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施医院”的沧桑岁月_陈醒哲_新浪博客

                      

 

                        
  1888年8月,奉天暴雨成灾,洪水猛涨,浑河两岸和万泉河一带一片汪洋。施医院的门诊、病房和住宅均遭水淹。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整个汛期和灾后的一年中,先后救出很多逆水灾民,在xx伤病员和控制传染病流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仅xx疟疾即达4000余例。由于取得了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医院有了较大发展,于1894年新建了女医院。此时,司督阁坚持每周出诊4天,有时半天门诊量达200余人。

  1900年义和团打进奉天城,杀戮洋人,医院外籍人士先后避难于田庄台或经上海回国。6月30日,义和团将男、女医院全部烧毁。8月,义和团运动结束,司督阁又由国外归来,看到苦心经营18年的事业毁于一旦,十分痛心。当时政府对医院遭受损失,深表遗憾,并对医院重建给予大力支持。

  1903年,女医院重建竣工。1904年制定重建xxx计划,因爆发日俄战争而未能实现。遂将女医院临时改为病人门诊,借用临近未被烧毁的“三义庙”作为病房。此期间条件极差,加之战争激烈,医疗任务十分繁重。除一般医疗任务外,医院与红十字会共建“救济院”,收治数百名伤病员,其中包括中国人、日本人和俄国人。此外,医院还经常到政府设置的难民收容所执行医疗任务。

  1905年,盛京将军赵尔巽①与司督阁结为朋友,支持医院卫生事业。1906年他拨银4000两,同时得到社会各界资助,于1907年建成xxx,有病床60张,有合乎要求的手术室、调剂室和附属设备。3月5日隆重召开“奉天小河沿盛京施医院”开院仪式。赵尔巽总督、各国领事馆官员出席会议并讲话祝贺。东北三省首席大喇嘛和奉天各界名流即席表态、慷慨解囊。此期建院工作顺利。同年11月病床已增至110张,增加一些新的医疗设备,颇具当时先进医院的规模。医院仍坚持“施医”原则,贫困病人免费就医,甚而免费供餐,社会反应{jj0}。富裕病人可自愿捐助,以补偿经费之需。1909年司督阁回国又募集到5000英镑,缓解了经费开支的困难。

  1911年,辛亥革命后,奉天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1912年奉天医科大学成立,司督阁任校长兼眼科主任。1914年,张作霖捐赠1台X线诊断机,开始应用放射线诊断技术。在以后的18年中先后增设3次放射线设备,包括X线xx机、太阳灯,并建立太阳玻璃室,组建了光疗科。

  1916年,女医院增设“产院”,新建两层楼的产科病房。后又于1930年再另建四层的产科楼1座,设病床30张。当年共收顺产妇240例,难产481例。以后的几年中每年平均收产妇百余例,结束了当时20%新生儿死于破伤风的厄运以及因难产而导致母婴双亡的凄惨历史。

  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17至1930年,盛京施医院不断发展。截至1930年,共有男、女、产3个医院和附设高级护士学校,临床分内、外、眼、肺、小儿、皮肤花柳、耳鼻喉、产、妇和光疗等10个科室。xxx病床160余张,主要为一般病房,设有少数特殊病房,有手术室3间、诊察室6间,光疗室和调剂室等。女医院病床130余张,分别开设一、二、三等病房,有手术室2间和调剂室等。全院共有医师40余人,护士60余人,药剂师10余人,人员精干,工作紧张,热情为病人服务,还进行多种教学工作和院外社会服务。据1930年统计,全年完成门诊99487例次,手术4572例次,包括外科3787例次,妇产科113例次,眼科、耳鼻喉科200余例次。

  1923年,司督阁退休归国。回国后仍为医院和学校操办募捐活动,长达14年之久。“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沦为日帝的殖民地。日伪统治者停止对医院的经济支持,医院处于维持局面,在业务上和规模上均无建树。尽管如此,医院从未停珍、各科手术照常进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籍医师或遭逮捕或被迫离去,由国外进口药品也被迫终止,使医院陷入困境。

  1945年日本投降,祖国光复。在刘同伦①院长领导下,工作有所恢复。善后救济总署对医院较为关照,调拨过一些装备和医疗仪器,困难相对减少。但医院始终以优质服务于患者、较好的医疗质量,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许和好评。

  盛京施医院自成立至1948年,几十年来,由于组织健全、编制精练、功效较高、医务道德好,医疗质量高,社会声望好,在东北三省的医务界中,远近驰名,妇孺皆知,是一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赞扬和爱戴的医院。

  为了适应盛京施医院医疗工作的需要,1885年医院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培训助理医师、药房技士和助理护士。经过3年培训后参加正式工作。1892年招收8名青年,制定5年制培训计划,培训有理论知识和高超医疗技术的正规医师,当时称为“盛京医学堂”。首批学员有王宗承、刘志学和王雅臣等,以后又有李树德、项乃辅、洪国璋等。王宗承因学习成绩优异而留校,后因工作出众,调任东北军授予军医总监,获少将军衔,成为东北军军医的创始人。1906年在赵尔巽总督支持下,在扩建盛京施医院的同时,设西医学堂,每年招收几名学员,进行正规的训练。

  1907年,徐世昌任东北总督,对当地高等学院的建设较为重视,在他执政的两年中,多次与司督阁商谈,决定在盛京施医院东侧拨地一块,每年由省库拨银3000两,筹建奉天医科大学。1909年,司督阁又从英国募集5000英镑,补充建校资金。同时聘请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青年医生嘉克森和利物浦大学毕业的病理学家毛乐尔大夫来奉天,协助司督阁本人建校。至1911年建成四层教学大楼,经内部装修和安装教学仪器设备等。在辛亥革命成功的次年,即1912年,宣告奉天医科大学全部建成,成为东北三省{dy}所医科大学,也是全东北地区的医学教育的{zg}学府。同年3月28日{dy}期学员正式入学,开学典礼非常隆重。

  校训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校徽为针、蛇、火炬组成的图案,针蛇象征救死扶伤,火炬象征学术光明之灯。司督阁任{dy}任校长。
  
  在143名考生中,通过中英文和数理化史地7个科目的考试,录取{dy}期学员40名,于当年3月28日正式入学。学制订为5年,包括预科一年,本科四年。课程设置基本上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授课课程相似。并规定毕业后授予内外科双学士学位。1912年9月正式建立“校董事会”为学校{zg}权力机构。计划内办学经费,由中国地方政府承担。1914年中国政府派王正辅(东北矿务局局长)参加校董事会,并任董事长,学校与地方政府关系融洽。

  1914年爆发了{dy}次世界大战,部分英籍教师回国服役,导致学校教学人员不足。第二年招收第二期学员40人。

  1917年{dy}期20名学员毕业,均获得医学士学位,其中有后来誉满东北的眼科专家高文翰,我国肺科奠基人之一的刘同伦在内的4人留校工作,其余分配到东北各地教会医院,如长春、吉林、铁岭、新民、营口等地。

  1917年8月,奉天医科大学呈请北京政府教育部立案,根据当时规定“单科不能称大学”,遂更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校名改为医专,但学制、课程设置和授予学位等不变。此时,教师队伍扩大为17名,充实了一些教学设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18年张作霖每年拨款3000银元,开辟了运动场。1922年修改校章,强xx学质量,每年招生名额改为20名。1923年司督阁因年事已高,辞去校长职务。1925年东北三省各界人民为纪念和表彰司督阁在中国创医立校及他对中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特铸造司督阁半身铜像一座,立于教学大楼正门东侧,并刻有碑文,由张学良将军揭纱剪彩。司督阁回国后仍为医院和学校操办募捐活动,长达14年之久,直到1936年逝世,终年81岁。

  司督阁归国后,由安乐克博士接任校长。1924年,学校将学制改为6年,同时招收3名女生。在高等学校,男女同班授课,当时在西方亦属罕见,开创了东北教育史的先河。英国马克雷勋爵为女生宿舍的建成捐资1万英镑。

  1925年,遵照司督阁“应将学校和医院的管理逐渐转交给中国人”的嘱托,学校改组了校董事会,其中中国人超过半数,由高文翰任校长,荣威廉任院长,张守义任副院长。教师队伍已达到32人,其中中国教师为17人。

  1929年,中华民国将省名改为辽宁,意为“辽河两岸永远安宁”。奉天医科专门学校于当年更名为辽宁医科专门学校。

  1930年,学制改为7年,预科2年,本科4年,实习1年。实习生实行住院医生工作制,在临床各科轮转。此时,内科系包括普通内科、儿科、肺科、皮花科、精神病科;外科系包括普通外科、腹部外科、矫形外科,xx和外科手术学;还有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等,在第三学年还增加公共卫生学课程。学校还为省高等检察厅培训两期法医班。第二年首批3名女生毕业,被认为是“学校之光,女界之优”。当时有教师35人,包括中国教师22人;在校学生98人中女生23人,专职行政管理人员4人,兼职职员8人,工作认真、功效较高,成为该校组织管理的特点。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学生在学好课业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课外活动。1929年建立学生自治会,总部设主席团和智育、文书、庶务、服务、交际、音乐6股。各班设有班长,每xx有例会活动。在本校学生中保持着热爱体育的良好传统,有较高的体育水平,饮誉沈阳。

  1920年5月华北运动会在小河沿南岸体育场举行,在100米、200米栏、400米接力、跳高、三级跳远、撑竿跳等项目,均获{dy}名,取得全胜。1922年曾获省网球联赛三等奖;本校自1912年建校就组建了足球队,实为东北三省开展足球运动的先导,校内的“足球热”长盛不衰,曾荣获1923年全省足球联赛的{gj},一直在省内享有盛名。校运动队获1923年省运动联赛会一等优胜奖,并获网球优胜奖。1927、1929年在本校召开{dy}、第二届体育竞赛大会。1931年参加小河沿汉卿(张学良将军)教育基金滑冰化装表演会,第九期学生杨名时、十期学生李广宜分别获得冠亚军。与此同时,组建了30余人的歌咏队和乐队,经常参加社会上的重要游艺娱乐活动。每逢新生入学、年终节假召开“迎新会”或“师生联谊会”,文娱气氛十分活跃。

  由英文教授毛国栋夫人热心提倡,于1927年组建了“学生英文会”,分文法、作文、会话、翻译和话剧等组。最初仅几人参加,到1931年已发展到40余人,每周聚会1次,每两周到校外参加英语讲演比赛,每学期末召开1次“英文游艺会”,并聘请5位顾问随时指导。多数学生英语水平较高,与上述活动密切相关。

  为广泛获得社会知识,谋求救国之道,1926年学生组织“环读会”6年间共发展会员40余人,主要是学习、研究社会科学。会员每年交会费两元,用于购买新书,供同学阅读。每xx集合1次,进行读书报告、评论等活动。1929年创办了墙报,开辟研究、评论、文艺、新闻、常识、通讯等栏目。1930年6月15日,在学生会组织下,参加教育厅主办的“辽宁学生语言竟进会”,即“大学生辩论会”。辽宁医专为正方,东北大学为反方,双方进行激烈的舌战,正方以较大优势压倒反方,获得“高挹群言”团体优胜旗帜1面,每人获银质奖章1枚,第九期学生吴执中获个人优胜杯。反方与东北大学正方辩论时,第十期学生杨宜又获个人优胜杯。

  基于上述组织的建立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的思想变得极为活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生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反满抗日的思想。

  校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思想,深深印记于学生的脑际,并付诸实践。当时住院病人多为没有文化的穷苦人,学生的“代写家书小组”深入病房床头服务,女生还到监狱为女犯代写书信。校内工友多无文化,学生们为他们开办夜校,讲授“千字文”和算术;还利用假期举办夏令贫儿学校。当时东北三省西医人数甚少,西医人数仅为总人口的10万之一,农村就医就更为困难。1929年同学会与青年会共同组织同学下乡施医治病;于冬春两季深入农村为村民接种疫苗;经常到工厂、学校、监狱和公共场所进行预防霍乱、消灭苍蝇、防治砂眼、妇儿卫生等方面的卫生宣传,印发宣传品和传单达100余种,也曾放映过由英国人拍摄的卫生宣传的影片。

  学校学术空气甚浓,重视总结临床经验和开展临床研究工作,重视校友的回校培训工作。至1931年底,校友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98篇,翻译医学专著5本,颇受东北科学界的赞誉和人们的青睐。

  应“九一八事变”,原拟于1931年将本校并入东北大学成为该大学的医学院的计划未能实现。早在事变发生前,已完成“辽宁医专概况”一书,该书由张学良将军题写书名,现成为记录施医院和医学院建立和早期发展的重要史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沦陷,伪政权对于英国人创办的医学院校,在初期采取所谓的不干预态度,学校一切只能依靠英国资助,招生和授课得以继续维持。校名改为“盛京医科专门学校”,学制仍为7年。此期间选送优秀毕业生至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扩大院际交流。1932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发表声明,承认本校毕业生的医学士学位,可选派人才赴该校进修,经费由英国资助,从而增加出国深造的机会。

  1932年,“国际联盟调查团”来东北调查日本入侵东北建立伪政权的情况。学校中爱国师生采取各种办法,向国联代表团反映有关日寇侵华的种种情况,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刘同伦院长从一个英国人那里得到不少日军残杀中国人民的照片,他们注明时间、地点。刘同伦等人同有关爱国人士和社团紧密结合,完成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冲破层层障碍,递交给国联调查团。刘同伦等还代表东三省人民,到国联调查团驻地“奉天烟草公司”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尽管国联与日本侵略者狼狈为奸,但在他们的“报告书”中也不得不反映出一些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白皮书(英文版)”内均明确提到刘同伦等提供国联调查团的有关日本侵占东北资料的内容。

  抗日胜利后,学校改名为“辽宁医学院”。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学校和医院倍加关照,相继调拨了医疗设备、药品、被服等,一些英籍教授先后返校任教。在1946年至1948年先后招收29、30和31期新生。

  三年间由于政局多变,学校处于恢复阶段,能坚持办学办院亦属不易,故而突出的改革进展不多。至1947年底,校园占地164亩,楼房34栋,图书万余册,各种标本3000余件,各种仪器200多台,显微镜80多台;全校教职员工35人,在校学生191人,其中女生39人。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曾改名为辽宁医科大学,教职员工主要参加政治学习和恢复建校工作,至1949年6月并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十八期学员并入于中国医大39期,于1950年毕业;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期并入40期,于1951年6月毕业。盛京施医院则为中国医大第二临床学院。从此,学校和医院成为中国医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奉天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简史》)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盛京施医院”的沧桑岁月_陈醒哲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