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前校长许智宏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世界{yl}大学。世界{yl}大学主要有3个标准:有从事{yl}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985工程的建设有些急功近利,世界{yl}大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
许智宏先生说出了中国大学的先天不足,只有规模而无内涵,只有硬件缺乏软件,只有数量而无质量。。。
数字表明,现在的中国大学,在招生人数、学生人数、毛入学率、大学数量等量化指标,超越美欧成为{dy}。但是,中国大学要变成世界{yl},还有满城的路要走。
首先,设计吸引“大师”级人才的政策。哈佛大学第22任校长洛厄尔和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都说过类似“大学在大师不在大楼”的至理名言,足显“大师”是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不二法门。现在中国大学不缺大楼,缺的就是大师。选撷“大师”级人才,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把学方针值得借鉴。开放时代的中国大学,亟需重建这种精神,将眼界放宽,理念延伸,形成全球人才皆为我用的局面。这绝非理想主义的呓语,只要中国的大学能够提供“大师”们满意的学术氛围和必要的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何愁引不来金凤凰?此外,通过政策自我解放缓释现有{yl}学者在校内外承担的行政和社会职务,解决大学衙门化的沉疴痼疾,将解放出来的{yl}学者充实到一线教育和科研岗位。这种政策性的自我解套,不仅有助于涤荡浮游在高校上空的官气,更能更新学者观念,形成“学而优则教”、“教而优则研”的新局面。
其次,从发达国家大学校园的经验看,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简单而言,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就是人性化、人情味和文化学术和谐交融的状态,这种状态汇聚于大学校园就意味着校园是学子们生活的乐土和学习的乐园。这里,校方、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权利主体,没有等级森严的管与被管,而是教学相长、同学关系和乐融融。这里,鼓励独立学术人格的构建和为学生提供最广阔的知识学习空间,更注重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近几年来,中国很多大学通过摒弃一些过时的严苛校规和通过一批人性化的校园规定来保障大学生的私权(如婚育权等)就体现了一种人性化的自觉。在香港名校在内地“掐尖”的过程中,内地名校也吸收了香港名校的经验。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名校和国内各校直面进行“生源争夺战”,严苛的竞争将会逼迫中国大学构建和海外{yl}高校相媲美的校园人文环境。这种竞争压力下的拿来主义,将会大大缩小中国大学和海外{yl}名校的差距。
要提高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还要敢于直面自身不足,体认中国大学教育扩张过快、过于市场化、功利化所导致的毕业生质量不高,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的现实。正视在校学生心理压力巨大,社会认知能力较弱,依赖性过高的集体无意识的“青春幼稚症”等。因此,中国大学如何将中国国情下才有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劳动者,也是体现中国大学由量到质蝶变的重要标志。
最重要的是,要建{yl}大学,还要舍得投入。没有足够的公共财政支撑,要办好高质量的大学就是天方夜谭。按照3月1日教育部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国家的时候,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才能达到GDP的4%。美国早在2007年就高达8%,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比例也比中国要高。因此,教育投入的增加是时不我待的迫切命题。在此问题上,不能犹豫也不能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