年,对小学校长进行岗位培训,首批培训20人。
1992年,首批民办教师54人转为公办教师。
七年来,县教师进修校充分发挥教师培训中心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教师学历达标率、自身业务素质大幅度提高。全县教师受{gjj}表彰奖励的14人,省级20人,地级77人。
[办学条件改善]
1986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人1297万元,投资418万元改善办学条件,xx危房20892平方米,维修校舍16040平方米,新修校舍22428平方米,添制木制课桌凳10755套。5月起,在观音区进行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试点工作,按省府188号文件规定的计征对象、比率开征。
1987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1497.6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198万元。投资649.32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xx危房43926平方米,维修校舍64589平方米,新建校舍44269平方米,添制课桌凳10112单人套。全县绝大多数学校基本实现“一无三有”(无危房、有教室、有厕所、有活动场),其中58.7%的学校砖木结构化,65.4%的学校实现“一无五有”(无危房、有教室、实验室、有厕所、有围墙、有活动场)。
1988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1618.1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250.7万元。共投资557.2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1989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人1792.3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289.9万元。投资589.9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xx危房22479平方米,使危房比例降至2.8%,8月《四川日报》对我县改造中小学危房成绩进行了长篇报道。
1990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2026.6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318.5万元。投资620.56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xx危房2657平方米,危房比例降至0.39%,达地区要求,完成了基本xx中小学危房的历史任务。全县新(改)建校舍42890平方米,建成27个实验中心、383所中小学砖木结构化。
1991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2201.3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397.9万元。投资629.6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xx剩余危房1000多平方米。县委、县府发出44号文件,成立了“宜宾县教育基金会”。
1992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人2695.7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447.8万元,全县76个乡镇计征比例全部达1.5%。投资745.6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全县所有学校实现“一无三有”(无危房、有教室、有厕所、有活动场),所有中心校、基点校,绝大部分村小实现了“一无五有”(无危房、有教室、实验室、有厕所、有围墙、有活动场)。
同时,为改善教育手段,推广电化教育,1988年,县电教馆购置、安装了卫星天锅。1991年,县一中班班配置了彩色电视机。1992年,正式开通了县教育电视收转台,柳嘉职中建立了教育电视收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