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董克义《甘肃保安族史话》物华天宝:保安xx

2010年4月19日 董克义 《甘肃保安族史话》物华天宝:保安xx

2010-04-19 15:25:18 阅读9 评论0 字号:

 

安 腰 刀

 董克义

 

2006年6月,{dy}批{gjj}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全国89项传统手工技艺名录中,甘肃省只有两个项目入选,保安族xx锻制技艺榜上有名。保安xx是保安族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与新疆的英吉莎小刀、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享誉中外,闻名遐迩。

 

{gj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xx锻制技艺牌

 

 

悠久的历史渊源

 

保安人打制xx历史悠久。早在800年前,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在中亚诸国强征了大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哈刺鲁、康里、阿尔浑、阿速、撒尔塔等各色名目的人。这些被称为色目人的战俘中的一部分人就是保安族的先民,其中不乏能工巧匠,随军服役,给蒙古xx制作兵器。据一些专家考证,保安折花刀的制作工艺和纹理跟史料记载的元代xx的“米昔刀”十分相似,这个信息与现在保安xx的辉煌的联系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占领了包括同仁在内的积石州、河州、西宁等州。保安族的先民被留在青海同仁地区,驻扎在隆务河畔,亦兵亦农,屯田戍守,元世祖后期编入民籍,成为民户。定居同仁保安地区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工匠。

保安语把打制金属器具的匠人称为“果尔”。 同仁有两个以“果尔”相称的地名,一个是隆务镇吴屯村的铁匠庄,也叫铁匠城和“果尔仓”;一个是隆务河以西的“果尔滩”。这两个地名与保安族先民中的铁匠曾在这里居住和生产不无关系。清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载:“明代河州卫,中马蕃族之一有古族果尔族”。“果尔族”很可能是保安语称为“果尔”的人形成的族群。当时“果尔”的主要工种有“黑活匠”、刀子匠、锁子匠、剪子匠、铜匠、银匠等,主要制作土枪、xx、刀具、战马铁掌、马嚼等xx品,铁勺、铁盆、菜刀、剪子、锥子等生活用品和锄头、铁锨、镰刀、斧头等生产工具。特别是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制刀业有了一定发展。迁徙到积石山后,为生活所迫,大批保安人纷纷加入打刀的行列,以便从周边各族群众那里换取他们需要的农牧产品,使保安xx的制作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品种不断增加,造型日趋美观。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扶持保安xx的制作,使xx品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愈加完善、精湛,装潢越发考究。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独特的冶铁技术和制作工艺创造了“保安xx”的辉煌的和独特的xx文化。

 

瑰丽的xx文化

 

保安xx凝聚了保安族人民的智慧,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民族性格,贯穿于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活动中,成为保安族人民文明的一种图腾、象征。

关于保安xx,有许多传说故事。其中一个是《“波日季” xx的传说》。据传很早以前,保安人居住在一个美丽富绕的地方,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家家户户都过着殷实美满的生活。幸福的生活遭到了魔鬼的嫉妒,时常出来残害姑娘。村子里的姑娘开始三天两头地失踪,给人们的生活蒙上了阴影。村子里有一个名叫哈克木的勇敢的青年铁匠,决心要制服魔鬼,为乡亲们除害,可是他去砍杀魔鬼时怎么也砍不死它。有{yt}晚上,哈克木梦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教给他制服魔鬼的办法。第二天,哈克木按照白胡子老爷爷梦中的吩咐,仿照天池西边一棵大树叶子形状,打制出了一把名叫“波日季”的刀子,在刀面凿上树叶的图案。晚上,哈克木拿着这把“波日季”刀砍杀了魔鬼,救出了被魔鬼掳去的姑娘,村子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保安xx

 

还有一个是《“一把手” 图案的传说》。传说在马步芳统治西北时期,甘肃大河家地区的保安族刀匠们为了生存,到青海、西藏等地做刀子维持生计。当时有一名保安族xx匠人技艺高超,在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有个地方官僚为了巴结马步芳,限令这位匠人在一个月内赶制一百把质量上乘的xx,不然将砍掉他的手。这位匠人早就对地方官僚欺压百姓、掠夺民财的行径恨之入骨,他傲视权贵,不畏强暴,宁死不屈。恼羞成怒的官僚残忍地砍掉了匠人的右手。从此,这位匠人再也无法做xx了。后来保安族刀匠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的前辈,便在{zh0}看的xx刀面上凿刻上了一个五指并拢的“一把手”图案。现在这个图案已被原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保安xx出口的统一标志。

这些动人的传说故事,通过保安族刀匠制作保安xx所受的磨难和坎坷经历,反映了保安族人民苦难的历史,表现出了保安族坚贞不屈、刚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十样锦”xx

 

“什样锦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鞘子;青铜打下的尕镊子,戴上是格外的样子。” 这首保安族“花儿”不仅赞美了最精美的什样锦xx,还反映了保安族男子喜欢佩带xx的民俗。张佩成先生在《保安xx生产与销售民俗现状考察研究》一文中说:“在保安族妇女看来,佩带xx的男人是勇敢的和具有阳刚之美的。一个不佩带xx的男人是不英武、没有朝气的,在情感上和意识上都是靠不住的。而且,佩带xx也是社会对男子的一种认可方式,即个体从未成年到成年,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无性到有性的重要标志,从而顽强地表现着人的自我确证的冲动。”其实把xx作为佩饰,也是保安族男子服饰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保安族阳刚、尚武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在日常的礼俗中,保安族常把精美的xx作为贵重礼品,馈亲赠友。在生产、生活中,xx更是必备的工具。

保安xx

 

保安族的xx是保安族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重要素材和内容。保安族“花儿”中有比较多的保安xx的内容,以保安xx起兴,表达爱情,表达为了爱情的反抗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反映出了保安族人民丰富的感情世界,如:“铁匠们打的个刀子来,皮匠们配的个鞘来;尕妹们拿的个实心来,阿哥们豁出个命来!”“打一把五寸的刀子哩,做一个乌木的鞘哩,舍一人五尺的身子哩,闯一个天大的祸哩。”“梅花的刀子铁鞘子,黄丝线绾下的穗子;花心的尕妹(哈)没法子,手抓了满天的鹞子。”xx文化更是保安族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创作的重要素材和题材,如马少青的小说《保安xx和蛋皮核桃》,马文渊的诗歌《山庄锤声》,马学武的诗歌《xx情》,王福祥国画《保安刀艺》,临夏州歌舞团编排的《保安xx》等。

 

丰富的品种类型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目前保安xx的品类已发展到牛刀、鱼刀、xx、xx、武术刀、蒙古刀、哈萨刀、折花刀、拐杖剑、将军剑等10多个种类,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螺、满把、扁鞘、双刀、细螺、马头刀、珠算刀、尕脚、西瓜头、笔刀等30多个品种,有些刀是取材于各种民族刀,如xx系列、蒙古刀系列、哈萨刀系,还有些刀源于国外,如鱼刀。

 

保安xx中最有名气的是什样锦和波日季。而工艺最复杂、最神秘的是折花刀,这种刀以其刀体刚柔相济、花纹奇特、弹性好不易折断、刀刃锋利而著称。但它的制作技艺在20世纪中叶失传。可喜的是,在老一辈工匠马生福的指导下,甘河滩村年轻的保安族刀匠马自正潜心挖掘研究,反复摸索打制,2007年又重新掌握了失传的技艺,打制出了折花刀。2008年3月21日,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科探秘》以《中国记忆——再造折花刀》为题进行了报道。

保安xx规格多为5寸、7寸、10寸三种,每位铁匠大都有自己的特定刀面图案标志,其中“一把手”标志被国家工商部门注册为保安xx的专用商标。1983年保安xx被国家民委、轻工业部评为全国民族特需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1991年,马骥、马占林等设计制作的铜扁鞘带锁xx,在第六届甘肃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会上,被评为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在全省金属工艺品质量评比中荣获优秀产品奖。1999年马福祥设计制作的保安xx——“景泰蓝将军剑”获外型设计国家专利。

 

复杂的制作工艺

 

保安xx工艺精湛,其制作工序随着制作工具、材料和技术的发展,也由简单到复杂,目前已十分完善,从设计式样、选料、煅打、淬火,到镶嵌、砸铆、抛光等,复杂的达80多道,最简捷的也有40余道。

保安xx的制作工具,过去主要有风箱、铁砧子、大小铁锤、大小钳子、锉刀、截铁刀、大剪刀、錾子、冲子、粗细程度不同的磨石、剃子、锯子和其他小工具等,现在大多增加了电吹风、电动切割机、空气锤、电钻、电动砂轮、车床等比较先进的工具。随着工具的改进,工艺由过去的手工工艺逐步趋向手工加机械。

保安xx的制作可分为刀体的制作、刀把的制作和刀鞘的制作。

刀体的制作   保安xx刀体是选用精钢经过反复煅烧、锻打、打磨、加钢淬火而成的,工序多,技术要求高。品类不同,工序也多少有异。主要工序有设计、选料、切割、火炉中煅烧、锻打、加钢后再反复煅烧和锻打、刻膛(锻打刀刃和刀背之间的刀膛部分)、在粗砂轮上初步打磨、刻标志(刻字、号、图纹等)、用金刚砂布轮打磨、用冲子在刀把子上钻眼、淬火(保安族称沾水)、锻打整形和打磨等。

刀匠在打磨刀体

 

这些工序中加钢是一个重要的工序,因为只有加好钢,才能使刀子更加经久耐用。而淬火是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只有经过优秀匠人的成功淬火,才能使刀子柔中见刚,刚中有柔。淬火就是把打磨好的刀体在炉火中煅烧,由工匠自己掌握一定的火候,然后用大手钳从火炉中夹出,迅速插入一桶早已准备好的凉水中进行冷却。但刀体的火候,插入水中的速度、角度等是很难把握的,快了也不行,慢了也不行,只有那些优秀的、有经验的工匠才能合理地把握这个度,也才能打制出优质的刀子来。所以保安族刀匠把淬火技术视为珍宝,从不轻易外传。

刀把的制作   保安xx刀把图案精美,制作精细,刀把制作水品也从另一方面体现着工匠的技术水平。刀把的制作工序主要有选料(原料有牛角、金属、塑料、木头、各色金属线、赛璐璐等)、裁制、装钉、制作护手(即护口,它是刀体与刀把的分界线)、打磨刀把、钉制花纹,{zh1}再精雕细磨,使其平整、光滑。刀把最精美的要数xx的什样锦xx,这种xx是以刀把的花纹命名的,其刀把选用上乘的牛角料,叠合镶嵌砸铆红、黄、白等色金属线和片,再以各色金属、有机玻璃、赛璐璐等镶嵌砸铆梅花纹而制成的,打磨后色彩斑斓,犹如彩锦。

刀鞘的制作   刀鞘多为铁鞘铜箍,还有铜鞘银箍。主要工序有裁卷铜皮或铁皮、在鞘模上锻打成型、用银焊焊刀鞘底部、在金刚砂布轮上打磨、在细纱轮上抛光、上色、裁挖木鞘、粘合装鞘、打制压条、钉制压条、钉箍、给压条和箍上色、固定压条、给压条抛光、钉制刀鞘上的配环和镊子小鞘、制作镊子等。刀鞘的装饰讲求与刀把的造型、色彩、纹饰浑然一体,和谐统一。

 

技艺的传承方式

 

保安xx技艺的传承多是在保安族内进行的,主要是父子相传,传男不传女,传贤不传愚,其次是亲戚、邻里之间的传承,现代的社会传承很少。他们从潜意识里害怕如果别的民族学会他们的制刀技术,他们的刀艺会流失,别的民族会抢走他们的“半碗饭”,所以他们对徒弟的招收极为严格,轻易不肯招外族人为徒。在技艺传承上有很强的排他性、保守性、封闭性。学徒拜师学艺,一般需两三年时间。{dy}年只干些杂活,不传技术,不给工钱。第二、三年才传授技术。学徒出师后,如要单独经营,开炉打刀,必须得到师傅的同意,如果没有得到师傅的允许而自行开炉生产,师傅可以将其炉子打碎。

制作保安xx

 

保安xx技艺的传承贯穿于保安族的历史与发展进程中,据马世仁先生《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调查显示:“19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高赵家村有“果尔”(铁匠)14户,李家6户,甘河滩6户,石家洼4户、大墩5户、周刘家3户,梅坡3 户,斜套3户。”以后由于时代变迁,保安xx技艺的传承状况时好时坏,保安族刀匠时多时少,到2006年底,积石山县从事打制保安xx的约290人。目前保安xx的传承,据《{gjj}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保安xx锻制技艺》中的调查记载,主要有四个谱系:

一是刘集乡高赵家村马进福谱系,{dy}代为马长寿,第二代为马然不仓,第三代为韩宠林,第四代为马进福,第五代为韩尕西木。

二是大河家镇甘河滩村的鱼刀匠冶陕家宝谱系,{dy}代为马哈乃菲,第二代为冶陕家宝,第三代为冶古白,第四代为冶二洒,第五代为冶依素福、冶艾力、冶洒哥。

三是大河家镇安民湾村马尕虎谱系,{dy}代为马然穆藏、马以奴斯,第二代为马尕虎,第三代为马维福、马维雄,第四代为周黑牙。

四是大河家镇甘河滩村的马忠孝谱系,{dy}代为匹加古,第二代为马尕西木,第三代为马忠孝,第四代为马福祥、马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频繁、密切,保安xx技艺的传统传承方式也有所开放,一些回、东乡、撒拉、汉等民族的群众,也从保安族工匠手里掌握了制刀技艺,加入了打制xx的行列。保安xx已远销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有的还远销港澳、日本、西欧、印度、沙特、尼泊尔。

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独特的冶铁技术和制作工艺创造了“保安xx”的辉煌。据统计,1988年,保安族有xx工匠600人,年产各类刀具8.4万把,产值58.5万元。到1994年,保安族有xx工匠620多人,拥有生产经营企业7家,家庭手工作坊300余户,年产刀子40多万把,创产值600多万元。据《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统计,2006年积石山县生产保安xx什样锦1.8万把,雅吾其1.2万把,波日季1万把,双刃2万把,鱼刀3万把,扁鞘2.1万把,西瓜头8000把,满把子1.2万把,景泰蓝手杖剑5000把,景泰蓝将军剑5000把,还有其他农具和生活用具,总产值达335万元,利润210万元。但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生产设备比较落后,机械化水平很低,正面临着以机器大生产的工业信息社会的挤压。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1月28日董克义《甘肃保安族史话》物华天宝:保安xx】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