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志
青海花儿
简介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花儿又名少年。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回族群众喜爱花儿,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花儿是心头肉,不唱由不得自家,可见回族对花儿的喜爱程度。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称干花儿)。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多。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用假声。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前两句常用比兴,后两句切题。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不像一般民歌那么规整,故更加自由畅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山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曲目无令之称,属抒情短歌。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内容。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虽然大部分花儿的内容与爱情有关,但在歌颂纯真的爱和控诉封建礼教及社会丑恶现象给恋人造成生死苦难的同时,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
曲调 据统计,河湟地区有上百种。不同的曲调有着不同的“令”。 按流行地区分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互助令”、“西宁令”等; 按照演唱民族划分为“土族令”、“撒拉令”、“保安令”、“东乡令”等; 按照花儿的衬词又分为“白牡丹令”、“尕马尔令”、“花花尕妹令”、“好花儿令”、“溜溜儿山令”、“杨柳儿姐令”“水红花令”、“咿呀咿令”等
其他相关 【花儿会】 青海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盛况空前的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后相继开始。届时,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峰青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于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的确令人神往。 西宁凤凰山花儿会 多于农历四月八举行。届时艳阳高照,满目青山,xx们携情侣,带酒食,三五成群,边饮美酒边赛歌,歌声传遍四野,气氛热烈至极。 民和县峡门花儿会 历史悠久。每年五月端阳节在满山遍布眼眼清泉的乱泉滩举行。人们头戴杨柳帽,手提节日饭,痛饮清泉水,放声唱花儿,别是一番情趣。 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 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办,十五日是高峰。xx们一边领略瞿昙寺胜景,一边引吭高歌,心情格外激动,歌声格外动听。 五峰山花儿会 于农历六月六日在素有“风景胜地”之称的五峰山澄花泉边举行。 大通县六月六的老爷山花儿会 则又以演唱源于藏族的“长寿令儿”的花儿见长,这里峰回路转。林木葱笼,悠悠白云上飘荡着声声花儿,一片诗情画意。 此外,丹麻花儿会在农历六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 十分有趣的是,各地的花儿会,不仅风情各异,而且都和特别美丽而动听的传说,独特的习俗连结在一起。欲知花儿事,想观花儿情,还是亲临其境上采撷吧
青海花儿——那一朵民俗奇葩
1花儿的由来
对“花儿”的由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以花借代”说认为,“花儿”指的是所钟爱的人,多指女性。于“花儿”对应的“ 少年”则指男性;
“借花寄意”说认为,“花儿”是美好的象征,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歌儿”中;
“咏花定名”说认为,“花儿”是歌唱花卉,或用花卉作比兴的民歌;
“花从山起”说认为,“花儿”以山名转化为歌名。比如,甘肃省莲花山有盛大的花 儿会,就有“莲花山花儿”总而言之,“花儿”有“以花点眼”之嫌。
“花儿”是一种民歌,它是以爱情为主要的表现对象,有些地区有把爱情同“花儿”联系起来的习俗,如“花事”、“缠花”、“花案”、“花儿”等。 因此,“花儿”一词的形成,是爱情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也是男女爱情的集中体现。
2河湟花儿
也称为少年。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湟水一带。它是花儿两大派系中流传范围最广、影响{zd0}、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极受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个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青海的大通、乐都、民和、互助、湟源、循化、同仁、化隆、贵德;甘肃的临夏、永靖、东乡、和政、广河、康乐、皋兰、永登、天祝、平凉、张家川肃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西吉、固原、海源、隆德;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昌吉等县,都是河湟花儿盛行的地方。
在这里,不论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妇女,或是河里的筏工、行路的脚户哥,都会信口漫上几首心上的花儿。 和洮泯花儿的xx们一样,每年在夏、秋收 割之前,自发地举行盛大的民间花儿xx赛歌大会,时间有长有短。如青海省大通县老爷山的花儿会、乐都瞿坛寺等地花儿盛会读比较有名,不仅本地的xx参加,临近省县的花儿唱家也打擂献歌。
河湟花儿的特点是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行段分为四句、六句两种。演唱也比较自由,并且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其曲调悠扬、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谱(民间称为“令儿”)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也不下四十余种。比如“白牡丹令”、“河州令”、“尕马令”、“脚户令”、“大眼睛令”、“仓啷啷令”、“尕阿姐令”、“水红花令”、“撒拉令”、“保安令”、“憨肉肉令”等,在流传地区的家喻户晓的。
3花儿与少年
在青海,随时随处都有“花儿”的歌声。
但演唱“花儿”最有民俗特点的是驰名的“花儿会”。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 发地组织“花儿会”。与会者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人。青海省“花儿会”规模较大的 有乐都瞿昙寺(农历六月十五)、民和县峡门(农历六月十五)、互助县五峰山(农历六 月初六)、丹麻(农历六月十五)、大通老爷山(农历六月初六)等。
高原的夏天是最美的季节,这时草儿青青,麦苗肥壮,花儿开了,树叶儿绿了。每逢 会期,各族男女老少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满怀欢乐、幸福、喜悦的心情前来参加“花儿 ”会。“花儿会”上对歌赛歌,人山人海,从各地赶来的“唱家”、“歌把式”,即兴编 唱,歌声此起彼伏,震憾山川,扣人心弦,昼夜不息。歌声、笑声、掌声、喝采声汇成了 一片欢迎的海洋……来到西北,听到花儿那高亢、悠扬的“少年”、“花儿”,就觉得有 一种异域的风情。 对于西北人,或是长期工作在西北的人来说,就显得格外亲切动人 。听着嘹亮豪放的花儿,叫人浮想连翩,涌起对人生的惆怅和联想。那坦率炽热青春的鼓 荡、碧山绿水间涓涓缠绵的爱情......花儿是西北之魂,是西北人的梦想和寄托。
花儿,也可称其为少年。是广泛流传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八个民族人民中间的一种独特民歌。 它历史悠 久、渊源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深受 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我国民间歌谣百花园中,别具一格,占有独特的地位,堪称为 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花儿分为两大类:洮泯花儿和河湟花儿。
“花儿与少年”的唱词类似诗经里的比兴手法,和仄押韵。有叙事和问答等多种形式 。其曲调也是多种多样,如 直令、三闪令、三闪直令等几十种,在吟唱时吟者可以灵活地 把词套用在“令儿”上(“令儿”相当于通俗歌曲的作曲,也是讲究的唱法)。 唱花 儿漫少年,对吟唱者的要求也较高。
首先要熟悉“令儿”的特点和唱词的含义,并且能够较灵活地应用;其次,音域要宽 ,抑扬顿挫。为确切表达含义,有时需要声音高亢、嘹亮,有时低沉缓慢,还不时地需要 “假声”过渡。
另外,花儿吟唱时还特别讲究运气和手的姿势。
花儿既然是一种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是人民诗 的源泉,那么它和其他地区的山歌、民歌、情歌一样,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 花儿起 源于男女青年的情歌,属于民歌中最纯真、{zy}美的部分,表达率直自由。也由于花儿起 源于男女情歌,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在长辈面前吟唱。这样一来,户外也便成为花儿的 集散地。由此,花儿也被称为“野曲”。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 益提高,在西北地区,人们对文化活动有了更多的渴望。因此,民间的“花儿与少年”首 先觉醒,并被广大群众所认可所接受,也造就了一批有名的花儿xx,有关花儿、少年的 活动场所也逐步由田间地头走向大庭广众,有“花儿”的地方就有“花儿会”,规模也在 逐年扩大,一些花儿名家的演唱作品还被录制成音像出版物公开发行。花儿会在那些重岩 叠嶂风光幽雅的名山胜地相继举行是当地各民族团结交往和集体娱乐的方式。 如今,“花 儿与少年”犹如出笼之鸟,越走越远,起队伍在不断壮大,新的“令儿”不断出现和被发 掘出来,充满着对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西北的“花儿与少年”象早春 的小草,更象含苞待放的蓓蕾,让爱唱花儿、爱漫少年的人们感到了春的浓郁气息。
4花儿流源
“花儿”是什么时候产生、形成的,提法五花八门。半个世纪以来,大致有如下一些说 法。
一、原始说:
这种说法虽未成文,但认为花儿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起源于原始劳动。但是很明显 ,花儿与原始歌谣相去甚远。而且,也没有什么实物可以证明花儿产生于原始社会。
一九七九年十月,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内壁上绘 有五人拉手舞蹈的图案。有人认为这是古代青海的先民们在劳作休憩之时,手拉手地漫花 儿。这是不正确的认识。
因此,我们应该说,花儿起源的原始说是立不住脚的。
二、《诗经》说:
有人把花儿与《诗经》联系起来称花儿与《诗经》的《国风》无论在内容风格上、技 巧手法上,有十分明显的类似之处,有一定的关系。经过比较研究认为,二者在很多方面 极其合辙,“即非模仿,也非偶合”,而是民歌本身内在的联系。 作为民歌,不论古今,在表现手法、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共性。如赋比兴的创作手法,谈请 说爱的方式、场面。这也只是类似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此源于彼,或彼源于此。
三、北朝说:
此观点认为洮泯花儿产生于南北朝时期。
因为洮泯花儿以七言为主,而南北朝时期七言诗产生兴起,花儿与南北朝民歌在形式 、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四、唐代说:
“花儿产生于唐代”说者较多,但观点又有区别。归纳起来,有如下观点。
首先,下面的这首对唱花儿,有力地说明了花儿产生于唐代。
问:
大红桌子上献轮柏, 桌子是谁油下的; 你唱的少年我明白, 少年是谁留下的?
答:
西天取经的是唐僧, 通天河淌掉了xx; 留下了少年的孙悟空, 留在阳世上宽心。
这首对唱花儿是寓言式花儿,况且孙悟空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化身。这也是有关花儿起 源的一种民间传说,按照这一传说推测得出“花儿起源于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的结 论。
其次,认为花儿与词在格律上有极其相似的地方,而词起初兴起于唐代,所以推测花 儿可能产生于唐代。
第三,花儿的音乐起源于唐代。
这中观点是从音乐角度上认为花儿的源头在唐代。
如曰:
来源远矣伊凉调,淫曲居然郑卫诗。
上句说花儿来源于唐代《伊州曲》、《凉州曲》等西北古代名曲,对花儿音乐的源头 作了较为客观的推测。
五、宋代说:
这种看法其实是花儿与词起源于唐代说的延续。
认为词在宋代兴起,而花儿与词的相似也应证了花儿起源的宋代说。
事实上,词在唐代末期产生并活跃于民间,而到宋代,词已经成为文人擅长的一种纯 文学体裁,达到极盛状态,离民间已经相去甚远。
因此,普通百姓的花儿不会产生于宋代文人的词作。
六、元代说: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花儿在结构上具有长短句的特征,其“令”与元散曲中的“令 ”有直接关系。所以人花儿可能产生于元代并对元代的散曲起到了影响作用。
七、明代说:
认为花儿起源于明代的人最多。他们从西北民族的来源和花儿歌词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不同角度地进行了论证。
但由于多方面的欠缺,加之思考角度的偏狭,因此有些方面还失于肤浅,有些提法也 不足以服人。
八、清代说:
清代诗人吴镇诗中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句子,这也是最早记录花儿的资 料,因此花儿可能形成于清代乾隆时期。
但这两句诗只能说明花儿在当时很流行,给诗人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并不能说明花儿 产生并形成于当时。
5花儿歌词艺术
花儿的歌词作为西北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是很有艺术特色的。在此将着重对河湟花 儿歌词的谋篇艺术、修辞艺术和语言艺术进行介绍,以期待广大爱好花儿的朋友们,对花 儿的文学特色有一个大略的认识。
一、谋篇艺术:
花儿歌词在谋篇艺术上采用了大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使花儿这种民歌更加具 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言词也更为含蓄风趣、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韵味也更是婉转悠长。
花儿的谋篇构思形式为兴式、比式、赋式三种,从一般意义上讲,赋比兴是一种修辞 手法,在此,我们就对花儿的谋篇艺术进行介绍。 {dy},兴——因物而起情式谋篇艺术:
河湟花儿都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一般来说,后半部分是叙说主旨的,前半部分则是 起兴的。而洮泯花儿不论是单套子还是双套子,一般{dy}句为起兴,下面便开始叙述主旨 ,两大系列的花儿绝大部分采用起兴的谋篇手法。
如河湟花儿曰:
青青的烟瓶双穗儿, 水灌者凉凉儿的; 维下的姊妹一个儿, 心想者长长儿的。
民歌的创作者们在唱歌(对歌)的时候,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象文人作家一样苦思冥 想,而是就所见或所思即兴编出唱词,而是要符合格律要求。
用结构相同甚至字数相同的句子来起兴,和下文形成较为整齐的对仗,借以加强前后 两部分的联系,这是劳动人民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貌似简单平淡,实是别有一番韵 味。 除了句式上讲究对称的花儿,还有两首花儿相互对称的。
泾阳的草帽往前戴, 恐怕南山的雨来; 年轻的阿哥尕妹爱, 哪一个庄子的人材?
泾阳的草帽我不戴, 南山上没有个雨来; 少年的尕妹阿哥爱, 范家村你把我找来。
在运用起兴式表现手法为主是花儿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前后两部分有联系的,它们更有文学价值。
如:
兰州城里兵变了, 四城门上了锁了; 我维的尕妹心变了, 大眼睛认不得我了。
以兵变比心变,表达了以外打击后的失落感。这首花儿在很大程度上采用的是兴,又 有比的意思,很难一是一、二是二地区分。
起兴句都与主旨有着意义上的关联,或烘托气氛,或暗存寓意,表现着一种历史的纵 深感和浑厚感。
第二,比——索物以托情式谋篇艺术:
花儿有整首的比,也有部分的比。
这种用比来谋篇的花儿大多为比部分与主旨部分都是表现同样的一种意思。 比部分先作一个铺垫,主旨部分再明确表达歌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种谋篇手法在艺术效果上,要比单纯押韵的兴起句要好得多。 如:
帐房扎在高山上, 我当成白塔儿了; 尕妹坐在地边上, 我当成银花儿了。
另一些前两句完整对称,但意思恰好相反,形成对比的花儿。
阿哥好象路边的草, 越活者越孽障了; 尕妹好象清泉的水, 越活者越清亮了。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整篇用一个喻体的比式花儿。
阿哥是阳山的枣骝马, 尕妹的阴山的骒马; 白天草滩上一处儿耍, 晚夕里一槽儿卧下。
第三,赋——叙物以言情式谋篇艺术:
除了短章外,花儿中还有一些叙事的作品,多则几十首组成一个故事片段,少则七八 首组成一个情节。比如《熬五更》、《十更传》、《十二月牡丹》以时间月令为序,十余 首组成一个整体,也具有赋的性质。尤其是近来整理的《尕豆过兰州》,是一部典型的赋 式花儿作品。不仅全篇采用赋的艺术手法进行叙述,而且每一首也基本上直接敷陈其事, 彻底打破了前人所谓花儿中没有长篇叙事诗的囿见,为发展叙事花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6青海花儿会
在运用起兴式表现手法为主是花儿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前后两部分有联系的,它们 更有文学价值。
以兵变比心变,表达了以外打击后的失落感。这首花儿在很大程度上采用的是兴,又有比的意思,很难一是一、二是二地区分。
起兴句都与主旨有着意义上的关联,或烘托气氛,或暗存寓意,表现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浑厚感。
除了短章外,花儿中还有一些叙事的作品,多则几十首组成一个故事片段,少则七八首组成一个情节。比如《熬五更》、《十更传》、《十二月牡丹》以时间月令为序,十余首组成一个整体,也具有赋的性质。尤其是近来整理的《尕豆过兰州》,是一部典型的赋式花儿作品。不仅全篇采用赋的艺术手法进行叙述,而且每一首也基本上直接敷陈其事, 彻底打破了前人所谓花儿中没有长篇叙事诗的囿见,为发展叙事花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gh20088002.bokee.com/viewdiary.48090145.html
个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