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运行的现况- 汽车英才网的日志- 网易博客

2010年上海世博会运行的现况

2010-04-24 10:46:07 阅读7 评论0 字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在期间将会不会对境外的参展者实行消费退税,这一政策会不会延伸到其他境外参观者?另外,中国馆已经公布了布展方案,里面有一个“低碳体验”,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

  杨雄: 这个问题请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同志作介绍。

  洪浩: 世博会期间,根据国际展览局的惯例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参展者在进口关税、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等方面都制定了一些优惠退税政策,整体体现世博会参展者税收政策与国际接轨,这些工作都已经在落实之中。至于参观者,数量是比较多的,我们现在还是按照我国一贯的税收政策来执行。关于中国馆低碳的展示,的确我们做了这样一个考虑和安排,中国馆有一个专门的展厅,里面有几个部分展示低碳的内容,中国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如何开展减少碳排放量的实践,同时鼓励全社会共同减碳。我们希望这个展馆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

  法制晚报记者: 除了您刚才说到低碳展示之外,这次世博会要打造一个“低碳世博”,除了这个低碳展示馆之后还有什么措施?第二个问题,前一阵子网上有流传关于世博期间不准穿睡衣上街,还有“雷人英语”,请问这两件事和这次世博打造“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是有相冲突的地方?

  洪浩: 关于低碳世博的措施问题,我们在筹办世博的时候就提交了关于上海环境保护的报告,联合国环境署作为第三方,独立地发布了上海世博会环境评估报告,联合国环境署和我们共同制定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在低碳、绿色世博的实践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比如世博园区有38万平方米旧厂房改建成为展馆和其他基础设施。在世博园区有4.6兆瓦太阳能发电机组容量,是全国目前{zd0}、最集中的装机容量所在地。整个园区的灯光设备大量采用节能的LED光源,我们空调大量使用了江水源和地热源能耗。园区的公共交通系统采用的是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实现“零排放”。

  在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大型建筑上都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这些雨水通过沉淀和过滤之后,能够基本满足园区的环境卫生清扫和绿化灌溉需要。园区里还有一平方公里的绿化和公园,占整个园区围栏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们采取这一系列措施之后,专家们对此作了预估,估计世博会开幕以前一直到世博会结束以前,采取的措施整个能够抵消世博会的碳排放的60%-70%。我们正根据专家建议采取进一步的改善措施,努力工作,力争在四到五年之内能够实现碳平衡。

  此外,我们在世博会上为低碳展示创造条件。除中国馆有低碳的展示外,主题馆、城市{zj0}实践区以及一些重要的外国展馆都有一些低碳的展示,来展示他们在低碳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从现在起一直到世博会举行期间,我们还将举行一系列低碳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鼓励大家节约能源,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减碳的活动中去,我们将尽全力为实现“低碳世博”的目标而努力。

  杨雄:这位记者刚才提到“世博期间不准穿睡衣上街”和“雷人英语”的问题,我首先说“雷人英语”的问题,我不知道哪个标准算是“雷人”,我们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举个例子,在二十世纪初,我们专门对上海的英语标识进行过一次研究,我们当时也希望所有用英语标识的东西能够标准化。后来我们研究发现,可能美国的英语标识和欧洲的英语标识也不xx一样,比如化妆间的标识都不一样。后来我们研究,是不是用图形标识更适合一些,通用性更强。后来发现图形也不xx一样,有画烟斗的,有画人的,有画高跟鞋的等等,都不一样。

  同时,我们在很多地名、标识的翻译上确实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所以我们也组织了很多专家,包括很多学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帮助我们找。同时联系历史,上海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洋泾浜”英语,在一段时间非常流行,大家现在觉得“洋泾浜”是一个很好的文化遗产,“洋泾浜”英语丰富了很多词汇,比如讲“水门汀”等等都是外来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

  王锦珍:我插一句,有的现在大家逐步接受了,比如说“很长时间没见”,现在英文大家多接受“long time no see”。

  杨雄:{dy},标识、标志一定要标准化,因为要给人家指路,指错了不行。但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宽容一下,不能都是标准的伦敦音、标准的牛津音。我们为了便于内外交流,只要大家听得懂,有些语言上的东西还是让它有自我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可能更好、更丰富。第二,我想说说“世博期间不准穿睡衣上街的事情”,实际上这个现象是上海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个现象已经在慢慢演变。很多人觉得这个不可理解,穿着睡衣上街,但是这个有点文化现象,也有点客观条件的限制,因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时上海的住房条件比现在要差得多,当时人均居住面积大概也就是三四平方米或者五六平方米,居住条件相当差。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这个问题,当时居住面积太小,也就是一间卧室,没地方换衣服,所以上街没办法,只能穿着睡衣上街。

  另外,我记得我小时候是不穿睡衣睡觉的,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人富起来以后,现在条件改善了,发现可以穿睡衣睡觉,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种标准,也是带有一种炫耀的意思。这是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的结果,我觉得很有意思,也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现象当时有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实际上这个情况随着上海的发展、城市的改造,大家收入条件的改善,这个现象实际上比当时已经大大改善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某些区域、某些地方还有一些这样的现象。但是我觉得对这个问题要通过宣传、教育,希望大家了解这样做不合适。我觉得我们也要有一点宽松,不要把这个事情觉得有什么大不了,随着文明程度的发展,大家会逐步改变这种生活习惯,或者过了几年以后,特别是通过世博会,大家看了世博会以后觉得自己这种行为不合适,会改掉不好的习惯,我觉得世博会的作用就起到了。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上海世博会运行的现况- 汽车英才网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