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的故事
 专利管理工程师竟然不让我提交专利申请,这是什么道理!你们到底是干什么吃的?”2010年夏日的一个午后,刚上任不久的专利管理工程师小冯遭遇到一名技术人员质问。对方是一名在研发一线工作了近10年的老员工,他提交的专利申请的方案没有在小冯这个“80后”的手中通过,这让老员工很窝火。

  “王师傅,您先别着急,您的创新点很好,我这也做了一些相关的专利检索,您坐下我们一块看看?您的想法和国外的科学家有许多共通之处。”小冯客气地拉着王师傅坐了下来,开始讨论起专利申请方案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

  这是发生在两年前的真实一幕。小冯的身份就是公司的专利管理工程师。

把关专利申请

  2010年,小冯所在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求所有研发活动都要经过该部门的专业人员“探路”,以保证不走弯路,把研发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在该项工作中,小冯发现,公司一些一线研发人员都非常喜欢“埋头苦干”,而不太注重跟踪国外对手的专利布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出来的一些创新点,却早已落入他人专利权保护范围,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

  在小冯看来,专利管理工程师是指在企事业单位专门从事专利管理的实用性专业人才,是既懂专利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一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公司的创新护航。

  在上海,还有很多和小冯一样的“探路者”,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党委书记潘哲辉就是其中一位。2008年,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149厂任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纪委书记的潘哲辉,因有法律学习背景,被公司安排分管知识产权工作。当报名参加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专利管理工程师考前学习时,他故意隐掉了自己党委领导的职务,而填上了“专利管理工作者”。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潘哲辉顺利拿到了专利管理工程师的中级职称,成为一名级别较高的专利管理工程师。

  为了发挥专利管理工程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潘哲辉想了很多新招。他号召工会以班组为单位,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提倡员工“小革新、小改进、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并将技术创新成果纳入到班组的考评上,激励员工的发明创造。

  其实,在2004年,潘哲辉就开始接触知识产权工作。说起知识产权工作,当时很多企业或吃过亏、或尝过甜头,愈发认识到了知识产权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潘哲辉发现,一些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之前都不进行专利文献检索,摸着石头过河,有时白忙活了好几年,才发现技术路线已经被国外企业占领了,企业急需一批懂专利、懂知识产权的人才。尽管企业也会根据需要选派人员参加由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组织的相关培训,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远达不到要求。

  2007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与上海市人事局共同推出专利管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将专利管理工程师纳入上海市专业技术职称系列,164人参加考试合格,106人通过转任培训,共有270人获得了中级职称,潘哲辉就是其中一员。时至今日,上海市已有769人获得了专利管理工程师的中级职称,这些人几乎都战斗在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一线,成为繁荣上海经济的一个个虽不起眼、却很重要的角色。
郑重声明:资讯 【专利的故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