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出现“电子印刷”一词以来,相对地也就出现“传统印刷”之词。当初倒也认为顺理成章,但随着技术的演进,却越来越感到所谓“传统印刷”,难以明确界定。
略以为例:如惠普一英迪果、施乐、爱普生、蔡康、奥西等公司以数字喷印技术进行印刷的属“电子印刷”,这在大众的理念中均很清晰;还有以电子媒介形式出现的,如:网路报刊、电子书、光碟、磁片等属“电子印刷”;当初在这些技术、工艺范围之外的印刷,一般均被理解为“传统印刷”,并无异议。可是现在,随着数字技术应用的发展,在传统上采用数字化技术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由小型机发展到大型机、由单色到多色,由单张机到卷筒式机。如由小型快霸Dl机发展到大规格速霸D1机,的DICO有印出版物或品的卷筒机系列,此外如、小森、阿达斯特等几乎所有传统印机制造商均有数字化直接成像(DI)印刷机推出,而且据报道,由于具有印刷的优势,今后有可能发展成为与CTP技术分庭抗礼的局面。此外,不仅印前,在传统印刷机上运用高新电子技术的广度与深度还在不断增长,如:电子无轴、无级传动、水墨电子自动平衡、墨色自动监控、压力与张力自动调节等等。更有CIP4的电子整合流程控制(包括MIS资讯系统与CIMS计算机综合加工系统等)即将成为开发的重点。如此种种,所谓“传统印刷”的概念在我脑海中不断受到混扰,因此,不禁要问:所谓“传统印刷”与“电子印刷”的汉界楚河究竟如何划清?纯“传统印刷”如果是指工艺与技术,究竟又该在哪里才能找到?
今天,当我们看到一份报纸,一本画册,或一个纸包装容器时,除了因质量上比过去有明显提高外,别的可能不会感到有什么大区别。这些都仍属传统印刷品。可是虽然同样仍是传统印刷品,它们的生产工艺、技术却早已突破昔日传统的禁锢。无须再受“铅与火”的冶炼,解脱暗房的禁闭与化学药剂的浸泡,操作工人的笨重劳动也早已为自动化所减轻,现在的印刷工人大多已成为电子控制台上的按钮操作人员。过去要几周甚至上月才能面市的一本书,现在只须几天甚至几小时就完成。过去一星期勉强出一期彩报,现在天天轻松地出彩报。过去画册的彩色照片几经折腾,{zh1}还是面对底片的缺陷,只好无可奈何地望片兴叹。现在,无论天涯海角、千山万水,即时传输全在手指点击;色差不仅可纠,而且还可调换改变,“无中生有”,人工合成,均不在话下。所有这些难道不是脱胎换骨的变化?那里还有传统的影子?所谓“传统”,最终只是凝聚在其产品上:传统的产品。你所手持的报纸、阅读的书刊、在超市货架上扫视到的外包装,这些仍以传统形式出现。所以我认为:所谓“传统印刷”这一词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即使我们的专家学者们仍可绞些脑汁在理论上为它“量身裁衣”,但又有多少实际意义或作用呢?不如在“传统印刷”的后面添上一个“品”字或“媒介”不但明确清晰,而且也不必浪费心计再去作什么定义。谁不知道以电子媒介形式出现的网上报纸、电子书、光碟、CD-ROM、电子资料库、资讯网路等,这些属“电子印刷品或电子媒介”;而以纸、塑胶或其他介质等传统产品形式出现的报纸、书刊、画册、海报、纸或塑胶包装容器、金属罐、、票据、邮票、纸币。这些则是“传统印刷品或媒介”。这样划分两大领域,估计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可保持“经纬分明”,不致混淆不清。
常谓:科技无国界;其实还可补充一句:科技无业界。科技对不同的产业或产品均是无私的、不怀偏见的,欢迎运用。
空气动力学既为航空和宇航服务,同样也供海上或陆上的交通工具或运输业利用。科技越发达,科技的交叉与相互渗透也越频繁且深化,边缘学课也相继增多。有化学与物理学之分后,又有物理化学与化学物理出现,有西医与中医之分后,更欢迎中西医结合xx。这就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从这一观念来看,“传统印刷”与“电子印刷”的划分,即使在“电子印刷”初问世时有其一定的历史作用,以长期发展的眼光看,“传统印刷”在技术工艺上只能是短暂的,否则岂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只有传统印刷产品与电子传媒还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相互并存。有如今天的小轿车虽然仍是小轿车,可是其技术含量早非昔日小轿车可比。而另一方面,小轿车也并未因为飞机的出现而被淘汰。电子媒介的出现,也决不可能xx代替传统印刷品或媒介。
所以“传统印刷”这一词除了回顾历史,泛指二三十年前旧的印刷工艺时,有可能还要用到以外,实在已失去意义。当今的印刷技术与工艺早已是传统与电子相互紧密结合的产物,只有“传统印刷品”与“电子媒介”这两个词倒还具有实际意义和保存的必要。