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需求疲软时,开发商就要考虑停止捂盘,增加供应,因为明年的价格可能比今年低。如果政府这时再增加土地供应,未来房价走低的可能性大增,就可以改变买、卖双方的价格预期。居民不再着急购买,地产商却急着开发和出售,房价调头向下。
土地供应更是万万不能放,据说农地若少于“红线”,就无法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但在30多年前的计划体制下,耕地比今天多(因城镇和工业占地少),人口比今天少,我们还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靠各种票证限制居民的食品消费。可见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制度,而不是耕地数量。
改革开放之后的1991年到2008年,我国小麦亩产增加了30%,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50%。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xx有可能释放出部分农地,用于房地产开发而不致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控制土地供应的真正原因是财政。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大兴土木,扩招人员,导致开支激增而入不敷出,除了向银行xx,就靠卖地收入弥补赤字。除了财政,土地也越来越多地连着官员的荷包,怎么放得开呢?
货币和土地政策不变,有无其他办法降低房价?
有人建议改革土地招拍挂制度。但是土地供应机制不变,供应总量不变,站着卖还是蹲着卖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还有人建议对捂地的开发商“动真格儿的”。问题是“真”到什么程度,房地产公认是“支柱产业”,“格儿”动得太真了,影响地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的财政税收和GDP都没好处。投鼠忌器。
出台物业税。这事儿议了好多年,一直出不来,猜猜谁手中的房产多,就知为什么出不来了。
还有什么招儿?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说过:“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转自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