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人民画报60年封面精选

沧海桑田--人民画报60年封面精选

2010-04-16 14:52:34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1950年7月创刊号

1951年第4期:中国的南丁格尔——看到这张温柔、放射着圣洁光芒的脸,谁会想到她是经历过残酷战争洗礼的人呢。她就是拥有“中国的南丁格尔”美誉的白衣天使李蓝丁。 1950年11月,李蓝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带领上海军医大学志愿手术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前线,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检查伤员伤口,布置手术,组织X光检验……。在她的带领下,手术队以最快的速度xx伤员,让他们尽快痊愈重返前线。回国后,李蓝丁被授予军医少校军衔,历任解放军南京xx总医院医务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科主任、医务主任、副部长、顾问等职,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12月24日,83岁的李蓝丁走完了她光荣而圣洁的医疗生涯,安然离世

1952年第3期:中苏友谊万岁—— 建国初期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1952年2月14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两周年,各级中苏友好协会负责人、当地行政首长、各人民团体代表及国际友人出席参加。在首都各界庆祝大会上,{gjldr}刘少奇、朱德、xxx与苏联代表共同举杯,祝愿中苏友谊之树常青。画面中的刘少奇当时兼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一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新中国建设及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3年第4期: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追悼斯大林同志大会。斯大林去世,天安门前下半旗致哀——在xxx的命令下,1953年3月7日至9日,全国下半旗致哀——斯大林在3月5日去世。而《人民画报》也有了自创刊以来的{dy}个黑白封面,可谓哀恸至极。斯大林逝世后,中苏这一对社会主义兄弟逐渐分道扬镳,双边关系走入了新的阶段

1954年第8期:合作社的打谷场——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个体经济已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方法把农民引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到1954年8月,全国已有10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加上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已占全国总户数的60%。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使用新式畜力农具,改变耕作方法,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旧社会农村经济凋零、农民饥饿破产的景象得到彻底改观。这幅1954年第8期《人民画报》的封面照是河北省张玉璞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生产队的打谷场,土改和农业合作化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丰收后,这里一派忙碌景象。

1955年第10期封面:建国6周年大阅兵——1955年10月1日,是建国6周年的大喜日子。在新中国建国最初的6年里,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勤恳恳地建设着自己的国家,并为实现{dy}个五年计划努力奋斗着。这{yt},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阅兵式上接受检阅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步兵学校、炮兵学校、工程兵学校、坦克学校、航空学校和海军学校的队伍,还有空军、水兵、公安、步兵、摩托步兵、伞兵、炮兵和坦克xx。浩浩荡荡的检阅队伍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不仅鼓舞了全国建设者的斗志,更吸引了全世界xx的目光。1955年第10期《人民画报》封面就是这次阅兵式的一张全景照。

1956年第11期:白石山人——1956年11月,国画大师齐白石登上了人民画报封面。而这一年也是齐白石声誉的{df}——53年,他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又获得了国际和平奖。据说那一年xx画家张大千拜访毕加索时,未见其原作,只见到一捆捆他临摹齐白石的画作。翌年9月,齐白石离世,享年93岁。

1957年第12期: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49年底,新中国成立不到三个月,中央人民政府就发出了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指示。中国桥梁工程人员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大桥的设计,1955年9月1日正式动工。当1957年10月15日大桥剪彩通车之时,整个武汉三镇都沸腾了。《人民画报》1957年第12期的封面就是刚刚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dy}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内,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也就是常说的龟蛇锁大江。大桥正桥为铁路、公路两用,连同两端公路引桥在内总长1670.4米。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dy}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它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条铁路,成为连接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8年第12期:金日成首次公开访华——1958年11月21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首相金日成率政府代表团访华,此前,他曾有过几次来访,但都是秘密或非正式的,这是他{dy}次正式公开访华。1958年第12期《人民画报》封面记录的就是这次访问的一个热烈场面:金日成由xxx总理陪同,向欢迎群众致意。59年前,美国派兵干涉朝鲜内政,朝鲜战争爆发。xxx主席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具有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年后,中朝联合战胜美帝国主义。两国也因这场战争成了唇齿相依、亲如手足的兄弟。金日成此次访华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后不久,持续升温的“友好”热度,使访问的接待规格和所到之处受欢迎的程度都非同一般:xxx主席举行盛大宴会欢迎;朱德副主席接见代表团全体人员;xxx总理亲自到车站迎接;30万北京市民夹道欢迎……

1959年第24期:北京的新车站——这个于1959年新建成的车站屹立于北京建国门大街的南侧,是中国{dy}座规模{zd0}、设备最完善的站舍,也是首都的总站。

1960第13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1960年3月,在新中国饱受饥荒折磨的这一年,中国派出了214人的庞大队伍,{dy}次尝试从北坡攀登珠峰。5月25日凌晨4时,在付出了3人遇难的巨大代价之后,人类{dy}次从北坡成功登顶,奇迹般的站在了珠峰之巅。然而,由于凌晨登顶光线过暗未能拍照,这次壮举很久以后才被世界所承认。登顶一个月后,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了7万人的盛大集会,庆祝珠峰登山队凯旋归来。这成为那一年为数不多振奋国民的大新闻。

1961年第8期:京剧大师梅兰芳——1961年8月,中国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他走完了他的一生。封面上的照片是梅兰芳在其代表作《贵妃醉酒》中饰演杨贵妃时的剧照。梅兰芳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文联副主席、剧协副主席、戏曲学院院长、京剧院院长等职位,为中国京剧史上的丰碑式人物。他去世那一年,电影《洪湖赤卫队》和《红色娘子军》等“主旋律电影”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梅兰芳的国庆十周年献礼——新编京剧《穆桂英挂帅》成为他留给人们的{zh1}的经典。

1962年2月号:百花齐放——1962年,经中央批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又称《文艺八条》)由文化部党组下发全国各地文艺单位执行。这一年,中央开始调整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沉寂已久的“百花齐放,百家xx”的双百方针得到重新宣传。这一年12期《人民画报》的封面呈现了各种文艺形式:用叶子演奏的白族姑娘;《桃花扇》中的女主角李香君、中国传统草木画等,整年的画报都有人感到轻松和活泼。不过,知识分子的这场短暂的春天来得快,去得也快。八届十中全会公告之后,知识分子又重新回到了阶级斗争的阴云下,等待着17年后真正的春天。

1963年第5期:竺可桢:“把天管起来”——竺可桢,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奠基人,早年留学哈佛,1928年创立{dy}个由中国人控制的气象台,随后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筹建。在1962年,竺可桢以72岁的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强烈的轰动,很多知识分子随后纷纷入党。1963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气候的论文也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xxx阅读了此文后接见了他,他对竺可桢开玩笑的说“我们两个人,既管地又管天,就把天地管起来了。”

1964年第1期:永远的阿诗玛——出生于云南普洱的彝族少女杨丽坤后来被公认为中国的费雯丽。她在17岁时便主演了当时风靡全国的《五朵金花》,1964年又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dy}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并登上了人民画报当年1月的封面。但杨丽坤却因参演的这部爱情悲剧电影却使她后半生遭遇了巨大的不幸。杨丽坤被指责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影片一拍完,她就陷入一连串的批斗中,后来导致了精神失常。杨丽坤也从未在神智清醒的状态下,看到过这部电影。后来,她和一个忠实影迷唐凤楼在1973年喜结良缘,后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在上海度过余生。

1965年第10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65年,一批青年告别亲人,登上开往边疆的列车。在那个年代,许多像这样的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中的许多人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甚至生命都献给了共和国的边疆建设。他们脸上洋溢的纯真笑容,是对自己即将投入的劳动生活和共和国未来的美好憧憬。

1966年第11期第12期合刊:伟大的xxx和林彪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大军。“在中国,只有xxx是大英雄,谁也不要想当英雄。”这一年5月,xxx的亲密战友林彪的一席话,开始推动了全国学习xxx著作的热潮。各种版本的xxx著作,整箱整箱地从各地印刷厂被送到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最白最薄的字典纸,最灿然发亮的封塑书皮,最快的运输速度,最令人温暖的精神食粮。阅读这些著作已经成为一种庄严的政治仪式。《xxx语录》也顺利成章成为全球发行量{zd0}的书籍。

1967年第2期:xxx检阅文化革命大军。右一为叶剑英。

1968年第4期:华北山河一片红(欢庆河北省革命委员会诞生)。

1969年第12期:中国人民的伟大{lx}xxx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

1970年第8期增刊: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xxx。

1971年第7-8期增刊:热烈欢迎罗马尼亚贵宾。

1972年第8期:舞剧《喜儿参军》。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表现了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农村的阶级斗争,歌颂了农民群众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革命精神。图为翻了身的喜儿拿起枪杆子,参加了八路军。

1973年第8期:人民英雄纪念碑。

1974年第11期:欢呼成昆铁路通车。中国{dy}次送给联合国的礼物象牙雕塑。

1975年第7期:首都人民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

1976年第11期:伟大的{lx}和导师xxx主席永垂不朽!xxx主席追悼大会。1976年9月9日0时10分,xxx主席逝世。9月18日,首都百万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xxx追悼大会,表达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xxx衷心的爱戴。摄影:过桔新

1977年第1期:深切怀念敬爱的xxx总理。1976年1月8日9时57分,xxx总理逝世。为表达对总理的怀念和爱戴,《人民画报》出版了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特刊。

1978年第4期:象泉河谷考察。象泉河是印度河{zd0}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最主要河流,又称朗钦藏布。

1979年第3期:在第八届亚运会上。第八届亚运会原由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马巴德主办,但巴基斯坦当局1975年时以政局不稳定且财政困难宣布放弃主办权,后亚洲各相关国家代表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娄奥运会间开会决议由泰国曼谷承办,所需经费300万美元由各国分摊。{zh1},日本以70金59银49铜仍为亚运会霸主,中国队以51金54银45铜居第二位。

1980年第5期:刘少奇和儿童。

1981年第3期:宋庆龄副委员长。宋庆龄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lx}之一,她一生始终热心妇女解放事业,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人民心连心。摄影:郑景康

1982年第2期:女排世界杯赛冠亚军之战。扣球者为“铁榔头”郎平,左一为孙晋芳。

1983年第11期:北京古观象台。

1984年第7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4月8月傍晚,我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36000公里的轨道上,且运行良好,工作正常。摄影:刘栋

1985年第7期:登上南极。1984年12月30日,中国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琨高举五星红旗,率领全体队员,登上南极乔治王岛,揭开了中国科学考察史上的新篇章。摄影:孙志江

1986年第12期:1986年汉城亚运会。

1987年第8期: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1988年第10期:xxx会见联合国第五任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德奎利亚尔,1982年1月至1991年12月31日任联合国秘书长。

1989年第11期:钱学森在办公室。钱学森(1911-2009),中国xx物理学家,世界xx火箭专家。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zw}”,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90年第7期:在南极冰雪中穿越的探险考察队。

1991年第7期,,xxx总书记到西藏视察工作。视察期间,他深入藏民家中走访,给他们亲切的关怀和勉励。xxx所到之处,受到藏族等各族同胞的热烈欢迎。

1992年第10期。这张《少数民族青年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摄影作品,洋溢着全国各少数民族的喜悦之情。摄影:常素琴

1993年第1期:影视明星巩俐。 巩俐1985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留校任话剧研究所演员。大学二年级时,她被导演张艺谋选中,在影片《红高粱》中扮演女主角九儿。摄影:柏雨果。

1994年第10期:xxx和xxx亲切握手。xxx同志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xxx在一起。摄影:王新庆

1995年第6期:独舞《雀之灵》。从小酷爱舞蹈的杨丽萍,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1980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摄影;许以祺

1996年第6期:鞠萍姐姐和小童星。右二是宫傲。

1997年第7期:国家主席xxx和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1996年12月11日,董建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竞选,获得大比数的选票,当选行政长官,并于1997年7月1日就职。这是xxx主席接见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摄影;刘建生

1998年第7期:朱镕基——跨世纪的中国新总理。

1999年第6期: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共和国不会忘记》——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导弹袭击,造成了3人死亡,20多人受伤的人间惨剧。中国为之震惊!世界为之震惊!摄影;谢家华

2000年第7期:国家大剧院浮出水面。

2001年第8期:庆祝北京申奥成功。

2002年第2期:中国国家主席xxx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

2003年:非典型生活——“非典”时期的典型纪录。2003年春,从广东到北京,非典型肺炎疫情爆发。由于公众对这种流行病的认知不足,使得“非典”扩散到那里,那里的空气就骤然紧张,引起一片恐慌。摄影:郑萍萍

2004年第4期:战火纷飞的伊拉克。

2005年第11期:中国航天,悄然跨越。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太空遨游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2006年第7期:吉祥哈达飘扬在高原——青藏铁路全线开通纪念。

2007年第12期:地铁生活。

2008年第8期:烟火璀灿的北京2008奥运主场馆鸟巢。

2009年第6期:大流感来袭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沧海桑田--人民画报60年封面精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