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今日xx(12.18)陕西拥有的世界之最

陕西拥有的世界之最

1、世界史上{zd0}的国际大都会遗址——唐长安城遗址

唐城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唐代,由、、所组成。城垣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根据考古发掘,外郭城为长方形,东西(由春明门到金光门)长9721米(包括东西两墙厚度在内,下同),南北(由到宫城北面偏东处)长8651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比现存明代西安城大7倍多)。唐时长安城人口100余万,是当时上{zd0}、人口最多的城市。唐代长安城有三大宫殿群。一是将隋改为(又称西内),是唐初政治中心,和太宗在这时执政30多年。主要宫殿有太极殿、两仪殿,是行政主要场所,另外有甘露殿、武德殿等大量建筑。太极宫正门叫承天门,北门叫玄武门,xx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二是大明宫(又称东内),是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世民在宫城禁苑龙首原兴建,原名永安宫,第二年改为大明宫。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扩建,由太极宫迁此居住,处理朝政。此后的皇帝大多都居住在大明宫。大明宫西墙长2256米,东墙长2614米。内共有宫殿30多所,规模庞大,主要有含元、宣政、紫宸三个大殿,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含元殿是长安城最雄伟的建筑,实测基台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超过现存北京故宫三大殿的规模。高宗李治在麟德年间又兴建了麟德殿,它是大明宫中{zd0}的宫殿,是举行宴会的地方。根据实测,夯土台基南北长130米,东西宽77米,分上下两层,共高5.7米,台基上建有前、中、后三殿。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曾“宴剑南、陈、郑神策军将士三千五百人于三殿”,可见该殿面积之大。三是兴庆宫(又称南内),位于长安城兴庆坊内,是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的旧居,本为离宫,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为兴庆宫,几经扩建,成为皇帝起居听政的正式宫殿。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80米,北部是宫殿区,南部是园林区。唐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和{zd0}的国际性城市。唐太宗开设弘文学馆,天下文儒,云会京师。弘文殿藏书多到20余万卷,是全国{zd0}的图书馆。唐太宗还设国子监,设有7个学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筑有房舍1200间,收中外生员8000余人,外国贵族子弟来此留学者不绝。此外,长安还是全国佛教的中心,东西方的交通枢纽。自西汉以来,西有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东边海路通日本,南边海路可由广州到达天竺(印度)。由于唐代政治上的统一和长安城的昌盛繁荣,外国和西域少数民族大量侨居或迁居长安,包括官员、贵族、僧侣、学者、商贾、艺人、医生、工匠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如胡乐、胡舞和波斯马球的盛行就是例证。唐代长安城在规划和建设的经验对其后中国国都及国外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如宋xx封城和元、明、清北京城就沿袭了长安城的特点。日本的京都城和奈良城的建设也吸收了唐长安城的经验。

2、世界上{zd0}的佛塔地宫——法门寺地宫

1987年4月3日,法门寺佛塔施工现场,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洞口。传说洞里是一个地宫密室,而且有许多青蛇盘踞其中。手电光划过洞内密室,里面文物清晰可见。那些令人困扰又让人兴致勃勃的谜,在持续发掘中,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人们重新见面。法门寺地宫里,传说有佛祖释加牟尼的真身舍利。1981年8月25日,韩金科跟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突然电话铃响了起来,对方语无伦次地讲述,使他好一会儿才明白,法门寺那边出事了。原来8月24日夜晚,伫立在法门寺中的唐建佛塔,因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袭,中部出现裂缝,佛塔遭到了严重破坏。令人震惊的是,佛塔东北边的部分基本上已经xx坍塌,而剩下的西南一边虽然出现倾斜,却仍然神奇地矗立着。在普通的外表下,法门寺佛塔可谓大有来头。佛经上记载,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统一印度,连年的征战,建立印度历史上{dy}个帝国之后,为救赎战争中的杀戮,阿育王开始力推佛教。为此,他派出了大量僧众和信徒去到国外,宣扬仁慈和非暴力,大力宏扬佛法。传说阿育王在世界各地建造了数座佛塔,供人们礼敬佛祖。其中中国分布有19座,最早的法门寺佛塔,即是其中之一。传说,法门寺中一个神秘地宫里供奉了佛祖释加牟尼的真身舍利。那么真身舍利是什么?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对于残塔的处理,上级主管部门极为重视。反复论证的结果,形成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把塔拆除后重新修建,另外一个方案是保护半边塔。鉴于佛塔倒塌的情况十分罕见,修复工作必须按照一系列严密程序进行。但在考古专家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时,发现先前确定的那个方案,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因为塔里全是土坯,怎样把土坯保护起来在技术上非常难,而且造价高。{zh1}决定还是把塔拆除重建。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因为重修,一个埋藏了1000多年的绝世秘密终于重见天日。无意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白玉石板下的神秘洞口。1987年4月3日,勘察现场休息时间,突然有人惊呼。浮土之下,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清掉石板上覆盖的浮土,一尊雄狮浮雕显露出来。当考古队员推开白玉石板旁的碎石板时,一个洞口出现在人们眼前。那个狭小的洞口里一片幽暗。传说中神秘的佛骨舍利会不会被埋藏在洞里?种种迹象表明,人们要先找到地宫入口。果然,队员们在前方大殿后发现了一个漫步踏道,它应该是通往地宫的出入口。1987年4月9日,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推开地宫{dy}道门,一股霉气扑面而来。门内是一段幽暗隧道,墙壁为黑色大理石拼贴。因为年代久远,石壁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斑驳。在石壁东侧,考古队员突然有新发现,石壁上刻有文字。字由白色颜料书写,纵向排成几列。这些字是谁写上去的,是什么意思?石壁上的文字一时无法索解,只能留待日后仔细研究。就在队员失望时,在隧道尽头,两块石碑进入他们的视线,石碑为黑色大理石材质,碑文在手电光下依然清晰可辨。这两块石碑又会透露什么秘密?但是更意料不到的情况突然发生了,没有任何征兆,隧道顶上突然有碎土掉下。考古队员不得不先撤离地宫。在白玉灵帐中,人们发现了一枚玉制仿制的舍利。地宫实地考古探察工作不得不暂时终止。经研究后决定,接下来的考古勘探将严格控制进入地宫的人数,并且加快进度。随后被搬出地宫的两块石碑,共计刻有约900字。专家发现一个是记事碑,一个是物账碑。从文字内容分析,石碑是唐代{zh1}一次迎送佛骨时留下的。而这浩大活动的主角———神圣的佛祖真身舍利,会不会出现在地宫里呢?在两块石碑被移开后,又一道门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石门左右两边的门扇上,各雕刻一尊精美的菩萨像。进门后,地面上是一堆又一堆码叠整齐的丝织品。尽管历经漫长岁月,但这些丝织品依然精美光鲜。在前室尽头,一座汉白玉石塔静静伫立在一角。这座后来被称为阿育王塔的汉白玉石塔,大约有80厘米高,四面有精美的彩绘浮雕,塔盖、塔刹、塔身、塔座均保存完好。千年的谜底,神秘的佛骨舍利,会不会就在眼前的塔里?没想到,阿育王塔后面发现了另外一道石门,门后必然还有密室。这道门的门扇上雕刻着天王力士彩绘浮雕。采用如此造型,是否暗示了门后的世界将非同寻常?第三道门打开后,呈现的是法门寺地宫的中室。中室是一个方形空间,中央放了一个白玉灵帐,这是一个国宝级文物,上面的雕刻是非常精细。这个灵帐里会不会藏有人们迫切期待的谜底?几天后的集中清理中,人们果然在灵帐中发现了一枚舍利,但那是一枚玉制仿制品。因为有发现阿育王塔的经验,在汉白玉灵帐后面,果然又是一道石门,这道门上没有锁。门内是地宫的后室,后室的情景令人震惊,里面竟然摆满文物。地宫密龛里,发现世上仅存的指骨舍利。1987年4月13日,考古队连夜清理后室。一件件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地在人们手上传递着。清理工作即将结束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工作人员发现,后室的土层好像被动过。挖开土,一个密龛显露出来,密龛里藏着一个包裹,里面又是一个铁函。为什么惟独这个包裹被埋在土里?5月4日,法门寺地宫文物的{zh1}清理工作开始进行,由中科院研究员王孖和考古学家韩伟主持。谁都不会想到,那个沉甸甸的宝函里套着一重又一重的宝函。直到第七重,里面是镶满珍珠的金质宝函,宝函里是一座宝珠顶小金塔。第八重是个纯金塔,打开后,金座子上有个像手指一样的银柱子,上面还有白花花的东西。佛骨问世了!专家对比后,大家都跳起来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佛舍利。但这仍然是玉制仿制品。之后,人们的注意力再次转到密龛里发现的铁函上。为了万无一失,考古专家们对其进行了xx。X光机扫描的结果,确定铁函内有异物。5月10日凌晨,韩伟打开了铁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两颗水晶珠,下面是一个被丝绸包裹的镏金函。镏金函里有个檀香木函,檀香木函里还有个水晶椁子,水晶椁子里还有一个玉棺。凌晨8点零6分,韩伟揭开了玉棺棺盖,玉棺里面又是一枚舍利。据考证,这是一枚真正的佛骨舍利。跟志文碑上记载的相吻合:中间有纹,纹并不彻。历经波折,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世上仅存{wy}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终于显身。

3、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zd0},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4、世界古代史上规模{zd0}的学校——唐学府

唐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堪称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唐帝国。唐代中国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威力远播,同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鲜明对比。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加之统治者实行xxx对外开放,从而使中国封建文化,经历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激荡之后,步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世界性文化的时代。唐王朝,对于教育事业极为重视,经过近三百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教育的发达,表现为有完整的学制系统。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中央六学属于直系,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直隶于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这样规模的学校网,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也可以说是{dywe}的。

5、世界上{zd0}的“风积”高原——黄土高原

世界{zd0}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1,500公尺。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於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在中国,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以及、、、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为世界{zd0}的堆积区。黄土厚50—180,气候较,降水集中,稀疏,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铝土储量大。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dy}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6、世界军事史上最长距离的行军——长征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dy}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xxx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xxx的主张,决定向以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上的错误,确立了以xxx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xxx为首,xxx、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直逼,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摆脱了几十万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区。接着强渡大渡河,,翻越终年积雪的。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xxx等于9月10日急率{dy}、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dy}、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7、世界上罕见的绝活——乾陵“三绝”

乾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陵冢和陪葬墓群本身就是宝贵的历史文物。人们常说的“乾陵文物三绝”,指的是石雕、壁画、唐三彩,意思是说这三种文物都是世所罕见的绝活。石雕:高大雄浑,庄重古朴,造型逼真,刻线流畅。步入乾陵司马道,仿佛进入了琳琅满目的石雕艺术馆,最吸引入者为无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镌成后,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约100吨,碑额有八螭垂挂,碑侧各有长4.12米、宽1.19米的升龙图一幅,碑座阳面具有一幅长2.14米,宽0.66米的狮马图,那马屈蹄俯首,悠然就食,雄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不愧为历代石碑之冠。壁画:重墨淡彩,写实性极强,好像一部历史的望远镜,通过各墓道规模宏大的仪卫图、侍女图、阙楼图、马球图、客使图以及观鸟捕蝉、牵狗架鹰图等,为我们研究考证唐代的宫廷生活、友好往来、体育运动、府兵制度、服饰发型等,提供了形象的宝贵资料。同时壁画在构图、造型、用线和赋色等艺术技巧上也有许多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唐三彩:造型别致,釉色清新,色彩绚丽,引人注目,它是盛唐时期伴随厚葬之风盛行起来的一种艺术品。墓道出土的各种唐三彩人物、动物被创造得千姿百态,巧夺天工,如肃穆的文臣俑、剽悍的武士俑、高髻宽衣的仕女俑、翩翩起舞的妓乐俑、深目高鼻的胡俑、满载丝绸的骆驼、形态各异的贴花马、铠甲马、饮水马以及驯良的牛、羊、鸡、猪、犬等,无不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所以,石雕、壁画、唐三彩这三种文物,无论从其历史考古价值看,还是从其制作的工型、用线和赋色等艺术技巧上也有许多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8、世界上最早的“高速路”——秦直道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之后,除其它政绩外,还办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一是修筑了万里长城;二是修建了一条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梁武帝村),北至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县,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秦王朝通直道与筑长城从性质上讲是xx不同的两项工程。筑长城是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抵御少数族奴隶主贵族的侵扰,可谓军事工程。直道如上所述,只能是一条交通线。当然可以运输xx和xx物资、军士们所需的生活用品等,一般地说只是在战时是这样。所以不能单纯的称为军事道路。由于“直道”修建在鄂尔多斯草原中,特别是还行进在子午岭主脉上,子午岭处于洛河流域河谷大道和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河谷大道之间,因为它居高临下,对其两侧的河谷大道有扼控作用,子午岭的地理位置决定“直道”在防御匈奴族和北方少数族奴隶主入侵中具有很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军事战略地位和军事道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内函。把“直道”说成“军事工程”“军事道路”,恐怕是同“直道”所具有的军事战略地位相混淆的结果。“直道”的军事战略地位是指它在军事斗争中不是一时一事,一次战斗或一个战役的地位,而是指长远的,关系战争全局胜败的地位和作用。“直道”的军事战略地位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所起的屏障和扼控作用表现出来的“直道”的扼控作用还表现在对于子午岭山脉周围交通网络的控制,子午岭东西两侧的延川道和马莲河道是两条平行的河谷道,它们之间的连接必须通过子午岭才能形成网络。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因而在子午岭上有许多关卡都处于“直道”上。如沮源关(兴隆关) 、雕令关、午亭子、老爷岭等处都是主要的十字交叉路口,都有一些关隘设施,控制着子午岭周围的交通网络。特别是成为控制延川道和马莲河道的重要咽喉。成为边郡重镇和关中的xx屏障。

9、世界上最早的氧化保护术——秦青铜剑铬盐氧化保护技术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柄青铜剑,为铜锡合金制成,并含有微量的镍、铝、铁、锌等十多种金属元素。这种合金的硬度为HRC22至24度,已达到调质后的中碳钢的硬度。最令人惊奇的是,这把剑在地下埋了二千多年,当场去土锈后,表面光亮如新,剑刃非常锋利,一剑可划透12层报纸。经电子探针和质子X光荧光分析,剑的表面有一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氧化物保护层,表明曾采用铬盐氧化处理技术。而现代铬化处理技术是美国在1937年、德国在1954年分别获得发明专利权的,而且防锈一般只能保持60年左右,而2200年前的秦代人是怎么掌握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的,至今还是一个谜。青铜剑经锉磨抛光,其表面光洁度达 △7至 △10,简直是一个奇迹。此剑现展出于秦兵马俑博物馆文物陈列室。

10、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灞桥纸

灞桥纸是在西汉时期的一种纸。1957年5月8日,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zd0}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据专家介绍说“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这一发现,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灞桥纸纸色暗黄,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鉴定发现其原料主要是xx纤维,间有少许苎(zhu)麻。其纤维平均长度为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数部位发现,亦观察到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它说明这种纸的原料经历了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过程,只是加工程序较低。在此之前,1933年曾在新疆罗布卓尔发现蔡伦之前的古纸,但未及化验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1942年亦曾在内蒙古额济纳发现蔡伦之前的纸,但原发掘报告未作肯定断代。在此之后,1986年又在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文景时期(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141年)墓群中出土绘有地图的纸。

11、世界最早的织金锦——法门寺出土的织金锦

织金锦本为特产,代蒙文中称为“纳石失”,是“Nasich”的译音。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中国古代丝织物加金约始于十六国时已能生产织金锦。陆刿《邺中记》记载后赵国君石虎出猎时就穿金缕织成的合欢裤。唐宋时期织金技术已臻成熟。内蒙古赤峰五代辽驸马墓出土的丝绸中,就有织金锦、平金绣、金粉画缋等丝织品。北宋末年宋朝与金朝议和常用捻金锦作礼物,金朝官服常用织金及金缕刺绣。元代织金锦已有空前的发展,元王朝曾在弘州(今山西原阳)设纳石失(即织金锦)局。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时南京镇江苏州等城市曾大量生产织金锦。元朝xx还用织金锦作营帐, 常常绵延数里。《元典章》所载的丝织物中,也有织金胸背麒麟、织金白泽、织金狮子、织金虎、织金豹等金锦。北方酷爱织金锦,因为北方寒冷少水,周围的色彩较单调,唯有犹如太阳光芒般金光灿烂的金色,给生活在广漠中的人们带来一丝生机。因而族、族、族的上层达官贵人的衣着崇尚用金,并以此显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地宫发现的唐代的织金锦,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织金锦实物。用这种织金锦制作的大红罗地蹙金绣袈裟和蹙金绣大团花拜垫,精美异常,织金绣裙为“武后”的供佛之物。织金锦技术已见于汉代文字记载,这次实物发现是首次。锦上的鎏金丝,以丝线作芯,用金丝一圈圈缠绕而成,1米长的金丝要绕3000多圈,其技术之高超令人难以置信。金丝直径平均只有0.1毫米,最细处仅0.06毫米,即使是现在,制造这么细的金丝也非易事。

此外还有:陕西省成为全世界{zd0}苹果浓缩果汁生产基地,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zd0}的古城墙·明西安城墙,世界上最庞大的修陵大军·秦陵修陵大军,世界上xxxx的石制甲胄坑·秦陵甲胄坑,世界历史上损失{zd0}的地震·关中大地震,世界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观·秦俑军阵,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技术·秦兵器标准化技术,世界上最早的动物检疫法律文献·秦代养马法律,世界上最早的驾车方法·轭靷法,世界上最早规模{zd0}的木结构桥梁·西汉长安“便门桥”,世界上{dy}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唐长安城,世界上{dywe}的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世界上最耐电的人·礼泉县姚艳晶,世界珍稀动物·朱鹮,世界稀有的树种·白皮松,世界名贵蝴蝶品种·中华虎凤蝶,世界陶瓷史上的{jp}·秘色瓷,世界{dy}古柏·洛南县古霞观古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桂树·汉中圣水寺汉桂,世界上{dy}个人工开凿的隧道·褒斜道“石门”,独树一帜的世界古典雕塑艺术·秦兵马俑的群雕艺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指挥部形象资料·秦兵马俑三号坑,当今佛教界的{zg}圣物·法门寺舍利子,世界科技史上{yl}的彩绘艺术·秦俑彩绘,世界上最有特色的陪葬坑·秦陵陪葬坑,世界上最早的门轴合页推拉门·二号铜车马车门合页,世界上最早的镀铬技术·秦俑青铜兵器镀铬技术,世界历史上陪葬墓最多的古代帝王陵·昭陵,举世无双的帝陵地宫·乾陵地宫,世界佛法圣地·法门寺,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法门寺出土的玳瑁币,世界珍果·中华xx桃,世界上最早的釉彩玻璃。法门寺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世界丝绸史上的珍品·法门寺出土的丝织品,人类有目的收藏碑石的{dy}个地点·唐长安城国子监太学,世界考古史上最多等级{zg}的皇室金银器·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世界上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法门寺八重宝函,世界上最早的宫廷茶具·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今日xx(12.18)陕西拥有的世界之最】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