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电视现状及未来发展之路_为爱作证_新浪博客
从1994年中国{dy}家民营电视机构――嘉实广告诞生至今,我国民营电视企业已经逐渐在磨砺中成熟壮大。

  在此之前,中国国内并非没有民营资本涉足传媒领域,如一些民营广告公司零星从事电视广告和其他节目制作业务,但由于规模小,数量少,且行为隐蔽带有偶然性,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整体,在社会和业界都没有形成气候。

  中国的民营电视与外国的民营电视有本质上的不同,外国民营电视一般是指商业电视,在资本结构、所有权和财源补给结构上与国营、公共电视有很大差别,但是在生产、播出和运营形态上却无差异。但中国的民营电视则基本上指那种没有节目播出渠道,特别是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制作公司。

  出现这种局面有多方原因。长期以来,媒介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媒介”,是党、政府、人民宣传的耳目喉舌,只有党和政府才能够拥有媒介,媒介的社会责任高于经济利益。媒介商品与一般商品的性质也不同,既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也同时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因此我国对媒介市场实行严格管制,在政策上设置进入障碍,从而牢牢将媒介掌控在政府控制的范围之内,形成一种行政垄断。如1995年原广播电视部发布的第16号令曾经直接规定“个人、私营企业在原则上不设立影视制作经营机构”。2000年4月,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一次性取消82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单位的许可证,绝大部分是民营机构。这表明媒介市场实际上存在着很高的进入门槛,一般民营资本很难进入。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讲,媒介商品的生产需要很大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其固定成本较高,而边际成本却非常低,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产量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的特征。 规模经济特性驱使现有媒介企业通过企业并购等手段不断扩大规模,形成少数大型传媒集团,这些“巨无霸”式的传媒航母为一些想要进入传媒领域,但实力尚不强大的民营资本树立了一道难以逾越门槛。

  许多年来,民营电视机构一直像偷渡客、隐身人一样,在政策高压和主流强势电视媒体的歧视之下徘徊逡巡在电视业务和市场的边缘。由于缺乏政策法规的保护,无法取得自己的网络和播出平台,民营电视机构和渠道供应者之间没有平等的话语权。

  一、民营电视现状分析

  从2003年起,我国民营电视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首先,民营电视机构的市场地位和经营环境得到改善。国家广电总局颁发《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业发展的意见》“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题进入到除新闻宣传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发的“10号文件”也明文规定“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有同国有文化企业同样的待遇。”

  这些法规的实施,取消了对民营电视机构在制作和经营电视节目方面的限制和政策性歧视,让民营电视机构可以站在阳光下,与国营电视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从“非法”生存转向合法经营,从业务后台转移到前台,从市场边缘挺进到核心,彰显了民营电视机构的活力与张力。

  其次,传媒业自身的发展业也需要有民营资本的进入。有专家对“世界电视100强”的收入的统计发现,世界电视前六强也恰好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前六强。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的电视产业的规模与该国的国家经济实力总呈现正相关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每年超过9%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居全球第7位。目前中国经济实力总量比较高,xx有实力支持电视产业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电视产业却无法取得与其经济等值的地位。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的势力还很单薄。如果想在传媒市场上与西方传媒一较高下,还存在许多问题。2001年中国{zd0}的新闻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成立,形成拥有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互联网站、报刊出版、影视艺术、科技开发、广告经营、物业管理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固定资产超过200亿人民币,被誉为中国传媒航母。

  但与国外媒体相比就相形见绌,仅《xxxx》一家报社,1999年每天的广告收入就有1000多万美元,最多{yt}可达1700多万美元。

  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依靠传媒自身的资本积累,但仅靠内部积累不仅速度缓慢而且也难以形成规模。所以要将目光集中在资本集中上,促使少量分散的资本迅速集中起来。这就要求民营资本不受限制的进入到媒介领域,填补传媒业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巨大资金缺口。

  随着民营资本进入传媒领域,传媒业准入行政壁垒被打破,原有以行政垄断为手段的经营机制被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机制所取代,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胜劣汰,通过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手段来整合传媒资源,在积累的竞争中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传媒业旗舰。也就是说,只有民营资本的介入,才能真正形成自由竞争的格局。

  第三,民营资本也具备了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实力。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余年来,民营资本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与国营电视企业相比,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优势:市场意识强烈;机制灵活,民营电视企业xx采取市场化运作,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赢利模式和融资手段;成本观念根深蒂固,民营电视企业非常重视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力求优化利用资源,以最小的代价,{zd1}的成本,取得{zd0}的效益;专业化程度高,他们大多数选择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题材集中财力,重点突破,做精做细;了解制约和影响电视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第四,从客观上讲,媒介内容的缺乏也为民营电视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好节目集中在一部分电视台,很大的电视市场是缺乏内容的。电视台制作力量严重不足,大量频道和通路被闲置。据1999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电视节目总需求量是400万小时,而实际上电视台只能生产199万小时,大约50%的播出时间缺口,需要有电视台以外的节目资源补充。

  而且伴随着新技术发展,数字电视将释放巨大的频道资源,电视频道将达到现有数目的5-6倍,宽频网、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形式的出现,对内容的需求量将更加庞大。这个市场空间需要民营电视企业和国营电视台共同填补。

  无论从政策角度,传媒自身发展,民营资本逐利性、还是媒介市场内容缺乏的现实来看,民营资本进入传媒领域都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二、民营电视未来的发展

  目前中国民营电视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dy}种是外制外包,如光线传媒、银汉传播,他们独立制作节目,再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将节目内容卖给电视台,或者可以单独包下一个频道的播放权;第二种是内制外包,由民营公司提出创意,电视台也参与意见,然后由民营电视公司制作出样片,电视台认可后介入制作,民营公司退出制作,把主要精力放在节目的服务和经营上,如其欣然与央视合作《幸运52》、《超市大赢家》,就是这种模式。第三种模式是内制内包,电视台内部设立制作中心,但这些制作中心吸纳了部分民营资本,电视台与这些内部公司合作,自产自销自播。

  这三种方式较为成功也利于形成“双赢”局面的是{dy}种模式――外制外包。对电视台来说,这种做法节省大量节目制作费用,降低媒介的运营成本,整合优势节目资源和经营资源,提升频道的品牌价值。对民营电视机构来说,则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播出平台,充分发挥节目的规模效应,全面提升公司的经营实力。

  但实际上,这种运营模式也困难重重。民营电视公司赢利目标的实现更多地被捏在电视台手中。一般来说,民营电视机构总是通过一时间换广告的方式来赢利,即将节目给电视台,获得对方30秒到40秒的贴片广告时间。对于向全国各地电视台发行的电视节目,民营公司无法保证一个统一的播出时间表。如果以一个黄金播出时间段与企业签下广告,上百家地方台中只要存在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台,企业就认定民营传媒公司违约。在播出时间上缺少主动权,民营传媒公司无法实现与广告客户的协调。在以区域划分的电视台播出体制下,他们面临着相当大的难度和经营风险。而且现在有一种趋势,电视台总是将自制节目放在黄金时段,而购买的民营电视公司制作的节目则安排在非黄金时段;电视台用来交换节目产品的广告时段,也越来越苛刻。由于节目购买方购买节目后播出时间不定,使得民营电视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为改变这种被动地位,民营电视公司应该寻找新的赢利模式。

  从初级发展阶段来看,大多数民营电视公司都扮演“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即向电视台输送内容,负责栏目制作。这种做法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容易受制于人,收益难于保证,适合民营电视发展的初期,易于民营电视企业不断积累能量。

  当民营电视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致力于构建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传媒产业链是指电视、电脑和电话为基础,以新闻、娱乐、运动、明星、音乐、游戏、文字等内容,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网络、光盘、唱片、人体等为媒介,以调研、策划、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广告、相关产品开发为工业流水线的商业价值链条运作体系。

  作为民营电视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要通过价值链的延伸和完善,实现多点赢利。做强“内容”环节,既包括目前为电视台提供节目,也包括独立拍摄电视剧、电影等。据xx调查,消费者对电视内容需求的排序依次为:影视类、新闻、综合娱乐类、体育、少儿、健康、教育类。除了新闻类节目投入的复杂性和政策的限制,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商几乎可以涉足其余任何领域,但目前我国民营电视节目制作集中于娱乐时尚类节目,内容市场商存在者许多空白点,内容环节还有潜力可供挖掘。

  在做强内容的同时,还应扩展到渠道、终端服务等下游环节,如频道经营、音像书籍制品版权交易等。还可以后向延伸价值链,降低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成本,如星美传媒在制作节目的同时承担演艺经纪、设备租赁等业务,从源头上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成本。

  通过完整价值链搭建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从理论上来讲是可行的,但同时也要有强有力的整合能力和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是实现民营电视公司多点赢利的关键所在。以在打造媒介产业链较为完善的“洋话连篇”为例。

  洋话连篇虽然是靠内容起家,但是并没有将自己仅仅局限在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上,而是将产业链延伸到教育产业。 通过《洋话连篇》电视节目带动版权产品发行,随着产品发行量增大,英语培训学校的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加,看《洋话连篇》节目的人也越来越多。当观众越来越多时,对广告主的吸引力也与日俱增。这样电视广告、版权产品、英语培训学校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形成一条以电视传媒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同时避免与电视台类似以广告为主要赢利点而产生的摩擦,使播出频道更为畅通,也便于与电视台形成共赢的局面。这样一条完整产业链的搭建,不仅牢固了民营电视机构的收入来源,而且也让民营电视机构可以和主流媒体站在同一高度,不再仰人鼻息。

  三、民营资本介入电视领域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民营资本进入电视领域,我国电视领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富有朝气的局面,但不可否认,民营资本的介入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政策的限制,“新闻”一直是民营或私营企业不可以涉足的禁区,尽管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政策有所放宽,但外资和私营资本参与的比例受到严格限制。这种情况下,民营电视想制作新闻类节目困难重重。

  而民营电视公司是依靠发行量和收视率吸引广告,获取利润以求发展,但过于严肃或深奥的节目内容有难于吸引大众。

  所以民营电视公司多从娱乐类、时尚类和猎奇探险类的节目入手,但这种倾向可能出现影响和误导受众欣赏口味的负面结果,久而久之让受众满足于低层次、肤浅的娱乐节目,而丧失对事物深层次的批判能力。

  同时民营电视公司扎堆做娱乐节目,内容雷同,市场很快会接近饱和,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民营电视公司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电视行业做大做强。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需要政府进行规范和引导。

  对于民营资本的不法经营,政府要依法打击,运用经济、行政手段控制民营资本的比例,防止形成自然垄断左右传媒业的发展,进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涉及传播政策的新闻和舆论的民营性媒体设立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对传播内容加以规范和约束。

  同时政府应该努力建立公平的媒介竞争环境,给民营媒介公司充足的氧气,让其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在各个可控制的领域都可以施展拳脚,而不仅仅局限在娱乐和时尚节目。例如可以在各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规定民营电视公司生产节目的{zd1}比例,让缺乏网络和播出平台的民营电视公司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政府还应该督促现有国有媒介进行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重塑媒介市场主体,形成国有控股、参股、民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局面,鼓励国有优良资产吸引、嫁接、置换民营资本,积极谨慎地改善媒介产权制度。

    民营电视的发展,将带动我国电视领域的巨大变革。虽然民营电视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在市场上还不能与公营媒体拥有同等的权利,但一大批民营电视机构已经成长起来。相信随着电视行业自身发展,政策的不断规范和民营电视机构自身的成熟,民营电视企业会逐渐壮大,形成国营电视台、境外电视台和民营电视台三足鼎立的局面。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民营电视现状及未来发展之路_为爱作证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